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传统观念认为,人体的骨骼系统是一种惰性器官,支持及保护肢体、维持钙磷稳态、造血和作为靶目标等功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最新的骨生物学发现,骨骼作为一个新型内分泌器官能够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骨调节蛋白、活性多肽、生长因子、脂肪因子、炎性因子、激素和外泌体等。其中研究的重点主要是骨钙素(OCN)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本文主要是概括OCN和FGF23在人体中作用机制,以及运动对OCN和FGF23合成及分泌的影响。

  • 标签: 骨骼内分泌 骨钙素 成纤维细胞因子23
  • 简介:【摘要】传统观念认为,人体的骨骼系统是一种惰性器官,支持及保护肢体、维持钙磷稳态、造血和作为靶目标等功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最新的骨生物学发现,骨骼作为一个新型内分泌器官能够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骨调节蛋白、活性多肽、生长因子、脂肪因子、炎性因子、激素和外泌体等。其中研究的重点主要是骨钙素(OCN)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本文主要是概括OCN和FGF23在人体中作用机制,以及运动对OCN和FGF23合成及分泌的影响。

  • 标签: 骨骼内分泌 骨钙素 成纤维细胞因子23
  • 简介:摘要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CEST)技术是一种新型磁共振成像技术,它可利用磁化传输比不对称(magnetization transfer ratio asymmetry,MTRasym)分析产生半定量的结果,对肌骨系统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手术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MRI只能反映病变的形态学差异,很难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CEST技术具有无侵入性和定量检测的优势,已应用于骨关节炎的早期诊断、椎间盘变性及软骨修复手术术后评估等。作者重点总结了CEST的原理、信号测定及其在肌肉骨骼系统的临床应用。

  • 标签: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 骨关节 进展 早期诊断 术后评估
  • 简介:摘要:基于Kinect进行人体骨骼信息提取,进而实现对机械臂的远程体感控制。主要研究内容为通过Kinect获取人体手势图像信息并进行处理,进而检测到人体的骨骼关节坐标,经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给上位机,上位机采用LabVIEW平台,由程序处理进行坐标转化,从而控制机械臂的运动,建立机械臂的远程体感控制系统。经过实验表明,设计的系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体感技术对机械臂进行远距离控制,实现机械臂末端执行部件对物体的准确抓取动作。

  • 标签: Dobot机械臂 人机交互 Kinect 体感控制
  • 简介:摘要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大量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特殊人群,无法进行正常行走或运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他们完成正常站立、行走等基本行动功能,并改善其身体机能状况和生活质量。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机协同智能系统,其首要任务是理解人的运动意图,并对运动姿态做出准确的判断,与人体协同运动产生助行、助力等行为。现有的人机交互感知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生物电信号和力/力矩等物理信号。为充分发挥生物信号的快速、全局性以及物理信号的持续、稳健性,确保人机交互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本文从人机协调运动控制机理展开,对不同的意图感知方法对获取人体运动意图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多模态信息融合技术对提高人机系统的协调控制重要性,为提高人和机器自主决策能力以及外骨骼机器人感知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生物电信号 物理信号 运动意图 感知系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海军某部大型舰艇官兵骨骼肌肉系统疼痛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和相关性研究设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官兵一般情况、工作及训练状况、骨骼肌肉系统疼痛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所调查的501名官兵中,1年内发生过疼痛较多的部位包括腰背部375例,占74.9%;膝部354例,占70.7%;颈背部336例,占67.1%。对这3个部位疼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年龄、职务、舰上工作年限、工作部门、每周搬重物次数、每天坐着工作的时间及每周跟产助建次数是不同部位疼痛的危险因素。结论舰艇官兵中骨骼肌肉系统疼痛发病率较高,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并及时排查和治疗疼痛。针对可矫正的危险因素,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进而提高官兵的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

  • 标签: 海军官兵 骨骼肌肉系统 疼痛 训练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 柔性外骨骼的驱动系统为外骨骼提供动力源,实现对人体助力。对驱动系统进行精准建模对于保证外骨骼系统良好的控制性能有着重要作用。针对传统递推最小二乘法存在的对复杂非线性过程拟合效果不佳的缺点,提出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柔性外骨骼驱动系统建模及参数辨识方法,实现对该非线性过程的建模及参数的无偏估计。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骼肌是人体最大的组织和器官系统,是机体主要的瘦组织群、蛋白质的主要存在形式。骨骼肌丢失将降低病人对疾病和创伤的耐受能力,降低临床治疗效果,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导致病人生命质量降低和死亡风险增加,影响病人预后。外科病人由于原发外科疾病和手术创伤等多种因素使其成为骨骼肌丢失的高发人群。然而,目前临床对于外科病人骨骼肌丢失防治的关注度不足,常被忽视。笔者基于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结合团队的临床和研究经验,从外科病人骨骼肌丢失的流行病学特征、骨骼肌丢失对外科病人预后的影响、骨骼肌检测方法以及防治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引起临床医师对外科病人骨骼肌丢失防治的重视。

