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型胸椎骨折采用后路固定系统治疗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5年3月到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C型胸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短后路固定系统治疗,研究组采用后路固定系统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对照组优良率是85.0%,研究组是95.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术后的后凸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显著(P<0.05)。结论C型胸椎骨折采用后路固定系统治疗的疗效满意,可明显减小伤椎后凸角,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C型胸椎骨折 长节段后路内固定系统 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4例腰椎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后路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ODI功能障碍评分、神经功能损伤分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中出血量等临床诊疗指标,随访2年,观察两组腰椎复位及丢失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6、9个月ODI评分及Frankel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缘高度百分比、伤椎楔变角及后凸畸形角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短路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术后伤椎复位良好,在腰椎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短节段内固定术 腰椎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固定治疗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brucella spondylitis,B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34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2例,女12例;年龄(52.3±10.6)岁(范围35~72岁)。在规范化应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均采用腰椎后路固定术,29例行单纯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5例行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骨移植椎间融合固定术。监测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试管凝集试验(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 test,SAT)评估炎症控制情况。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评估椎间融合情况,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良MacNab标准及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4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04.64±16.72)min(范围65~145 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6.49±7.41)d(范围7~38 d);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20.2个月(范围12~34个月)。末次随访时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范围,SAT阴性。术后3个月时达到Bridwell融合标准Ⅱ级融合11例(32.35%),Ⅲ级融合23例(67.65%);术后6个月时Ⅰ级融合3例(8.82%),Ⅱ级融合31例(91.18%);末次随访时全部达到Ⅰ级融合。术后腰部或下肢症状即有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前(6.3±1.4)分,术后1个月(4.1±1.2)分、术后3个月(2.7±1.4)分、术后6个月(1.6±1.0)分,末次随访时为(1.2±0.8)分;JOA评分术前(13.8±2.4)分,术后1个月为(17.6±2.6)分,术后3个月为(21.7±3.1)分,术后6个月为(24.9±2.7)分,末次随访时为(25.7±1.8)分。VAS评分、JOA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例(ASIA分级C级2例,D级10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者,末次随访时2例从C级恢复至D级,10例从D级恢复至E级。改良MacNab标准疗效优良率达到97.06%(33/34)。无硬膜外血肿、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发生,仅1例发生切口感染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随访期内无复发病例。结论在规范化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腰椎后路固定治疗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腰椎 布鲁杆菌病 感染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治疗中选用后路固定融合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诊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88例,在摸球法的应用下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比较组,各44例。比较组应用后路固定融合术,实验组选用后路固定融合术,对比组间围手术指标、并发症以及脊柱功能。结果:实验组围手术指标和比较组相比较为良好;比较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实验组脊柱功能优于比较组(P<0.05)。结论:给予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后路固定融合术治疗,不但可以优化围手术指标,还可以减少并发症,促进脊柱功能恢复。

  • 标签: 特发性脊柱侧弯 青少年 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Frankel分级及IVW、Cobb角情况。结果手术前Frankel分级为A级6例,B级4例,C级4例,D级6例,E级10例,手术后Frankel分级为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7例,E级18例,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IVW、Cobb角分别为(0.95±0.06)、(6.51±0.36),显著优于手术前的(0.64±0.05)、(23.52±3.4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显著,脊椎融合率高,固定牢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后路短节段 椎弓根 胸腰椎骨折 神经功能损伤 融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椎管内肿瘤切除联合脊柱固定的手术护理配合应用与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近一年(2021.01-2022.01)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病患,随机分组,为A组采用常规手术护理,为B组进行手术精细护理干预。期间,医护人员需要重视并观察记录两组实验结果作报告。结果:在无其他客观因素干扰时,B组病患的各项实验观察数据(手术、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A组病患。结论:通过对两组病例的实验观察与记录报告,可得出结论:面对椎管内肿瘤切除联合脊柱固定手术治疗的病患,采用手术精细护理干预,可以获得更优的护理效果,病患并发症发生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满意度更高,方法有效,可以推广。

