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考订金元初著名作家麻革家世、生平、交游和撰述,探讨其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及其历史地位.试图通过个案研究,从特定角度反映当时文学创作.

  • 标签: 金末元初 文学家 麻革 家世 生平 交游
  • 简介:针对宋元初临安词人的群体特征及其成因,认为由生活的富足进而讲求生活情调的高雅.由生活情调的高雅进而讲求艺术趣味的高雅,由艺术趣味的高雅进而讲求词作格调的高雅,是此词人群必然的发展趋势。国亡之后,词人群体特征的内涵发生了质变。

  • 标签: 临安词人群 魏晋风度 雅士
  • 简介:多年来郑州地区陆续出土的多枚金代末年官印,时于研究金代晚期的官制、兵制及蒙战争的军事形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本文作者认为,其中四枚官印为天兴元年八月(1232年)蒙郑州之战军所遗散的,登封的两枚官印则来自于天兴二年(1233年)中京(洛阳)陷落时的溃军。

  • 标签: 郑州市 官印 金代 “都招抚印” “招抚司印” “都统印”
  • 简介:在金代“三教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儒士与全真高道之间的交往较为频繁且融洽。迨至“贞祐南渡”后,赵秉文等人掀起了一场旨在重估儒学价值的思潮,辟佛老以维护儒学“吾道”的意识开始出现。亡后,全真教达到全盛状态,这更加激起了元好问等源遗士的不满。入元后,面对异质文化的压力,儒学与全真教的关系又有所调整。元门弟子群体在与全真教的交往中,虽然还在标举儒学重估思潮留给他们的儒学“吾道”观念,但乃师对全真教的那种怨怼情绪则已然是消解不见。

  • 标签: 三教合一 贞祐南渡 赵秉文 元好问 元门弟子群体
  • 简介:13世纪成长于蒙古军事集团中的一批将领,不仅在战场上建立了赫赫功勋,也留下了大量诗歌作品,在诗史上小有可观。这些军旅诗人大致可分为汉人世侯将领、普通汉族将领、通晓汉文的少数民族将领三类。其作品风格多样,其中蕴含的儒士情怀与厚生思想,反映出他们复杂的文化心态。

  • 标签: 元代文学 军旅诗 汉人世侯 儒士情怀 诗歌风格
  • 简介:在统一南北方之前,元初北方的书法发展状况一直为学者所忽略。自蒙古灭直到至元十六年(1279)南宋灭亡近半个世纪的时期之内,北方的书法在源遗民文人特别是元朝建立以後馆阁文人群体的努力下,以师法唐人为主,同时也表现出了明确的复古倾向,成为元代书法复古主义思潮的先锋车,对元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元初 北方书学 复古 馆阁文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政治相对于经济而为,校长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为何需要政治

  • 标签: 末末
  • 简介:政治相对于经济而为,校长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为何需要政治

  • 标签: 末末
  • 简介:庐陵刘诜是元初很有成就的诗文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他是元代一流的赋作家,也是中国赋史上有成就的作者之一。他的散文创作有大家气象,诗歌则有多种风格。他的诗文理论有很高价值,关于学古与创新的理论富有辨证思维,对元中期诗文弊病的批评切中要害。他有如此多方面的成就,不应被文学史所遗忘。

  • 标签: 元代诗文 元代文论 江西文派 刘诜
  • 简介:唐玄宗开元初年山东地区发生大范围、持续性的蝗灾,引发朝廷内外的激烈论争:在灾异学说的影响下,一批大臣反对灭蝗;宰相姚崇在玄宗的支持下,运用火焚与填埋相结合的方法灭蝗,并取得了成功。灭蝗成功使山东地区农业免遭大面积损失。同时保证了开元初年的政治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 标签: 玄宗 灭蝗 政治改革 倪若水 下诏 唐前期
  • 简介:元初虞集在其《道园学古录》中谈道:大抵宋人书,自蔡君谟以上,犹有前代意,其后坡、谷出,遂风靡而从之,而魏晋之法尽矣!……至元初,士大夫多学颜书,虽刻鹄不成,尚可类鹜。而宋之张(即之)之谬者,乃多尚欧阳率更,书纤弱,仅如编席,亦气运使然耶。自吴兴赵子昂出,学书者始知晋名书然。[1]

  • 标签: 元初 赵孟頫 书风 士大夫 尚可
  • 简介:站在秋风里感受夏日的气息趁深绿还未变色,蝉声还未停息摘一梁盛放的茉莉戴在胸前馥郁的芬芳不禁让人回想起仲夏夜晚的微微凉风

  • 标签: 《夏末》 中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 简介:在元代书院发展史上,宋遗民书院是个特殊而重要的文化现象。重建或新建的江南宋遗民书院依然保存着宋代书院具有的讲学传道特征,由宋遗民主持的书院多专注于学术,其学术氛围比同一时期的其他书院相对要浓厚得多;江南宋遗民书院在官方统一教育之外独立办学,并不受元政府过多干预,不仅在创办书院时有较大的自由度,而且其内部管理也有更多的自主权;江南宋遗民书院不仅帮助宋遗民找到精神寄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宋遗民的生活困境;在宋遗民书院中,从书院的创建者,到延聘的执掌者和生徒也多认同遗民身份,师生之间有着相同的气节、趋同的价值取向,使江南宋遗民书院更富遗民文化的气质。宋遗民在书院中讲授程朱、精研理学,既缓和了民族矛盾,又为元代书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 标签: 宋遗民 书院 江南 学统
  • 简介:《张协状元》是《状元张叶传》的改编本,从宋人避讳和接丝鞭的习俗看,后者是南宋末期的本子。前者在保存后者部分面貌的基础上改变其中的一些内容。这些内容除宋人避讳、接丝鞭的习俗外,还包括宋廷礼制。通过分析这些内容,可以得出《张协状元》戏文是元代初期作品的结论。

  • 标签: 张协 避讳 丝鞭 礼制
  • 简介:金元易代对北方文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面对斯文沦丧的现状,元好问以拯救斯文、传承文化为中心,展开了一系列的文学文化活动。以时间为线索,这些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围城、羁押山东时期;归乡隐居时期;晚年奔波时期。元好问的这些活动不但有保存文献、培养后学、树立北方诗文典范的作用,而且还奠定了元代文坛的基础,因此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 标签: 元好问 北方文坛 文学活动 文化活动
  • 简介:1986年6月辽宁省本溪市出土一方金代总领提控所印。在本文,笔者对此印提出一些看法,并试考察一下几个焦点问题。罗福颐对现存的官印有三点看法:第一,多数军官印是阵亡将士们生前佩带的;第二,是作为随葬品放在墓内的;第三,一王朝末期混乱期间(亡国乱离时)散失的。本文考察的金代官印,其特征与汉、魏有别,郡不是墓葬出土的,特别是元初的官印,虽很难说所有的官印都用过,但朝是模仿宋朝的典章制度,仍可从已使用的官印中了解印、牌的使用方法。

  • 标签: 辽宁 本溪市 官印 金代 总领提控所印 典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