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明确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RP)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方法2019年1~ 4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检查确诊的2级或3级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3例(高血压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1.6±5.6)岁,平均BCVA 0.74±0.16。高血压病程>7年;Keith-Wagener (K-W)分级0级或1级。选取同期无高血压病史的正常人15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8名,女性7名;平均年龄(59.7±4.4)岁,平均BCVA 0.79±0.17. K-W分级0级。两组患者年龄(t=1.739)、性别构成比(χ2=0.036)、BCVA (t=0.58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65、1.000、0.563 )。受检者均行BCVA、彩色眼底照相、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OCTA仪对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其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2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内环(中心凹区),1 ~3 mm的外环。测量黄斑区3 mm范围内总体及颞侧、上方、鼻侧、下方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结果高血压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之间黄斑区总体血流密度以及颞侧、鼻侧、下方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8、2.472、5.105、2.734,P=0.037、0.020、0.000、0.010 );上方、黄斑中心凹区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5、0.140,P=0.570、0.889)。两组受检眼FAZ面积、C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7、0.753,P=0.714、0.457 )。高血压组患者黄斑拱环结构均完整。结论无明确HRP患者黄斑区总体及颞侧、鼻侧、下方血流密度降低;FAZ面积无扩大;黄斑拱环结构正常。

  • 标签: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诊断 黄斑/损伤 微血管/损伤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黄斑无血管区(FAZ)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急性CSC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患眼、健眼各45眼分别设为患眼组、健眼组,选取体检健康人群30例30只眼为对照组。比较各组FAZ、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及脉络膜厚度(SFCT),同时分析毛细血管血流增强形态。结果三组SCP中FAZ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组DCP中FAZ为(0.81±0.19)mm2,均显著高于健眼组的(0.43±0.12)mm2、对照组的(0.38±0.08)mm2(t=3.17、3.22,均P<0.05);患眼组、健眼组SCP/DCP中血流密度显著均低于对照组(t=2.69、3.01,均P<0.05)。患眼组CMT、SFCT分别为(427.43±35.66)μm、(359.43±32.95)μm,均显著高于健眼组的(276.35±17.02)μm、(260.38±25.66)μm和对照组的(285.69±11.47)μm、(235.76±20.50)μm(t=8.17、9.89,10.26、15.92,均P<0.05);健眼组与对照组C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眼组SFCT显著高于对照组(t=4.39,P<0.0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结果证实,患眼组可见毛细血管血流局部增强23眼和血流弥漫性增强22眼,同时均存在视网膜下积液;健眼组可见毛细血管均匀强弱信号改变;而对照组则均无以上改变。结论急性CSC患者患眼和健眼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明显降低,其中DCP中FAZ患侧眼较健侧眼明显扩大,扩张毛细血管丛血流可见多种形态增强改变。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毛细血管 黄斑 视网膜 脉络膜 血流速度 灌注成像 眼科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纯性高度近视黄斑区视网膜敏感度与血流密度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描述性研究。收集2019年3─9月在南昌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志愿者共80例(80眼),其中单纯性高度近视47例(47眼)作为高度近视组,低度近视及正视33例(33眼)作为对照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黄斑区3 mm×3 mm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SVD)及深层血流密度(DVD),黄斑功能评估仪(MAIA)微视野计测量黄斑区10°视网膜敏感度(RS)。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干预研究将RS图划分为与血流图相对应的6个区域(颞、上、鼻、下、中、旁中区)。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RS与眼轴、等效球镜度、SVD和DVD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RS除鼻侧外,其余各区均明显下降(均P<0.05),且高度近视组DVD总、旁中、上、下均明显降低(均P<0.05)。无论总体受检者还是高度近视组,RS与等效球镜度呈正相关(r=0.382,P<0.001;r=0.435,P=0.002)、与眼轴呈负相关(r=-0.429,P<0.001;r=-0.382,P=0.008)、与DVD呈正相关(r=0.286,P=0.010;r=0.344,P=0.018)、与SVD无相关性。高度近视组RS与SVD在中、旁中、颞及鼻区呈正相关(r=0.386,P=0.015;r=0.292,P=0.046;r=0.435,P=0.006;r=0.319,P=0.048),RS与DVD在中、旁中、上及下区呈正相关(r=0.330,P=0.040;r=0.358,P=0.025;r=0.294,P=0.045;r=0.437,P=0.005)。结论:单纯性高度近视眼RS和DVD下降,且呈现出区域性差异。RS的下降可能与DVD降低有关。

