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患者1,女性,76岁。无明显诱因突发胸痛1周,呈持续性,曾在其他医院就诊,诊断为弓降部主动脉夹层,后转入我院。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提示:主动脉内膜撕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后缘。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有变异:仅有左侧锥动脉自左锁骨下动脉发出;右锁骨下动脉及主动脉弓未发现右锥动脉(见图1)。因内膜撕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后缘近,手术需要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同时要转流以保证左锥动脉供血。

  • 标签: 左锁骨下动脉 颈外动脉 颈总动脉 主动脉夹层 人工血管 右锁骨下动脉
  • 简介:目的研究经动脉途径制作兔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10只使用凝血酶直接注入动脉,对照组取1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离动脉,从动脉取自体血,体外加入凝血酶制作兔自体血栓,经动脉注入动脉。两组分别在术后即刻测量血管内血栓长度,随后行动脉血管造影,观察血栓形态。结果10只新西兰大白兔直接在动脉注入凝血酶模型成功率为40%,管腔内血栓量较少,主要围绕穿刺口周围,血栓平均长度为5±0.4mm;经动脉途径直接注入血栓组成功率为100%,血栓量较大,充满整个管腔,血栓平均长度13±2.2mm。结论使用经动脉注入新鲜血栓法,能够制作出较为稳定的兔动脉急性血栓模型,模型成功率较高,为器械研发提供一种较为稳定的血栓模型。

  • 标签: 颈总动脉 血栓 数字减影造影 凝血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部分切除后应用外静脉1期重建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对1例患者进行了右侧动脉部分切除,应用同侧自体外静脉进行Ⅰ期血管重建。本患者为女性31岁,甲状腺髓样癌晚期,欲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检查发现甲状腺右叶肿瘤灶和颈部转移肿大淋巴结将右侧动脉下部一段绝大部分包绕,长度约4cm,术前行球囊阻塞实验阴性。手术中在肿瘤包裹的动脉段上下各保留约0.5mm安全界后切除右动脉约5cm,用同侧自体外静脉连接重建,外静脉管径为动脉管径2/3,手术成功,术后愈合良好,Ⅰ期愈合,无并发症。术后3d、1w、1月,2月,6个月,1年后分次复查,重建血管未见堵塞。结果随访12月,患者未出现脑缺血症状,管壁变厚,考虑静脉壁部分动脉化1。结论应用外静脉重建动脉的手术方法较应用大隐静脉修复,具有简便,时间短,手术切口少,创伤小等特点,重建后未出现因动脉压力高引起重建静脉管壁怒张或破裂等情况。但手术例数少,统计学比较无法进行,需长期积累。总结外静脉代替大隐静脉行动脉置换、重建,优点多,创伤小,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新方向。

  • 标签: 颈外静脉 重建 颈总动脉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1-0049-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Woven EndoBridge(WEB)治疗宽分叉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使用WEB治疗的11例颅内宽分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4±11)岁(范围:31~66岁)。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基底动脉尖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3例。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采用WEB栓塞动脉瘤闭塞量表(WOS)评估动脉瘤栓塞程度。结果11例患者术中WEB均释放良好,术中WOS A级3例,B级1例,C级7例,无术中急性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行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至术后3年,恢复良好;10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无患者出现术后靶治疗区并发症。2例术中WOS A级、1例WOS B级的患者,术后随访时WOS均为A级;7例术中WOS C级患者中,4例随访时仍为C级,3例为D级。在获得随访的3例D级患者中,1例因动脉瘤复发形态不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破裂出血可能性较大接受二次栓塞治疗,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式,术后即刻效果良好;余2例虽动脉瘤复发,但动脉瘤形态良好,血流动力学稳定,故继续临床随访,未予以二期手术治疗。11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WEB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宽分叉动脉瘤的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前后无需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为颅内宽分叉动脉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假体和植入物 治疗结果 血管内治疗 Woven EndoBridge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将此次所收治的36例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造影观察。结果根据改良GOS预后进行评分。优良则为22例,较好为4例,重度残疾为8例,死亡2例。在术后6~24个月,对10例患者进行复查,瘤颈部残留少量造影剂充盈患者为2例。结论在临床上治疗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如果患者的自身条件允许,一般是采用介入治疗。然而对于此部位的宽颈动脉瘤,要尽量地简化操作流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基底动脉 分叉部 动脉瘤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左侧动脉起始处狭窄,分别应用同轴技术及非同轴技术进行支架成形术。术后神经科体检及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随访时CTA提示支架通畅,无卒中事件发生。左侧动脉起始处狭窄的患者可以选择血管内治疗,术中根据血管解剖形态选择保护装置的应用方法。

