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创伤、感染、肿瘤、先天性疾病等常导致缺损,对其进行修复重建的目的是尽可能迅速、完全地恢复的结构和功能.自体移植是治疗缺损的最好方法,但其增加创伤,来源有限,取区有一定的并发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研究可替代自体移植用作缺损修复材料.理想的缺损修复材料应该具有以下特性:(1)良好的生物相容性;(2)足够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生物力学适应性;(3)传导性;(4)诱导性;(5)提供成骨细胞,直接成;(6)良好的材料-组织界面;(7)可塑形.目前临床应用的修复材料中没有一种能符合上述全部条件,只是具备上述条件中的一部分,但在临床应用中,对缺损修复,往往只需满足部分条件即可,我们可以根据修复对象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材料.现将近年来几类材料的研究综合讨论如下.

  • 标签: 骨缺损修复材料 研究进展 先天性疾病 自体骨移植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软衬材料应用于上颌缺损早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软衬材料对6例上颌缺损患者进行早期修复,并与同期在上颌切除术后3个月以上,进行常规硬性基托修复的患者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观感觉、面型.结果:应用软衬材料进行早期修复的患者主观感觉好,口角无明显歪斜,面型较理想.结论:软衬材料应用于上颌缺损早期修复,能在术后早期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减轻面部畸形,改善其生存质量.

  • 标签: 软衬材料 早期修复 上颌骨缺损 患者 面型 术后早期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孔径三维立体泡沫状外消旋聚乳酸材料(PDLLA)的成能力。方法采用溶剂注模并盐结晶颗粒沥滤法制成3种(70~150μm,150~300μm和400~700μm)孔径的外PULLA料,在62例1cm兔桡骨去骨膜缺损模型中分别植入3种孔径材料和空白对照,术后2、4、8、12周行X线、组织学观察及8、12周扫描电镜观察缺损生成情况。结果70~150μm与150~300μm材料较好,与400~700μm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DLL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制成泡沫状具有较好的传导性能。

  • 标签: 生物相容性材料 外消旋聚乳酸 孔径 骨缺损
  • 简介:复习相关文献,综合性报道种子细胞、生物材料及组织工程替代被修复重建组织的研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 标签: 组织工程骨 骨缺损
  • 简介:目的应用游离髂骨皮瓣移植治疗因胫骨中、下段1/3粉碎性骨折而致的不连、缺损.方法从1997~2001年,对9例胫骨中、下段1/3不连、缺损进行游离髂骨皮瓣移植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本组9例患者,6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出现动静脉危象,给予及时适当处理后,皮瓣成活.术后随访X线显示:8例16周骨折迭性愈合;1例远端骨折不连,再行植术,术后12周骨折愈合.3年随访伤肢功能活动良好.结论游离髂骨皮瓣移植是治疗胫骨中、下1/3段因粉碎性骨折而致的不连、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骨不连 骨缺损 骨皮瓣 移植术 手术治疗
  • 简介:缺损修复目前正被广泛研究。公认以新鲜自体移植的效果最好。它不仅具有支架作用,而且具有诱导及生成作用。与自体移植相比较,同种异体部分脱矿移植的材料广泛,可以满足形态和数量的要