  • 标签: 高度近视 黄斑区 视网膜敏感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微视野计 血流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分析恒定性外斜视(XT)和间歇性外斜视(IXT)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及厚度特征。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患者72例(144眼),其中XT 25例(50眼)作为XT组、IXT 22例(44眼)作为IXT组,正常对照组25例(50眼)。通过OCTA测量黄斑区3 mm×3 mm范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内外层视网膜厚度。各参数组内(研究眼和对侧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方差分析,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密度和厚度各参数之间以及与斜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XT组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10,P=0.047;t=-2.28,P=0.032),旁中心凹上方和下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26,P=0.033;t=-2.43,P=0.023);IXT组两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总体比较发现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以及总DCP和除鼻侧外的其他旁中心凹区域DCP血流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发现XT组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以及总DCP和除鼻侧外的其他旁中心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IXT组研究眼总DCP和旁中心凹上下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XT组中研究眼旁中心凹颞侧内层视网膜厚度低于对侧眼(t=-2.84,P=0.009)。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内层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远、近斜视度均呈负相关(r=-0.36,P=0.012;r=-0.37,P=0.010)。结论:利用OCTA发现XT患者主斜眼与对侧眼相比有更低的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和更薄的旁中心凹颞侧区域内层视网膜厚度。IXT患者较正常对照者有更低的黄斑区DCP血流密度

  • 标签: 外斜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血流 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HM)合并视盘旁脉络膜空腔(PICC)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和厚度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HM合并PICC患眼65例65只眼(HM+PICC组)以及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单纯HM患者69例69只眼(单纯HM组)、正常健康志愿者65名65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仪对受检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以及黄斑区平均、上半侧、下半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HM+PICC组、单纯HM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间检测结果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组内黄斑区上半侧与下半侧检测结果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黄斑区相同区域视网膜血流密度与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之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法。结果HM+PICC组65只眼中,PICC病灶位于视盘周围颞下、鼻下、颞上、鼻上象限者分别为57 (87.7%,57/65)、25 (38.5%,25/65)、3 (4.6%,3/65)、1 (1.5%,1/65)只眼。HM+PICC组、单纯HM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之间黄斑区各区域全层视网膜厚度、mGCC厚度以及SCP、DCP血流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097、51.929、16.253、6.135,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M+PICC组黄斑区全层视网膜、mGCC厚度以及除中心凹区外的SCP、DCP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P<0.05);与单纯HM组比较,HM+PICC组患眼黄斑区下半侧全层视网膜厚度、中心凹区DCP血流密度、各区域SCP血流密度和mGCC厚度均明显降低(P<0.05)。HM+PICC组患眼黄斑区下半侧视网膜血流密度以及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低于上半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6、11.693、6.212、2.936,P<0.01)。Pearson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M+PICC组患眼黄斑区各区域SCP血流密度与所对应的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r=0.584、0.534、0.592、0.496、0.485、0.517,P<0.001);黄斑区DCP血流密度,除下半侧与全层视网膜厚度呈弱正相关外(r=0.319,P=0.014 ),其余区域均与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无相关性(r=0.066、0.002、0.125、0.184、0.016、0.319,P>0.05 )。结论与单纯HM患眼比较,HM合并PICC患眼黄斑区各区域SCP血流密度、mGCC厚度以及下半侧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降低,尤其以黄斑区下半侧mGCC厚度和SCP血流密度变化最为显著,且两者呈强正相关关系。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视网膜 脉络膜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探究早期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黄斑区局部血流密度及其结构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的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NDR)患者27例40眼、轻度非增生性DR(NPDR)患者24例40眼以及中度NPDR患者28例40眼,同期纳入正常体检者40名4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RTVue-XR OCTA扫描受检者黄斑区中心6 mm×6 mm范围量化浅层毛细血管丛(SVC)及深层毛细血管丛(DVC)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非圆度指数(AI)及FAZ旁300 μm环形区域(FD300)的血流密度等参数。分析各组黄斑区SVC、DVC血流密度及结构的特征,及其与疾病进程的关系。结果随着DR的程度加重,黄斑区SVC及DVC血流密度呈下降趋势。正常对照组、NDR组、轻度NPDR组及中度NPDR组SVC血流密度分别为(51.25±3.27)%、(48.81±3.99)%、(47.00±3.49)%和(45.73±3.35)%,DVC血流密度分别为(53.89±6.30)%、(49.94±6.05)%、(46.69±4.87)%和(44.78±4.30)%,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33、21.53,均P<0.01)。NDR组、轻度NPDR组及中度NPDR组黄斑区SVC及DVC血流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轻度NPDR组及中度NPDR组FD300血流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对照组、NDR组、轻度及中度NPDR组的FAZ面积分别为(0.31±0.11)、(0.32±0.09)、(0.34±0.13)和(0.37±0.10)mm2;各组FAZ面积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8,P=0.09)。中度NPDR组FAZ周长及AI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可见眼底病变前,OCTA即可发现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明显下降。早期DR已出现黄斑区SVC及DVS血流密度下降,DVC血流密度可能是提示DR的敏感指标。轻度NPDR出现FD300血流密度下降,而中度NPDR出现FAZ面积及周长的明显增大,FAZ变得更不规则。

