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颈动脉斑块选择超声造影技术(CEUS)及微血管成像技术(SMI)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颈动脉斑块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对象接受CEUS及SMI检查,对颈动脉斑块诊断效果。结果 两组强回声检出情况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方法对新生血管诊断准确度相比,SMI较高。结论 颈动脉斑块选择CEUS及SMI检查均可准确判断疾病情况,二者相比SMI技术可更为准确地判断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查安全无创伤,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超声造影技术 微血管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mSMI)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对于97例在我院2018年-2020年期间进行超声检查后检出患有乳腺肿瘤的患者进行研究。97例患者共有107个病灶。其中,良性肿瘤患者为76例;恶性肿瘤患者为21例。乳腺肿瘤患者超声检查中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DFI)以及超微血管成像技术(mSMI);并对两种血流显示技术按照Adler标准对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以及超微血管成像技术的血流信号进行分级。最后通过病理结果,对比他们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本文对于乳腺肿瘤患者使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进行检查,研究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对恶性肿瘤的检测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良性肿瘤检测无统计学意义 (P=0.14)。结论:在对乳腺肿瘤患者的超声检查中,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具有非常不错的效果,可以在鉴别乳腺肿瘤性质上提供可参考的数据, 达到利用无创而简便的方法减少误诊、漏诊,减少不必要的乳腺肿块活检。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方面能效不高。

  • 标签: 乳腺肿瘤 超微血管成像 超声检查 多普勒 Adler血流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编织冠状动脉(WCA)的血管超声(IVUS)及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就诊,且冠状动脉造影疑诊WCA的患者37例,进行腔内影像学分析,总结确诊为WCA患者的IVUS及OCT特点。结果37例入选者中,共确诊WCA患者9例(24.3%),其中累及右冠状动脉6例、前降支2例和回旋支1例;WCA病变节段平均长度2.2 cm(范围1.2~4.5 cm)。WCA造影的直接征象为冠状动脉的某一处分出多条细小管腔,这些管腔沿着主血管走形方向缠绕而行,形成"麻花辫"样的编织网,随后再次汇合成一条正常血管。病变血管段长短不一,除非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血流多数不受限。OCT及IVUS显示局部管腔存在多个螺旋管腔,彼此独立且每一隧道均有较为完整的三层血管结构。结论WCA具有典型的IVUS和OCT影像特征,借助IVUS及OCT有助于提高WCA检出率并指导治疗决策。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 冠状动脉疾病 编织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血清学检查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行肝脏肿瘤切除术的28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MVI阴性104例患者作为MVI阴性组,阳性184例患者作为MVI阳性组。对比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白蛋白、甲胎蛋白等血清学指标。对比两组患者肝脏肿瘤边缘1 cm处硬度(S1)、2 cm处硬度(S2)、S1S2index(S1/S2×10)、肿瘤长径等影像学指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预测肝细胞癌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共入选肝细胞癌患者288例,其中男性225例,女性63例,年龄(56.3±9.7)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多发(OR=2.47,95%CI:1.41~4.33,P=0.002)、肿瘤长径越大(OR=1.21,95%CI:1.08~1.36,P=0.031)、AFP>400 μg/L(OR=2.83,95%CI:1.54~5.22,P=0.015)、S1S2index越高(OR=1.33,95%CI:1.17~1.51,P=0.025)的肝细胞癌患者MVI发生率越高。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直观显示肝细胞癌MVI的风险,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符合度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2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列线图模型预测肝细胞癌MVI的曲线下面积为0.777(95%CI:0.720~0.835)。结论肿瘤多发、肿瘤长径越大、AFP>400 μg/L和S1S2index越高是肝细胞癌患者MV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肝细胞癌MVI的风险,可为临床诊疗工作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癌,肝细胞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血清学试验 微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microvascular flow imaging,MVFI)评估胎盘微循环情况,并探究胎盘微血管指数(microvascular index,MVI)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2019年10-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常规就诊或自外院转诊的孕24~34周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胎儿7例,按照1∶2孕周配比相同时期内正常胎儿14例作为对照组,共计21例纳入研究。应用二维超声测量胎儿生长参数及预估胎儿体重,观察胎盘回声并测量厚度;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评估子宫动脉搏动指数(uterine artery pulse index,UtA-PI)、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middle cerebral artery pulse index,MCA-PI)和脐动脉S/D。采用MVFI显示胎盘血流,并测量微血管指数。结果采用MVFI观察对照组(14例)和FGR组(7例)胎盘,与对照组相比,FGR组胎盘常表现为增厚、回声不均,MVI下降,UtA-PI可出现增高。两组胎儿胎盘平均M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此外,随着胎盘厚度的增加,该处MVI数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0.35,P=0.065)。MVI对于FGR的诊断具有更高的特异性(100%)。结论MVFI可以敏感地显示胎盘微循环情况,为胎盘灌注的定量评估提供了一种直接、简便的检查手段。

