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解剖学中有大量文献描述前臂肌肉组织的变异。掌长肌作为人体常见变异结构之一,通常起自肱骨内上髁,并移行于掌腱膜。解剖学教科书和最近相关的论文指出,这块肌肉可能作为一个弱腕屈肌发挥作用。本研究旨在总结几种已发现的变异情况,报告解剖掌长肌过程中的异常特征。解剖变异掌长肌可能会诱发神经血管束压迫症状,特别是正中神经。掌长肌由于缺乏明显的功能,临床上可用于肌腱移植或肌肉移植。此外,它是局部麻醉手术的解剖标志之一。

  • 标签: 解剖变异 掌长肌 异常增大 双掌长肌 掌长肌缺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Willis环作为一级侧支在发生脑动脉狭窄时会导致脑血流的重新分配,完整的Willis环可起到代偿作用,从而维持脑灌注,减少梗死体积,是脑卒中的保护因素。既往关于Willis环与脑动脉狭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颅外颈动脉狭窄,关于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血流的关系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Willis环解剖变异及生理功能进行回顾,重点对Willis环变异对颅内动脉狭窄血流分布的影响进行综述,并简要介绍其评估方法。

  • 标签: Willis环 颅内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腘动脉分支变异率及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205例(387肢)患者的术前下肢血管CT成像(CTA)资料,其中男153例、女52例,年龄12~79岁;双下肢182例、单侧下肢23例,左侧195肢、右侧192肢。通过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小腿动脉图像,观察腘动脉分支的解剖变异形态,根据Kim-Lippert分型统计腘动脉分支解剖变异Kim Ⅲ型及其各亚型变异率;测量变异分支动脉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包括变异动脉分支起始处外径、分支末端外径、分支动脉长度、分支动脉缺失处至踝关节水平长度等,并与腘动脉正常分支比较。结果205例患者中有33例(43肢)发生腘动脉分支变异:Kim ⅢA型变异发生率4.1% (16/387肢) ;ⅢB型变异发生率3.4%(13/387肢);ⅢC型变异发生率0.26%(1/387肢);ⅢD型变异发生率1.8%(7/387肢);特殊类型变异5例6肢(6/387,1.6%),主要表现为胫前或胫后动脉未缺失,腓动脉增粗替代形成足背或足底动脉。28例(37肢)腘动脉分支KimⅢ型解剖变异于小腿中下1/3处发生缺失,变异的主干动脉分支均为不完全缺失,胫后动脉(ⅢA型)、胫前动脉(ⅢB型)、腓动脉(ⅢA型)变异分支长度分别为(176.8±51.2)、(187.9±73.7)、(153.4±58.5)mm;其管径(起始处外径、分支末端外径)均较正常腘动脉分支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腘动脉分支存在广泛的解剖变异模式,其总变异率为11.1%,术前通过下肢CTA可准确判断腘动脉分支解剖形态,为降低临床下肢手术的风险提供解剖学依据。

  • 标签: 腘动脉 遗传变异 血管造影术 成像,三维,计算机辅助 临床解剖学
  • 简介:摘要简要介绍骶髂关节在解剖学上具有滑膜关节、骨联合、韧带连接3种关节结构形式及其在断层影像学中的表现;普通人群的骶髂关节存在副骶髂关节、髂骶复合体、髂骨板开叉、半规管缺陷、髂骨面新月形缺陷、骶骨翼骨化中心等解剖变异;以及软骨下骨硬化、关节间隙缩小、关节边缘骨赘等生理性退行性变。正确认识骶髂关节的解剖学特点、解剖变异与生理性退变,有助于正确判读其影像学检查结果,从而减少误诊误治。

  • 标签: 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炎 脊柱关节炎 误诊 解剖变异 生理性退变
  • 简介:摘要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是指胰胆管汇合部位位于十二指肠壁外或汇合部形态和解剖发生先天性异常的一种情况。而胰腺分裂(pancreas divisum,PD)是胰腺最常见的先天性解剖异常,由胚胎发育时期腹侧胰管与背侧胰管融合失败所致。本文报道1例3岁患儿在ERCP下证实同时存在3种胆胰管解剖异常,除PBM合并PD外,在背侧胰管与胆总管末端之间还存在罕见的交通支,内镜下成功治疗。

