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符号分析开辟了网络冲突性公共话语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首先从哲学根基、分析路径、理论支点三个层面廓清了这一研究主题的逻辑前设和基本理论架构,认为符号冲突研究路径的形成受到建构主义范式转向、哲学的语言学分析转向、微观权力观转向的深刻影响,并从中汲取丰富的理论资源。接着本文结合具体实例,阐释了网络冲突性符号如何通过接合实践进行权力的表征运作:以符号能指一所指的任意关系为逻辑前提,经由聚合(联想)关系建构新的意义体系,运用符号的多层意指实践进行意识形态再生产。文章进一步指出,“抵抗”与“对话”是符号冲突两种重要的话语功能:网民通过建构“替代性话语空间”,形成有别于主导性意识形态的符号体系,体现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但同时,也借此传达对话与协商的意图,背后是促进社会改良的积极愿景,体现以语言交往的主体间性为特征的互联网的对话精神——后者往往为当前许多研究所忽视。

  • 标签: 网络符号冲突 接合理论 意指实践 抵抗 对话
  • 简介:从“权”的运行过程,梳理了权力从抽象到现实的内在逻辑,分析了权力的本质、来源、设定和赋予。在此基础上,从权力规范文本的角度区分了权力的四种不同形态,即确定性规范包含的“确定而为”之权力,禁止性.规范包含的“必须而为”之权力,原则性.规范包含的“应当而为”之权力,授权性规范中包含的“可以而为”之权力。深入剖析了与其对应的“严”的丰富内涵:严格、严明、严肃、严谨。要将“严”体现在“权”中,就要做到正确认识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合理运用权力,法律思维和道德意识兼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和惩治并驾齐驱。

  • 标签: 严以用权 正确权力观 法律思维 道德意识 权力制约
  • 简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初步表达了人在劳动中的自我异化思想.在《1857-1858年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中,又通过深入分析资本生产的过程,指出人类社会经历劳动异化的发展和扬弃阶段,必然实现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全面统一.在马克思的论证过程中,"异化劳动"理论逐步成为一个逻辑上相对完整的理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异化劳动 主体 客体
  • 简介:具身认知是在反对传统认知科学之偏误的基础上出现的。在传统的认知科学中,人的心智遭以简化为对自然、世界的准确镜像,认知活动在于摒弃、剔除身体的生理参与及经验的嵌入。具身认知真正把人视作“整全的人”,主张认知是大脑、身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强调人的身心整全意义上的发展。它强调“具身性”与“情境化”,将对认知的认识从个体加工机制的探讨转向社会实践活动的分析;并认为认知结构具有时间属性,某一时刻的认知状态只是连续动态变化中的一个即时状态,因此主张把实验法和自然法融通起来,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对认知过程作实时的、具体的分析。虽然具身认知较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离身认知有一定的优势与价值,其理论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研究思潮凌乱、研究主题狭隘、研究方法失当等。为促进具身认知研究的有效开展,亟须从本体论与方法论两个层面对其未来走向进行前瞻与预设。

  • 标签: 认知科学 具身认知 理论缘起 逻辑假设 未来路向
  • 简介:城市化和经济结构服务化是不同于工业化的效率模式.围绕效率改进和增长可持续分析,本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出了一个理论诠释,归纳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命题:第一,结构性减速,即由于结构条件变化而发生的潜在增长水平下降;第二,增长非连续与增长分化,即由于内生机制的缺失,而可能导致的城市化阶段的增长停滞和震荡;第三,与服务业和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效率补偿命题,即在服务业和消费主导替代资本驱动的趋势下,效率的提升机制和经济可持续路径.

  • 标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结构性减速 增长非连续 效率补偿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一重要论述(简称“四个伟大”).它不仅是对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概括与回顾,更是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动员令与宣言书,具有丰富的时代意蕴.深刻理解“四个伟大”重要论述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进行伟大斗争”是勇气,需要我们敢于直面挑战,勇于化解各类矛盾;“建设伟大工程”是基石,需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伟大事业”是旗帜,需要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建设;“实现伟大梦想”是目标,需要我们凝聚改革共识,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 标签: “四个伟大” “7.26”讲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道路
  • 简介:《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四条在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中首次规定了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的免责规则。该规则包括四个构成要件,即救助人出于自愿实施救助行为、受助人处于紧急状态、救助人实施救助行为、救助人的救助行为与受助人的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且该规则的适用范围应当解释为仅限于救助人存在一般过失,若救助人存在重大过失则应承担侵权责任。救助人重大过失可以类型化为因救助不当违反注意义务的侵权责任与违反先行行为所产生的救助义务的不作为侵权责任。在救助人因其重大过失承担侵权责任的情形,若救助人造成的是受助人新的损害,则与原侵权人各自承担单独侵权责任,若救助人造成的是受助人损害的扩大,

  • 标签: 自愿紧急救助 无因管理 免责 重大过失 侵权责任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启蒙'和现代性批判理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重新认识和解释,开辟了一条异于现代西方哲学的独具特色的现代性批判道路。现代性的'启蒙机制'和其历史生成中的内在矛盾,透视了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突破现代性局限的理论尝试,并在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两者的比较视域中铺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逻辑理路,同时彰显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特质。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批判 生成逻辑
  • 简介:科学阐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旨的关键。传统学界对从《巴黎手稿》(简称《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的马克思分工理论演化逻辑的解读,在深化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区。笔者认为,《手稿》和《形态》的分工理论均存在人本主义哲学话语与实证的经济科学话语这两重论说语境,但前者更多的是在人本主义异化哲学的解释框架下对分工进行阐释,后者则更偏重于在现实的历史的逻辑及经济科学语境中对分工进行剖析。从《手稿》到《形态》,分工理论逻辑范式呈现出渐进式发展的过程,社会关系视角以及现实的人、物质生产、生产力、实践等范畴的引入,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的主导阐释逻辑逐渐发生了转变,《形态》中更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底蕴的分工理论,是对《手稿》中更具有人本主义思辨哲学意味的分工理论的超越。

