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SChE)水平与感染性休克(S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94例SS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等一般资料,以及SS确诊48 h内血常规、降钙素原(PCT)、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极值。于2019年9月至10月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为出院后28 d全因死亡;次要结局指标为重症监护病房(ICU)全因死亡、2年全因死亡及ICU住院时间。根据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SS患者28 d预后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肝功能指标SChE对SS患者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根据SChE水平将患者分为低SChE组(SChE≤4 000 U/L)和正常SChE组(SChE>4 000 U/L),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无终点事件发生的累积存活率。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385例SS患者,其中成功随访356例,随访率92.5%(356/385);28 d存活142例,死亡214例,28 d病死率60.1%(214/356);2年存活116例,死亡240例,2年病死率67.4%(240/356)。与28 d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较大,APACHEⅡ评分、部分肝肾功能指标及血乳酸(Lac)水平较高,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SChE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相对危险度(RR)=1.444,95%可信区间(95%CI)为1.090~1.914,P=0.010〕、APACHEⅡ评分(RR=2.249,95%CI为1.688~2.997,P=0.000)、SChE(RR=1.469,95%CI为1.057~2.043,P=0.022)和Lac(RR=2.190,95%CI为1.636~2.931,P=0.000)为影响S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ChE单独预测SS患者28 d预后的价值较弱〔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74〕,但与APACHEⅡ评分和Lac联合预测的AUC则大于APACHEⅡ评分或Lac单独预测(AUC:0.807比0.785、0.697),敏感度为79.9%,特异度为68.5%。与正常SChE组(88例)比较,低SChE组(268例)患者28 d病死率明显升高〔63.1%(169/268)比51.1%(45/88),P<0.05〕,而ICU病死率〔59.7%(160/268)比48.9%(43/88)〕、2年病死率〔69.8%(187/268)比60.2%(53/88)〕、ICU住院时间〔d:4(2,7)比5(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低SChE水平SS患者无终点事件发生的累积存活率明显低于正常SChE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5.852,P=0.016)。结论SChE低于正常值的SS患者28 d死亡风险增加;SChE为S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SS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价指标之一。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血清胆碱酯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对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及毒物清除效果。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有机磷中毒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分别为(3.07±1.14)d、(1.42±0.37)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15±1.22)d、(2.01±0.58)d(t=3.543、4.697,均P<0.05);观察组阿托品用量[(252.57±28.44)mg]明显少于对照组[(282.61±29.82)mg](t=3.993,P<0.05)。治疗12 h、24 h后,观察组胆碱酯酶活性分别为(1 128.64±152.49)U/L、(1 422.08±184.68)U/L,均高于对照组的(912.73±144.61)U/L、(1 165.32±173.27)U/L(t=5.627、5.553,均P<0.05)。治疗1 d、3 d后,观察组有机磷毒物浓度分别为(1.08±0.30)mg/L、(0.62±0.18)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2±0.35)mg/L、(0.84±0.27)m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2、3.713,均P<0.05)。观察组反跳、中间综合征、多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为3.33%(1/30)、6.67%(2/30)、13.33%(4/30),均低于对照组的23.33%(7/30)、23.33%(7/30)、36.67%(11/30)(χ2=5.192、3.278、4.356,均P<0.05)。结论血液灌流对有机磷中毒患者提高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和清除血液毒物浓度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有机磷化合物/中毒 血液灌注 胆碱酯酶类 毒物 中间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衰竭 阿托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碱酯酶、乳酸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急诊ICU的86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将86例患者分为脓毒症组(62例)和脓毒性休克组(24例);再根据患者28 d生存情况将86例患者分为存活组(57例)和死亡组(29例)。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生命体征、呼吸机使用情况、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胆碱酯酶、乳酸、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及28 d预后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胆碱酯酶、乳酸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结果脓毒症组患者胆碱酯酶水平[3 897.30(2 970.70,4 760.15)U/L vs. 2 718.05(2 080.25,3 182.05)U/L]显著高于脓毒性休克组患者,而乳酸水平[2.09(1.15,2.99)mmol/L vs. 3.00(2.10,7.00)mmol/L]、APACHEⅡ评分[9.00(6.00,15.00)分vs. 15.50(9.00,19.75)分]及SOFA评分[4.00(2.00,7.50)分vs. 9.50(6.25,13.75)分]均显著低于脓毒性休克组患者(P均< 0.05)。存活组患者胆碱酯酶水平[(3 933 ± 1 484)U/L vs.(2 678 ± 756)U/L]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而乳酸水平[2.14(1.24,2.98)mmol/L vs. 4.55(1.72,12.13)mmol/L]、APACHEⅡ评分[9.00(6.00,14.50)分vs. 17.50(15.00,19.75)分]及SOFA评分[5.00(2.50,8.50)分vs. 10.50(7.50,13.75)分]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P均< 0.05)。将胆碱酯酶、乳酸、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碱酯酶是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保护因素,而乳酸、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则是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胆碱酯酶、乳酸、胆碱酯酶联合乳酸、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对脓毒症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预测价值(P均< 0.05)。结论胆碱酯酶和乳酸对脓毒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均具有预测价值,可协助临床医生做出准确、快速的判断。

