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内镜下犬上颌窦内提升与不的成效果。方法:随机将6只比格犬(共12侧上颌窦)分为2组,A组为上颌窦内提升+即刻种植(3.5mm×8mm),B组为上颌窦内提升+Bio-Oss(0.8mL)+即刻种植(3.5mm×8mm)。利用CT、Micro-CT以及组织学评价2组术后上颌窦内和种植体周围成情况。采用SAS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A组术后即刻、3个月的CT数据重建上颌窦内成体积和密度显著低于B组。Micro-CT和组织学切片均证实,A组的成仅在种植体周围的下部,而中部和上部未见明显骨质;而B组的种植体周围均包绕着适量骨质。2组中上部和中部新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部新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不时仅在窦底有一定量的新形成,为了达到良好的术后和远期效果,建议在行内提升时适当植入骨粉。

  • 标签: 上颌窦内提升 植骨 成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标准大与常规治疗重型脑外伤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治疗的重型脑外伤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给予实施标准大,对照组实施开颅,对比两组手术恢复优良率、术后患者颅内压控制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恢复优良率、术后患者颅内压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型脑外伤采用标准大其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颅内压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常规骨瓣开颅术 脑外伤 效果对比
  • 简介:目的探讨双侧标准外伤大与双额冠状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减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86例,按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行双侧标准外伤大开颅减压,对照组行双额冠状开颅减压。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恢复良好33例,中残2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对照组恢复良好22例,中残9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观察组恢复良好率(76.74%)明显高于对照组(51.26%;P<0.05)。两组术前颅内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3、7d颅内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切口疝1例、颅内感染3例、急性脑膨出2例、脑积水2例、脑脊液漏2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切口疝4例、颅内感染4例、急性脑膨出3例、脑积水4例、脑脊液漏8例。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3.26%)明显低于对照组(53.49%;P<0.05)。结论双侧标准大开颅去减压可有效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充分减压,疗效好,并发症少。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 双额冠状骨瓣 去骨瓣减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在临床与关节结核病中,脊柱结核所占比例最高。因其多累及青壮年男性患者,其对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担。目前,脊柱结核通常需要手术治疗。移植和内固定相结合的治疗模式是目前国内外主要的治疗模式。本文主要从胸腰椎结核颗粒与块状的目的、疗效等方面进行回顾性介绍,为临床胸、腰椎结核的外科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腰椎,结核,块状骨,颗粒骨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标准大减压与常规开颅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具体的疗效。方法从我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选取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法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开颅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标准大减压对患者治疗,然后以两组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对两种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在观察组,使用标准大减压与常规开颅治疗后,观察组的颅内压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呈现较为优异的状况,而且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结论标准大减压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并且不良效果较少,可以被推广应用。

  • 标签: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常规骨瓣开颅术 重型颅脑损伤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标准大减压治疗与常规开颅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7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并分组进行观察,对照组(36例患者采取常规开颅治疗)、研究组(43例患者采取标准大减压治疗),对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0.56%,明显比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95.35%低,统计学差异显著(x2=4.248,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颅内压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开颅治疗比,应用标准大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高,预后好,是临床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值得应用。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常规骨瓣开颅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标准外伤大开颅与常规开颅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对比。方法本次研究涉及的患者一共为100例,来院治疗的时间为2016年9月~2017年7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治疗的为对照组,采用标准外伤大开颅的为观察组。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IHSS数据差异极小,但是在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数据比对照组低,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12.00%,差异极大,p<0.05。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开颅的效果要优于常规开颅,能达到充分减压的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常规骨瓣开颅术 重型颅脑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联合及踝关节牵伸治疗距离踝关节2cm以内的远端胫骨关节周围不连并保留踝关节功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9月至2018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骨科治疗的12例踝关节2cm以内的远端胫骨关节周围不连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32~56岁,平均41岁;左踝5例,右踝7例。12例患者均在外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治疗周期6~18个月。采用Ilizarov技术++踝关节牵伸治疗,术后患者最陕可以在3d后于双拐及助行器帮助下下床行走,患肢逐渐负重,术后3~6个月正常行走。术后踝关节功能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及钉道感染发生。佩戴环形外固定支架时间12~36周,所有不连均愈合。踝关节功能按AOFAS踝-后足评分75~96分,效果明显。结论利用Ilizarov技术联合及踝关节牵伸治疗距离踝关节2cm以内的远端胫骨关节周围不连,可同期保留踝关节功能并预防创伤后踝关节炎,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骨折 不愈合 植骨术 骨关节炎 ILIZAROV技术 关节牵伸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膝周巨细胞瘤患者运用软骨下联合水泥填充治疗方式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进行治疗的膝关节周围巨细胞瘤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通过相关检查和评估,确定肿瘤腔的完整性,并采用病灶扩大刮除方法的同时,采用软骨下联合水泥填充方法修复瘤腔。另外,对40例患者给予钢板内固定。结果通过随访发现,大部分患者无局部复发和转移发生,只有一例出现肺转移和复发情况;60例患者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在22~29分之间,平均得分为(26.3±2.1)分。所有患者内固定牢靠,未发现软骨下骨折或者关节退变现象。结论对于膝关节周围巨细胞瘤患者,在采用病灶扩大刮除治疗的同时,使用软骨下联合水泥填充治疗方式,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近期复发率,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软骨下骨 骨巨细胞瘤 骨水泥 扩大刮除术
