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比值(LSR)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预测患者生存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89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明确诊断为胃癌,排除残胃癌及胃其他肿瘤;(2)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3)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急性冠心病、肝硬化、慢性肾衰等;(4)行胃癌根治术,排除姑息治疗或开腹探查病例;(5)术后病理资料完全,随访信息完整;(6)死亡原因与胃癌相关。取患者入院时采血结果,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对LSR、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最大直径、碱性磷酸、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取最佳截点。根据LSR截点分组,分析LSR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不同LSR组别进行总体生存率的比较。并将相关临床因素和LSR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结果LSR的ROC曲线最佳截点为1.43,LSR<1.43组682例,LSR≥1.43例209例。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长径、碱性磷酸、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的ROC曲线最佳截点分别为130.2 g/L、18.0%、4.75 cm、68.1 U/L、16.55 U/L、5.58 μmol/L和135.8 U/L。LSR<1.43组与LSR≥1.43组患者比较,年龄(χ2=4.412,P=0.036)、肿瘤浸润深度(χ2=64.306,P<0.001)、组织学类型(χ2=8.026,P=0.005)、碱性磷酸(χ2=8.217,P=0.004)、谷氨酰转肽酶(χ2=33.207,P<0.001)、总胆红素(χ2=14.012,P<0.001)和乳酸脱氢(χ2=63.630,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R<1.43组和LSR≥1.43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8%、31.3%、25.0%和64.9%、24.4%、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0,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肿瘤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肿瘤长径、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LSR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HR=1.605,95%CI:1.332~1.936,P<0.001)、肿瘤浸润深度(HR=1.299,95%CI:1.168~1.445,P<0.001)、淋巴结转移率(HR=2.400,95%CI:1.873~3.076,P<0.001)、淋巴结转移(HR=1.263,95%CI:1.106~1.478,P=0.007)、肿瘤长径(HR=1.375,95%CI:1.134~1.669,P=0.001)和LSR(HR=1.427,95%CI:1.190~1.711,P<0.00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SR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检测简单易行,是胃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因此,在术前综合治理阶段,应尽可能恢复和提高肝功能状态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胃肿瘤 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预后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例表型不同的酪氨酸羟化缺乏症(THD)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资料。例1为重型婴儿帕金森症伴运动落后,婴儿期以全面发育落后起病,不伴肌张力障碍,症状具有波动性。例2为轻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学龄期以进行性下肢肌张力障碍起病。基因检测发现2例患儿均携带酪氨酸羟化(TH)基因突变,例1为c.457C>T和c.698G>A复合杂合变异。例2为c.457C>T和c.1481C>T复合杂合变异。2例均对多巴丝肼治疗反应良好。提示对于波动性症状或波动性运动障碍的患儿,伴或不伴智力损害,均需考虑THD的可能,基因诊断尤为重要。

  • 标签: 酪氨酸羟化酶缺乏症 TH基因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在血液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 78例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 39例痔瘘病人及 39例健康体检者,均对其血液进行检测,分析探讨其检测结果。结果 78例受检对象中,经检测发现,有 43.6%的研究对象丙氨酸氨基转移呈阳性,抗 -TP为阳性的仅为 2例,约占 5.1%。结论 丙氨酸氨基转移可对血液检测提供可靠依据,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血液安全检测 应用研究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在血液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8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30例痔瘘病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 30例老年人为对照组,对其血液进行检测,并跟踪随访,对血液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0例研究对象当中,经过血液检测之后,有 23.3%的研究对象丙氨酸氨基转移呈阳性;根据回访情况得知睡眠不足、肥胖等是研究对象 ALT升高的主要原因。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对血液检测提供依据,在血液安全检测方面效果并不明显。