  • 标签: 胆碱酯酶 乳酸 脓毒症 严重程度 预后
  • 简介:【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腺苷脱氨( ADA),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胆碱酯酶( CHE)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 120 例肝脏疾病患者,选取本院体检的 50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采集其肘部静脉血液 5ml 作为检验样本,对其进行离心处理,采用日立 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ADA、 RBP、试剂采用北京九强公司,检测方法分别为过氧化物酶法、乳胶免疫比浊法, CHE试剂采用中生北控公司 ,检测方法为胆碱底物法。 对肝病组与对照组实施血液生化检验,测定血清ADA、 RBP、 CHE,比较与对照组的 ADA、 RBP、 CHE检测指标并比较 ,分析 ADA、 RBP、 CHE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结果肝病组的 RBP、 CHE 均低于对照组( P<0.05),其 ADA高于对照组( P<0.05)。以 ADA< 25U/L, RBP> 28mg/L, CHE> 4.0KU/L,为参考范围。 ADA在肝硬化中的阳性率最高,在慢性活动性肝炎中阳性率紧随其次,在肝癌中的阳性率最低; RBP在肝硬化中的阳性率最高,在慢性迁延性肝炎中的阳性率最低; CHE在肝硬化中的阳性率最高,在急性肝炎中的阳性率最低。急性肝炎组、慢性活动性肝炎组、慢性迁延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的 ADA、 RBP、 CH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DA、 RBP、 CHE 联合检测,可对肝脏疾病早期诊断、疗效评估、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腺苷脱氨酶 视黄醇结合蛋白 胆碱酯酶 肝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脑小血管病(CSVD)所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CSVD所致VCIND患者92例,依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试验组(46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试验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43/46),高于对照组73.91%(34/46)(P<0.05);治疗后试验组MMSE评分、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Hcy、IL-6、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04%(6/46)与对照组8.70%(4/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CSVD所致VCIND患者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降低血清Hcy、IL-6、hs-CRP水平,安全性高。

  • 标签: 丁苯酞软胶囊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脑小血管病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慢性腹泻、体重下降的中年男性患者的诊治经过。该患者辅助检查疑点较多,血清淀粉升高首先考虑胰腺疾病,逐一除外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后发现该患者存在巨淀粉血症。以小肠弥漫性病变、巨淀粉血症合并免疫球蛋白A升高为突破点,经过全面分析和排查,完善血清乳糜泻抗体、小肠黏膜活检,最终诊断乳糜泻。乳糜泻在亚裔人群中少见,该病可导致营养元素广泛缺乏,认识其血清学、内镜、病理学特征,及时诊断并指导去麦胶饮食十分重要。

  • 标签: 乳糜泻 血清淀粉酶
  • 简介:【摘要】目的:乙酰胆碱抑制类药剂与盐酸美金刚联合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老年痴呆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D组与观察G组,每组各31例。对照D组患者仅使用乙酰胆碱抑制类药剂进行治疗,观察G组患者使用乙酰胆碱抑制类药剂与盐酸美金刚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D组总治疗有效率为74.19%,观察G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3.55%,观察G组患者情况更好,差异显著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SE与ADL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情况均得到改善,但观察G组患者评分情况更理想,与对照D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老年痴呆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乙酰胆碱抑制类药剂与盐酸美金刚联合治疗,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可以提高患者认知能力与自理能力,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乙酰胆碱酶抑制类药剂 盐酸美金刚 老年痴呆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羧基脂肪(CEL)通常由胰腺分泌并转移到十二指肠参与水解消化脂肪、胆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近年来,研究发现该基因在胰腺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慢性胰腺炎和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该基因致病的相关变异主要包括两类: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区(VNTR)数量的改变及内部突变;与CEL高度同源的假基因(CELP)发生重组形成CEL-HYB杂合变异。CEL相关变异通过胞内自噬和内质网应激等机制参与胰腺疾病的发生。

  • 标签: CEL 基因变异 胰腺疾病 机制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痴呆(AD)患者接受乙酰胆碱抑制剂联合盐酸美金刚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84例AD患者分为两组,单纯应用盐酸多奈哌齐的为对照组,联合应用盐酸多奈哌齐与盐酸美金刚的为观察组。对比并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6%,相比于对照组的81.0%明显升高,数据差异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联合应用乙酰胆碱抑制剂类药物与盐酸美金刚对AD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疗效相比于单一用药更加显著,值得重视。

