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后双眼功能恢复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80例,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手术正位率、双眼功能以及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的差异。结果手术后患者正位率明显高于手术前[88.8%(71/80)比40.0%(32/80)],欠矫率以及过矫率明显低于手术前[7.5%(6/80)比36.2%(29/80)、3.8%(3/80)比23.8%(19/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同时(Ⅰ级)率、近立体视率、融合(Ⅱ级)率、远立体视(Ⅲ级)率均高于术前[91.2%(73/80)比26.2%(21/80)、17.5%(14/80)比5.0%(4/80)、21.2%(17/80)比3.8%(3/80)、33.8%(27/80)比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融合功能差值均低于术前[(29.5 ± 2.8)Δ比(46.2 ± 3.1)Δ、(190.6 ± 19.4)°比(240.3 ± 18.5)°、(3.1 ± 0.8)°比(4.3 ± 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能促进患者正位率的提高,明显改善患者双眼功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外斜视,间歇性 双眼视功能 恢复状况 正位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眼位成功矫正后早期的双眼功能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光医院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1个月眼位矫正成功的患者177例,年龄7~14(9.97±2.16)岁。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性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术后1个月的眼位和双眼功能参数,及其与术前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后1个月斜视角均符合正位标准,与术前斜视角有显著差异(远距:-2.80△±3.96△vs.-33.67△±9.17△,t=-41.83,P<0.001;近距:-4.05△±4.68△vs.-38.50△±9.09△,t=-44.27,P<0.001)。远距(2.59±0.38 vs.2.80±0.25,t=7.30, P<0.001)和近距(2.19±0.36 vs.2.36±0.44,t=5.68,P<0.001)立体视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分别有16.4%和22.0%患者获得远距和近距正常的立体视功能。术后远距知觉性融像功能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χ2=8.08,P=0.004),而近距结果与术前比较无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的远距和近距立体视功能与术前年龄、屈光参差度、远距和近距立体视功能呈显著正相关(远距:r=0.15,P=0.043;r=0.19,P=0.012;r=0.28,P<0.001;r=0.22,P=0.004;近距:r=0.23,P=0.002;r=0.34,P<0.001;r=0.15,P=0.043;r=0.49,P<0.00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眼位成功矫正后,术后早期立体视和知觉性融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立体视功能状态与手术年龄、屈光参差量、术前立体视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术后早期 双眼视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玻璃体切割患者功能恢复的具体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4例患者,共88只患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4只患眼。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综合护理方法。之后,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的功能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术后有40只眼睛明显改善,占比为90.91%,而对照组则只有25只眼睛得到改善,占比为56.82%;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有4只眼睛出现并发症,占比为9.09%,而对照组有12只眼睛出现并发症,占比为27.27%,且两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个性化护理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玻璃体切割术患者的功能,且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因而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与使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玻璃体切割 视功能恢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远视性弱视儿童于视力正常之后其双眼功能恢复状况。方法此文加入研究的资料是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本医院收治的50例(共100只患眼)远视性弱视患儿,患儿均已治愈,分析其治愈后双眼功能状况。结果中度远视患儿、高度远视患儿的远视屈光眼所占百分数高于轻度远视患儿数据,高度远视患儿的远视屈光眼所占百分数高于中度远视患儿数据,P<0.05,出现指标之间的统计学意义;轻度远视患儿的近视屈光眼所占百分数高于中度远视患儿、高度远视患儿数据,中度远视患儿的近视屈光眼所占百分数高于高度远视患儿数据,P<0.05,出现指标之间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远视性弱视儿童于视力正常之后容易出现近视化情况,需要积极预防干预。

