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现代汉语中,谓词性并列短语的否定表达常采用NegANegB(“AB”表示由并列项A、B组成的谓词性并列短语)模式。当Neg重读或添加其他成分,或者当“AB”接近典型的自然并列短语时,才能采用NegAB模式,从而保证Neg能够对谓词性并列短语AB进行整体否定。

  • 标签: 并列短语 否定表达 类型学
  • 简介:量词“包”是从动词“包”发展而来的。量词“包”具有[+固体][+小][+纸、布类载体][+临时][+封闭]等语义特征,符合这些特征的名词性成分,是“包”对名词性成分的基本选择,处于基本选择中的名词性成分是范畴的中心成员。量词“包”还可以用于其他名词性成分,这包括了“包”范畴的近距扩展和远距扩展,其结果是扩展到“包”范畴的边缘成员。

  • 标签: 语义特征 范畴 范畴化
  • 简介:本文主要调查英语学习对汉语学术写作词性选择的影响。利用NLPIR汉语分词系统对英语与中文专业文学方向硕士论文摘要各100篇进行词性附码后,使用Antconc3.2.1w与SPSS20对两类摘要中的名词、动词、形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两个专业学生之间在名词、动词、代词、连词等四大词类以及在名动词、趋向动词、区别词、人称代词、介词"被"、并列连词等六小词类在使用频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长期的外语学习会对母语词汇选择产生影响。

  • 标签: L2对L1的影响 汉语学术写作 词性选择
  • 简介:摘要:在英语从句的学习中,对从句引导词的选择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首先,要准确判断是何种从句,然后再分析从句中缺什么,以此来决定引导词的选择。笔者的做法是:先一刀两断,再分析句子成分。(即先找出主句与从句的分开点,再分析从句中缺什么成分,再根据句意选择引导词)。下面,我就名词性从句中引导词的选择使用作简略介绍。

  • 标签: 名词性从句 引导词
  • 简介:通过处理具体语料获取相关数据的方法,分析法汉语篇中名词性共指词语的使用情况。统计结果表明,使用零代词是两种语言中的共同现象,但是使用频率相差很大;代词是法语语篇偏好的共指表达手段;名词则具有相同的使用倾向。

  • 标签: 法汉语篇 共指词语 对比
  • 简介:"行"状量词包括"行、列、排、溜"等四个。在语义上,它们具有成形、成状、成序的性质。"行"和"列"着眼于排列方向,"行"为横向排列,"列"为纵向排列;"排"和"溜"着眼于排列状态,"排"为严态排列,"溜"为松态排列。"行"和"列"有时会出现特殊用法,"排"和"溜"在排列状态上有时会出现中和。"行、列、排、溜"在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上有各自不同的选择要求和选择习惯。

