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病毒(LV)介导miR-191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细胞(hREC)增生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REC细胞系,分为对照组、缺氧组、LV-空载体(LV-vector)组、LV-miR-191 (LV-191)组。LV-vector组、LV-191组分别转入相应的慢病毒载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转染率;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生能力;划痕实验和侵袭小室(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Matrigel实验检测细胞管腔形成能力;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191相对表达量及其下游靶基因p21、血管生长因子(VEGF)、细胞分裂蛋白激酶(CDK)6、细胞周期蛋白-D1 (Cyclin D1)mRNA相对表达量。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LV-191组细胞转染率分别为0.615%、99.400%。CCK-8、细胞划痕、Transwell细胞迁移、Matrigel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LV-vector组细胞增生数量明显增多(t=6.130、4.606 )、细胞迁移率明显增高(t=4.910、6.702 )、微孔膜上染色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t=7.244、6.724 )、细胞管腔形成能力增强(t=8.345、9.859),LV-191组细胞增生数量明显减少(t=14.710)、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t=6.245 ),微孔膜上染色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t=5.333)、细胞管腔形成能力明显减弱(t=5.89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LV-vector组比较,LV-191组细胞中miR-19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t=44.110、42.680),Cyclin D1 (t=29.940、14.010)、CDK6 (t=15.200、7.645)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21 mRNA相对表达量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3、2.755,P>0.05)。4组细胞中VEGF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66,P>0.05 )。结论miR-191可通过上调p21 mRNA表达,下调CDK6、Cyclin D1 mRNA表达,抑制hREC增生、迁移及管腔形成。

  • 标签: 微RNAs 内皮,血管 转染 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氧化应激条件下骨形成蛋白4(BMP4)对人视网膜血管细胞(hRMEC)的增生和迁移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RMEC分为对照组、4-羟基壬烯醛(HNE)处理组(4-HNE组)、4-HNE+BMP4处理组(BMP4组)。4-HNE组细胞培养基加入10 μmmol/L 4-HNE;BMP4组细胞培养基加入10 μmmol/L 4-HNE刺激6 h后,再加入100 ng/ml重组人BMP4。噻唑蓝比色法检测4-HNE、BMP4对hRMEC生存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测定4-HNE、BMP4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对照组、4-HNE组细胞中BMP4 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对照组、BMP4组细胞中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aminin)、α-平滑肌收缩蛋白(α-SMA)、胶原蛋白Ⅰ型(Collagen Ⅰ)、血管生长因子(VE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4-HNE组细胞中BMP4蛋白相对表达量。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4-HNE组、BMP4组细胞生存力(t=12.73、16.26,P=0.000 2、<0.000 1)、细胞迁移率(t=28.17、37.48,P<0.000 1、<0.000 1)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HNE组细胞中BMP4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6、69.35,P=0.000 1、<0.000 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MP4组细胞中VEGF、FN、Laminin、α-SMA、Collagen Ⅰ、CTGF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1、17.00、14.85、7.78、12.02、10.61,P=0.0004、<0.000 1、0.000 1、0.001 5、0.000 1、0.000 4)。结论BMP4可诱导hRMEC的增生和迁移,并可调控hRMEC中血管生成因子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4 内皮,血管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糖环境下黄连素(BBR)对人视网膜血管细胞(hREC)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hREC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高糖组(HG组)、BBR处理组(BN组)、BBR+高糖处理组(BH组)。各组细胞均置于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中培养。NC组、HG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5.5、30.0 mmol/L葡萄糖。BN组培养基中加入5.0 mmol/L葡萄糖和5.0 mmol/L BBR;BH组培养基中加入30.0 mmol/L葡萄糖和5.0 mmol/L BBR。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 (Cyt-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两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多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HG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HG组比较,BH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HG组细胞中Bax、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HG组比较,BH组细胞中Bax、Cyt-C、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Bcl- 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糖环境下BBR可通过影响凋亡蛋白表达抑制hREC凋亡。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内皮 血管 细胞凋亡 黄连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个视网膜血管细胞膜上血管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的聚集状态。方法将猴视网膜血管细胞(RF/6A)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质粒转染组[转染VEGFR2-绿色荧光蛋白(GFP)重组质粒]。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质粒转染组GFP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单分子成像技术记录细胞膜上表达的单个VEGFR2-GFP分子的荧光强度分布和漂白步数,判断受体的寡聚或多聚状态。结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转染12 h后,质粒转染组细胞可见GFP绿色荧光。qPCR检测结果显示,质粒转染组细胞中VEGFR2、GFP 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40、12.330,P<0.001、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质粒转染组细胞VEGFR2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6,P<0.01 )。单分子成像结果显示,无配体刺激时RF/6A细胞膜表面上VEGFR2- GFP的荧光强度分布为双峰,其中单体、二聚体比例分别为86.0%、14.0%;通过计数GFP荧光漂白步数,静息状态下受体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比例分别为81.4%、12.9%、5.5%、0.3%。结论无配体状态下,VEGFR2在RF/6A细胞膜表面以单体和包括二聚体在内的多聚体形式共存,以单体为主。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视网膜血管 内皮细胞 单分子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糖培养条件下人视网膜血管细胞(HRVECs)的环状RNA(circRNA)表达变化。方法将HRVECs分为正常对照组、高渗对照组和高糖组,分别在5.5 mmol/L葡萄糖培养基、19.5 mmol/L甘露醇+5.5 mmol/L葡萄糖培养基和25 mmol/L葡萄糖培养基中培养24 h。使用circRNA芯片对高糖组和正常对照组HRVECs进行circRNA表达谱检测,筛选出差异表达circRNA分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circRNA分子在正常对照组、高渗对照组和高糖组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并采用Circular RNA Interactome数据库预测差异表达circRNA可能作用的微小RNA(miRNA)靶点。结果在高糖培养的HRVECs中共筛选出448个差异表达circRNA(差异倍数≥1.5或≤0.67且P<0.05),其中182个circRNA上调,266个circRNA下调。表达上调排序前3的差异circRNA分别为hsa_circ_0002938、hsa_circ_0008036和hsa_circ_0001946,表达下调排序前3的差异circRNA分别为hsa_circ_0035277、hsa_circ_0008344和hsa_circ_0001874。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和高渗对照组相比,高糖组中hsa_circ_0002938、hsa_circ_0008036和hsa_circ_0001946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hsa_circ_0035277、hsa_circ_0008344和hsa_circ_0001874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与高渗对照组各差异circ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高糖条件下培养的HRVECs中circRNA呈差异表达,差异表达circRNA可能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环状RNA 基因芯片 靶基因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葛根素对体外培养的牛视网膜血管细胞舒缩因子的影响。方法:取第8代牛视网膜血管细胞用于实验。实验组中加入含不同浓度葛根素的培养液,对照组加入不含药物、无生长因子及血清的培养液。培养48h后用Westernblotting法测各组细胞eNOS及ET-1的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葛根素组eNOS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1),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eNOS的表达也增加。葛根素组ET-1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1),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ET-1表达下降。结论:葛根素通过上调eNOS的表达,下调ET-1的表达,调节血管一氧化氮内皮素(NO/ET)的比值,从而发挥松弛视网膜血管平滑肌的作用。