  • 标签: 骨移植 异体脱矿骨 骨缺损
  • 简介:对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缺损修复治疗一直是临床难题,也是国内外重大研究课题之一.从1820年德国医生PhilipsVonWalter开展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例自体移植术以来,传统的游离自体移植至今仍然是临床上缺损修复治疗的常用方法,但其愈合主要是缓慢的'爬行替代'过程,仅适合修复较小的缺损.对大节段缺损,采用传统的无血供大块移植不但愈合时间长,且植大多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吸收或不可能被完全替代,效果并不理想,且肢体需长期固定,关节功能影响较大.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近20年来,带血管的移植广泛应用于缺损修复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成为缺损修复治疗中较为理想的方法.本文就这方面有关的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骨缺损 显微外科 治疗 自体骨移植
  • 简介:下颌缺损在口腔颌面外科中较常见,常由于外伤、下颌骨肿瘤术后引起下颌骨节段性切除使颌连续性中断以及残留颌移位,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随着纤维外科技术的发展,游离腓骨肌皮瓣已经成为口腔颌面缺损与重建应用最多的游离组织瓣之一。我科采用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缺损,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颌骨缺损修复 临床观察 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 下颌骨缺损 护理 病人
  • 简介: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VFG)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方法本组1例胫骨多发样骨瘤并病理骨折,行病灶边缘切除+对侧VFG+外固定架固定;1例桡骨远端巨细胞瘤并病理骨折,行瘤段广泛切除+同侧VFC+腕关节重建术;3例创伤性胫骨缺损,采用对侧VFG+外固定架固定.2例股骨近端骨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采用病灶囊内刮除+对侧带血管折叠腓骨移植+95°角钢板桥接固定.术后随诊1~3年,依据Enneking肢体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7例病人均获性愈合,全部病例供区功能正常,X线显示无踝关节外翻及关节炎改变.结论利用VFG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大段缺损,疗效良好,是临床治疗大段缺损的理想手术方法.

  • 标签: 游离腓骨移植 骨缺损 临床疗效
  • 简介:自1994年我科对18例粉碎性颅骨骨折患者用自体碎片进行一期修复,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6~34岁,平均17岁。1.2受伤原因钝器击伤7例,坠物砸伤5例,交通事故伤5例,坠落伤1例。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骨缺损 修复
  • 简介:目的观察重组TGF-β1和bFGF在经冷冻处理的同种异体移植修复缺损过程中促进愈合的作用。方法以杂兔作为实验动物,修复兔桡骨1.2cm缺损。冷冻处理后的异体加纤维蛋白载体携带bFGF和TGF-β1移植作为实验组(A组),自体桡骨移植(B组)和单纯异体移植(C组)作为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拍摄X线片,同位素扫描计数分析和HE染色组织切片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X线检查自体移植较异体移植提前愈合,同位素扫描计数分析2周后A和B组明显优于C组,并有显著差异(P<0.01)。组织学观察异体移植切片可见明显的髓腔内诱导成骨相。结论TGF-β1和bFGF能明显促进异体移植修复缺损中的愈合过程。

  • 标签: TGF-Β1 FGF 骨缺损 异体骨 异体移植 修复
  • 简介:采用表面脱钙基质明胶(SDBMG)移植治疗长骨大块缺损9例,结果,除1例因适应症选择不当而致失败,其它8例均得到了治愈,患健肢等长。说明SDBMG具有良好的成作用和可靠的支撑能力,是修复长骨大块缺损的理想移植材料,可作为自体合适的替代材料推广使用,但对感染性缺损宜慎用。

  • 标签: 骨基质明胶 骨缺损 骨移植
  • 简介: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的下颌制备直径2cm的全层缺损,分别植入胶原复合羟基磷灰石和自体,处死前3周及1周进行四环素标记,术后2,8,12.24,48周处死动物。标本制备成6μm厚的不脱钙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动力学基本参数测定,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两组四环素内外标记带之间平均距离宽度及矿化沉积速率差异显著;而平均类骨质宽度及矿化延迟时间无显著差异。胶原复合羟基磷灰石植入后4周即出现矿化高峰,其成活动早于自体。认为此材料具有良好成作用,可替代自体修复缺损,并可免除患者二次手术供的痛苦,是一种经济实用,较为理想的缺损修复材料

  • 标签: 胶原 羟基磷灰石 颌骨缺损 骨动力学
  • 简介:目的比较研究聚四氟乙烯膜、几丁质膜和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稀膜引导种植体颊侧裂隙状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12条杂种狗,拔除左侧四个前磨牙,3各月后植入4枚直径3mm长10mm的种植体,在种植体的颊侧制作5mm的裂隙状缺损,3枚种植体分别覆盖几丁质膜、聚四氟乙烯膜、钛网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另一种植体作对熙。术后2、4、8、12周取材,测量颊侧裂隙状缺损高度,组织学定性及定量方法观察缺损修复情况。结果盖膜的三纽从第2周开始就有明显的再生,至第12周时裂隙状缺损完全为新充填;对照组在任何时间点,缺损区新的量少于盖膜的三组,相差显著。结论聚四氟乙烯膜、几丁质膜和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均能引导种植体周围裂隙状缺损再生。

