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黄濬是同光体闽派诗群后期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师承陈衍,以宋诗为尚,但又在诗学旨趣上突过乃师,取径陈三立以上溯黄庭坚,隐然以一身而兼祧同光体闽赣两派。黄濬的诗学祈向很大程度上显示出同光体尤其是闽派诗学内部的复杂性。

  • 标签: 同光体 黄濬 《聆风簃诗》 诗学观
  • 简介:从1940年代名作《十五夜》到1960年代自订稿《十六夜》,体现了朱英诞“镜”式诗学的流变。这作为新诗诗人回到古典诗词创作的个案,反映出一种在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古典艺术之间建立主体性的“焦虑感’’与“未完成性”。

  • 标签: 朱英诞 诗学 主体性 焦虑感 未完成性
  • 简介:文学重复引发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其一是记忆,其二是回忆。空间向度而言,记忆是一种经验,它把重复变成了行动,并支撑着重复的实体化运作,以同化所有的差异性,由此形成了叙述逻辑;回忆则是一种体验,它不断剥离、抽空重复的实体性,将之转换成载体,以汇聚形式的语境,由此形成了诗性逻辑。时间向度而言,记忆向前,将过去置入现在;回忆则向后,将现在引入过去。记忆是重复的符号化行为,而回忆是重复的象征化行为。文学重复的传统,即记忆与回忆的交织体,在实体与诗性的两极游动。

  • 标签: 重复 记忆 回忆
  • 简介:大卫·波德维尔是美国电影研究中"新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精髓并创造性地运用到电影理论当中。形式分析与电影历史诗学是波德维尔电影诗学的核心所在。波德维尔电影诗学之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始终坚持电影研究中电影美学的研究路径。

  • 标签: 电影诗学 俄国形式主义 形式分析 电影历史诗学
  • 简介:试图理解现代诗并非易事,尽管浸淫诗歌写作已十年。无论如何,现代诗的源流与可能,正是近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题旨。为此,让我们把时间先拨回1848年,这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与其一道革命浪潮蔓延了整个欧洲;这年,屡试不第的农民洪秀全撰《原道觉世训》,吹响太平天国运动号角。革命,看来注定会成为年度关键词。在诗歌内部,也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变化。

  • 标签: 诗学 《共产党宣言》 垂直 世界 太平天国运动 诗歌写作
  • 简介:范国禄活跃于清初文坛词苑,积极参与时代建构,他以博大的胸怀面对前代诗学遗产,取舍慎妥,鲜明代表了对儒家诗教精神的皈依和坚守。从功能论、创作论、主体论三方面讨论了范国禄的诗学思想。

  • 标签: 清初 范国禄 诗学思想
  • 简介:9月21~27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哲学系承办。来自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部分高校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众多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与会,就柏拉图诗学与哲学、柏拉图思想与中西古典文学及文化的关系等相关议题展开一系列的专题讲演和学术研讨活动。

  • 标签: 柏拉图思想 国际学术研讨会 诗学 外国语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形式主义的“前景化”是指文学作品中对标准语言的背离而产生的艺术效果,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本文结合具体的实例,从知识不同而产生的“前景化”和语言使用方面的“前景化”两个方面,阐释了“前景化”诗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作用,认为文学译者应以“前景化”诗学为指导,一方面尽量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敏锐地发现原文使用的“前景化”手法,另一方面要不遗余力,努力在译文中复制原文的“前景化”效果,实现这一效果在译文中的对等。

  • 标签: 前景化 文学翻译 启示
  • 简介:同是遗民,元遗民受到的关注远远不及宋、清遗民,对遗民诗人群体及其诗学思想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旨在梳理元明之际遗民诗人群体诗学的研究现状,并从诗学流脉发展的角度来关注该群体的诗学思想,正确认识元末诗学在整个唐诗学发展中的地位。

  • 标签: 元明之际 遗民诗人 诗学
  • 简介:文化诗学视文学叙事为交流型话语形式,话语的使用者都是以特定的话语形式来追求自己的交流目的。但话语的使用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也就是话语使用的具体环境,它表明对事物的理解判断只有在特定的语境里才是有效的。语境是双面性的,一方面没有语境话语的使用将成为无本之木,指称真相难以把握,表征意义难以明晰;另一方面,语境限定也使话语的意义表现出相对性和特指性。所以,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就要求人们在相应的语境中进行,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文学话语的审美意义才可能被判定。