  • 标签: 葛根素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舒缩因子
  • 简介:血管细胞(vascularendothelialcell,VEC)为覆盖于血管膜表面纵向排列的单层扁平细胞,它为血管血流提供一个光滑的表面。研究表明[1,2],VEC的损伤及功能

  • 标签: 内皮细胞脓毒症 血管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骨形成蛋白4 (BMP4)对人视网膜血管细胞(hRMEC)中糖酵解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体外培养的hRMEC分为正常组、4-羟基壬烯醛(HNE)组(4-HNE组)、4-HNE+BMP4处理组(BMP4组)。4-HNE组细胞培养基中加入10 μmmol/L 4-HNE;BMP4组细胞培养基中加入10 μmmol/L 4-HNE刺激6 h后,再加入100 ng/ml重组人BMP4。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噻唑蓝比色法检测4-HNE对细胞生存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法测定4-HNE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正常组、4-HNE组细胞中BMP4、SMAD同源物9 (SMAD9)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Seahorse XFe96细胞能量代谢分析仪测定正常组、4-HNE组、BMP4组细胞内糖酵解代谢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常组、4-HNE组、BMP4组hRMEC内ROS水平分别为21±1、815±5、810±7。与正常组比较,4-HNE组、BMP4组ROS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40、50.30,P<0.001)。正常组、4-HNE组细胞生存力分别为1.05±0.05、1.28±0.05;迁移率分别为(0.148±0.005)%、(0.376±0.015)%;穿过小孔的细胞数分别为(109.0± 9.6)、(318.0±6.4)个。与正常组比较,4-HNE组细胞生存力、细胞迁移率、穿过小孔细胞数量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35、52.84、84.35,P<0.05)。4-HEN组细胞中BMP4、SMAD9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80±0.039、1.760±0.01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66、83.54,P<0.05 )。正常组、4-HEN组细胞中BMP4、SMAD9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20±0.045、0.860±0.190和0.166±0.049、0.309±0.038;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87、53.84,P<0.05 )。正常组、4-HNE组、BMP4组细胞内糖酵解、糖酵解能力、糖酵解储备水平分别为1.21±0.12、2.84±0.24、1.78±0.36,2.59± 0.11、5.34±0.32、2.78±0.45和2.64±0.13、5.20±0.28、2.66±0.33;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HNE组:F=86.34、69.75、58.45,P<0.001;BMP4组:F=56.87、59.35、58.35,P<0.05)。4-HNE组、BMP4组细胞内糖酵解、糖酵解能力、糖酵解储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48.32、56.33、55.01,P>0.05)。结论BMP4通过糖酵解诱导hRMEC的增生和迁移。