  • 标签: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胰胆管合流异常 胰腺分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膜解剖虽然在国内兴起,但现在还只是初步建立了理论框架。膜解剖的"膜"实际是指构成特定平面或称为"神圣平面"的"膜",因此不能把"膜"之间的解剖就理解为膜解剖,膜解剖的目的也绝非是为了追求"微出血"和"零出血"。现阶段理论学说的多样化以及解剖名词的不规范,是阻碍膜解剖理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膜解剖的膜或层面始于胚胎期,但因为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旋转、融合等而失去了原来的解剖表现,从而模糊了临床对膜解剖的认识。笔者结合尸体解剖、手术观察和文献复习,还原了结直肠手术相关膜的来源和延续,并以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为例,对"系膜信封"以及完整系膜切除等膜解剖核心内容进行了探讨。同时,从膜的整体性上阐释了重要术语的解剖学定义,以期规范膜解剖名词的使用。从胚胎学、膜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来理解膜的来源和构成,将有助于建立统一规范的膜解剖理论体系。

  • 标签: 解剖 术语 系膜 筋膜 盆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游离趾甲瓣组合第二趾骨关节肌腱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提供更加贴近临床应用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2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踝关节以下新鲜足部标本行显微解剖,观测FDMA(第一跖背动脉)、FPMA(第一跖底动脉)的走行、吻合、分支特点,观察甲瓣、第二趾骨关节肌腱复合组织瓣的血供特点。模拟切取趾甲瓣组合第二趾骨关节肌腱复合组织瓣组合再造拇指,观察其外观、血管蒂情况。结果12侧标本中FDMA与FPMA的吻合类型:Ⅰ型41.6%,Ⅱ型25.0%,Ⅲ型16.7%,Ⅳ型16.7%,Ⅴ型本组未发现。FDMA的Gilbert分型:Ⅰ型25.0%,Ⅱ型66.7%,Ⅲ型8.3%。趾甲瓣内血供主要来源为FDMA或FPMA发出的趾趾背动脉、趾腓侧趾底动脉。第二趾复合组织瓣的供血来源主要为第二趾趾背动脉、第二趾胫侧趾底动脉。二者静脉系统为趾、第二趾趾背静脉-第一趾背静脉-大隐静脉。趾甲瓣与第二趾骨关节肌腱复合组织瓣组合后,再造拇指外形美观,血管蒂存在扭转但无卡压,携带胫侧菱形皮瓣后供区仍可一期缝合。结论正确选择趾甲瓣、第二趾复合组织瓣的供血系统及处理血管蒂部,可为趾甲瓣组合第二趾骨关节肌腱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提供充足的血供,且再造拇指外形接近正常拇指,具备恢复较好活动功能的条件。

  • 标签: 拇指 解剖学 再造 第一跖背动脉
  • 简介:摘要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可以观察到更细微的解剖结构,膜解剖理论由此逐渐兴起。系膜解剖理论从系统解剖学的角度,认为肠系膜作为一个器官,是连续的一个整体。筋膜解剖属于局部解剖学,着眼于筋膜间隙对手术的指导意义。膜解剖理论强调系膜与系膜床的解剖,还揭示系膜内存在"第五转移",认为防止癌泄露是膜解剖手术的本质,属于外科解剖学或者应用解剖学。各种膜解剖理论求同存异、互为补充、迭代升级,从不同角度阐释膜的结构和功能,对提高手术质量大有裨益,应以"兼收并蓄"态度对待它们。

  • 标签: 膜解剖 肠系膜 Toldt筋膜 手术
  • 简介:【摘 要】基于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中染色体变异与减数分裂的知识链接呈现的难点,文章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来源清楚地解释了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不同,并通过采用同源染色体对比图示直观展示了各种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变异,便于理解。