  • 标签: 马克思 分工 人本主义抽象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逻辑
  • 简介:在刑法教义学中,如何通过法律解释方法达成刑法的公正性与法益的安全性,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刑法的逻辑方法的正确运用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刑法逻辑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方法和实体逻辑方法。在认定犯罪的时候,要进行形式逻辑判断和实体逻辑判断。形式逻辑的判断侧重于对法条的形式特征的界定,尤其是涉及对法条之间逻辑关系的确定。而实体逻辑的判断则偏向于对法条的实质内容的界定,尤其是对法条的内容进行价值考量。

  • 标签: 刑法教义学 逻辑方法 形式逻辑方法 实体逻辑方法
  • 简介: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根治腐败顽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活力,是推进、完善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文章以近年来腐败案件和相关数据为支撑,运用诺思等人提出的社会秩序变迁理论框架考察了我国腐败的特征和廉政建设的具体路径。从社会秩序变迁的制度性理论范畴审视廉政建设的秩序逻辑,并结合中国的本土情况加以修正,以期为廉政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支撑。

  • 标签: 社会秩序变迁 廉政建设 制度反腐 有限准入 开放准入
  • 简介:马克思基于对人类世界历史观念的整体性把握,以及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对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批判性重构,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源初表达。《德意志意识形态》具体分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逻辑机理,即从根源、动力、过程、本质和趋势五个层面,描述了世界历史的开创过程,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的本质规律,展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这在加快生产力发展、认清全球化发展实质、解决民族文化融合、指明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等方面,为当前的世界一体化浪潮提供了重要启示。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世界历史 逻辑机理 当代价值
  • 简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演进过程,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蕴含着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等方面。这几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历史必然和发展方向,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宝贵经验,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认清中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 标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 实践 辩证统一
  • 简介:逻辑信息系统采用一致的方法并利用逻辑程序对信息进行刻画、查询,最后借助信息进行导航、分析和更新。逻辑逻辑信息系统中,尤其在数据库模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给出了逻辑信息系统的规则以及建立在系统基础上的程序。在逻辑程序中,通过对逻辑的内涵概念和外延概念的解释,可以对不同的逻辑程序进行优劣的比较,从而为选择最佳的逻辑程序提供标准。

  • 标签: 逻辑信息系统 逻辑程序 内涵 外延
  • 简介:频率副词是一种与时间相关的量化语义,刻画频率副词的逻辑涵义就需要时态逻辑这个理论工具。在介绍时态逻辑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汉语频率副词的分类,分析什么叫副词的量化意义,重点刻画不同频率的副词量化意义的区别。运用时态逻辑工具刻画频率副词的量化语义,进而刻画包含量化副词的汉语量化表达式的逻辑语义,揭示部分汉语量化表达式的语义特征。

  • 标签: 汉语表达式 频率副词 时态逻辑 逻辑语义
  • 简介:认同度不够制约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持续性、深入性和实效性。非公企业党建是党组织与企业新型互动关系的理性建构,其基础是认同建构,即共享发展认同建构、绩效增进认同建构、引领功能认同建构。认同建构需要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功能定位于利益协调功能、政治沟通功能和资源整合功能。明确构建劳资矛盾动态协调机制、政企互动的纠错机制和党建引领的发展机制,是当前破解非公企业党建认同建构之难的战略选择。

  • 标签: 非公企业党建 认同建构 政治逻辑
  • 简介:村两委交叉任职自推行以来被认为有效解决了新形势下村两委关系的紧张。从“嵌入理论”视角来看,它有着内在的运行逻辑,其根本目的是加强执政党对村民自治的领导,实现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目标同向、思想同心、工作同步。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村两委交叉任职面临着村民自治行政化倾向加剧导致村民自治权受侵蚀、村庄权力集中容易产生村干部腐败、乡村精英外流导致优秀村支书后继乏人、村庄政治复杂化导致村支书竞选村主任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将村两委交叉任职放在执政党与乡村关系的大视野中来认识和理解,对于寻求构建执政党有效领导乡村社会的合理化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标签: 村两委 交叉任职 “嵌入理论”
  • 简介:慕课时代语境下的教学情境面临着开放化、多元化、碎片化的趋势,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逻辑需要与时俱进,其评价主体需要走向多元化、评价重心走向多样化、评价内容走向多维化,使思想政治理论从知识体系转化为研究生的价值体系。

  • 标签: 慕课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逻辑
  • 简介:工商企业等非传统主体如何影响基层政策议程的源流并打开"政策之窗"?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参与观察跟踪研究北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议程设置,探究企业介入基层政策议程的过程及其结果。研究发现,既有治理环境下企业对于基层政策议程设置的参与是我国政策过程"选择性开放"的结果,企业参与目标在于绕过市场机制谋取制度优势以获得超额利润;在复杂的主体利益关系模式下,企业强化并推动源流的汇聚仅能打开议程设置的"机会之窗",其还需推动形成利益均衡的"共识之窗"才能真正打开"政策之窗"以实现政策议程的实质性设置。本文的创新在于对多源流理论在中国基层治理中的应用模型进行优化,并析出多元主体介入背景下基层政策议程设置的政治逻辑;文章重点关注被选择直接参与政策议程企业的影响力发挥,对未被选择的其他企业如何在政策参与的"二线"对基层政策议程产生影响则暂未涉及。

  • 标签: 基层治理 多源流理论 企业 政策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