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正>"儿子所上的小学,班上进行分组,一人未完成作业的情况下,会让全体组员罚抄——包括抄课文。这种‘连坐制’让儿子常被牵连,孩子压力好大。"近日,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向记者爆料,说出了自己的困扰。(2月21日《扬子晚报》)长期以来,尽管社会对学校的"惩罚性"教育不无争议,但对于老师适当地罚学生抄写课文的行为,人们还是能够给予理解与认同,毕竟对于孩子的懒惰与过错不能一味地迁就与放任,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不过,让没有犯错

  • 标签: 连坐 惩罚性 教育手段 作业 恐吓 课文
  • 简介:唐代贡举体系中的荐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荐举的一般形式,即在政府行为规范下乡贡和馆监举送科举人才的形式。“公荐”作为荐举的另一种形式,是官员(也包括少数布衣名士)个人推荐举子的行为方式。对唐代贡举中“荐举”的评价,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从“荐举”各类形式的运作过程和举荐标准来看,唐代贡举仍是一种以考为主,以举为辅的选才制度,仍未脱离科举制时代取士的规范要求,考试并非徒具形式。取士不公和不实只能从局部和阶段的角度去理解,并不具有普遍性

  • 标签: 唐代贡举 荐举 投牒自进 公荐 通榜
  • 简介:贤良治国是一切良好政治的根本。我国历朝都非常重视选拔贤良的制度建设,确立了荐举和科举并行的选贤体制。在数千年的政治法律实践中,荐举已发展成为一套相当完备的任官法律制度。

  • 标签: 贤良 荐举 荐举连坐
  • 简介:东汉后期察举征辟制在实施过程出现了弊病,察举不实现象频出,社会风气和人才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物品评风气盛行,鸿都门学以辞章选士,汉末乱世中用人推崇唯才是举等,新的人才选拔标准与以德行、经学等为主导的察举征辟选才标准产生一定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推荐人才为根本内容的荐举文书写,在延续西汉传统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风貌。汉末荐举文书写政治语境有变化,荐举功能也有所弱化,而荐举文的文学审美性却有所加强。

  • 标签: 制度风气 东汉后期 荐举文
  • 简介:秦朝末年至西汉初期,是一个从大乱走向大治的时期.在这过程之中,各派政治势力竞相争夺地盘,争夺人才,其中尤以汉高祖刘邦的争夺最为务时务实和卓有成效.随着人才的竞争和广泛使用,人才的推荐与自荐也空前活跃和频繁.秦末汉初又是一个旧的制度业已打破而新的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的时期,人才荐举虽然谈不上制度化与规范化,而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却使得人才荐举更趋灵活自主和创新务实,充分显示出了它在人才流通和人才举用上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时人求实务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标签: 刘邦 西汉初期 叔孙通 汉高祖 萧何 创新务实
  • 简介:<正>从二人世界到三五知己,甚至一个人的旅行,每一个长假,我们都有走出去的欲望,而家,退位到了千里之外的一个点。其实,不如把家装进行囊,带在身边,将温馨的情感作为指引,用天伦之乐补充力量,去往一个又一个终点。《都市心情》在长假到来前,为你推荐举家游路线。

  • 标签: 旅游城市 二人世界 补充力量 大三巴牌坊 千里之外 妈阁庙
  • 简介:以往对秦汉时期官吏连坐的研究多从历史学的角度展开,且分类标准模糊不清。从任用和管理的角度来看,秦汉官吏连坐现象可分为保举连坐和行政连带责任两大类,其中后者在基层手工业、军事事务以及官府财物的校验管理等不同职务领域规定不同。保举连坐和行政连带责任是秦汉时期重要的官吏管理制度,并且不断地成熟和完善,主要表现为整体刑罚的减轻和具体规则的细化。

  • 标签: 秦汉 保举 连坐 连带责任 简牍 吏治制度
  • 简介: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重新恢复传统保甲连坐制度来维持基层社会稳定,但其连坐处罚的制度设计欠系统明确,内部对处罚的轻重存在明显意见分歧,地方往往无所适从,加上国民政府的保甲连坐根本无法改变乡村原有政治生态,保甲这一威胁震慑的传统控制手段落后于中共基于利益满足的基层制度创新,在心理上损害了基层一般民众、地方精英及保甲人员利益,非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影响了保甲制度其他职能的发挥。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保甲制度 连坐处罚 制约因素
  • 简介:摘要:现代以来,古代的连坐制度与保甲制度经常被视为落后野蛮不人道的制度,而“责任自负”原则被视为现代法治文明的重要特征。然而,“存在即合理”,两制度在古代长期具备生命力与活力,证明其也对社会管理与国家治理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将依据连坐与保甲制度的连带责任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得现代法律衍化后的连带责任的合理性。

  • 标签: 连带责任 保甲与连坐 法律经济学
  • 简介:新发现的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提供了丰富的关於南宋後期地方官员管理制度的珍贵信息,这些信息,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认识空白,使得我们有可能重新审视学术史中的一些重要议题。

  • 标签: 管理制度 地方官员 南宋 文书 徐谓 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