  • 标签: 超声检查 微血管成像 胎盘 胎儿生长受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造影分析脉络膜转移癌的血流灌注特点以及与脉络膜血管瘤的血流灌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21例(21只眼)作为脉络膜转移癌组,纳入同时期确诊的脉络膜血管瘤患者46例(46只眼)作为脉络膜血管瘤组。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获得肿瘤及其相邻正常眶内组织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峰值强度(maximum of intensity,IMAX)、上升时间(rise time,R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比较脉络膜转移癌与其相邻眶内正常组织定量参数的差异以及脉络膜转移癌与脉络膜血管瘤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定量参数鉴别脉络膜转移癌和脉络膜血管瘤的效能。结果脉络膜转移癌的IMAX大于眶内正常组织,RT、TTP、mTT小于眶内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脉络膜转移癌组IMAX小于脉络膜血管瘤组,RT、TTP、mTT小于脉络膜血管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IMAX、RT、TTP及mTT鉴别两种肿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95%CI=0.666~0.884)、0.970(95%CI=0.896~0.996)、0.729(95%CI=0.607~0.831)、0.992(95%CI=0.931~1.000),敏感性分别为71.7%、95.7%、76.1%、95.7%,特异性分别为85.7%、90.5%、66.7%、95.2%。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显示脉络膜转移癌与脉络膜血管瘤的血流灌注差异,超声造影定量参数RT及mTT在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 脉络膜转移癌 脉络膜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狭窄检测分析时,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颈部CT血管造影联合进行检测所发挥的检测价值。方法:本文分析选择检测的对象是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笔者报道了1例肋骨血管瘤患者,即从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临床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及预后等方面介绍并分析了该病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肋骨血管瘤的认识。该病为肋骨的血管瘤病变,其进展相对较缓慢,虽然在影像学上无明显的特异性表现,但并非只能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影像学表现在该病的诊断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病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易与恶性骨肿瘤及骨肿瘤样病变混淆。因该病极易误诊,所以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综合考虑。

  • 标签:
  • 简介:摘要外周血管疾病(PVD)是一种影响下肢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可导致骨骼肌缺血、间歇性跛行,更严重的则会导致截肢和死亡。由于常规的临床指标对骨骼肌生理学局部改变的评估并不灵敏,所以这类患者的疗效评估可能相对困难。应用PET和SPECT等技术对下肢进行放射性核素显像,可无创地定量评估PVD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亦可与临床指标和其他显像方法形成互补。该文讨论了放射性示踪技术评估PVD的应用进展,并突出了分子影像学在临床的最新应用价值。

