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华教会大学发展迅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中国本土的大学。这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美国大学的产生有极为复杂的原因。从美国传教士对教会大学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他们的危机意识;创办教会大学教会教育体系完善的需要;创办教会大学教会教育参与中国教育改革的必要措施,中国提供了适合教会大学发展的土壤等几个方面解读美国大学近代中国产生的原因。

  • 标签: 美国教会大学 教会高等教育
  • 简介:早期的教会大学把西方传统的以培养贵族绅士为目标的“自由教育”移植过来,实施所谓的“完整教育”,即从内容到形式,均以宗教为核心,而诸如声光化电、政史艺地等世俗课程则鲜有教授。然而,从20世纪20年代起,为适应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教会大学自觉抑或非自觉地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渐将自身融入到中国近现代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外国教育资源的中国转化,并由此对我国专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近代中国 教会大学 高等职业教育 考察
  • 简介:近代美国大学在中国的创办和发展,既是一种文化渗透,又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顺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中国教育输入了新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加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美国大学在中国快速发展并长时段存在。除了中国社会为教会大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更重要的是美国大学解决了它们的办学目的、投资体制、师资问题、课程设置等重要因素,为后续发展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 标签: 近代美国教会大学 办学目的 投资体制 师资问题 课程设置
  • 简介: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形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通过社会服务逐步融入中国社会,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大学群体。探讨了近代国教大学走向社会服务的原因,以利于深化对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为当今大学的社会服务提供借鉴与启示。

  • 标签: 近代中国 教会大学 社会服务
  • 简介:近代美国在华教会学校(教会中、小学)经历了初创、发展、衰落等阶段。最初的美国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他们必须为基督宗教的传播另寻途径,经过阵痛的思考作出了“办学传教”的选择,并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招生人数和教学质量上。美国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了自身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课程设置等。美国教育在中国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与中国教育并列的教育体系。所以,教会学校既是在中国教教育的肇始,又是在后期教会大学发展的基础。

  • 标签: 近代 美国 教会学校 发展研究
  • 简介:教会大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西方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土地创立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些高校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过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也是中国土地上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先驱。这些高校在应用科学、女子高等教育、通识教育、现代医学教育等领域为中国注入了崭新的教育元素,却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消逝。本文梳理了教会大学在中国70多年,从诞生、发展壮大到走向融合的历史,并探究了这一近代史上独特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 标签: 教会大学 近代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史 高等教育国际化
  • 简介:近代国教大学教师群体中存在大批外籍女教师。她们不远万里纷纷涌入华夏大地并长期执教于中国的教会大学,在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近代中国的女性教育、女性观的觉醒、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探其原因,既有个人与社会背景,也有历史与现实的抉择,更有客观原因与主观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一是纷繁多样的个人原因;二是世界范围内福音复兴运动、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及西方基督教女子社会改革运动的推动;三是中国社会对教会态度上的变化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四是女传教士前辈们兴学经验的传承与激励。

  • 标签: 教会大学 外籍女教师 动因
  • 简介: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对西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在此之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及沿江内陆地区都出现了外国人的身影,传教士作为来华外国人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中国教近代化也有着巨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教育近代化 中国 教会学校 晚清 东南沿海地区 鸦片战争
  • 简介:《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招生考试》一书,从历史的视角,充分考察了近代教会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演变过程,揭示了近代教会大学招生考试规律,总结了其招考特点,对当今大学招生考试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教会大学 招生考试 自主招生考试
  • 简介:近代国教女学从创办到发展,经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学模式。虽然传教士创办近代国教女学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加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以造就为其服务的知识界,但教会女学在客观上不仅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女性,还推动了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产生,加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标签: 教会女子学堂 文化侵略 教育近代化
  • 简介: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借助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沿海地区及内陆开办文化教育机构。近代新安县毗邻香港的缘故,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传教士,以香港和澳门为跳板,较早进入新安县进行传教办学活动。新安的教会教育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对近代新安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标签: 教会学校 新安县 开办学校
  • 简介:本文介绍了基督教、天主教以及教会学校在云南的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教会在云南民族地区传教、办学的一些成功经验,以及对云南发展民族教育的启示.

  • 标签: 基督教 天主教 教会教育
  • 简介:这个题目范围很大,因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涉及到很多领域,如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思维方法、文化、宗教、自然科学、艺术等等。"教会与现代化"这个题目可能指教会与现代化有关的任何方面的问题。我当然无力讨论那么多的问题。在本文中。我只能就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教所处的境地以及它所面临的某些问题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并谈一点自己的浅见。1993年,我在北京参加了一个主题为"基

  • 标签: 国教会 现代化进程 人文主义 神学家 基督徒 上帝
  • 简介:<正>1054年,基督教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分裂后,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天主教,在16世纪进行了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宗教改革运动,改革中形成了以路德教为代表的新教派别,使天主教又经历了一次大分裂;第一次大分裂后出现的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后来又以俄国为中心)的东正教,则一般都与所在国家的世俗政权相结合,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局面。东正教在俄国也曾出现过几次改革运动,但是在改革的内容、形式以及历史作用上,都与西欧的宗教改革大不相同。东正教在俄国,基本上是一直处于沙皇政权的控制之下的。它虽然也经历过一些改革,但始终是在沙皇授意下或直接操纵下进行的。俄国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教会改革有过四次,即:伊凡四世时期的“百章会议”、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依洛维奇时尼康的教会改革、彼得一世的教会改革和彼得三世、

  • 标签: 东正教 教会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 彼得一世 俄国历史 天主教
  • 简介:教会看来,黑死病是上帝因世人的罪孽而降下的惩罚,故而对之主要的防治也应该以忏悔为主。这些对策的确没有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这是当时科学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教会所能采取的最好选择,并且,对这种解释迅速的传达和有关措施周密的布置本身就证明了教会面对瘟疫的积极态度,对社会的稳定也不无裨益。另外,教会还积极的进行临终抚慰、开辟基地等稳定社会秩序的活动。尽管有一些教职人员的确有腐败的行为,但对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因为他们相当多数并非原来教会的成员,而是在原有教士大量死亡之际紧急补充进来的人员。

  • 标签: 英国 黑死病 教会
  • 简介:在宗教改革者中,对于建造新教教会体制最有托付和拥有最清晰理念的人,也许非加尔文莫属了。加尔文的教会观指出:"因此,就如传基督这救人灵魂的教义,是教会的灵魂,同样纪律是教会的肌肉,使得各肢体因履行自己的职责,叫整个身体合而为一。"(《要义》4.12.1)~1对于今天经过前期高速增长,逐渐趋于稳定而正在建立秩序的中国新教教会,一定有可以借鉴之处。因此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加尔文的教会纪律观,及其对今天中国教的启发和帮助。

  • 标签: 中国教会 加尔文 纪律观 高速增长 改革者 新教
  • 作者: 洪厚情 江英 曹轶 江铃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
  • 创建时间:2021-08-16
  • 出处:《教育学文摘》 2021年第12期
  • 机构:[文摘]:教会学校在近代中国中国的立足、发展及消亡始终和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紧密相连,殖民色彩明显、宗教气息浓重。教会学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表现出其独特的性质。本文以传教士在江西创办教会学校为研究切入点,透视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近代江西教会学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折射中国是怎样逐渐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了解中华民族在教育领域中怎样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