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3 个结果
  • 简介:生态诗学是所有诗学的方向与归属、初心与源头,通过探讨基本概念、美学原则、诗学特质、研究范畴,有助于从理论上建构中国当代生态诗学,从实践上推动中国当代生态诗歌。

  • 标签: 生态诗学 概念 原则 特质 范畴
  • 简介:彝语诗学论著的文本形态是彝语五言体韵文,在结构上有着程式化的模式,理论阐述与诗论作者的创作密不可分。而汉语诗学的文本表现形态多种多样,语体上以散文体为主,韵文体形式的论著所占比例很小,文本结构上也不存在某种模式。彝语诗学与汉语诗学在语言形式方面都有着直观、形象的相似特点。

  • 标签: 汉语诗学 彝语诗学 文本特征
  • 简介:霍桑有一个很有名的短篇小说《威克菲尔德》,写一个叫威克菲尔德的男人借口出门旅行,在离家很近的街上租了房子,在那儿一住就是二十年,全然不顾自己的妻儿,忽一日,他不声不响踏进家门,仿佛才离家一天似的。在这个小说的结尾,霍桑写道:“在这个神秘世界表面的混乱当中,其实咱们每个人都被十分恰当地置于一套体系里。

  • 标签: 诗学 困境 逃离 短篇小说 霍桑 离家
  • 简介:尽管对“兴”的释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如果删繁就简,撮其要,大致也不外乎有这么三种情形或方法:对“兴”做政治或社会的解说;对“兴”做语言或修辞的解说;对“兴”做文学或审美的解说,而后者,乃是“兴”的诗学意义。

  • 标签: 释义 诗学
  • 简介:当代诗歌显然是一个歧义重重的概念,它分享了“当代文学”定义上的种种疑难和驳杂。本文的当代诗歌指向自1980年代以来绵延近四十年的现代诗潮,这个内部众声杂竞、

  • 标签: 当代诗歌 诗学转换 代际 当代文学 80年代 现代诗
  • 简介:在哲学和诗学领域中,性情观是颇为重要的概念。吴澄是元代大儒,他继承宋代理学思想,对性情观做出了诗学解释。吴澄的诗学性情观包含性情之真和自然性情两个方面。性情之真表现为个人的个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与调和;自然性情表现为创作论和天人合一之境界。吴澄通过性情论连接哲学和诗学,并且建立其全新的理学诗学,不仅影响了元代延祐的雅正之风,也奠定了明清诗学解放思想的基础。

  • 标签: 吴澄 理学 诗学 性情论
  • 简介: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既是易学家的代表,也是诗家的代表。朱子以理学立论发挥了《周易》形上学思想,深化了理学易;朱子还以理学思想融入诗歌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理学诗。朱熹《易》中有诗,诗中有《易》,融合易学与诗学,宣扬《易》之理体,体现了易学本体论。

  • 标签: 朱熹 易学 诗学
  • 简介: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完备地阐述了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在《诗学》中称赞德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在情节安排上具有整一性,同时性,悲剧性的特点。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乱伦方面。在悲剧感受方面,《俄狄浦斯王》带给观众的悲剧感受是“怜悯”与“恐惧”同时发生的。从审美体验上来看《俄狄浦斯王》具有崇高美。

  • 标签: 情节安排 悲剧性 悲剧感受崇高美
  • 简介:清代桂中地区大多数诗人在其字里行间所展露出来的诗学思想大致可概括为:要重视表现社会现实生活,要反对模拟、力求创新,要抒写性灵怀抱,要取法多家尤重学习唐宋名家,要具备才情、学识与阅历,要修炼出好品行好人格等。这些诗学思想,既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亦是对前人理念的较好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当代文学之发展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清代文学 桂中地区 诗学思想
  • 简介:塞缪尔·贝克特(SamuelBeckett,1906-1989)是西方荒诞派戏剧的集大成者,他的突出成就在于对传统戏剧舞台空间的创新。贝克特擅长利用狭小封闭的舞台空间表现主人公压抑的心灵空间,映射荒诞虚无的社会空间,揭示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诞与虚无,产生黑色幽默的美学效应。贝克特的空间诗学对当前生态空间和自由生存空间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塞缪尔·贝克特 空间诗学 黑色幽默
  • 简介:侨易学是东西思想、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全球化背景下的理论产物。它不仅是当下国内学界“理论焦虑”的产出之一,更是中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第三个阶段的卓越贡献。侨易学既具有中国诗学的属性,又具有西方诗学的属性,与精神分析学当中的无意识理论也有显见的联系。从其产生与建构过程来看,侨易学概念本质上是在比较诗学研究范畴之内的,并且可以作为新的阐释视角或方法论勾连跨文化诗学。目前,“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的侨易现象研究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将不同民族文化的经典作品接受至本民族文化中的意识与践行也更加广泛。侨易学现今仍然处于发轫期,其与比较文学为主的若干学科的关联仍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侨易学 比较诗学 理论焦虑 中国学派 全球化
  • 简介:以独特创新为要义的艺术创造观念始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并从一种艺术价值观转化为具普遍示范意义的文化价值观。艺术创造性的标准在于独特与新颖,并具体表现于所指层面的观念创新与能指层面的艺术语言创新。艺术创新与美并无必然联系,创新并非美的必要与充分条件。创造乃起于西方并盛行于现当代艺术与文化界的独特观念,而非人类艺术必然、唯一与普遍的审美与文化追求。创造乃人类文化活动环节之一,唯创造与承传、吸收相济,方可构成健全文化景观,故而以呈真与法道为要义的艺术观正可成为对创造艺术观之必要补充。