  • 标签: 长节段椎管内肿瘤切除 脊柱内固定 手术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02例胸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两组(n=51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结果观察组经过治疗之后的椎体前缘高度(82.23±7.42)毫米和椎体后缘高度(98.78±5.45)毫米均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之后的椎体前缘高度(74.41±6.21)毫米和椎体后缘高度(80.12±4.36)毫米(P<0.05)。结论对胸椎骨折脱位的患者使用后路钉棒系统进行疾病的治疗工作,对患者疾病问题的改善拥有着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胸椎骨折脱位 后路钉棒系统 治疗效果
  • 简介:退行性腰椎滑脱是中老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有关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外科治疗有多种方法,经后路行腰椎间融合(PLIF)或经后路单侧关节突入路行腰椎间融合(TLIF)是目前临床同于腰椎滑脱症治疗最常采用的术式,腰椎退行性滑脱实施器械固定融合,已成为当今治疗腰椎不稳症的共识。我们以该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28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 标签: 腰椎退行性滑脱 椎间隙植骨融合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 简介:本文目的为了分析腰椎后外侧固定及融合术后未作融合的长期影像学改变。由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退变可能系手术后生物力学改变及患者体质所致,多数研究只分析了紧邻融合区域上下的运动变化,未对紧邻固定的运动与其他未作融合行对照研究。

  • 标签: 内固定融合术 腰椎节段 影像学评估 腰椎后路 邻近节段退变 融合节段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联合固定治疗成人锁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到2013年4月我院收治并且治疗的24例成人锁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患者均采用钢板固定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临床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对于24例患者进行术后8-18个月的跟踪回访,患者在手术后的7-10周骨骼开始愈合,并且治疗效果较好,没有并发症的出现,钢板和螺丝没有出现松动断裂的情况。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结论:联合固定对于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具有很好的疗效,可以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

  • 标签: 联合内固定 锁骨长节段粉碎性骨折 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CBT)与椎弓根螺钉(PS)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邻近的影像学变化,评价两种固定方式对邻近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朝阳医院分别采用CBT固定与PS固定进行单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资料。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随访时手术融合头侧邻近(CAS)椎间隙高度(ISH)、椎间孔高度(FH)、宽度(FW),术前及末次随访MRI扫描椎间盘退变分级。临床症状变化采用患者术前及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同时诊断两组影像学邻近退变(R-ASD)与症状性邻近退变(S-ASD)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数据比较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共计69例患者纳入研究,CBT组33例(男/女:15/18),年龄(65±11)岁,PS组36例(男/女:17/19),年龄(64±10)岁。末次随访时,CBT组邻近的ISH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组邻近ISH较手术前显著减小(t=6.78,P<0.05)。CBT组邻近ISH、FH和FW的丢失程度显著小于PS组(均P<0.05)。随访期间,CBT组共发现4例(12.1%)R-ASD,无S-ASD,而PS组出现12例(33.3%)R-ASD,显著高于CBT组(χ2=4.35,P=0.04)。MRI显示,PS组末次随访时邻近椎间盘显著退变程度大于CBT组(Z=-2.14,P=0.03)。结论相比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技术,单皮质骨螺钉固定技术在短期内可以有效地减少邻近退变的发生。

  • 标签: 椎管狭窄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腰椎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后路手术固定治疗脊柱胸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5名患有脊柱胸腰骨折的患者进行后路手术固定治疗,收集并分析手术前后的临床数据。结果: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明显减轻,脊柱稳定性得到恢复,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统计学分析表明,手术治疗在脊柱胸腰骨折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p < 0.05)。结论:后路手术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脊柱胸腰骨折的方法,可显著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后路手术 内固定 脊柱胸腰段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时连接棒曲度差异对内固定及椎间盘应力的影响。方法基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名正常成年志愿者L1~L5的CT图像建立腰椎有限元模型。根据连接棒曲度与腰椎正常生理曲度的关系分为直棒组、正常生理曲度棒组及大曲度棒组。比较在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等6种工况下3组模型的固定、L1/L2椎间盘和L4/L5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及应力分布。结果在所有不同工况下,椎弓根螺钉、连接棒在直棒组中最大应力分别为61.64、179.28 Mpa;在生理曲度棒组中分别为40.52、66.33 Mpa;在大曲度棒组中分别为45.99、73.37 Mpa。生理曲度棒组固定最大应力小于直棒组和大曲度棒组。3组模型中固定的应力均主要分布于螺钉与椎体后壁交界处、钉尾处和钉棒结合处。直棒组、生理曲度棒组、大曲度棒组L1/L2椎间盘最大应力分别为9.20、9.39、9.18 Mpa;L4/L5椎间盘最大应力分别为5.08、5.01、4.88 Mpa。3组模型椎间盘最大应力及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生理曲度连接棒可有效降低椎弓根螺钉和连接棒应力,降低固定断裂以及钉棒松动的风险。