  • 标签: “行”状量词 语义性质 中和
  • 简介:量词“套”和名词性成分之间存在着选择关系,这种选择实际上是范畴化的过程。居于范畴中心的是“成组的器物”,范畴从中心向外围扩展,由物质类名词到精神类名词,由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关键词范畴化套成组事物囊括中图分类号H1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量词“套”和名词性成分N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选择关系。关于“套”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前人也有一些研究,如张向群(1991),宗守云(2005)等。这些研究概括了“套”的各种用法,并揭示了“套”对名词性成分选择的一些规律。但从范畴化角度对“套”的研究还很少,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范畴化的视角探讨“套”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一、“套”的语义性质与范畴中心(一)“套”的语义性质量词“套”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以“套”的语义性质为基础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套”量词意义的解释是用于成组的事物。如一套制度、一套家具、一套课本等等。《辞海》对“套”的解释是同类事物配和组成的整体。引申为成套事物的量名。如“成套设备”、“两套制服”。《写作量词描写词典》对“套”的用法进行了概括,“套”有三种用法(1)计量成组的物件;(2)计量成套的事物;(3)虚指。其实,这些用法可以概括成它所选择的名词具有的特征是+异质+多个+配套+囊括。从个性的角度来看,“套”用来表示相配成组事物,是它区别于其他量词的主要特征。“套”,我们在《说文》上找不到相应的字。但根据北大语料库古汉语资料,发现“套”在《战国策》中最先用作名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套”做名词的解释是1“套子”手套、书套、封套。2栓性口的两根皮绳或麻绳,一端拴在性口脖子夹板或轭上,另一端拴在车上性口拴、大车拴、拴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套”最初是含有“工具”意义,且事物间具有“囊括”或“相关”的关系。随着语法系统的发展,“套”作为集合量词,最早在南宋就出现了(北京大学郭锐语料库显示是在《朱子语类》中)(宗守云,2005)。“套”也有名词、动词的用法,在这只讨论它做集合量词用于成组事物的用法。我们说“套”用于成组相配套的事物,但并不是说成组相配套的事物都能用“套”。“成组配套”只是量词“套”运用的必要条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制约着量词“套”的用法,如主观视点的不同,社会文化的不同等等。(二)范畴中心范畴是事物类别的总称,是客观事物的某些类别特征经过思维在语言中特定下来的。就量词“套”而言,它所选择的名词性成分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名词性成分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称为“套”范畴。确定“套”范畴中心成员,并以范畴中心为起点,探讨“套”范畴的扩展引申,找出扩展引申的促动因素,从而构建出“套”范畴的连锁关系。划分范畴是人作为理性动物的本质之一,是人类的理性功能和实践的结晶,反映了文化的价值。但范畴划分并不完全反映客观事物,同时也有主观因素在内。根据范畴化理论,就量词“套”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来说,它选择哪些名词性成分,是可以解释的,但是它不选择哪些名词性成分是不可预测的。“套”选择的名词性成分的语义特征是+异质、+多个、+配套、+囊括,决定了“套”范畴的中心成员的特征。在“套”范畴的内部,属于中心地位的成员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套”对这种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最基本的选择。例如A一套胡服一套内衣一套西服一套军装一套制服B一套词典一套书一套著作C一套锣鼓一套杯子一套餐具一套家具一套农具A组为衣物,把整个人囊括起来。B组为书,可以看作是这些书被一个书套囊括起来表示整体性。C组为生活用具,一般都是大中套小,也有些是表相关的成套。它们都是成组,配套而成的,具有囊括或相关的含义,且彼此间为异质,具有离散性。在“套”范畴中是最基本的,最典型的成员,处于“套”范畴的中心。首先,从社会使用上来看,它们是常用的,稳定的,在思维上具有优先性特征。在生活中,人们一提起量词“套”,常常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事物。其次,从认知上来看,它们是最简单的,具有具体性和客观性的特征,因此在认知上处于中心地位。再次,从语言的发展看,从南宋开始,“套”用作集合量词来修饰这些事物一直在使用。最后,从汉语研究资料来看,有关量词“套”的记载,也都把这类事物看作“套”的首选对象。《汉语八百词》对“套”的解释是“套”,量词,用于成组的事物,常用于器物。宗守云(2005)认为,“生产商品和消费商品对‘套’的选择倾向非常明显。一般的,日常用品中涉及吃喝坐卧的人类必需品,是最典型的物质消费品,一般只用‘套’,如一‘套’餐具,两‘套’被褥,几‘套’服装”。因此用于离散的异质的成组的事物,是“套”对名词性成分最基本的选择,而范畴内部其他成员则是“套”对名词性成分的引申选择。二、“套”范畴的扩展延伸“套”范畴的中心成员都具有+异质、+囊括、+配套的语义特征,因此,“套”可以毫不奇怪的与衣服、餐具、书等形成选择关系,除此之外,“套”还可以和“布景、居室、体操、暖气、动作、表演、文字、节目”等具有成组性质的客观东西形成选择关系,也可以和“本领、制度、体系、方法、观点”等抽象事物形成选择关系。