  • 标签: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4 内皮,血管 内皮细胞 糖酵解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 简介:目的:研究阻断血管细胞乙酰胆碱靶标(ETA)功能对血管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山莨菪碱为工具药,喂食兔3mon后急性处死,剖腹取主动脉,HE及ET+VG染色光镜观察主动脉的组织学改变,电镜观察血管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同时取胸主动脉、肺动脉、颈动脉、肾动脉和股动脉,进行离体血管功能实验.结果:生理状态下,长期给予兔山莨菪碱,血管细胞结构受损,光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垂直附着在内弹力板上,电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呈网眼状损伤,有些内皮细胞即将脱落,线粒体肿胀.离体血管环实验研究发现ETA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显著减弱.结论:生理状态下,反复阻断ETA,可使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提示ETA具有内皮保护作用.

  • 标签: 药理学 血管内皮细胞乙酰胆碱靶标 内皮细胞 山莨菪碱 乙酰胆碱 舒张反应
  • 简介:研究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体外培养的高糖环境下人视网膜血管细胞(humanretinalcapillaryendothelialcells,HRCECs)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celladhesionmolecule-1,1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RCECs.实验分为低糖对照组、高糖对照组、高糖+不同浓度Res,免疫细胞化学检测ICAM-1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分别用25,50,100,200μmol/L的虎杖提取物处理HRCECs,作用24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实验检测ICAM-1的表达,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ICAM-1的表达量逐渐减少。结论:白藜芦醇对体外培养的HRCECdCAM-1的表达具有抑帮3作用,呈郝量依赖性。

  • 标签: 白藜芦醇 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间粘附分子-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杨梅苷对高糖诱导视网膜血管细胞(HRMECs)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将HRMECs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及12.5 μg/ml、25.0 μg/ml、50.0 μg/ml杨梅苷组,其中杨梅苷组细胞在含杨梅苷的高糖培养基中培养24 h。分别采用pcDNA和pcDNA-circZNF292转染HRMECs后使用含25 mmol/L D-葡萄糖的高糖培养基培养24 h,作为pcDNA组和pcDNA-circZNF292组。分别采用siR-NC和siR-circZNF292转染至HRMECs后加入含50.0 μg/ml杨梅苷和25 mmol/L D-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培养24 h,作为杨梅苷+siR-NC组和杨梅苷+siR-circZNF292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细胞中丙二醛(MDA)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ircZNF292和miR-23b-3p的基因表达量;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circZNF292与miR-23b-3p的靶向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和bcl-2相关蛋白(bax)蛋白表达量。结果正常对照组、高糖组及12.5 μg/ml、25.0 μg/ml、50.0 μg/ml杨梅苷组细胞bax和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MDA浓度、SOD活性值以及circZNF292和miR-23b-3p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5.707、111.835、74.515、109.651、135.020、219.919、116.304,均P<0.001)。随着杨梅苷剂量的逐渐增加,细胞中bax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MDA浓度和miR-23b-3p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SOD活性值和circZNF292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不同剂量杨梅苷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转染野生型载体WT-circZNF292细胞中,miR-23b-3p组细胞中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值为0.35±0.03,低于miR-NC组的0.96±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37,P<0.001)。与pcDNA组比较,pcDNA-circZNF292组细胞中circZNF292相对表达量、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和MDA浓度明显升高,miR-23b-3p相对表达量、bax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和SOD活性值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高糖组和杨梅苷+siR-circZNF292组比较,杨梅苷组和杨梅苷+siR-NC组miR-23b-3p、bax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和MDA浓度明显降低,circZNF292、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和SOD活性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杨梅苷可通过调控circZNF292/miR-23b-3p表达而抑制HRMECs凋亡及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减轻高糖诱导的HRMECs损伤。