  • 标签: 外周血管疾病 SPECT PET 灌注 血管生成
  • 简介:摘要低氧作为高原环境的主要特征,可引起机体红细胞过度积累,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大,易造成微循环障碍,导致多系统微血管增生。久居高原居民的"多血质面容"为微血管增生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高原低氧微血管增生机制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因此,现就高原低氧微血管增生相关通路及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低氧 微血管增生 遗传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超广角眼底血管造影术(UW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检查的DR患者60例(120只眼),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53.5±10.7)岁。含重度非增生型DR(NPDR)及增生型DR(PDR)患者各30例(60只眼)。所有患者均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裂隙灯前置镜、超广角眼底照相、免散瞳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检查,其中虹膜血管造影检查包括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IFA)和吲哚青绿虹膜血管造影(IICGA),记录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的起始时间,并利用自主研发的软件测量瞳孔缘荧光素渗漏的圆周度范围,记录UWFA检查情况。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分析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起始时间和渗漏范围的差异。结果IFA检查显示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的起始时间分别为31.00(25.75,34.00)s和27.00(21.75,29.5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P=0.033)。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范围分别为20.00(10.75,75.00)°和135.00(60.00,1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3,P<0.001)。所有PDR患者经裂隙灯检查均未见虹膜新生血管(INV),经IFA及IICGA检查发现8只眼有INV。UWFA检查显示重度NPDR患者均未见视网膜和(或)视盘新生血管强荧光,而PDR患者均可见视网膜和(或)视盘新生血管强荧光,其中10只眼晚期黄斑区表现为花瓣样或局灶性荧光素渗漏。结论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并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在准确观察DR眼底病变的同时,可获得更为准确、全面的虹膜血管综合信息,为DR的综合性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帮助。(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16-921)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虹膜 血管造影术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的护理要点与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的基础上实施超声造影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超声造影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超声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00%,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满意度为95.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00%,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超声造影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较好地掌握超声造影检在和疾病的有关知识,使患者在超声造影检查过程中能配合检查,取得良好的配合效果。

  • 标签: 超声造影 护理干预 护理要点 不良反应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甲状腺超声造影检查中的护理方法。方法 本次研究时间为2019年6月-2020年12月,选择甲状腺超声造影检查的70例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单盲法分组,每组35例,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全面护理干预,分析效果。结果 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情况较对照组少,一次检查成功率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面护理干预在甲状腺超声造影检查中,应用优势较大,提升一次检查的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为诊断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 标签: 甲状腺超声造影 全面护理干预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1周后接受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测办法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比较两组对颅内动脉瘤参数检出情况。结果:手术检查发现37例患者共计41处颅内动脉瘤,经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出率为92.68%,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97.56%相近(P>0.05)。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中,瘤体最大横径、顶颈距、颈宽水平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相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术前预测临床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手术切除的113例肝癌患者,经术后病理学证实35例有MVI,78例无MVI。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最大肿瘤直径(OR:1.028,95% CI:1.001~1.005)、包膜边缘光滑程度(OR:0.208,95%CI: 0.062~0.699)、循环肿瘤细胞(CTC)阳性(OR:3.728,95% CI:1.029~13.501)及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OR:1.001,95% CI:1.000~1.002)为MVI的危险因素。给予每项危险因素赋值1分构建临床评分,所对应的面积、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0.906、74.29%和92.31%。临床评分0、1、2、3、4分预测MVI阳性率分别为0(0/26)、9.09%(3/33)、28.57%(6/21)、77.78%(14/18)、85.71%(12/14)。结论肿瘤最大直径>62 mm、PIVKA-Ⅱ异常凝血酶原>115 mAU/ml、肿瘤包膜不光滑、CTC阳性是MVI患者的独立高危因素。

  • 标签: 癌,肝细胞 肿瘤侵润 循环肿瘤细胞 术前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规灰阶超声+超声造影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鉴别效果。方法:抽选本院接诊疑似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共80例为研究对象,实施对比性诊断研究,研究时间设置为2019年1月~2020年10月。将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行超声造影诊断,观察组行灰阶超声+超声造影诊断。比较两组诊断检出率及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甲状腺良性结节、恶性结节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常规灰阶超声 超声造影 甲状腺结节 良恶性鉴定 诊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