  • 标签: 远视性弱视 儿童 视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9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状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功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恢复青光眼患者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青光眼 视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弱视功能软件在功能敏感度评估、三级功能检查及联合常规弱视治疗对屈光度异常患者辅助治疗和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50例屈光性异常弱视患者,根据患者到院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奇偶数分组,每组中有患者25例,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对比敏感度、同时、立体视以及双眼融象情况进行比较,结合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水平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前采用弱视功能软件和常规弱视检查法对患者同时、立体视以及双眼融象情况进行检测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6个月后患者同时、立体视以及双眼融象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明显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视力水平进行检查,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视力从治疗前的(0.4±0.12)提升到了治疗后的(0.7±0.08),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视力只有稍微改善,从治疗前的(0.38±0.13)提升到了治疗后的(0.54±0.13)。通过治疗,观察组有效率是88%;对照组有效率是68%。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弱视功能软件对于功能敏感度、三级功能检查及辅助治疗和康复训练是有效的。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加强对病人的功能检查、康复训练和评价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从而更好地帮助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 标签: 弱视视功能软件 视功能敏感度 三级视功能检查辅助治疗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对小儿斜视术后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收治的小儿斜视患儿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围术期行眼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围术期实施连续性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远立体视、非交叉视差、交叉视差、近零视差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社会功能、心理问题、社会活动、依赖性、色觉、外周视力等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性护理能有助于促进小儿斜视术后功能恢复,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 标签: 连续性护理 小儿斜视 视功能恢复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连续性护理对小儿斜视术后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斜视患儿66例(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3例)与连续性护理的观察组(33例),观察患儿功能、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功能恢复好,生活质量评分高,P<0.05。结论:给予斜视手术治疗患儿连续性护理,能促进其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 标签: 连续性护理 小儿 斜视 视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斜视术后患者进行连续性护理,做好功能恢复、生活质量分析。方法:选择我院100例斜视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入院后给予斜视矫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告知患者注意事项,观察组采用连续性护理,做好效果分析和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视力调节情况分析,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矫正视力、调节幅度中,观察组效果良好(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视力恢复正常时间分析,观察组视力正常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斜视术后患者进行连续性护理,患者功能恢复较好,患者情况明显好转。

  • 标签: 小儿斜视 连续性护理 视功能恢复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接受基因治疗后功能恢复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化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多中心非随机单臂临床试验设计,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及武汉大学附属鄂州市中心医院纳入LHON患者159例,所有患眼均接受重组腺相关病毒2-还原型辅酶Ⅰ脱氢酶4(rAAV2-ND4)0.05 μl玻璃体腔注射,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转换为LogMAR视力);采用Humphrey自动视野计测定患眼视野指数(VFI)和平均偏差(MD);采用Spectralis® HRA+OCT仪测量患眼视盘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和平均RNFL厚度。以术后第12个月BCVA、视野和RNFL厚度作为治疗的主要结局。依据治疗后12个月BCVA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注射眼视力改善组81眼、注射眼视力未改善组62眼、未注射眼视力改善组65眼和未注射眼视力未改善组78眼;依据术后第12个月VFI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注射眼VFI改善组48眼、注射眼VFI未改善组71眼、未注射眼VFI改善组47眼和未注射眼VFI未改善组72眼,依据MD改善情况分为注射眼MD改善组52眼、注射眼MD未改善组67眼、未注射眼MD改善组47眼和未注射眼MD未改善组72眼。采用Pearson线性回归法分析各组患眼BCVA、VFI和MD恢复情况与RNFL厚度之间的关联。结果治疗后12个月,注射眼和未注射眼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1.37±0.55和1.29±0.59,分别优于注射前的1.70±0.41和1.53±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20、3.550,均P<0.001)。治疗后12个月注射眼VF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MD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未注射眼VFI较治疗前明显提高,MD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RNFL厚度总体逐渐变薄。注射眼视力提高组BCVA与视网膜上方、下方、鼻侧、平均RNFL厚度均呈负相关(r=-0.362、-0.292、-0.307、-0.308,均P<0.05)。注射眼VFI提高组VFI与上方、下方、鼻侧、平均RNFL厚度均呈正相关(r=0.439、0.356、0.294、0.401,均P<0.05)。注射眼MD提高组MD与上方、下方、鼻侧、平均RNFL厚度均呈正相关(r=0.495、0.424、0.377、0.474,均P<0.05)。结论LHON患者基因治疗后RNFL厚度与功能恢复程度有明显关联,RNFL较厚眼功能恢复较好。