  • 标签: 老年痴呆(AD) 乙酰胆碱酶抑制剂 盐酸美金刚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造成的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负担是不可忽视的。尽管COPD一直是呼吸系统疾病研究的重点内容,但是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随着对COPD分子机制的深入认识,基因治疗逐渐成为一种有效治疗COPD的方法。磷酸二4D对维持气道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量的变化会对肺功能产生影响。近些年,研究者不断探索磷酸二4D在COPD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本文主要对磷酸二4D结构功能及其在COPD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磷酸二酯酶4D 结构功能 基因多态性 发病机制
  • 简介:【摘 要】目的:讨论聚合链反应检测HBV感染患者血清HBVDN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3例不同HBV感染患者,对患者的血清HBVDNA进行聚合链反应检测。结果: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变,原发性肝癌中HBV DNA定量的阳性发生率,含量高于急性乙肝,差异较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二肽基肽酶4(DPP4)是肠促胰素的裂解,目前其抑制剂已作为降糖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血清DPP4和心血管疾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相关,而脂代谢障碍是代谢综合征重要的一环,本研究旨在探索它和DPP4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崇明区城桥镇,共纳入3 644个40~70岁既往无糖尿病病史、同时未服用过降脂药物的常住居民。观察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血胰岛素水平、DPP4活性和肝活性等;同时记录身高、体重、血压等参数。结果血清DPP4活性以其四分位值为截点分成4组(Q1-Q4)。随着血清DPP4活性增加,人群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血糖水平升高,三酰甘油从(1.23±0.70) mmol/L升高到(2.31±1.89) mmol/L。和胆固醇水平相比,三酰甘油水平和DPP4活性的相关性更高[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相关系数分别为0.424、0.281、0.142、0.027],在校正了混杂因素(年龄、性别、BMI)后,结果仍成立。随着DPP4活性的增高,Q4组和Q1组相比有更高的罹患高三酰甘油血症(OR=5.25)的风险,在校正了混杂因素及血糖水平后结果不变(OR=4.90)。结论血清DPP4活性与血脂水平独立相关,与血三酰甘油水平关系尤为密切。

  • 标签: 二肽基肽酶4 酶活性 血脂 三酰甘油 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比值(LSR)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预测患者生存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89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明确诊断为胃癌,排除残胃癌及胃其他肿瘤;(2)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3)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急性冠心病、肝硬化、慢性肾衰等;(4)行胃癌根治术,排除姑息治疗或开腹探查病例;(5)术后病理资料完全,随访信息完整;(6)死亡原因与胃癌相关。取患者入院时采血结果,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对LSR、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最大直径、碱性磷酸、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取最佳截点。根据LSR截点分组,分析LSR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不同LSR组别进行总体生存率的比较。并将相关临床因素和LSR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结果LSR的ROC曲线最佳截点为1.43,LSR<1.43组682例,LSR≥1.43例209例。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长径、碱性磷酸、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的ROC曲线最佳截点分别为130.2 g/L、18.0%、4.75 cm、68.1 U/L、16.55 U/L、5.58 μmol/L和135.8 U/L。LSR<1.43组与LSR≥1.43组患者比较,年龄(χ2=4.412,P=0.036)、肿瘤浸润深度(χ2=64.306,P<0.001)、组织学类型(χ2=8.026,P=0.005)、碱性磷酸(χ2=8.217,P=0.004)、谷氨酰转肽酶(χ2=33.207,P<0.001)、总胆红素(χ2=14.012,P<0.001)和乳酸脱氢(χ2=63.630,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R<1.43组和LSR≥1.43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8%、31.3%、25.0%和64.9%、24.4%、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0,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肿瘤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肿瘤长径、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LSR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HR=1.605,95%CI:1.332~1.936,P<0.001)、肿瘤浸润深度(HR=1.299,95%CI:1.168~1.445,P<0.001)、淋巴结转移率(HR=2.400,95%CI:1.873~3.076,P<0.001)、淋巴结转移(HR=1.263,95%CI:1.106~1.478,P=0.007)、肿瘤长径(HR=1.375,95%CI:1.134~1.669,P=0.001)和LSR(HR=1.427,95%CI:1.190~1.711,P<0.00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SR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检测简单易行,是胃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因此,在术前综合治理阶段,应尽可能恢复和提高肝功能状态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胃肿瘤 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血液透析对患者血清碱性磷酸(ALP)、骨硬化蛋白(SOST)与骨代谢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两组患者入院时的ALP、SOST、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OC)、β胶原蛋白(β-CTX)、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指标水平,并进行组间对比。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维持性的血液透析治疗,并检测比较在患者透析治疗前、透析治疗1、6、12个月的各项指标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对观察组患者的ALP、SOST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前ALP、SOST、OC、β-CTX、PINP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受试者各项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随着透析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的ALP、SOST、OC、β-CTX、PINP等指标水平均明显上升,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检验分析,血液透析患者的ALP、SOST与骨代谢指标OC、β-CTX、PINP呈正相关性。结论血液透析患体内的ALP、SOST、骨代谢指标均呈现异常降低,经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ALP、SOST、骨代谢指标均有改善,且ALP、SOST与骨代谢指标OC、β-CTX、PINP呈正相关性。