这就涉及了“套”范畴从中心向边缘扩展延伸的问题。“套”范畴的延伸包括由物质产品扩展延伸到精神产品,由具体事物扩展到抽象事物。(一)由物质产品延伸到精神产品“套”范畴可以进一步扩展延伸到精神产品领域,如一套图片一套画儿一套乐曲一套邮票一套书法(1)他们还创造了一套近似符号的萌芽文字。(北大语料库)(2)中国古代的丧葬,有一套繁琐、迷信的习俗。(同上)“图片、画儿、乐曲、邮票、书法、习俗、文字”这些具体事物是人类精神的产物,反映人类的精神文明。当我们说到一套图片、画儿、乐曲、邮票、书法时,我们总能想到很多单独的部分共同组成一个整体反映同一个主题。一套文字里面包含着许许多多不同的文字,但这些单独的文字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共同组成一套完整的交际系统。同样,一套风俗也包含了很多的小单元。这些具体物质都具有“套”的语义特征+异质、+多个、+配套,而“囊括”的含义并不明显,但是从上位的概念来看,我们发现这些事物的整体囊括其中的每一部分,缺少任何一部分就不再叫一套。因此,“囊括”义还是隐藏在其中的,只是没有中心范畴那么明显。所以,它们都可以接受“套”的选择。“套”和精神产品类词语形成选择关系,其促动因素是隐喻。几个精神产品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反映一个上位的概念。像几个具体的物质产品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一样。在这样的组合中,“套”所凸显的是“整体”意义。(二)由具体事物扩展延伸到抽象事物“套”范畴更进一步由具体事物扩展延伸到抽象事物。从范畴化理论来看,由具体到抽象,几乎是所有量词范畴延伸的最终归宿。比如“一堆土”是具体的,但可以延伸到“一堆想法”;“一束花”是具体的,但可以延伸到“一束权利”、“一束关系”。“套”范畴也不例外。“套”对抽象意义词语的选择主要有方法类抽象名词、制度类抽象名词、观念类抽象名词、能力类抽象名词。例如(3)他在创业之初就制订出一套今天看来是极高明的销售战略——由于他深信“产品价值的很大一部分来自销售终端”。(北大语料库)(4)一国兴衰的根本因素,所谓科学的国家运行机制,是指一国拥有一整套制度体系,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这套体系能够保证最有效地配置该国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同上)(5)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订了一套规章。(同上)(6)在深山密林中同法帝国主义支持的土匪武装作战,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流动游击作战的经验。(同上)(7)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同上)(8)蝮蛇一般长六七十厘米,最长的有90多厘米,有着一套适应环境的本领。(同上)(9)它不仅能像鱼一样在海中快速游泳,还有一套施放“烟幕”的绝技。(同上)(10)刻板印象使我们对每一类人都有一套固定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具体到某人时未必正确,如北方人耐劳、憨厚,南方人聪慧、灵活,青年学生活蹦乱跳,领导干部不苟言笑等。(宗守云2005)例(3)的“战略”和例(4)“经验”是方法类抽象名词;例(5)的“规章”和例(6)的“经验”是制度类抽象名词;例(7)的“主张”和例(10)的“看法”是观念类抽象名词;例(8)的“本领”和例(9)的“绝技”是能力类抽象名词。这些抽象名词所表达的内容仍然是异质的组合,但它们凸显的是“整体性”,“规章”、“制度”是写在纸上的,同样“主张”、“看法”、“本领”、“绝技”都可以详述在纸上,从这个角度看,它凸显的是载体。而这个载体刚好囊括了所有内容。因此从认知上看,这也是隐喻的结果。(三)“套”对与人有关的名词性选择的扩展我们从“套”对与人有关的名词性选择上也可以看出“套”的原型扩展路线。(11)赵武灵王立即赏给公子成一套胡服。(北大语料库)(12)一套高低杠动作要求以动力性为主,并不断换杠、换向,力求避免停顿和失衡。(同上)(13)在昆曲《下山》中,小和尚逃出寺院后,有一套耍念珠的特技表演,演员甩动套在颈部的一串念珠,急速转动……(同上)(14)不能设想,到了一九九七年七月三十日,一夜之间换一套人马。(宗守云2005)(15)省政府组成了防汛抗洪和农业生产两套班子,确保抗洪生产两不误。(同上)(16)我对你们这一套繁琐的盘问腻透了。(同上)(17)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同上)例(11)为人身上穿的衣服,例(12)、(13)是人的肢体动作,例(14)、(15)是述人类名词,这些都是具体名词;例(16)、(17)为与人的思维有关的抽象名词,从而构成11——12、13——14、15——16、17。即表衣服——肢体动作——人——人的思维。从而构成了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抽象,从中心到边缘的扩展。表衣服扩展到表肢体动作的促动因素为隐喻,表肢体动作扩展到表人的促动因素为隐喻,表人扩展到表人的思维的促动因素还是隐喻。参考文献1吕书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2张向群.写作量词描写词典.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3宗守云.量词“组”和“套”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汉语学.2005(8).4汉语大词典.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版.5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 标签:
  • 简介:<正>清朝末年,湖南出了一个名叫易顺鼎(dǐng)的大诗人,他小时候就被人们称为"神童",十五六岁时就刻印了自己的诗集《心室悔存稿》。

