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急救工作通过职业素质的加强与培训,使各种急慢性病,都能得到及时确诊和有效处理。大部分病人的病情可以迅速得到控制、好转,急救急救医学的首要组成部分。尽管是短暂的、应急的,如果没有正确、快速的急救措施,危重病人难以起死回生。因此要求医护人员把有效的初步急救措施,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伤病员身边,从而维持他们的生命。下面是笔者在出车过程中的对护士素质的总结报告。

  • 标签: 院前急救护士 素质培养 院前急救工作 急救措施 危重病人 职业素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救培训中的方式与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我院在2016年7月至8月两时间段内对36名急救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工作。对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操作规范程度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等进行比较。结果在十分制评分中,培训后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为(8.74±1.56),与对照组(5.48±1.33)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操作规范程度为(5.57±1.54),培训后为(8.97±1.02),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自我保护意识在培训评分为(5.11±1.48),培训后为(8.44±1.46),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救进行岗前培训,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操作规范性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保证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院前急救 护士 岗前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减轻基层急救压力的有效措施。方法通过分析急救的压力源,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结果我院急救经过培训、疏导、各级领导及社会系统的有效支持,不论身心、专科技能等稳定发展。结论通过对急救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后,明显提高了急救的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

  • 标签: 基层 院前急救 护士 压力源 应对
  • 简介:目的调查急救职业倦怠状况与普通内科护士的差异。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问卷对济南市120名急救和120名内科护士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急救情绪耗竭、去人格化高于国内常模,已婚者情绪耗竭程度高于未婚者,工作10年以上者职业倦怠水平显著提高;与内科护士比较,情绪耗竭程度显著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救职业倦怠高于国内常模和内科护士,且倦怠水平随着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有显著提高。

  • 标签: 护士/心理学 厌倦 职业性 急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急救工作压力程度及原因,帮助急救中心管理者和护士正确认识并设法减轻工作压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维护护士身心健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急救工作压力进行调查。结果急救工作压力98.00%为中度以上,最主要的压力源是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排序10位的压力源为:工作环境差,频繁更换班次,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低,晋升困难,护理工作社会地位低,继续深造机会少,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工作量大,缺乏同行的理解及尊重,非护理性工作多。结论急救工作压力较大,建议管理者正确认识急救工作压力现状,并针对压力源采取措施,切实缓解护士压力。

  • 标签: 院前急救 护士 工作压力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急救理培训,提高护士应急和救治能力。方法选取本院40名护士,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对其进行患者急救理的培训,比较进行培训前后护士急救时是否规范,能否及时、准确判断并作出正确处理。结果对护士进行院急救理培训后,护士急救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培训前后护士急救时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均有明显的提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护士进行的急救理方面的培训,可以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提升护士临床的急救技能,明显提高护士对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对临床的急救意义重大,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 培训 护士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原有的医学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需求。目前的医学服务正在从单纯的院内服务向院外服务拓展。“120”急救电话的开通正在满足这一需要。因此急救理就成了急救的关键环节。

  • 标签: 院前急救 护理 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某市急救中心急救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某市急救中心工作1年以上(含1年)的女性护士209名,参考职业倦怠量表(MBI)设计问卷,调查护士的一般情况、工作倦怠情况,对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与Maslach常模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年龄、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称护士的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去人格化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的年龄、工作年限及职称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被调查护士的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及去人格化得分与国外常模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应得到社会多方面的重视,采取相应对策帮助其缓解职业倦怠,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 标签: 院前急救 护士 职业倦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救的常见职业危害与防范方法。方法采用临床经验、数据库分析、文献阅读等方式总结急救常见职业危害,并给出几点防范措施意见。结果急救在日常职业中面临着意外危害、物理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心理与生理危害等多种危害。结论面临多方面的职业危害,医院及护士个人应采取多方面的防范措施预防职业危害产生,保护自身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 标签: 院前急救护士 职业危害 防范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救的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方法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分别对130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急救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临床护士,其中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化、躯体化、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等方面。结论对急救心理问题应予高度重视,并针对有关因素给予相应的措施,以减轻其心理压力,维护其身心健康,从而有效地促进急救理专业发展。

  • 标签: 护士 院前急救 心理问题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强急救理管理对提高院救护效果的作用。方法:选取近两年我院收治的200例急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急救理管理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实施加强急救理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急救成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急救理管理可以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提高院急救成功率,从而降低死亡率和住院费用,对提高院救护效果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 救护效果 管理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加强急救理管理对救护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9月收治的82例急救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2022年1~9月收治的82例未实施急救的急诊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增加急救理管理相关事项。结果:观察组急救患者抢救成功率(97.56%)高于对照组(90.24%),观察组抢救程序时长更短;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34%)高于对照组(91.4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急救理管理对急救效果提升有突出优势,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不同急救环节程序所需时间,患者及家属急救理满意度高,有推广应用意义。

  • 标签: 院前急救 护理管理 院前救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救理流程在急救中的作用。方法对比我院急救理流程优化前后院急救的各项指标。结果护理流程改造后,急救效果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救中优化急救理流程有利于缩短出诊反应时间,改善抢救效果,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 标签: 院前急救 护理流程 急救时间 抢救成功率 出诊反应时间
  • 简介:【摘要】:急救是急诊患者临床救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急救理时,医护人员需要尽快完善病史询问、体征检查等,从而协助临床救助,为后续院内急救提供支持。但是由于急诊患者突然发病,发病场所不固定,加上部分患者出现意识不清、语言障碍、昏迷等症状,医护人员很难获得患者相关信息,影响救治效率。急救理流程的应用,可以提前做好急救准备,妥善安排救助措施,确保临床救治措施的有序开展,缩短急救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文章主要针对急救理流程在急救中的作用展开分析。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 护理流程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急救是急诊患者临床救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急救理时,医护人员需要尽快完善病史询问、体征检查等,从而协助临床救助,为后续院内急救提供支持。但是由于急诊患者突然发病,发病场所不固定,加上部分患者出现意识不清、语言障碍、昏迷等症状,医护人员很难获得患者相关信息,影响救治效率。急救理流程的应用,可以提前做好急救准备,妥善安排救助措施,确保临床救治措施的有序开展,缩短急救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文章主要针对急救理流程在急救中的作用展开分析。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 护理流程 院前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