  • 标签: 骨骼肌丢失 外科手术 治疗 生命质量 并发症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骼肌是人体维持姿势、产生能量、提供力量的重要结构,体育运动需要借助骨骼肌完成,因此运动损伤不容忽视。MR因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而具有独特的诊断优势。本文就MR技术在骨骼肌运动损伤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运动损伤 磁共振成像 骨骼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三甲口腔专科医院护士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现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19年11月14—27日应用基于中国人群修订的电子版北欧肌肉骨骼疾患问卷对北京市2家三甲口腔专科医院的496名一线护士的一般资料、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情况和工作因素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本研究共回收问卷496份,有效问卷为483份。口腔护士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年患病率为68.3%(330/483),在9个身体部位中,位列前4位的发病部位分别为颈部、肩部、下背部和上背部。文化程度是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口腔护士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发病状况不容乐观,应尽早筛查高危人群,鼓励护士加强体育锻炼,并对颈、肩和背部肌肉骨骼疾患进行重点干预,避免出现不可逆的肌肉骨骼功能下降,影响口腔护士的生理健康和职业发展。

  • 标签: 口腔护士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 职业病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骨骼系统中存在多种干细胞微环境,维持不同类型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分化,其中包括了间充质来源的骨骼干细胞(skeletal stem cell,SSC)。它们在体内外均能自我更新和克隆形成,可多向分化形成软骨、骨、脂肪和骨髓基质。近年,随着谱系追踪和单细胞测序等技术的发展,不同类型的SSC被成功鉴定。相比于间充质干细胞的高异质性,SSC异质性更低、表面标志物可靠且生物学特性明确。因而,阐明SSC的特性,可为干细胞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回顾SSC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SSC的特性、时间和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功能异同。此外,还将讨论单细胞测序技术在SSC研究中的应用。

  • 标签: 干细胞 细胞谱系 单细胞分析 RNA测序 干细胞龛
  • 简介:摘要糖尿病骨骼肌病变是临床上易被忽视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早期识别和预防糖尿病骨骼肌病变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改善和预后至关重要。通过对2型糖尿病骨骼肌病变的概念、发病机制、评估方法以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引起临床医生对此种并发症的重视,提高其诊治水平,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 标签: 糖尿病骨骼肌病变 2型糖尿病 骨骼肌 发病机制 评估方法 治疗
  • 简介:摘要1例76岁男性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EC(依托泊苷+卡铂)方案化疗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用药后第22天,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四肢乏力、行走困难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示肌酸激酶(CK)1 210 U/L,CK-MB 63 U/L。停止化疗和免疫治疗,但患者症状继续加重,实验室检查示肌钙蛋白T(TnT)336 ng/L,CK 1 025 U/L,CK-MB 74 U/L,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648 ng/L;肌肉磁共振及肌电图检查结果示肌肉受损;心脏磁共振检查示左心室心肌纤维化。考虑为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免疫相关骨骼肌和心肌损伤。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00 mg静脉滴注、1次/d治疗13 d,患者乏力症状好转,CK及NT-proBNP降至参考值范围,TnT 491 ng/L,CK-MB 113 U/L。加用丙种球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20 g静脉滴注、1次/d治疗5 d,患者呼吸困难较前改善,TnT和CK-MB分别降至201 ng/L和59 U/L。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肌炎 心肌炎 卡瑞利珠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骼肌单器官血管炎患者临床和骨骼肌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确诊的5例骨骼肌单器官血管炎患者的临床和骨骼肌病理特点、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5例中男3例,女2例,中位发病年龄36岁。下肢肌肉疼痛和发热发生率分别为100%(5/5)和20%(1/5),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血肌酸激酶(CK)升高比例分别为20%(1/5)、100%(5/5)、100%(5/5)和0。4例肌电图检查均未见肌源性损害。5例(100%,5/5)肌肉MRI在T2加权像(T2WI)和(或)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上表现为肌肉内弥漫/斑片状高信号和T1加权像(T1WI)上正常信号。5例患者肌肉病理均为非肉芽肿性血管炎,2例伴有管壁纤维素性坏死,未见肌细胞坏死及多核巨细胞或肉芽肿;小动脉受累5例,受累血管分布肌束膜3例(75.0%,3/4),肌筋膜+肌束膜1例(25.0%,1/4)。5例均接受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3例持续缓解,2例复发。结论骨骼肌单器官血管炎常出现下肢肌痛、发热,高ESR/CRP而CK不高。确诊需典型肌肉病理和半年以上随访排除系统血管炎骨骼肌受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 标签: 血管炎 骨骼肌血管炎 单器官血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