  • 标签: 存稿 拓展阅读 祝枝山 荷花池 二字 听涛
  • 简介:现代汉语中状态补语可以由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充任。但是动词或动词短语直接充当状态补语的情况不常见。文章就这一问题,以“X得直VP”结构为例,探讨“X得直VP”去掉“直”后能否成立,以及VP单独充当状态补语的制约条件。文章首先从句法构成和语义表现两方面对“X得直VP”结构做出分析,然后归纳“X得VP”可接受度受限的条件,我们发现这一现象表面上看是受到VP音节数量和韵律影响的结果,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制约,具体表现为VP的复杂性、结构的持续性、“X”与VP的距离以及句法位置等方面。

  • 标签: X得直VP 状态补语 句法构成 语义表现
  • 简介:在主从复合句中起名词作用的句子叫作名词性从句,名词性从句的功能相当于名词,在主句中担当主语、宾语、表语或同位语。根据它们在句子中的不同成分,名词性从句主要分为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

  • 标签: 名词性从句 同位语从句 主语从句 宾语从句 表语从句 主从复合句
  • 简介:近几年全国高考卷、新课标地区及其他省市的高考英语试卷中都考查了名词性从句,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名词性从句。高考对于名词性从句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分析近三年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对名词性从句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 标签: 名词性从句 高考英语试卷 高考试题 新课标 考卷
  • 简介:词典标注词性浅谈陈瑞国外文词典都标注词性,然而国内出版的汉语词典标注词性者甚少。近年,有些词典虽也。标注词性,但收词较少,多是只给一些常用词或重点词标注词性,现在还没有一部词典全面、普遍地为普通词从字头的各个义项到词条的各个义项全部标注词性的,因此不...

  • 标签: 标注词性 释义方法 形容词 《现代汉语词典》 语法功能 词义
  • 简介:<正>1.“难免”是“形容词性语素+动词性语素”构成的偏正式合成词,是“不容易避免”,“避免不了”的意思。这一点,恐怕大家意见一致,不会有什么分歧。可是,“难免”是什么词?这个问题,大家的意见就很不一致。比如,《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下称《例释》)说是副词,但有时是实词(没有说是哪一类实词);《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小词典》(下称《小词典》)说是副词,但有时是动词;《现代汉语八百词》(下称《八百词》)和《词类辨难》说是形容词。

  • 标签: 名词性成分 形容词性 小词典 例释 虚词用法 接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