  • 标签: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血液安全检测 应用研究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丝氨酸水解家族1(FSH1)蛋白在犬小孢子菌中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方法以前期构建的犬小孢子菌FSH1质粒及载体pCAMBIA-LRP-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模板,PCR扩增FSH1基因及EGFP基因;同时利用SnaBI/KpnI对pCAMBIA-LRP-EGFP质粒双切获得载体DNA,将扩增的EGFP基因克隆至切好的载体DNA中获得EGFP表达载体;将扩增的FSH1基因及EGFP基因克隆至切好的载体DNA中获得融合载体Ptrcp-FSH1-EGFP-Ttrcp。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用重组质粒转化犬小孢子菌,使融合基因FSH1-EGFP在真菌通用启动子(Ptrpc)和终止子(Ttrpc)调控下在犬小孢子菌中整合型表达,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的细胞定位。结果成功构建根癌农杆菌转化系统及犬小孢子菌EGFP表达载体;融合基因FSH1-EGFP在犬小孢子菌中获得整合型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FSH1-EGFP融合蛋白的荧光信号呈颗粒状或团块状集中于犬小孢子菌的细胞质及细胞核中。结论FSH1-EGFP融合蛋白成功定位于犬小孢子菌的细胞质及细胞核中,为进一步明确犬小孢子菌FSH1基因的功能及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小孢子菌属 丝氨酸蛋白酶类 绿色荧光蛋白质类 犬小孢子菌 FSH1 亚细胞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在血液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 ~2019年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周锋 岳静 金瑞 陶丽新 郭秀花 闫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10007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电力教学医院 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100069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2015级,100069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2016级,100069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ALT)与糖尿病的关系,为早期预防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2006—2015年北京电力医院体检中心的体检人群队列数据,根据基线血清ALT水平的四分位数将体检人群分为4组(Q1~Q4组),Q1组作为参照。采用门诊随访方式,记录随访期间糖尿病发病率。采用二次推断函数方法分析血清ALT水平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结果共入选研究对象11 601人,其中男性7 796人。随访期间共有553人发生糖尿病,发病率为4.8%。男性和女性的ALT水平不同[(30.32±22.77)U/L比(20.23±58.20)U/L,t=13.36,P<0.0001],因此分别进行分析。多变量二次推断函数分析显示,在控制了相关混杂因素后,男性ALT_Q4的RR值为2.908(95%CI:2.236~3.783),女性ALT_Q4的RR值为1.797(95%CI:1.121~2.882),因此血清ALT水平升高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和女性的血清ALT水平均与糖尿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 标签: 糖尿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二次推断函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硫氨酸腺苷转移Ⅰ/Ⅲ(methionine adenosyltransferase Ⅰ/Ⅲ,MAT Ⅰ/Ⅲ)缺乏症的新生儿筛查及MAT1A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对泉州地区364 545份新生儿样本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Sanger测序法对MAT Ⅰ/Ⅲ缺乏症患儿的相关致病基因进行检测,寻找可能的致病变异位点。采用MutationTaster和HSF软件对发现的新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预测。结果新生儿筛查检测出3例MAT Ⅰ/Ⅲ缺乏症患儿,发病率为1/121 515。氨基酸和酰基肉碱分析结果显示3例患儿的血甲硫氨酸浓度在筛查和随访期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随访期间生长发育正常。3例患儿均被检测到MAT1A基因变异,共发现3种变异类型,包括2种错义变异c.776C>T(p.Ala259Val)、c.791G>A(p.Arg264His),和1种同义变异c.360C>T(p.Cys120Cys)。MAT1A基因c.776C>T(p.Ala259Val)和c.791G>A(p.Arg264His)变异为已知的致病变异,c.360C>T(p.Cys120Cys)为尚未见报道的新变异。用MutationTaster和HSF对c.360C>T(p.Cys120Cys)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变异会引起剪接改变,进而影响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论本研究较为系统的分析了本地区MAT Ⅰ/Ⅲ缺乏症的新生儿筛查及MAT1A基因变异情况,阐明了本地区MAT Ⅰ/Ⅲ缺乏症的发病率,发现1个新的MAT1A基因变异,丰富了MAT1A基因变异谱,为MAT Ⅰ/Ⅲ缺乏症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Ⅰ/Ⅲ缺乏症 新生儿筛查 基因变异 MAT1A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脯氨酸羟化-2(PHD-2)对肝细胞肝癌(HC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机制。方法应用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HCC患者组织建立Hep3B肝癌细胞株,建立HCC裸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移植瘤模型,PHD-2沉默组利用瘤体内注射的方式将胆固醇修饰的PHD-2 RNA干扰(RNAi)注射入瘤体内,同时设立空白组(不做处理)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进行对照研究,每4 d注射1次,观察并记录裸鼠的瘤体生长变化,开始注射药物后第16天处死裸鼠,采集瘤体标本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HD-2、p-Smad2/3及癌基因c-Myc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检测220例HCC临床标本中c-Myc的表达,分析其与PHD-2以及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1)在HCC裸鼠移植瘤模型中PHD-2沉默组裸鼠瘤体增长缓慢(F=15.6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瘤体标本中PHD-2沉默组p-Smad2/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0.589±0.074比0.086±0.012、0.091±0.008,F=286.5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HD-2沉默组c-Myc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0.108±0.004比0.539±0.023、0.592±0.087,F=189.4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IHC技术检测220例HCC临床标本中PHD-2及c-Myc的表达,c-Myc的高表达与肿瘤体积较大、分化程度较低、TNM分期较晚、高水平的甲胎蛋白显著相关,与PHD-2的表达显著相关(r=0.557,P<0.01)。结论PHD-2的高表达可以促进HCC细胞在体内的增殖,PHD-2促进HCC进展的作用有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中的p-Smad2/3表达,进而上调癌基因c-Myc的表达来实现的。

