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奥地利小说茨威格是一位中短篇小说的杰出大师。他的作品近几年内来也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许多作品被多次翻译成中文,其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甚至被改编搬上银幕。他的作品不仅语言优美,情节曲折动人,而且写作特点也极其突出。本文将从心理描写、悬念设置、情感描写三个方面对其创作特点进行研究和探讨,让更多读者了解茨威格的文学魅力。

  • 标签: 心理描写 悬念设置 情感描写
  • 简介:《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最后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B博士的遭遇反映了茨威格晚期的遭遇与内心的痛苦,茨威格对于纳粹法西斯的罪恶进行了严厉的控诉与谴责。茨威格在创作这篇小说当中,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从空间视域的角度来重新解读这篇小说,对于我们理解这篇小说中人物的空间体验、精神体验以及重新解读小说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象棋的故事 B博士 后现代 空间 偏执症 精神分裂
  • 简介:从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角度探讨斯蒂芬·茨威格小说的叙事手法,其作品在第一人称叙事、叙事结构、特殊叙事视角和叙事视角变异等方面表现出特殊性和复杂性。当主体叙述中观察和感知故事的角度及所涉及的视域发生改变时,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也随之发生变化。茨威格充分利用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故事叙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设置悬念与情节,使读者避免阅读机械化,在阅读中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更深切地体验到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变化与心理感受,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审美体验。

  • 标签: 形式主义 斯蒂芬·茨威格 陌生化 叙事
  • 简介:本文从作者的成长历程出发重读斯蒂芬·茨威格茨威格的作品带有明显时代的烙印,它们体现了尼采的道德宗教观,表达了时代所塑造的茨威格,反映了战争导致的颠沛流离和痛苦。茨威格以其独特的心理分析向人们展现了一部部至美的作品。然而,我们无法回到他的年代,无法陪伴他经历那些属于他自己的悲与喜,因而对茨威格及其作品的理解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斯蒂芬·茨威格 赏析 自我审视 时代
  • 简介:<正>李金波、鲁效阳同志译完了《巴尔扎克传》,要我为译本写几句话。我这两年来身体一直不好,几乎没有动笔写过文章。可是他们的雅意我却未便推却,一则因为这个选题正是我提出来的;再则因为这部译稿,我是它的第一个读者。一九八○年纪念巴尔扎克逝世一百三十周年的时候,我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偶然想起要对巴尔扎克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进行深入的研究,除了认真阅读和钻研他的《人间喜剧》以外,恐怕还得仔细考察他的生活和创作道路。在为数众多的巴尔扎克传记中,我觉得两部作品是值得翻译介绍的,那就是分别由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和法国安德烈·莫洛亚(1885—1967)撰写的《巴尔扎克传》。这是因为他们除了掌握比较丰富的材料以外,本人都是著名的小说家,他们写的传记本身就是出色的文学作品。正好手头有一个茨威格《巴尔扎克传》的英译本,我就建议他们着手翻译了。

  • 标签: 斯蒂芬·茨威格 创作道路 巴尔扎克 莫洛亚 英译本 文学作品
  • 简介:《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作家茨威格1928年到俄国旅行拜谒列夫·托尔斯泰墓地后写下的文章。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但他的坟墓却“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候,元人管理”。上面“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名字也没有。这正是托尔斯泰本人的遗愿。茨威格写出此文,表达对托尔斯泰深深的祟敬之情,赞美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最感人的坟墓”。

  • 标签: 《世间最美的坟墓》 茨威格 托尔斯泰 赏析 世界文学史 文学家
  • 简介:茨威格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并积极借鉴新的理论与方法去挖掘人的多重心理状态;(1)他从弗洛伊德那儿借用自由联想,表现人表层的明确意识;又以梦境描写揭示人的潜意识,泄露出心灵受压抑的根源。(2)相对于自由联想,梦、心理时空表现了人多重的意识活动,心理时间是意识流动的轨迹,其量度为情绪兴奋的持续强度,心理空间由表层意识,深层意识与潜意识构成,茨威格将心理时间高度压缩,从而使心理空间得到相应的拓展。

  • 标签: 斯蒂芬·茨威格 心理描写 现代网络 心理现实主义
  • 简介:《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读后,我不能不说:与其说是罗丹做事的专注感动了我,不如说是这种专注所达到的令人崇敬的境界。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专心致志,这是人们做好任何事情都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罗丹具有这一品质,本不足为奇。真正让人称奇的。是罗丹在专心致志上突破了平庸,进入到了一个常人难以达到的最高境界。

