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2 个结果
  • 简介:《魔鬼家书》是英国著名学者C·S·路易斯的一部重要作品,以31封幻想出来的书信构成,书信由一个高级魔鬼私酷鬼写给自己的侄子瘟木鬼,主要揭露了人性的弱点和信仰误区。路易斯是反讽大家,善于把反讽修辞和叙事结合起来。《魔鬼家书》中反讽叙事的特征尤为明显,反讽语言巧妙而又有技巧性。本文主要从叙事、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三个角度分析《魔鬼家书》中路易斯反讽叙事的技巧,并从美学意义上揭示由反讽带来的叙事张力和价值评判。

  • 标签: C·S·路易斯 《魔鬼家书》 反讽叙事 反讽美学
  • 简介:语言学从反讽的类型与功能出发,挖掘和总结反讽的基本内涵。在追溯其形成的条件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浪漫主义反讽之前的反讽如何从修辞的角度扩展到了文学的领域,继而开启了反讽的新时代。

  • 标签: 反讽 修辞 文学
  • 简介:反讽是文学的最为重要的伦理精神,也是汤显祖稳定的写作姿态。他从欲望和权力两个角度展开叙事,表现出一种自觉的淑世意识。

  • 标签: 反讽 欲望 权力
  • 简介:反讽是小说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段,旨在通过文本外在形式或内容的冲突,彰显社会、历史、人生的悖谬与矛盾。杨争光小说以其在形象塑造、语言组织、情节安排、态度情感等方面展现出的悖谬与矛盾而具有反讽特质。文章整理出杨争光小说的反讽脉络,并结合其具体小说作品,力图分层次、多角度、有重点地探究其小说文本的反讽艺术特色,并以此探析杨争光小说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

  • 标签: 杨争光 反讽 修辞学反讽 叙事学反讽 总体反讽
  • 简介: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四个国家中的遭遇和见闻,借助反讽的修辞手法揭露并讽刺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行。同时,这部小说通过狂欢化的特征,表达出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渴望以及对理想君主、理想人格和理想生活的追求。一、《格列佛游记》的反讽艺术在《格列佛游记》中,主人公格列佛与鲁滨孙一样,是一个本来就十分喜欢冒险,不甘于寂寞和无聊

  • 标签: 刍议格列佛 化特征 反讽艺术
  • 简介:律诗兴起于齐梁,成型于唐代,盛唐律诗多高华流丽、绝尘脱俗之作。杜甫开始改造盛唐律诗,杜牧继承并发展了杜甫。杜牧律诗突破盛唐律诗的工稳典丽,故意打破常规,在律诗中以己意为主,大量运用虚词、单句、拗句,并融入大量议论,使得其律诗创作更加灵动自然,议论横生,在艺术表现的形式和内容上均有极大的拓展,对宋诗有着深远影响。

  • 标签: 杜牧 律诗 变体 影响 宋诗
  • 简介: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学,在北宋诗坛独树一帜,影响甚巨。自它形成之日始,特别是自吕本中撰《江西宗派图》提出“江西宗派”之后,便引起了诗评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就其诗学理论与诗歌创作纷纷发表评论,或褒或贬,见仁见智。这些评论尽管只是局部性的,但无疑已经开启了北宋以降对江西诗学的全面反思,并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唐宋诗之争”,为后世的诗学理论建树与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北宋 江西诗学 黄庭坚 反思
  • 简介:明清之际是儒家诗学体系由解构到重构的重要时期,在描述晚明公安、竟陵等对传统儒家诗学的解构以及清初顾、黄、王等遗民诗人和钱、吴等贰臣诗人对儒家诗学体系的重构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回顾了学术界对明末清初诗学研究的状况,充分肯定了已有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 标签: 明清之际 儒家诗学 研究述评
  • 简介:甚至有时在半梦半醒之间,恍惚而真切地觉得自己前世可能就是一个江南人——一个在流水旁将白鹅养肥的人,一个在明月中证悟前世的人。而这也只能是一场自日梦而已。想想当下在“江南”写作的人也只能在文字中空怀“故人”“故地”之心了。鲁迅说:“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我看这并不是妄语。”

  • 标签: 诗学 梦想 南人 明月 鲁迅
  • 简介:主要根据《瀛奎律髓》,分析了方回的诗学思想和创作心态,认为其在诗选中极力推尊诗人杜甫,以"格高"作为评诗的首要标准,倡导诗歌的"熟淡"之美,意在证明自己爱国情怀与人格修养,表现了其自我反思和道德辩解的强烈愿望。

  • 标签: 方回 《瀛奎律髓》 道德 诗学
  • 简介:身为哲人与学者的王夫之与西方哲人黑格尔并称为东西方哲学的双子星座,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其现今留存的诗歌选本有《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这三部。《唐诗评选》原名应为《四唐诗选评》,是王夫之唯一的唐诗选本,该选本在清代唐诗选本中卓尔不群,有选诗有评点,透显出王夫之的一些具体的诗学理念。对《唐诗评选》中的诗学理念进行探究有助于理解把握王夫之的整个诗学观,这对整个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王夫之 《唐诗评选》 诗学理念
  • 简介: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能使一节课充满活力。因此,现在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的导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如何做到精彩导入呢?一是要进行情境宣染,为下一步的古诗学习定下基调;二是直接重点式导入,这能使学生尽快明了本课的学习重点;三是背景铺垫式导入,以便学习更好地理解古诗;四是生活还原式导入,以便拉近古诗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五是文化浸染式导入,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染。