  • 标签: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 黄斑 血流密度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初步探讨视网膜深浅血流密度比值(DSFR)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医院眼科确诊为单眼BRVO继发ME的48例患者4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9例29只眼,女性19例19只眼;平均年龄(58.77±10.88)岁。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其后按需治疗。依据治疗后12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将患眼分为水肿消退组(消退组,CRT≤ 250 μm )、水肿顽固组(顽固组,CRT> 250 μm )。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测量所有受检眼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层(DCP)、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深浅血流密度),选取3次随访时测量的DCP、SCP血流密度并计算DSFR。DSFR记录方式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TDRS)-grid和九宫格记录法。消退组与顽固组DCP、SCP血流密度及DSFR比较行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后3个月,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DSFR在ME治疗反应中的效能。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ME治疗反应的因素。结果治疗后12个月,48只眼中,水肿消退27只眼,未消退21只眼。消退组、顽固组患眼ETDRS-grid记录法不同区域深浅血流密度(DCP:t=1.804、1.064、0.660,SCP:t=0.581、0.641、0.167 )和DSFR (t=0.393、-0.553、0.47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退组、顽固组患眼九宫格记录法最严重无灌注区SCP、DCP血流密度及DSFR分别为(27.10±5.70)%、(28.33±8.95)%、1.35±0.54和(27.54±6.70)%、(29.11±0.42)%、1.01±0.40。消退组、顽固组患眼最严重无灌注区深浅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7、-0.340,P>0.05);DSF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8,P= 0.024)。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与ME治疗反应相关(比值比=0.212、0.085,P=0.027、0.024)。AUC评估DSFR在ME治疗反应中的效能,结果显示,AUC为0.800,P=0.001,Youden指数1.348,灵敏度67.7%,特异性86.7%。结论DSFR降低多见于BRVO顽固ME者;DSFR与ME治疗反应相关。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局部血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血管生成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对侧眼黄斑区血流密度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8年5~ 11月在长沙爱尔眼科医院临床确诊为单眼RVO的78例患者78只对侧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4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53.17±10.12)岁。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42例(CRVO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36例(BRVO组)。选取年龄和性别与RVO患者相匹配的33名正常健康者42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7例22只眼,女性16例20只眼;平均年龄(53.48±10.84)岁。3组受检眼均行OCT血管成像检查,以仪器自带软件自动识别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直径6 mm区域及FAZ,自动测量黄斑区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及FAZ面积。对比分析3组受检眼黄斑区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和FAZ面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RVO组(t=-4.26、-4.93)、BRVO组(t=-4.79、-4.74)受检眼黄斑区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VO组、BRVO组受检眼黄斑区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降低幅度分别为4.13%、5.51%及3.50%、4.58%,深层血流密度的降低幅度较浅层更大。CRVO组受检眼FAZ面积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P<0.05)。BRVO组与对照组受检眼FAZ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P>0.05)。结论单眼RVO患者对侧眼黄斑区血流密度较正常健康眼降低,黄斑区深层血流密度的降低幅度较浅层更大。与正常健康眼比较,单眼CRVO患者对侧眼FAZ面积减小,单眼BRVO患者对侧眼FAZ面积无明显变化。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局部血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视网膜脱离的形态、部位、范围及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别对40例正常人(39只正常眼)和40例视网膜脱离患者(41只患病眼)进行视网膜脱离光带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结果视网膜脱离大都具有解剖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即玻璃体暗区内见呈“V”、“Y”、“T”、弧形光带以及倒“人”字形光带等,光带后端与视乳头相连,两端连于锯齿缘或球壁(P﹤0.05)。视网膜脱离组与正常组相比视网膜中央动脉的阻力指数增高,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P﹤0.05)结论高频超声有助于确诊视网膜脱离及其形态、部位、和范围,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CR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阻力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盘周围血流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连续就诊的2型糖尿病(DM)患者(DM组)28例47只眼和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20名40只眼纳入研究。两组受检者年龄(t=-1.397)、性别构成比(χ2=0.0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0.843)。均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选择视盘HD 4.5 mm ×4.5 mm血流成像扫描模式,设备自带软件测量视盘旁RNFL(pRNFL)厚度及视盘旁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流密度(ppVD)。观察两组受检眼ppVD、pRNFL变化情况。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各象限ppVD与pRNFL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受检眼比较,DM组患眼全周及上半侧、下半侧、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各象限ppVD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7、4.360、3.713、4.007、2.806、4.046、2.214,P<0.05);全周及各象限pRNFL厚度均降低,上方、下方象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7、2.349,P>0.05),而全周、上半侧、下半侧、鼻侧、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7、1.717、1.869、0.720、0.303,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M患者鼻侧pRNFL厚度与鼻侧ppVD呈高度正相关(r=0.734,P<0.001)。结论早期DR患眼ppVD下降,pRNFL变薄。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盘 局部血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B超室检测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检眼镜检查结果,分为NDR组20例28只眼,NPDR组20例24只眼,PDR组20例27只眼,同期查体健康者20名40只眼。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OA血流参数比较,NDR组RI升高(P<0.01),NPDR组、PDR组PSV、EDV均降低(P<0.05),RI、PI增加(P<0.05)。NDR组、NPDR组以及PDR组OA血流参数RI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动态实时地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睫状后短动脉管腔内外的结构变化以及各血流参数的变化,从而反映视网膜病变的信息,对病情检测及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中央动脉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高度近视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豹纹状眼底病变的好发群体为高度近视患者。高度近视为病理性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高危因素。高度近视豹纹状眼底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脉络膜的厚度水平、毛细血管改变存在相关性。提醒医生应该及早做出治疗干预,以防患者发生视网膜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基于此,本文深入性分析高度近视豹纹状眼底视网膜脉络膜血流改变临床研究情况,旨意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高度近视 豹纹状眼底病变 视网膜脉络血流改变 临床分析
  • 简介:记得四年前我刚回国时,第一个想到要买的就是一部车。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估后,我决定买一部墨绿色的中型轿车。当时我的印象是一般人的车都买白色或黑色,所以认为自己的选择很独特