  • 标签: 基因疗法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治疗 视力 视野 视神经纤维层厚度 光相干断层扫描 重组腺相关病毒 还原型辅酶Ⅰ脱氢酶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单眼设计术后的功能及立体视功能。方法收治双眼白内障患者40例,双眼先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只眼按术后为正视眼,另1只眼按术后为-2.50D近视植入相应度数人工晶状体,记录术后3个月时患者双眼裸眼以及矫正远、近、中距离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立体视。术后6个月评价患者主观的视觉功能和脱镜率。结果术后患者两眼裸眼矫正后远视、中距离视力、近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脱镜率为92.5%。结论按照单眼设计的双侧人工晶状体眼,能同时获得良好的裸眼远、近视力,而双眼裸眼状态下的近立体视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 标签: 单眼视 晶状体 人工 视功能
  • 简介:目的了解电脑显示终端(VDT)保护屏是否能保护操作者的功能。方法对某卫生学校40名17~18岁学生进行现场研究,观察指标为明视持久度、视觉运动反应时、阅字数、错误率、脑力工作能力指数。结果操作者明视持久度、反应时、阅字数、脑力工作能力指数四项指标在有屏组与无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错误率在有屏组与无屏组比较中,表现为操作后即刻无屏组高于有屏组(P<0.01)。结论VDT保护屏(金属丝网型)对操作者功能未显示明显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视功能 脑力工作能力 VDT 观察指标 视觉运动 操作者
  • 简介:一、双眼单基础知识.(一)双眼单定义:外界物体的影像分别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主要是黄斑部),图形信息转变为电信息并沿视觉知觉系统传入大脑,在大脑高级视觉中枢把来自双眼的视觉信号进行分析,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知印象的过程。(二)双眼单分级:分同时、融合、立体视三级。同时指由双眼视网膜传给大脑的信号,不是两眼交替接受,而是同时接受。

  • 标签: 双眼单视功能 同时视 视网膜对应点 视觉信号 视觉中枢 立体视
  • 简介:摘要:现代社会,人们认识世界有超过85%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良好的视觉能力对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以斜弱视、眼疲劳、干眼症、近视眼、白内障等为代表的眼病或屈光不正,尤其是以近视眼为代表的视力不良问题正在严重地困扰着我们。如果加上中老年的老问题,几乎所有人在其一生中都会和眼镜结缘。因此,验光是光工作者最常用、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 标签: 验光 综合视功能 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在小儿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1月小儿间歇性外斜视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单一手术组给予单一手术治疗,双眼视觉训练组则给予手术联合术后双眼视觉训练治疗。比较两组小儿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患者静态立体视功能和动态立体视功能;眼位正位率。结果双眼视觉训练组小儿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一手术组,P<0.05;治疗前两组静态立体视功能和动态立体视功能相近,P>0.05;治疗后双眼视觉训练组静态立体视功能和动态立体视功能优于单一手术组,P<0.05。双眼视觉训练组眼位正位率高于单一手术组,P<0.05。结论手术联合术后双眼视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眼位正位率,改善静态立体视功能和动态立体视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双眼视觉训练 小儿间歇性外斜视 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嗅觉刺激对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嗅觉功能恢复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12月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8例垂体瘤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嗅觉刺激,包括磁共振嗅觉刺激、室内嗅觉刺激、视觉想象刺激。观察并比较两组垂体瘤患者嗅觉功能、鼻腔功能及睡眠效果。结果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嗅觉功能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鼻腔功能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夜间睡眠时间多于对照组,觉醒频次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嗅觉刺激充分利用视觉、嗅觉等感官刺激为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提供专项护理,有利于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嗅觉快速恢复,减轻鼻腔症状,改善术后睡眠。