  • 简介:骨关节结核是主要的肺外结核之一,脊柱结核发生率占骨关节结核的50%[1],其病变主要是破坏椎体导致脊柱不同程度受损,从而引发脊柱失稳、椎管内压迫及脓肿形成。多节段脊柱结核表现为>3个的椎体破坏,其中一部分的病变部位有>1个正常椎间盘的相隔,表现为多个中心病灶共同破坏,称为跳跃型脊柱结核。跳跃型脊柱结核的特点为>2处独立活动病灶,且病灶间有正常椎间盘相隔,其发生率在脊柱结核中占10.0%~16.5%[2-3]。跳跃型脊柱结核由于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诊漏诊,患者就诊时往往多合并脊柱畸形及神经功能障碍。近年,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采用个性化方案治疗跳跃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19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结核 脊柱 清创术 内固定器 骨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常规与标准外伤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根据“双盲随机分组原则”将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期间本院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0例/组,前一组采取常规治疗,后一组实施标准外伤大治疗。将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对。结果同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比常规更加安全有效。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常规骨瓣 标准外伤大骨瓣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腰椎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护理效果显著,既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又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椎后路减压植骨 钉棒系统内固定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标准大开颅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开颅,观察组行标准大开颅。比较分析2组手术前后颅内压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效果。结果2组术后7d颅内压水平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植物生存率低于对照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开颅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颅内高压,并发症少,病死率低和生活质量高。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常规骨瓣开颅术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减压治疗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2月份至2017年2月份来我科室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甘露醇脱水治疗,施行全身麻醉,对照组采取传统减压治疗,实验组采取大减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情况及GOS评分。结果实验组55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47.3±15.4)min;对照组55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73.5±12.2)min,t=11.927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采用标准大减压,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对照组采用传统去减压有8例出现术后并发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Ⅴ级31例(56.36%);Ⅳ级19例(34.55%);Ⅲ级4例;Ⅱ级1例。对照组Ⅴ级21例(38.18%);Ⅳ级21例(38.18%);Ⅲ级9例(16.37%);Ⅱ级4例(7.27%)。Ⅴ、Ⅳ级实验组有50例,占90.91%,对照组有42例,占76.3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减压治疗颅脑外伤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大骨瓣减压术 治疗 颅脑外伤 临床 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实施标准大减压治疗的疗效。方法择本科室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间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随机数表分组常规组(n=40)、干预组(n=40),常规组行常规开颅骨减压,干预组进行标准大减压治疗,对比不同式的疗效。结果干预组术后3d颅内压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率较常规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实施标准大减压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超低位大减压与常规开颅颞肌下减压对特重型颅脑创伤伴脑疝进行治疗,并且观察实际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到2016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特重型颅脑创伤并伴有脑疝患者开展研究,以手术治疗方法为据,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开颅颞肌下减压治疗法,观察组采用超低位大开颅颞肌下减压治疗法,每组各32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颅内压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从颅内压变化情况来看,在接受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降低幅度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效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特重型颅脑创伤并有伴脑疝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超低位大开颅颞肌下减压这一治疗方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脑疝 超低位大骨瓣 特重型颅脑创伤 常规骨瓣 开颅颞肌下减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下保留跟外侧并利用可吸收螺丝钉进行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跟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塌陷型跟骨折患者40例,实施外侧小切口保护跟外侧可吸收钉手术,对比手术前后跟的长、宽、高、贝氏角及盖氏角的变化情况,并评估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手术治疗后,患者跟的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均为一期完全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85.0%。结论微创小切口复位保护跟外侧可吸收钉内固定是治疗跟骨折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微创 跟骨骨折 可吸收钉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外侧钢板联合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股骨远端骨折术后不连患者50例,按照入院号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25例,常规组使用LCP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使用内外侧钢板联合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外侧钢板联合对股骨远端骨折术后不连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内外侧钢板 植骨 股骨远端骨折 骨不连 效果 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