  • 标签: 染色体变异 缺失 重复 易位 颠倒
  • 简介: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丰富。人体解剖学作为基础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针对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改革层出不穷。本文探讨了数字化人体解剖学学习平台在高职人体解剖学中的应用。

  • 标签: 高职教育 人体解剖学 数字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传统的解剖学和病理学,对外科临床上不断出现的新现象,越来越难以解释,其结果推动着膜解剖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膜解剖是广义的系膜与系膜床的解剖。在这一理论模型下,越来越多的问题,无论是过去的数据,还是现在的疑问,都得到了简洁而统一的解释。层面外科、筋膜认识、结直肠系膜解剖,只是膜解剖形成的重要线索之一。但是,膜解剖不仅仅是层面、筋膜、结直肠系膜,也是"膜块"(bloc或body),是"通道"(channel或pathway),是有系膜床的结构,是有生命事件发生其中的系统。理解膜解剖、挖掘膜解剖、应用膜解剖,将进一步丰富我们对手术的理解,改变外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现状。

  • 标签: 膜解剖 胃肠外科手术 规范化
  • 简介:摘要结合咽旁间隙应用解剖,对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径路,包括经颈径路、经颈-腮腺径路、下颌骨截骨术、颞下窝径路、经口径路、经鼻径路进行概述。探讨术中保护颈动脉鞘的解剖标志,并详细介绍以上各手术径路的临床应用、手术要点,为临床开展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提供参考。

  • 标签: 咽肿瘤 咽旁间隙肿瘤 手术径路 应用解剖
  • 简介:摘要房间隔穿刺术是介入心脏病学最常用的技术之一,近年来随着三维电学的发展,临床上对房间隔穿刺术有了新的认识。解剖方面,卵圆窝电位的发现体现了电学方法对解剖学的重建,有助于将“房间隔识别并穿刺”转化为“卵圆窝识别并穿刺”。器械方面,新近出现的射频针和穿刺导丝可以易化穿刺过程。方法学上,三维电解剖标测方法和X线方法相比,前者呈现三维化视角,通过电位标测能够精确定位卵圆窝,提升了穿刺成功率;后者不需配备电解剖标测系统,不需要预先标测,操作较为简洁。三维电解剖标测方法和超声方法相比,前者能够标测卵圆窝最中心位置,定位精准,同时也能实时追踪穿刺针尖;后者解剖层次清晰,但只能展现二维界面,由于需要增加超声设备,花费也较多。虽然大多数情况下X线指导的房间隔穿刺术是安全有效的,而超声的辅助定位作用能够提高安全性,但新近出现的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是更适用的无射线房间隔穿刺方法。

  • 标签: 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 房间隔穿刺 三维电解剖标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日本"古方学派"著名学者山胁东洋(1706—1762)发现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关于身体结构的描述存在差异,于1754年在京都进行了一次尸体解剖,这次解剖被认为是日本解剖学发展的开端,通常被描述为山胁东洋个人的成就。然而,仔细梳理史料却可以发现,日本对解剖的兴趣并不是在此时突然出现,而是伴随着17世纪中期西方医学的到来而开始。笔者论证了外国和本土的医学、社会、政治及宗教因素如何逐渐激发日本人对尸体产生新认识,并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解剖观察的价值。早在山胁东洋解剖人体之前的几十年,一位眼科医生就发现了眼睛的功能,他通过观察腐尸绘制了骨骼连接图,并将这种观察方法作为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山胁东洋的成就不在于他获得的解剖结果,而在于他的解剖获得了政府允许,成果付诸出版,为后来的解剖者开创了先河。在山胁东洋的效仿者中,河口信任的突破性成就迄今尚未得到足够的认可。1770年,河口信任进行了一次解剖,他既没有参阅古籍,也没有因为刀和体液的刺激引发超然的联想和敬畏之心,而是通过测量大小、确定位置、观察颜色等"临床"研究方法,进行了一次旨在获得新知的冷静而大胆的尝试。文章最后对日本和欧洲解剖插图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比较。

  • 标签: 解剖学史 人体解剖 不浄观 尸检 整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