  • 标签: 创造 观念创新 语言创新 呈真 法道
  • 简介: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传播学理论家之一,麦克卢汉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传播学思想。然而与其他理论来源相比,他曾经的恩师、新批评派的奠基者瑞恰兹对他的影响更为深远。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重返部落化”“冷热媒介”“媒介定律”等核心媒介理论都带有瑞恰兹诗学的影子。虽然两人的研究领域各异,但二者存在许多内在的学理关系,具体表现在形式主义立场、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文和科学的二分、科学化理论建构等方面。

  • 标签: 麦克卢汉 媒介理论 瑞恰兹诗学
  • 简介:在新世纪前后“京派文学”研究所呈现出的整体趋势中,以“京派”作家为传主的传记文学写作现象愈发引人瞩目,然而传记中侧重传主深层次的思想和学术成果堂奥的专著还不是太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北师范大学李生滨教授等的《远去的背影——朱自清及其诗学研究》一书显示了作者力图突破固有研究范式窠臼的可贵尝试。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之上,该书以传记、考论与诗学研究并重的观照向度,综合立体地畏示了身兼“诗歌、散文作家”与“京派文艺批评家”两种身份的朱自清先生质实、勤勉的人生轨迹和其在创作、学术两个方面的卓越建树。

  • 标签: 传记热 京派文学 朱自清研究 引“论”入“传”
  • 简介:吴澄的“性情之真”包含个人情感和共性情感两部分,由此二者出发构建诗学,涉及外在环境、诗歌以及历史变革三个方面。其诗论虽以理学思想为根基,但是深受当时“宗唐”诗风的影响,重视“性情”之说。吴澄通过融合理学和“宗唐”诗风,重新建构起符合元代风潮的诗学理论,弥补了宋季理学家论诗空洞且脱离现实的缺点,开启了元代中后期的理学家以心、性情论诗和宗今师心的论诗风潮。

  • 标签: 吴澄 性情论 性情之真 元代诗学
  • 简介:古诗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既具备了古代的意蕴美,又有着故事的浪漫美,是中华文学里的一大瑰宝,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人们。在教育界,古诗更是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语文课本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考试的题目中,也是重点背诵的部分。古诗由来已久,意义确新,它能够在学生的思想成长上给予强有力的帮助,使学生在古诗中品味人生百态,从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感悟今昔,得到对比。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部分的讲授中,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学好古诗,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的背景、诗人的情感及当下的意义,从而让古诗不断传承下去,流传万年。

  • 标签: 小学语文 古诗学习 文章介绍 注重朗读 加强理解
  • 简介:《悖立与整合:中西比较诗学》(以下简称《悖立与整合》)是一部理论体系构建严谨且宏大的学术专著。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这部厚重的中西比较诗学读本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杨乃乔教授至今为止撰写的惟一一部专著,共72万字;在这部专著的《后记》中,他曾陈述了自己思考、书写、修订及最终完成这部专著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学术阶段:“1992年至199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立论,形成了初步体系性的架构;1995至1997年,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完成了理论体系上的规模性构成;2006年至2017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就文献的使用、校对及理论逻辑的自洽化、深度化再度做出大规模的修订。”

  • 标签: 中西比较诗学 整合 悖立 学术专著 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 简介:一谁是尚钧鹏?尚钧鹏,一个在诗歌界已经淡出的名字,却绝不是诗歌的新手。1986年,徐敬亚在《深圳青年报》搞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展,当时还是中山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的尚钧鹏领衔了中大“小城诗派”,诗派之名即得自他的一首诗《小城》,后来徐敬亚主编的《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收录了他的四首诗《小城》《戈壁》《行于此地》《清晨此刻》。

  • 标签: 诗学 中国现代主义 修炼 《小城》 中山大学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