  • 标签: 垂体肿瘤 嗅觉 鼻腔 睡眠 围手术期护理 视嗅觉刺激
  • 简介:从事光学研究近30年来,青少年近视率从早期低于20%,发展到目前90%以上.我更体会到从根本上解决视力健康问题是科学界一项迫切的任务,也是我一直追求的人生目标。让你从此摘掉眼镜.裸眼视力达到1.0。

  • 标签: 优化训练 眼睛 功能 裸眼视力 健康问题 人生目标
  • 简介:目的:研究近视患者LASIK术后疲劳的发生与融合范围的关系,及同机融合功能训练改善LASIK术后疲劳的疗效观察。方法:对60例120眼近视患者(.1.50--8.00D)施行LASIK手术,于术前戴全矫眼镜用同机法测定融合范围,并进行疲劳的问卷调查。术后将其随机平分为两组:A组进行同机融合功能训练30d,B组不进行同机融合功能训练,分别对其术后1wk;1mo行同机法测定融合范围,并进行疲劳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A、B组术后融合范围均较术前减小。术后1wk时融合范围两组分别为18.58±8.91和13.45±8.8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两组融合范围分别为20.55±7.23和18.12±6.1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wk时A组疲劳评分3.92±1.65,B组评分5.16±2.3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两组评分分别是1.28±0.96和1.45±0.99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双眼的融合功能下降是出现疲劳的一个重要因素。术后早期进行同机融合功能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疲劳症状。

  • 标签: 近视 LASIK 视疲劳 融合范围 融合功能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近视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青少年近视的发病呈现低龄化,普遍化的趋势。不规范的验光配镜导致了青少年的用眼疲劳和快速增长等诸多后果。医学验光科学配镜至关重要,现将戴镜后近视力异常的病例分析及处理如下。

  • 标签: 青少年 近视力 调节不足 调节麻痹
  • 作者: 王静 江洋琳 芦文丽 张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25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384 王静为天津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现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市眼科医院 300022,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300070,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384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觉训练对成年人功能异常所致疲劳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光中心视觉训练室进行视觉训练的成年人功能异常所致的疲劳患者93例186眼,其中男48例,女45例;平均年龄(30.43±6.39)岁。所有患者双眼功能初次检查包括综合验光仪检查屈光度、Worth 4 Dots检查双眼、立体视、Von-Graefe法测量远近距水平眼位、旋转棱镜法测量融像范围、融合交叉圆柱镜法测量调节反应、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翻转拍测量调节灵活度以及聚散灵活度。训练师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每训练5次后复查1次。将初查、第1次复查及第2次复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初次检查时近隐斜视度为-8.0(-15.3,-3.0)△,第1次复查时减少至-5.0(-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86,P<0.01);左右眼初次检查时调节幅度分别为4.00(3.25,5.25)D和4.00(3.00,5.00)D,第1次复查时分别提高至5.50(4.25,7.00)D和5.00(3.75,7.0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84、-3.995,均P<0.01);初次检查时远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7.5(5.0,15.8)△,恢复点为0.0(0.0,4.0)△,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11.0(6.0,22.0)△和4.0(0.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92、-3.748,均P<0.01);初次检查时近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18.0(8.0,28.0)△,恢复点为6.0(0.0,12.0)△,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26.0(21.5,35.0)△和11.5(6.0,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695、-3.377,均P<0.01);单眼及双眼的调节灵敏度从初查时2~3个周期/min增加至第1次复查时的10~12个周期/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远隐斜和近隐斜不是右眼和左眼调节幅度改善程度差异的影响因素。初查时,22例患者的CISS评分为(25.13±9.64)分,第1次复查时降至(19.18±7.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9,P<0.01)。未进行问卷调查的71例患者,主诉和体征明显改善者占67.60%(48/71),有改善但仍需加强训练者占29.58%(21/71),疲劳症状未明显改善者占2.82%(2/71)。结论系统视觉训练可使多数成年功能异常的疲劳患者的功能体征和疲劳症状改善,提示成人功能依然有较强的可塑性。

  • 标签: 视功能 视疲劳 视觉训练 视觉可塑性 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