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5 个结果
  • 简介:本试验证明了阿克苏诺贝尔生产的螯合态微肥,对上海地区园林植物的缺铁性黄化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通过在乔木、灌木、草坪上的不同试验,初步取得了螯合态微肥的使用方法、浓度、时间等参数,为该产品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螯合态微肥 微量元素 肥效
  • 简介:<正>荷兰阿克苏诺贝尔(AkzoNobel)公司日前宣布,将以现金形式收购加拿大Sico涂料公司。据介绍,这次收购的价格是每股20加元,比Sico前4个星期中的平均股价高44%,总价值约为2.95亿加元。目前,拥有Sico公司股份

  • 标签: 阿克苏诺贝尔 Sico 涂料公司 现金收购 平均股价 现金形式
  • 简介: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已为公司未来在华的发展战略定下一个目标:成为中国第一大涂料公司。把中国作为公司发展的一个关键的战略市场,大力发展在华业务已成为这位CEO开拓公司业务增长的一个立足点。

  • 标签: 涂料公司 诺贝尔公司 阿克苏 中国 生产商 发展战略
  • 简介:古今中外,很多名人的成功,都与其父亲的教育和影响密不可分。诺贝尔就是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成为一名大发明家的。诺贝尔的父亲对发明有着浓厚的兴趣,热衷于科学研究,一心想用自己

  • 标签: 教育 兴趣 诺贝尔 科学研究 实验 父亲
  •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无疑是本世纪最重要的文学遗产之一。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刊登对部分作家的“颁奖辞”和他们的“获奖演说”,读者从中能够深切体会到这些作家所崇奉的文学信念与精神价值,而这一切对于我们自身的文学来说,也许不无启示。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 拉格 新世界 作家 瑞典
  • 简介:当年萧伯纳对诺贝尔文学奖曾有说法,大意是:诺贝尔设立文学奖比他制造炸药的危害还大。后来“诺委会”真给萧伯纳开了一次文学奖金,萧伯纳照纳不误。我国的钱钟书也曾说过和萧伯纳类似的话。迄今为止,只有两个非文学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一个是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另一个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苏联曾经有过三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帕斯杰尔纳克和索尔任尼琴。三人的代表作分别是:《静静的顿河》、《日瓦格医生》和《伊凡·杰尼索维奇一生中的一天》。三人的作品一个比一个短,从文学造诣上来说,更是一个不如一个。《静静的顿河》有4大本;《日瓦格医生》只有一本;《伊凡·杰尼索维奇一生中的一天》则只是一本小册子。我特别喜欢《静静的顿河》,读着它,能嗅出顿河流域黑土地的泥土味。帕斯杰尔纳克是一名知识分子。他的《日瓦格医生》也是拿一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萧伯纳 文学奖金 知识分子 获得者 肖洛霍夫
  • 简介: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

  • 标签: 发明家诺贝尔
  • 简介:本文阐述了以扬振宇、李政道为代表的海外人科学家的成就,简要分析了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成长环境,指出我们要在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的成就,就应加强国际间科技交流,建立适合科技发展的基金运作方式制度,同时改革教育机制之成为创新教育,以完成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 标签: 诺贝尔奖 基础研究 创新教育 科技发展 人才培养 教育机制
  • 简介:法国的伊夫·肖万,美国的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因为致力于发展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而赢得荣誉,该方法使烯烃里的碳-碳双键的断裂成为可能,并使它们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特殊催化剂的辅助下进行的.

  • 标签: 诺贝尔化学奖 背景介绍 潜在危险 诺贝尔奖 绿色化学 烯烃复分解反应
  • 简介:蜚声世界的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是19世纪瑞典著名的化学家。他的声望不仅来自于他在化学领域的重大发明,更由于他是世界上荣誉最高的诺贝尔奖金的创始人。由于没有直系子嗣,诺贝尔在临终前,以极不寻常的方式起草了一份遗嘱来处理遗产,一场风波由此而生。1895年12月27日,诺贝尔在巴黎马拉可夫大街寓所里,亲笔用瑞典文

  • 标签: 诺贝尔财产 财产留给
  • 简介:对于文学,我们痴迷,我们怀疑,我们疯狂,我们抛弃,我们追捧,我们冷嘲,我们关注,我们冷落,我们虔诚,我们背叛。我们总是在反反复复中追问: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我们还需要文学吗?从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颁奖至今已届百年,它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学一个世纪的进程。在这100年里,它成为人类科学、文学和社会活动事业中最受人们重视的奖励。在烈日炎炎的夏日,让我们走近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文学大师,感受世界文学的博大精深。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主题 世界文学 1901年 社会活动 文学大师
  • 简介:<正>诺贝尔(Noble,AlfredBernhard),瑞典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卒于意大利圣雷莫。诺贝尔1842年随家去俄国圣彼得堡居住。1850年去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在美国J·埃里克森手下工作过4年。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

  • 标签: 瑞典人 埃里克森 阿尔弗雷德 NOBLE 少年时代 雪莱
  • 简介:<正>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tawMitosz,1911-),原籍波兰,后入美国国籍。代表性著作有诗集《白昼之光》、《拆散的笔记簿》和长篇小说《夺权者》等。1980年,“由于他以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类在激烈冲突世界中的赤裸状态。”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米沃什 敏锐洞察力 切斯 莫科
  • 简介:<正>1988年6月台北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龙应台的评论集《人在欧洲》中,有一组文章谈她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现据《文艺报》(1988年12月3日)发表的萧乾撰写的介绍文章摘要如下:她说:“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真是个无聊的东西。它的文学价值观,无论如何客观,都局限于它的西方的传统。中国要争取它,就如同希望中国柳眉凤眼的女子去比赛深目隆鼻金发的审美项目一样。”“中国人欲得诺贝尔文学奖超乎寻常的急切当然也透露出一个讯息:中国人特别需要西方的肯定来肯定自己。这一点,大概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龙应台 文学价值观 文章摘要 西方 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