  • 标签: 颈总动脉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鸡动脉血管吻合模型的设计建立及对显微外科初学者血管吻合练习的训练效果。方法采用市场购买的50个长约10 cm的新鲜完整鸡,镜下分离皮下组织,充分暴露动脉,同时测量血管长度与口径,剪断动脉后对断端行端-端吻合,共计500支。每100个吻合口记为一组,分A、B、C、D、E共5组,记录单个血管断端吻合所用时间,统计每一组所用时间平均值,通过管腔内注射甲紫溶液检查血管吻合口通畅性。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本组实验中测量左、右侧动脉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动脉长度为(9.57±0.28) cm,右侧动脉长度为(9.61±0.27) cm,t=0.779,P>0.05];左、右侧头端动脉口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头端动脉口径为(1.12±0.08) mm,右侧头端动脉口径为(1.13±0.07) mm,t=0.265,P>0.05];左、右侧尾端动脉口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尾端动脉口径为(0.71±0.08) mm,右侧尾端动脉口径为(0.70±0.06) mm,t=0.063,P>0.05]。A~E组单个吻合用时分别为(14.36±0.60)、(12.57±0.71)、(10.07±0.65)、(8.44±0.52)、(6.27±0.74) 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3.978,P<0.05);A、B组,B、C组,C、D组,D、E组分别比较(t=6.053、8.209、6.178、7.543,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鸡动脉血管吻合模型血管口径粗大,模型制备简单,容易暴露,血管吻合训练效果显著,是学习血管吻合技术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显微外科 显微血管吻合 模拟训练 颈总动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开通治疗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3年1月血管内开通治疗动脉8例。结果8例血管内开通均获得成功,术后即刻灌注明显改善,近期随访未再发生缺血性卒中。结论血管内开通是治疗动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短中期结果令人满意。

  • 标签: 血管内开通 颈总动脉闭塞 介入 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动脉IMT的相关性.方法对83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7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下肢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动脉IMT采用彩色超声测量,分析下肢动脉IMT与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IMT与动脉IMT呈正相关(r=0.586,P〈0.01),胭动脉IMT也与动脉IMT呈正相关(r=0.239,P〈0.05).胭动脉IMT[(0.92±0.59)mm]高于动脉IMT[(0.76±0.18)mm](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IMT也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且腘动脉IMT较动脉IMT能更早反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更有助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

  • 标签: 糖尿病 2型 下肢动脉 颈总动脉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切除大隐静脉搭桥术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心理护理颈动脉压迫训练术后患者的体位、伤口观察以及预防颅内并发症。结果:经精心护理,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通过上述的护理缩短住院的天数,使患者早期恢复健康出院。