  • 标签: 杨梅苷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circZNF292 miR-23b-3p
  • 简介:目的:观察tumstatin肽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血管细胞迁移及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tumstatin肽抗视网膜内皮细胞迁移的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测定tumstatin肽(T8肽)对血管生长因子(VEGF)诱导下RF/6A细胞(恒河猴视网膜血管细胞)迁移的影响;Westernblotting检测T8肽对VEGF刺激后15,30,45,60min的RF/6A细胞P38MAPK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Tumstatin肽对RF/6A细胞迁移具有抑制作用,且可抑制VEGF对RF/6A细胞的促迁移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正常情况下,RF/6A细胞无P38MAPK蛋白的表达,但VEGF可诱导其表达P38MAPK蛋白,而tumstatin可抑制VEGF诱导的RF/6A细胞P38MAPK蛋白的表达(加入20mg/LT8肽30,45,60min时蛋白表达受到显著抑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Tumstatin抑制视网膜血管细胞的迁移,其作用可能与P38MAPK通路有关。

  • 标签: TUMSTATIN 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迁移 P38MAPK
  • 简介:天然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经氧化修饰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天然LDL核心的脂肪酸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约占LDL总脂肪酸含量的35-70%,所以容易发生自身氧化。oxLDL具有一系列生物学毒性作用,氧化修饰后的LDL不能经LDL受体代谢,由清道夫受体识别、结合、内吞饮入细胞并逃逸正常的胆固醇代谢途径,引起细胞内脂质沉积,泡沫样变。oxLDL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就是损伤血管细胞,因此细胞损伤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将为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OXLDL 血管内皮细胞 损伤机制
  • 简介:目的:观察脑栓塞前期血液vWF、DH-TXB2、P-选择素和白细胞DNA的损伤情况,探讨脑血栓前期血管细胞损伤的原因,为预防脑栓塞寻找理论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vWF、P-选择素及脱氢血栓烷(DH-TXB2)的含量;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白细胞DNA损伤,用彗星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白细胞的彗星率和彗尾DNA百分含量。结果:(1)vWF、DH-TXB2和P-选择素在血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与血栓形成后的水平相近(P>0.05);(2)未发生脑栓塞、脑栓塞前和脑栓塞后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百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栓塞组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百分含量与未发生脑栓塞组有显著差异(P<0.01),脑栓塞前、后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百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栓塞前期血液中白细胞DNA明显损伤,表明微环境存在严重缺氧,由此推测脑血栓前期血管细胞严重损伤,导致血小板聚集活化释放,其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缺氧。

  • 标签: 脑血栓前期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液 VWF DH-TXB2 P-选择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富里酸(FA)干预缺氧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细胞(hRMEC)基因表达谱的MiSeq测序分析结果。方法体外培养hRMEC,并将其分为缺氧组(缺氧处理)和FA干预组(即缺氧后FA干预)。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方式的FA对hRMEC活性的影响。选择FA的最佳作用浓度,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验证FA对缺氧诱导hRMEC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IL-1β、IL-4、IL-6、IL-8、IL-10、MMP-2、TNF-α、TNF-β等炎症因子及炎症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缺氧组和FA干预组细胞,应用MiSeq测序技术对两组细胞进行全转录组测序,获得生物学大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基因注释(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对差异miRNA的功能及信号通路进行分析。组间炎症因子及炎症相关因子表达比较时,通过miRNA mimic调节细胞中相应miRNA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从而判断该miRNA的作用。结果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方式的FA对hRMEC的细胞活性无影响。RT-PCT检测结果显示,缺氧组hRMEC中ICAM-1、IL-1β、IL-6和TNF-β的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6、6.011、5.282、6.500 ,P=0.027、0.004、0.006、0.003);FA干预组hRMEC中ICAM-1、IL-6、TNF-α和TNF-β的mRNA表达较缺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61、3.676、3.613、3.387,P=0.001、0.021、0.023、0.028 )。缺氧组和FA干预组之间共有14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上调基因9个,下调基因5个。共4个差异miRNA (hsa-miR-1 285-3p、hsa-miR-30d-3p、hsa-miR-3 170、hsa-miR-7 976)的预测靶基因均为ICAM-1。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的功能主要富集在细胞发育、细胞分化和单生物发育过程中。KEGG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miRNA表达高度富集的是癌症中蛋白多糖通路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差异表达较明显的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安非他明成瘾性通路。结论FA可能通过调控多个miRNA的表达,影响下游ICAM-1 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对缺氧刺激hRMEC后细胞的炎性状态产生影响。