  • 标签: 骨缺损 种植体 引导骨再生 修复 几丁质膜 实验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多孔状生物微晶玻璃植入实验兔下颌缺损中引导形成的作用,为组织的修复与重建筛选一种良好的移植替代材料.方法:12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兔两侧下颌均制作1.0cm×0.8cm大小的贯通性缺损,实验侧植入多孔状生物微晶玻璃材料,对照侧植入自体骨骼.术后第2、4、8、12周时,分别处死一组动物,对标本进行影像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观察颌缺损处的成情况.结果:多孔状生物微晶玻璃植入体内后,并不引起明显的排斥反应,缺损周围类组织逐渐长入材料周边孔隙,并逐渐矿化成,术后12周时,材料与周围组织形成牢固的性连接.结论:多孔状生物微晶玻璃具有较强的修复缺损的能力,是一种较好的移植替代材料.

  • 标签: 生物微晶玻璃 骨缺损 骨形成
  • 简介:缺损不仅使患者口腔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面部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畸形,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1].常规义齿修复存在固位差,咀嚼效率低等缺点,本文在3例下颌缺损修复中,应用了种植体联合磁性附着体的修复方式,现将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 标签: 磁性附着体 下颌骨缺损 联合 种植体 患者 修复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修复缺损的能力以及低温保存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将人源性生物衍生材料复合成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在4℃和-196℃的温度环境中保存3个月和6个月,同时以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和生物衍生材料作为对照,分别修复实验兔桡骨的长段缺损,于术后2、4、6、12周时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于6、12周行X线检查.结果4℃和-196℃的温度保存组和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组在动物体内相同时间点影像学和形态学观察无明显区别,低温保存3个月与6个月组在动物体内相同时间点影像学和形态学无明显区别;组织工程各组与单纯生物衍生材料组比较,前者在缺损处产生更多的胶原与新,其修复缺损是通过多点方式成,成迅速,愈合更快;而单纯生物衍生材料组从两端'爬行替代'方式成;所有各组无明显排斥反应.结论本研究采用的低温(4℃和-196℃)保存方法均能有效保存组织工程,从影像学和形态学研究证实该保存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 标签: 温保存 组织工程骨 骨缺损 形态学 影像学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用于修复肘后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以间背侧动脉为蒂设计前臂背侧岛状皮瓣,顺行转移修复肘后创面。结果6例病人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至2年,皮瓣色泽、质地、弹性及感觉良好,肘关节功能正常,无不适感。结论该皮瓣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便、成活率高,是修复肘后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 标签: 皮肤缺损 岛状皮瓣 动脉 修复 肘关节功能 皮瓣设计
  • 简介: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显像(ECT)、X线、CT等影像学技术在组织工程修复山羊大段负重缺损远近期实验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中国青山羊15只,制备单侧胫骨2cm的骨膜与缺损,缺损内植入组织工程[CHAP珊瑚羟基磷灰石+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cells,BMSCs)],术后ECT、X线、CT等影像学手段检查,评价缺损修复情况及各种手段的应用价值.其中在早期术后2、4、8周行ECT检查,4、8、12周行X线检查.远期在术后2、3、6个月行CT检查,术后6、12、18个月行X线.结果术后影像学手段检测表明,组织工程组可以修复2cm的缺损,ECT显示在术后2个月内再生和再血管化进展顺利,X线和CT显示术后组织工程呈渐进性和偏心性,12个月以后组织工程与山羊胫骨牢固愈合,并开始塑形.结论组织工程具有良好的修复山羊大段缺损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影像学技术提供了理想的直观依据.

  • 标签: 骨组织工程 山羊 成骨 影像学
  • 简介:顾名思义,"用于取代、修复活组织的天然或人造材料"谓之生物材料[1].生物材料有两种,一种是天然生物材料,如结构蛋白(胶原纤维、蚕丝等)和生物矿物(、牙、贝壳等);另一种是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又可分为医用金属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材料、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生物衍生材料.

  • 标签: 生物衍生材料 修复体 天然生物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 医用高分子材料 医用金属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