  • 标签: 文化诗学 语境化 实践方法
  • 简介:宗白华意境说蕴蓄着江南地域诗学的精髓:首先,宗氏论诗的构造,独推桐城古文的诗性法则;其张扬生命内在韵律,以对桐城派阴柔风格的批判为出发点。其次,宗氏述诗画之意趣,标举新安诗画论尚自然之思;其诗画同中有异之论,源于李流芳之说。再次,宗氏说诗画之灵境,深得吴中诗学比兴之义;其妙悟说与家学中的自然入妙论颇有渊源。从江南地域诗学渊源看,宗氏意境说是将桐城形式诗学、新安自然诗学、吴中感兴诗学融合为一体的生命诗学意境论。

  • 标签: 意境说 宗白华 妙悟说 论诗 画论 地域文化
  • 简介:通过对朗吉弩斯、伯克、康德关于崇高概念的对比,分析了女诗人艾米丽·迪金森诗歌创作中的崇高诗学策略,探究她在诗歌创作中的诗学。迪金森从读者效果的角度定义诗歌,与伯克一样,在对崇高诗学的定义中强调读者主体的美感经历。迪金森诗歌获得崇高效果的策略是语言的选择,她追求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 标签: 崇高 艾米丽·迪金森 诗学策略
  • 简介: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及其特征的讨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戏剧家的剧本创作。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诸多方面符合亚里士多德悲剧,然而他的第五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有别于西方悲剧而呈现出某些类似中国戏曲的特点。本文将以《诗学》中有关悲剧理论为例,阐释《罗密欧与朱丽叶》独特的悲剧效果。

  • 标签: 《诗学》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国戏曲
  • 简介:《第七天》是余华继《兄弟》之后历时七年全新打造的又一新作,与余华传统长篇小说相比,无论是创作形式、人物塑造还是表现手法,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挖掘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的诗学原理,探究变化自身与文体内在要求之间的兼容性问题,特别是从“漫游小说”、“泛现代主义”文学和“灵魂”形象塑造等角度来进一步探寻余华小说创作诗学的特征,可以更好地诠释小说文本.

  • 标签: 《第七天》 创作诗学 漫游小说 泛现代主义 “灵魂”形象
  • 简介:韵体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宝,寄托着万千作者的人文情怀。然而,当下学校和家庭教育对此却没能予以足够重视。因此,我们必须直面现实并迅速行动起来,开发适宜的教材,营造相宜的环境,变革不宜的教学方式,使师生在深入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升自身素养。回溯源头是为了传承命脉,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应该成为接受祖国优秀文化、吸收民族智慧、陶冶高雅情操的主要途径。

  • 标签: 小学 古诗学习 教学方法
  • 简介:〔摘要〕《唤醒老妇人》是威廉斯意象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诗歌没有直接描述老年的情景,而是描写了一群在黑风冲击下飞翔的小鸟,这使得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充满了丰富的意味。本文尝试从认知诗学入手,从认知语法角度分析诗中“鸟”的意象的涵义,揭示诗歌的主题,挖掘其内在的认知理据,以期为该诗的研究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 标签: 〔〕认知诗学认知语法意象勾画
  • 简介:目前学界对叶维廉比较诗学存有误读,本文旨在对其比较诗学所阐明的新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路径进行重审与再研究。首先以叶维廉诗学中“同”、“异”、“模子”概念的重新剖析作为起点,探讨他是如何以这三个基本概念作为根基构建起中西比较诗学理论体系;其次,探讨叶维廉在道家关学和现象学;r-通研究中,如何实践其比较诗学基本思路,以此作为观照视野重新阐释中国古典诗歌。叶维廉超越传统的概念化比较方式,在现象学“境遇域”式的理解视域中展开比较研究;同时,道家美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比较视域,为叶维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关学及其观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叶维廉也由此建构了纯任自然的诗学理论。

  • 标签: 叶维廉 比较诗学 道家美学 现象学的境遇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毛泽东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探讨了毛泽东的农民和女性.作者认为,毛泽东在这些作品中阐释了阶级和性别之间复杂而又流变的关系,并认为农民和女性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将农民和女性作为革命主体囊括进无产阶级范围内是毛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创新.

  • 标签: 毛主义 社会性别 历史主体 社会变革 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