  • 标签: 癌,肝细胞 脯氨酸羟化酶-2 p-Smad2/3 c-Myc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4A(KDM4A)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构建高(KDM4A)、低表达(ShKDM4A#1,ShKDM4A#2)KDM4A的结直肠癌细胞株(购自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公司),同时设立对照组(NC,ShNC)。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反应比色法(MTT)检测KDM4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细胞侵袭小室法(Transwell)检测KDM4A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高、低表达KDM4A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基质金属蛋白-9(MMP-9)的表达。两组间统计学差异通过双尾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KDM4A高表达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率明显提高[(50.233±3.430)%和(35.417±4.501)%,t=3.900、2.942,P<0.05]。低表达KDM4A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受抑制[(58.056±2.750)%和(57.386±8.228)%,t=4.558、4.419,P<0.05]。Transwell实验显示高表达KDM4A后穿孔细胞数[(304.000±62.466)个]比对照组[(64.000±20.833)个]增多(t=5.154,P<0.01);低表达KDM4A后穿孔细胞数[(47.333±13.573)个]较对照组[(93.667±18.874)个]减少(t=2.819,P<0.05)。KDM4A可以正向调节Cyclin D1和MMP-9的蛋白表达。结论KDM4A在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Cyclin D1和MMP-9的表达。

  • 标签: 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4A 结直肠癌 细胞增殖 迁移/侵袭 细胞周期蛋白D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 简介:摘要目的对7个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缺陷症(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OTCD)家系进行OTC基因变异检测,明确其致病原因并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靶向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7例经串联质谱筛查或临床诊断可疑OTCD的患儿或其母亲进行遗传代谢病相关基因panel检测,发现可疑致病变异位点后,应用PCR扩增和Sanger测序进行变异验证分析。在患儿母亲再次妊娠时抽取绒毛或羊水细胞进行相应基因变异检测,用于产前诊断。结果7个家系中共检测到7种OTC基因变异,分别为c.583G>A(p.Gly195Arg)、c.626C>T(p.Ala209Val)、c.674C>T(p.Pro225Leu)、c.482A>G(p.Asn161Ser)、IVS1-2A>G、c.116G>T(p.Gly39Val)、c.898delT(p.300Phefs*22),其中IVS1-2A>G、c.116G>T(p.Gly39Val)和c.898delT(p.300Phefs*22)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产前诊断家系中3例胎儿基因测序均发现携带OTC基因变异半合子,性别为男性,孕妇选择终止妊娠,胎儿流产组织基因变异分析结果与产前诊断一致;另1例胎儿为OTC基因杂合变异,性别为女性,出生后新生儿筛查结果阴性,随访12个月,生长发育未见异常。结论OTC基因变异为7个OTCD家系的致病原因,致病变异的检出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症 高通量测序 Sanger测序 OTC基因变异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代谢关键基因表观遗传学改变与缺血性脑卒中(IS)的发病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S)患者30例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群30例为对照组。寻找目的基因(基因上游5kb的区域一直到第2外显子区域)的CpG岛区域,使用重亚硫酸盐修饰直接测序技术进行样本DNA甲基化检测,运用单因素或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两组间DNA甲基化分布差异。结果:胱硫醚-β-合成(CBS)基因4个CpG岛同源性非常高,放弃甲基化分析;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MTHFR)基因有2个CpG岛;半胱氨酸合成(MTR)基因有1个CpG岛。两组这2个基因所有CpG岛都未发现DNA甲基化情况。结论:未发现MTHFR和MTR基因DNA甲基化改变与ATS相关。