  • 标签: 王学文 《专注的境界》 语文 高中 阅读欣赏 散文
  • 简介:把我同茨威格与罗丹联系起来,仅仅出于这样的考虑:在学习的进程中,我曾经遇到像茨威格碰到过的“瓶颈期”。那时,我发现过一丝微光,后来舍弃了;直到读了茨威格的《伟大的启示》,懂了他是怎样从罗丹身上找到激励自己前进的微光的,才知道自己早年学习微光的方法全错了!

  • 标签: 微光 罗丹 学习
  • 简介:最近阅报,见到小说家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心情不免几分沉重起来.有的青年作家,才华横溢,前途无量,却偏偏下岗分流了.还有诸如莫名其妙的所谓"批评"、"批判".吃过文革"口诛笔伐"苦头的我,对此事确实心有余悸.犹记文革前一句"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便使全国许多写小说的人成为反党人物;作品被贴上"反党反社会主义大毒草"的标签挨批挨斗.多少作家死于非命,多少作家家破人亡.我自认为我是有责任感的作家,但我从不相信小说可以救国,小说可以亡党之类的鬼话.就我个人的创作经历,这十一年的创作大环境是建国以来最宽松、最自由的"黄金季节",但也不保证天下从此太平无事.小说家手无寸铁,身上只有一支笔,但他们绝不是任屠夫宰割的羔羊.中国文坛再经不起折腾了.

  • 标签: 小说小说
  • 简介:从文学伦理学研究入手分析茨威格作品《心灵的焦灼》中的情感伦理,茨威格出色心理描写笔法下纷呈出灵魂的奥秘,所提出的同情与爱的争议,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伦理命题。小说中,霍夫米勒基于一定的伦理环境下的道德认知,在行为选择中自由意志终究战胜了理性意志,造成了伦理悲剧。如何实现保障独立自我权利下的精神和谐,怎样获得最终的美德和圆满,是人类追求幸福征途中绕不开的问题。

  • 标签: 伦理道德 伦理环境 理性意志 自由意志 茨威格 《心灵的焦灼》
  • 简介:小说本体论的认识究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序,可以从对'小说何为'与'何为小说'的回答中来衡量,这是一个方面的两个问题,牵涉到小说的功能、内容、形式,以及作家的问题,只不过出发点不同,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其实就小说的存在而言,二者是一体的。就中国的情况来说,从班固到金圣叹,从金圣叹到梁启超,小说何为与何为小说的问题在中国自己的语境里似乎已经得到了理论的解决,不是吗?金圣叹和梁

  • 标签: 小说小说
  • 简介:文学作品是有特质的。作家王蒙这样描述小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是散文;被人突然推倒下水去,就是小说了。”我教学小说文本,主要从小说的特质来切入,进而引导学生切人文本,解读文本,瓦解文本。

  • 标签: 小说文本 特质 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 解读文本 王蒙
  • 简介:  昨夜有些轻微失眠.躺在床上就开始辗转,竟想起一个多年未见的女人.  我和她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一间破旧的茅草房里,那是她的家.她坐在炕沿上,袒露出肿胀的乳房,给孩子喂奶.阳光是从窗户飘进来的,阳光中可见悬浮的灰尘,也可见她散乱的头发,像阳光长了好多芒刺.在我面前她一点羞赧的痕迹都没有,孩子寻到乳头后安静下来,如同沉浸在一片汪洋的幸福中.……

  • 标签: 小说短篇小说 梦小说
  • 简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和中国作家林白都是以擅长描写女性情感世界见长的作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女性这一群体上,通过对茨威格的《恐惧》和林白的《同心爱者不能分手》这两部作品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两位作家均以女性心理活动为描写重点,但通过两部小说的比较,两者在切入女性心理的角度存在着不同之处,笔者将在此基础上探究两位作家对女性心理不同阐释的原因。

  • 标签: 女性心理 弗洛伊德 性别 身体
  • 简介:1荆去疾的生活里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床头柜上除了一本被翻阅得卷了边的《梅里美小说选》,还经常会有几本从街边书报亭买来的《小说月报》。那本《梅里美小说选》是盗版书,在荆去疾的印象里,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