  • 标签: 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导入方法
  • 简介:作为诗学理论的现实基础,方东树对清代前中期诗学流派均有不同程度的批评,其主要特征:一是立足师古,崇雅贬俗、崇真黜伪;二是立足诗歌创作,强调创作与批评相统一。方东树对“近代”诸家的批评,虽不免武断,但却体现了他对时代诗学问题的独特思考。商榷前藻,发明诗学奥旨,以期金针度人之心理诉求,是其著述《昭昧詹言》的主要动机。

  • 标签: 桐城派 方东树 《昭昧詹言》 清代诗学
  • 简介:言意论是玄学对魏晋诗学影响最为直接的一个理论范畴,因此既是哲学范畴,也是诗学范畴。作为哲学范畴,贯穿于整个玄学体系建构与义理表达过程的辩证思维之逻辑起点;作为诗学范畴,又贯穿于整个文学文本形成过程与审美形态构成的辩证思维之逻辑起点。无论是作为哲学范畴抑或诗学范畴,言意论号眭情论都有深刻的内在逻辑联系:二者都建立在玄学本体论基础上,在文化生成上具有哲学关联性;二者在理论内涵与外延上互相叠合,在理论生成上具有意义的包蕴性;以性情为审美内质,以言意为审美表达,在二者合力的作用下,促进了魏晋诗学向哲理化、精美化、意象化的转变,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两汉的诗学审美,因此在审美形态上又构成逻辑关系上的共生性。

  • 标签: 魏晋玄学 言意论 性情论 诗学关系
  • 简介:“明代诗学”研究与“明代诗学论争”研究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侧重于理论研究,后者侧重于现象研究,重视对事件、史实的勾勒和梳理。“明代诗学论争”是一个复杂的文学史现象,其研究视野也很广泛,涉及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学术史、文化史等诸多领域。当前应融汇不同的研究视角,大力倡导对话批评的学术理念,构建宏通的学术视野,避免陷入众声喧哗的尴尬境地,这既是明代诗学论争本身留给后人的深刻历史教训,也是扎实推进明代诗学论争研究的现实需要。

  • 标签: 明代 诗学 论争 多元视角
  • 简介:《华阳国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地方志,共记载诗歌13首,谣谚32首,因此成为研究汉晋时期西南地域文学的重要诗学文献;卷末《序志》所载四言史述13首,或序其篇目内容旨趣,或总结全书义旨,语言典雅,意蕴深厚,手法多样,诗格独特,下开陶渊明《读史述》诗之先河,是研究魏晋咏史诗重要的诗学文献。而所载谣谚诗歌的地域性特征、以史证诗的阐释学范式、四言史述的咏史诗类型、五言诗歌的文体学意义,极富诗学史意义。

  • 标签: 常璩 《华阳国志》 谣谚 诗歌
  • 简介:本文在张健考证“《沧浪诗话》非严羽所编”之结论基础上,继续追究所传该着文本的来历,藉以重建严羽诗学着作生成及早期传播的历史。一是通过具体解析其并不均质的文本结构以及《诗人玉屑》分门类编的商业化制作,推证严着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诗证的构成方式,或即来自最早以如此构架收录严作的魏庆之是书。一是观照严羽所处的时代,作为传播中介的书坊编刊者与以更为广大的中下层创作者为主体的读者构成的庞大诗歌消费市场已经形成,故考述严氏诗学着述正是在宋元间这样一种文学生态环境中,主要以“诗法”的面目被传播。

  • 标签: 严羽 沧浪诗话 诗人玉屑 文本生成 诗法传播
  • 简介:奥地利知名剧作家约翰·内斯特罗伊的滑稽剧《猴子与新郎》不仅令人捧腹,亦发人深思。在剧本中,常被视为人与动物之间“边界角色”的猴子成为推动情节的关键因素,在制造诙谐、荒诞效果的同时也具有多重反讽的作用。与学习人类社会的准则而具有人之特性的猴子不同,《猴子与新郎》中人与动物的转换是反向的,即乔扮猴子的新郎被“巫师”禁言,由人“降格”为猴子。在人类学等学科对动物的关注、早期进化论观念、政治复辟和工业化等背景下,人的动物化及由此引发的身份危机和认知混淆包含了不同层面的影射和反讽

  • 标签: 动物研究 身份危机 猴子与新郎 内斯特罗伊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结构社会工作在不断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却遭遇着边缘化危机:随着新保守主义的势力扩张,结构视角在政治层面与自由主义为基础的体制格格不入。近年来通过重拾结构视角所建立起的“批判反思实践”日益勃兴,但尚未有效回答其自身的方法论基础、界定社会工作者的使命。文章旨在通过呈现西方社会学批判分析传统所面临的危机,与塞勒尼等人试图重建批判性社会科学的努力进行对话,梳理作为方法论的“反讽”概念与当代知识分子使命,尝试总结新古典社会学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关联性启发,以此为重建结构社会工作提供洞见。

  • 标签: 结构社会工作 新古典社会学 反讽实践 批判性话语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