  • 标签: 肾透析 碱性磷酸酶 骨硬化蛋白 骨钙素
  • 作者: 周锋 岳静 金瑞 陶丽新 郭秀花 闫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10007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电力教学医院 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100069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2015级,100069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2016级,100069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ALT)与糖尿病的关系,为早期预防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2006—2015年北京电力医院体检中心的体检人群队列数据,根据基线血清ALT水平的四分位数将体检人群分为4组(Q1~Q4组),Q1组作为参照。采用门诊随访方式,记录随访期间糖尿病发病率。采用二次推断函数方法分析血清ALT水平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结果共入选研究对象11 601人,其中男性7 796人。随访期间共有553人发生糖尿病,发病率为4.8%。男性和女性的ALT水平不同[(30.32±22.77)U/L比(20.23±58.20)U/L,t=13.36,P<0.0001],因此分别进行分析。多变量二次推断函数分析显示,在控制了相关混杂因素后,男性ALT_Q4的RR值为2.908(95%CI:2.236~3.783),女性ALT_Q4的RR值为1.797(95%CI:1.121~2.882),因此血清ALT水平升高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和女性的血清ALT水平均与糖尿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 标签: 糖尿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二次推断函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化学发光法与联免疫法检验乙肝病毒血清的疗效。方法 选取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5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疑似乙肝患者 160例,于治疗前均采用化学发光法、联免疫法予以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比较乙肝病毒标志物检出情况。结果 经化学发光法检测,其 HBeAb、 HBeAg、 HBcAb、 HBsAb、 HBsAg检出率均高于经联免疫法检测的检出率, p< 0.05。结论 化学发光法用于检验乙肝病毒血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并疾病的早期诊治意义重大。

  • 标签: 乙肝病毒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血清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H值、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含量和离心条件对PEG4000粉末用于去除人C1抑制剂(C1 esterase inhibitor,C1-INH)制备原料中的IgM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对羧甲基(carboxymethyl,CM)离子交换层析中洗脱盐离子浓度的筛选,分离活性与非活性C1-INH。方法向不同pH值的C1-INH制备原料中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PEG4000,于不同条件下离心后,用特定蛋白检测仪对离心后上清液中IgM和C1-INH含量进行检测,确定PEG沉淀法纯化C1-INH的最佳条件。将离心后上清液调节pH后作为CM离子交换层析上样样品,使用不同盐离子浓度的洗脱液对活性C1-INH进行分离,确定最佳的盐离子浓度。结果在弱酸性pH(6.8)下,当PEG4000质量分数为12%,离心条件15 000×g、25 ℃、20 min时,IgM去除率>99%,且C1-INH的回收率>80%;在盐离子浓度为200 mmol/L时,产物中C1-INH的比活性最大(4.43 IU/mg),且绝大多数杂质蛋白得以去除。结论优化条件下,PEG4000能有效去除C1-INH制备原料中的IgM,且能保持较高的C1-INH回收率;CM离子交换层析能对活性与非活性C1-INH进行有效分离,并去除大多数杂质蛋白。

  • 标签: 聚乙烯二醇类 pH值 离心法 色谱法,离子交换 羧甲基纤维素钠 人C1酯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乙酰胆碱构建犬的急性房颤模型方法。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选择健康成年杂种犬20条,由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犬龄1~2岁,体重(14.82±3.67) kg,持续静脉给予不同剂量乙酰胆碱,每个乙酰胆碱浓度给予3次短阵快速脉冲刺激,记录房颤诱发次数与持续时间。同时测量并记录不同乙酰胆碱剂量刺激部位的心房有效不应期。结果20条犬成功构建具有不同房颤持续时间的急性房颤模型,实验动物心房刺激部位不应期随着乙酰胆碱剂量的增加而缩短[(118.31±7.68) ms比(77.38±8.21) ms, t=15.672, P<0.05]。实验犬达到最大房颤持续时间的乙酰胆碱平均浓度为(94.00±23.02) μg/(kg·min),最长平均房颤持续时间为(894.80±122.82) s。在一定乙酰胆碱剂量下房颤持续时间随着乙酰胆碱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乙酰胆碱剂量超过一定剂量时房颤持续时间反而随着乙酰胆碱剂量的增加而下降。结论应用阶梯计量的乙酰胆碱可以成功构建具有不同房颤持续时间的犬急性房颤模型。

  • 标签: 急性房颤动物模型 乙酰胆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