  • 标签: 腰椎 内固定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对多节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多节胸腰椎骨折患者57例,均行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改变情况,评定神经功能及疼痛,分析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患者治疗后Cobb角、椎管占位率、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患者治疗后Frankel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优良率为98.2%。并发症发生率为7.0%。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是治疗多节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成人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lumbosacral hemivertebra,LSHV)行后路半椎体(hemivertebra,HV)切除固定远端是否需要骨盆固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9年8月接受后路HV切除固定的成人LSHV患者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32.9±8.8)岁(范围21~44岁)。根据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分型:A型(术前CBD≤ 30 mm)15例,B型(术前CBD>30 mm且C7铅垂线向凹侧偏移)1例,C型(术前CBD>30 mm且C7铅垂线向凸侧偏移)16例。根据远端固定模式分为骨盆固定(pelvic fixation,PF)组(PF组),即远端固定至髂骨或骶髂骨;非骨盆固定(non-pelvic fixation,NPF)组(NPF组),即远端固定至L5或S1。主要观察指标为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估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CBD改善,同时评估术后CBD分型的转变。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9±2.6)年(范围2~11年)。术前PF组和NPF组原发弯Cobb角分别为42.6°±13.5°和41.3°±10.9°,术后矫正至13.1°±5.4°和17.7°±5.8°,末次随访时13.4°±5.1°和18.5°±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F组=32.58,FNPF组=28.64,均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9.3%±11.8%和57.6%±10.3%(t=2.14,P=0.012)。两组代偿弯Cobb角分别由术前54.9°±14.8°和46.8°±13.6°,术后矫正至17.3°±9.6°和15.4°±8.4°,末次随访时18.5°±8.8°和17.6°±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F组=42.97,FNPF组=38.56,均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8.4%±16.7%和67.2%±14.9%(t=0.17,P=0.849)。PF组患者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矫正率类似(69.3%±11.8% vs. 68.4%±16.7%,t=0.15,P=0.837),而NPF组患者代偿弯Cobb角的矫正率明显高于原发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2±14.9% vs. 57.6±10.3%,t=2.13,P=0.013)。PF组和NPF组CBD分别由术前(33.3±11.2)mm和(28.8±8.1)mm,术后矫正至(18.5±3.5)mm和(27.1±6.8)mm,而末次随访时CBD均较术后无明显变化(FPF组=41.61,P< 0.001;FNPF组=0.38,P=0.896);术后和末次随访时PF组CBD均优于NP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术后=3.23,P=0.002;t末次=2.94,P=0.008)。术后12例患者出现冠状面失代偿(12/32,37.5%),均为NPF组患者。两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意义(0 vs. 50%,χ2=6.40,P=0.014)。PF组6例术前C型患者术后CBD均恢复正常(100%),而NFP组10例C型患者中4例(40%)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P=0.034)。结论成人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LSHV)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固定术后具有较高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12/32,37.5%),注重原发弯与代偿弯矫正率的匹配度对重建冠状面平衡有重要意义,骨盆固定有助于C型患者重建冠状面平衡。

  • 标签: 脊柱侧凸 腰骶部 骨盆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结合后路微创固定治疗单腰椎椎体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单腰椎结核患者2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用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结合后路微创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情况以及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本组24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203.58±25.1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72.36±46.85)ml。对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均达到结核治愈标准,无腰椎后凸畸形、固定松动、断裂、脱出、钛网塌陷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本组患者的VAS评分以及Cobb角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微创固定结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治疗单腰椎椎体结核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较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后路微创内固定 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 单节段腰椎椎体结核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在脊柱胸腰骨折患者治疗中采用后路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分析。方法选取60例在本院治疗脊柱胸腰骨折疾病患者,选取方式为随机。我们将参与本次调查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分组方式为随机。对照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前路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后路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0%明显低于实验组的96.66%,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出血情况、手术时间均差于实验组,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脊柱胸腰骨折患者治疗中可采取后路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骨折 脊柱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胸腰椎多节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固定术治疗。测量患者手术前后后凸角度数、椎体前缘高度,用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系统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患者术前后凸角度为(18.03±1.98)°,椎体前缘高度(21.07±3.10)mm;术后6个月后凸角度为(6.01±1.33)°,椎体前缘高度为(31.79±2.54)mm。术后6个月,患者的后凸角度明显下降,椎体前缘高度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8.02、15.28,P均<0.05)。术前Frankel分级为A级20例、B级14例、C级21例、D级9例、E级6例;术后Frankel分级为A级16例、B级7例、C级8例、D级9例、E级30例,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1,P<0.05)。结论后路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临床疗效较好。

  • 标签: 胸腰椎 多节段 脊柱骨折 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