  • 标签: 视网膜 效应 墨绿色 轿车 人际关系 发现
  • 简介:最近,小李很想买一辆宝石蓝颜色的汽车,他觉得这种颜色的车比较独特。自从他打定主意后,却不断发现街上出现宝石蓝色的汽车,难道现在流行这种颜色的车?李太太怀孕了,她发现最近无论是逛街还是乘车,她总能碰见几个孕妇,难道今年的孕妇就是比较多?小李和李太太的这种“发现”在心理学中称为“视网膜效应”,

  • 标签: 视网膜 颜色 心理学 汽车 宝石 太太
  • 简介:  视网膜脱离是重要的致盲眼病.光感受器外节从脉络膜接受氧气和营养,如果视网膜从脉络膜脱开,光感受器就会凋亡.中心凹没有视网膜血管,完全依赖于脉络膜途径,因此黄斑区的脱离会造成后极部视锥和视杆细胞不可逆的损害,从而致盲.如果黄斑区未受累及,及时的视网膜复位可能使视力得以保存.……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各参数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中的诊断能力,并比较OCTA各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8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POAG的患者54例95眼,同期纳入正常对照者48人96眼。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OCTA检查,获得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层(RPC)内各区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POAG组与正常对照组OCTA参数的差异,建立各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ROC),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诊断POAG的能力;并对各血管参数与视野M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OAG组黄斑区及视盘RPC层各区毛细血管密度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OAG组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周围RPC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上方、下方、鼻侧、颞侧)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及黄斑区GCC层厚度与MD值均存在正相关(r=0.586、0.352、0.610、0.592、0.598、0.589、0.445、0.587、0.578、0.530、0.609,均P<0.01),视盘内RPC层毛细血管密度与MD值无相关性(r=0.174,P=0.111)。各血管参数诊断POAG的AUC值为0.623~0.927,其中诊断能力最高的是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AUC值为0.927。结论OCTA测得的各参数均对POAG有一定的诊断能力,且除视盘RPC层内毛细血管密度外,余各血管参数均与MD值呈正相关。

  • 标签: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血管密度 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神经纤维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探讨青少年儿童近视与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8年5─1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7~14岁青少年近视患者105例(193眼)。对所有受检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A检查,量化分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低、中、高度近视组各部位视网膜微血管密度视网膜厚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视网膜厚度与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用于探讨等效球镜与中心凹、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以及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段多项式函数分析等效球镜度与外环及直径6 mm完整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旁中心凹、外环、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在低、中、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1.651、14.499、14.232,均P<0.001)。年龄与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之间有较弱正相关关系(r=0.187,P=0.011),与各部位微血管密度均无相关性。等效球镜度与旁中心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有相关性(r=-0.301,P<0.001),与外环、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曲线相关(r=-0.319,P<0.001;r=-0.307,P<0.001)。但与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视网膜厚度无显著相关性。此外,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691,P<0.001),与其余部位微血管密度无相关性。结论:青少年近视程度数与旁中心凹、外环及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年龄、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

  • 标签: 青少年近视 表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