  • 标签: 缺氧 视网膜血管/细胞学 内皮细胞/生理学 细胞,培养的 胞间黏附分子1 富里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牛蒡子总木脂素(TLFA)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血管细胞(RMECs)迁移及血管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测定TLFA对SD大鼠RMECs迁移的影响,qRT-PCR检测TLFA刺激后RMECs的VEGF表达水平变化。结果TLFA对SD大鼠RMECs迁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的强弱呈剂量依赖性。TLFA对RMECs中VEGF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结论TLFA抑制大鼠RMECs迁移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VEGFmRNA的表达有关,它可能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而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 标签: 牛蒡子总木脂素 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获得rhEndostatin后,我们从体外研究其生物学活性并对它进行客观评价。在体外,rhEndostatin对内皮细胞HMEC、HUVEC迁移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标签: 重组人内皮抑制素 酵母 抑制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法舒地尔(fasudil)在高糖条件下对猴脉络膜-视网内皮细胞(RF/6As)损伤时的单层通透性及Occludin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RF/6As,分为等渗葡萄糖处理组(对照组)、40mmol/L葡萄糖处理组(高糖组)及fasudil+40mmol/L葡萄糖处理组(fasudil+高糖组)。各组分别培养1、3、5、7d,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的RF/6As形态,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示踪剂用二室弥散系统检测RF/6As单层通透性的变化,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Occludin在3d、7d各组细胞中的表达量。结果第3、5、7天,高糖组RF/6As随时间延长逐渐变形,正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单层通透性逐渐增加;3个时间点HRP的A值分别为0.058±0.015,0.116±0.027,0.217±0.03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101)。fasudil+高糖组仅于7d时细胞形态略有改变,5d及7d时HRP的A值分别为0.067±0.004和0.113±0.008,较对照组有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明显低于高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blot检测显示,7d时fasudil+高糖组Occludin灰度值为0.69±0.14,,高糖组为0.45±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糖可引起RF/6As单层通透性增加及Occludin的表达降低,而fasudil可通过上调Occludin的表达,从而减轻高糖引起RF/6As的损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起到预防和保护作用。

  • 标签: 法舒地尔 高糖 RF/6As Occludin 通透性
  • 简介:目的明确和完善外源性血管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对体外培养的大血管细胞αv整合素表达的影响,探讨VEGF促进血管细胞迁移及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20ng/mlVEGF165,对照组加入无血清DMEM,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αv整合素的表达。结果αv整合素阳性表达于内皮细胞膜上;对照组(DMEM组)HUVEC膜表面αv整合素呈弱表达;实验组(VEGF组)细胞膜上可见棕褐色染色明显加深。因细胞膜立体包绕胞质和胞核,故染色颗粒覆盖了胞浆和胞核。平均灰度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源性VEGF在作用24h后,能明显上调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αv整合素的表达。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细胞 整合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30c靶向Wnt/β-catenin信号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细胞(human retinal endothelial cells, HRECs)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HRECs细胞,分别给予正常浓度(对照组)和高浓度葡萄糖(高糖组)。分别转染miR-30c模拟物、阴性对照(miR-NC)、Wnt1过表达载体(pcDNA3.1-Wnt1)和空载体(pcDNA3.1)。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miR-30c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Wnt1、β-catenin和GSK-3β蛋白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30c对Wnt1的靶向关系。噻唑蓝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细胞中miR-30c的表达明显降低[(0.94±0.11)vs(0.32±0.06), P<0.001],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 (0.75±0.08)vs(0.13±0.04),(3.53±0.29)% vs(14.89±0.94)%, P<0.001];与高糖+miR-NC组比较,高糖+miR-30c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0.14±0.04)vs(0.64±0.06),(14.14±0.86)% vs(6.28±0.45)%, P<0.001]。与miR-NC组比较,miR-30c组共转染WT-Wnt1后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0.97±0.09)vs(0.26±0.03), P<0.001]。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细胞Wnt1、β-catenin和GSK-3β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0.43±0.05)vs(1.02±0.09),(0.25±0.04)vs(0.82±0.10),(0.39±0.04)vs(0.76±0.11), P<0.001];与高糖+miR-NC组比较,高糖+miR-30c组细胞Wnt1、β-catenin和GSK-3β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1.04±0.10)vs(0.68±0.06),(0.79±0.09)vs(0.34±0.05),(0.74±0.12)vs(0.48±0.06), P<0.001]。与高糖+miR-30c组比较,高糖+miR-30c+pcDNA3.1-Wnt1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0.66±0.07)vs(0.31±0.05), (4.26±0.57)% vs(9.75±0.85)%, P<0.001]。结论miR-30c可能通过负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抑制高糖引起的HRECs细胞凋亡。

  • 标签: miR-30c 糖尿病 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