  • 标签: 颈动脉瘤 大隐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动脉-锁骨下动脉(SA)搭桥术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于复合手术室行动脉-SA搭桥术的11例SA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脑缺血症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椎动脉盗血消失,吻合血管通畅。2例患者术中显露SA时,发生淋巴管破裂。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及卒中。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SA盗血综合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的(27.6±9.7)mmHg降至术后的(7.3±1.9)mmHg(P<0.01,1 mmHg=0.133 kPa),患侧与健侧收缩压比值由术前的0.55±0.11提高至0.86±0.30(P<0.01)。所有患者人工血管及吻合口无明显狭窄,患侧无肢体缺血及脑缺血表现。结论动脉-SA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手术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锁骨下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性 治疗结果 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血管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动脉-锁骨下动脉(SA)搭桥术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于复合手术室行动脉-SA搭桥术的11例SA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脑缺血症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椎动脉盗血消失,吻合血管通畅。2例患者术中显露SA时,发生淋巴管破裂。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及卒中。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SA盗血综合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的(27.6±9.7)mmHg降至术后的(7.3±1.9)mmHg(P<0.01,1 mmHg=0.133 kPa),患侧与健侧收缩压比值由术前的0.55±0.11提高至0.86±0.30(P<0.01)。所有患者人工血管及吻合口无明显狭窄,患侧无肢体缺血及脑缺血表现。结论动脉-SA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手术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锁骨下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性 治疗结果 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血管重建
  • 简介:采用动脉夹夹闭大鼠双侧动脉,胃内放置水囊记录胃运动的方法,观察了脑供血不足对胃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夹闭30min过程中,最初2min内的胃运动指标(收缩频率、收缩时程、收缩幅度、胃运动指数)较夹闭前2min内抑制显著;夹闭第28-30min(即松开动脉夹前2min内)的胃运动各项指标较夹闭前2min均无显著差异。(2)松开动脉夹30min过程中,松开后最初2min内与松开前2min内相比,胃运动抑制显著;但松开后第28-30min的胃运动与松开前2min内的胃运动相比,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夹闭双侧动脉造成脑局部供血不足初期,对胃运动有抑制作用,但随着结扎时间的延长,这种抑制作用逐渐消除,可能是椎-基底动脉环起了代偿作用。

  • 标签: 大鼠 颈内动脉 WILLIS环 脑供血不足 胃运动
  • 简介:动脉夹夹闭麻醉大鼠双侧动脉致脑供血不足,观察了脑供血不足后胃酸分泌量的变化。经食道插管向胃内输入生理盐水(37℃,pH=7.0),由幽门插管收集灌流液,每15min收集1个样品,用5mmol/LNaOH滴定灌流液中的H^+分泌量。比较夹闭双侧动脉前45min、夹闭45min期间以及恢复脑供血45min胃酸分泌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夹闭双侧动脉期间胃酸分泌量显著增多(由夹闭前的6.06μmol/15min,增加到夹闭期间的7.59μmol/15min,P〈0.01);恢复供血后与夹闭前相比胃酸分泌量无显著变化(夹闭前6.06μmol/15min,恢复供血后5.67μmol/15min,P〉0.05)。这些结果说明:夹闭双侧动脉造成脑供血不足可增加胃酸的分泌。

  • 标签: 大鼠 颈总动脉 脑供血不足 胃酸分泌 生理盐水灌流
  • 简介:用颈部血管超声的检查方法,观察动脉及颈内动脉血管直径和血流量,结果表明:多数颈内动脉血管内径与动脉内径的比值为70%左右,血流量的指标大都在54%以上;动脉内径和血流量并非完全代表颈内动脉,两者间存在差异,这对研究颅内血管血液供应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关系研究 动脉血流量 流量颈内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颈动脉分叉区域的神经解剖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的临床手术操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12例24侧成人头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颈动脉分叉区域丛神经、交感神经走行、脑神经、相互关系等展开研究分析,对间距进行测量,对空间分布关系进行确定。结果经测量发现,耳大神经同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至乳突尖的距离平均为(27.3±4.8)mm;横神经同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至乳突尖距离为(53.6±5.5)mm;喉上神经交叉点与颈动脉分叉颈部凹陷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平均为(8.2±3.8)mm;舌下神经同袢上根分叉点至颈动脉分叉凹陷部最低点的距离平均为(8.4±4.1)mm。结论颈动脉分叉区域神经解剖研究对于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保护神经、指导操作、降低术后并发症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临床价值显著,值得关注。

  • 标签: 颈动脉分叉 神经结构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在下肢股动脉斑块形成与动脉斑块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因下肢股动脉出现斑块和动脉斑块前来就诊的患者85例,并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超声进行诊断,共46例。另一组通过常规性检查方法进行诊断,为对照组,共39例,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的下肢血管及颈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和诊断,测量血管的直径,并观察其是否有硬化的斑块存在。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85例患者中,均经过超声来进行诊断检查,其中超声诊断组在下肢股动脉动脉的斑块检查上准确率为95.36%、88.23%,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诊断在下肢股动脉斑块形成与动脉斑块形成以及治疗的疗效观察上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超声诊断 下肢股动脉 颈总动脉 斑块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