  • 标签: 脑卒中 DNA甲基化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摘要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发病原因为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缺乏。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可直接调控EPO基因转录表达,促进红细胞生成,其稳定性由对氧敏感的脯氨酸结构域(prolyl hydroxylase domain,PHD)的羟化状态决定。近年来,多种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抑制剂(hypoxia-inducible factor-prolyl hydroxylase inhibitors,HIF-PHIs)被成功开发,并相继完成了临床试验,有望成为新一代肾性贫血治疗药物,其中罗沙司他(roxadustat,FG-4592)已在中国获准上市。本文主要综述HIF-PHIs在肾性贫血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贫血 肾功能不全 治疗 低氧诱导因子 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0例肝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免疫抑制法原理测定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清m-AST,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检测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观察两种检查技术的诊断结果,比较各型肝病患者血清检测结果。结果:各型肝病患者m-AST,AST,m-AST / AST的值显著高于临床病理诊断(P<0.05);各型肝病患者各指标LDH,ADA,ALP的结果显著高于临床病理诊断(P<0.05)。结论: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为临床对心、肝脏疾病早期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及预防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重大的社会效益,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同工酶 肝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来医院就诊的患者50例和我院患有肝病的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急性心肌梗塞组(n=30)、病毒性心肌炎组(n=21)、肝硬化组(n=31)、肝炎组(n=48)、正常体检者组(n=50),观察记录各组患者不同时间的m-AST、AST、m-AST/AST的动态变化比较及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率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毒性心肌炎组,肝硬化组,肝炎组患者在治疗后的m-AST、AST值、m-AST/AST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 标签: 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急性心肌梗塞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希替尼对过表达赖氨酸羟化2(PLOD2)的HCC82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PLOD2诱导奥希替尼耐药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LV-vector和LV-over/PLOD2慢病毒载体转染肺癌HCC827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LOD2的表达情况,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奥希替尼的抗细胞增殖能力,应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FAK-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PLOD2的HCC827-PLOD2细胞对奥希替尼的敏感性降低,半数抑制浓度>1 000 nmol/L,耐药指数>100。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HCC827-PLOD2细胞迁移的距离为HCC827-vector细胞的(2.13±0.21)倍。Transwell结果显示,HCC827-PLOD2细胞的穿膜细胞数为(212.78±10.43)个,与对照组HCC827-vector细胞[(101.32±12.52)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与HCC827-vector细胞比较,HCC827-PLOD2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下调,vimentin的表达上调;奥希替尼可下调HCC827-vector细胞中vimentin的表达,上调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但对HCC827-PLOD2细胞中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PLOD2可下调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上调vimentin蛋白的表达,奥希替尼可抑制HCC827-PLOD2细胞中磷酸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但对PLOD2、p-FAK、p-AKT、p-ERK和vimentin等蛋白的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对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亦无上调作用。结论PLOD2可能通过促进EMT的表达,激活FAK-PI3K/AKT及MAPK信号通路诱导奥希替尼耐药。

  • 标签: 肺肿瘤 赖氨酸羟化酶2 奥希替尼耐药 上皮间质转化 黏着斑激酶通路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抗瓜氨酸化α烯醇化多肽1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诊断价值以及疾病活动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抗瓜氨酸化α烯醇化多肽1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指导治疗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抗瓜氨酸化烯醇化酶多肽1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了解2017-2018年广州市流行的乙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特征,明确乙型流感病毒的变异和流行特点,与WHO推荐的疫苗株进行比对分析匹配度,为流感监测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从广州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采集的乙型流感病例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分离培养、核酸提取、逆转录-聚合链反应和序列测定,通过构建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NA)分子进化树进行分析,并与疫苗株进行比较,分析临床株的变异情况。结果2017-2018年广州市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的乙型流感病毒同时存在,Yamagata系活动水平较Victoria系高。Yamagata系所测病毒株与WHO推荐的2017-2018年乙型流感疫苗株B/Phuket/3073/2013有更近的亲缘性,且毒株的HA蛋白均携带L187Q和M266V的氨基酸突变,变异未涉及抗原决定簇,个别毒株存在其他位点发生突变的情况;Victoria系所测病毒株与WHO推荐的2017-2018年流感疫苗株B/Brisbane/60/2008亲缘性更近,且毒株的HA蛋白均携带I132V、N144D和A214T的氨基酸突变,变异涉及2个抗原决定簇,个别毒株存在其他位点发生突变的情况。同时,检测到1株BY-HA/BV-NA系间重配病毒。结论2017-2018年度的三价流感疫苗株未能对广州市人群形成良好的保护作用。

  • 标签: 乙型流感病毒 血凝素类 神经氨酸酶 基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