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 :对某公司送检的腐乳产品进行蜡样胞杆菌检验时检出的可疑菌株进行鉴定分析和总结,避免发生由于产品被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方法:按 GB 4789.1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蜡样胞杆菌检验》进行取样及鉴定分析 [1]。结果:从送检的腐乳产品中检测出蜡样胞杆菌,结果数据为 1.8×103CFU/g。结论:蜡样胞杆菌对外界有害因子抵抗力强,分布广 ,超过一定限量便会产生毒素继而引起食物中毒,因此防止产品被蜡样胞杆菌污染是腐乳生产企业避免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保证。

  • 标签: 腐乳 蜡样芽胞杆菌 食品安全 鉴定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牛磺酸(Tau)对百草(PQ)诱导的帕金森(PD)样小鼠海马、黑质区神经元及小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于2019年4月,将36只SPF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aCl)、Tau对照组(150 mg/kg)、PQ染毒组(10 mg/kg PQ组、15 mg/kg PQ组)、Tau干预组(Tau+10 mg/kg PQ组、Tau+15 mg/kg PQ组),每组6只小鼠。腹腔注射PQ构建PD样小鼠模型并于PQ给药前1 h腹腔注射150mg/kg Tau进行干预,每周2次,连续6周。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和神经行为学(悬挂实验、旷场实验、游泳实验、悬尾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及新物体识别实验)变化,评估小鼠的运动能力和认知功能。染毒和干预结束后取小鼠脑组织进行尼氏染色检测海马、黑质区神经元尼氏体数量及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黑质区神经元标记物神经元核抗原(NeuN)、多巴胺(DA)能神经元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H)、α-突触核蛋白(α-syn)、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ba-1)、炎性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量;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黑质区TH与Iba-1、TH与α-syn的共表达情况。结果PQ染毒组小鼠出现反应迟钝、行动减少等一般行为学改变。与对照组比较,PQ染毒组小鼠悬挂实验得分、新物体识别时间比减少,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不动时间增多(P<0.05);与对照组比较,15 mg/kg PQ组旷场实验水平爬格数、直立次数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开放臂停留时间比减少(P<0.05);与PQ染毒组比较,相同剂量Tau干预组小鼠悬挂得分增多,游泳和悬尾不动时间减少(P<0.05);与15 mg/kg PQ组比较,Tau+15 mg/kg PQ组旷场实验水平爬格数、新物体识别时间比增多(P<0.05)。尼氏染色和IHC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Q染毒组海马和黑质区的尼氏体数目减少(P<0.05),黑质区神经元NeuN、TH阳性细胞数目减少(P<0.05),α-syn和小胶质细胞Iba-1阳性表达量增多,炎性因子(iNOS、IL-1β)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PQ染毒组比较,相同剂量Tau干预组海马和黑质区的尼氏体数目增多(P<0.05),黑质区NeuN、TH阳性细胞数量增加(P<0.05),α-syn、小胶质细胞Iba-1和炎性因子(iNOS、IL-1β)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Tau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保护PQ诱导的黑质DA能神经元变性和海马神经元丢失,有效改善PQ诱导的PD样小鼠神经行为学、脑组织病理改变。

  • 标签: 牛磺酸 百草枯 帕金森病 神经元 小胶质,小神经胶质细胞 小鼠
  • 简介:[ 摘要 ] 目的 :了解鄂尔多斯市蜡样胞杆菌在市售食品中的污染情况。 方法: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蜡样胞杆菌检验》 GB4789.14 对样品进行检测。 结果: 5 种场所 4类食品中 85份样品共检出蜡样胞杆菌 11份,检出率为 12.9%。 4种场所中的 5类食品中,奶吧污染严重,奶吧中巴氏杀菌乳的检出率均为 30%,其次是超市,超市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检出率为 23.3%;最后是学生午餐,检出率为 10%。 结论: 蜡样胞杆菌的检测在预防食源性疾病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各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视。

  • 标签: [ ] 蜡样芽胞杆菌,食品微生物检验,食源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中毒患者早期血钾浓度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 2012年 1月 1日至 2018年 12月 31日 PQ中毒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 12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 30天后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建立多因素 Logitic二元回归模型,评价 PQ中毒的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124例患者死亡组患者口服毒物剂量、 WBC、血肌酐、 T-CO2、血钾较生存组明显升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拟"水化疗法"治疗重度急性百草中毒(AP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9年6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重度AP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5月10日以前收治的26例患者纳入标准治疗组,患者由急诊科收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后立即给予反复洗胃、导泻、活性炭或蒙脱石散肠道吸附、药物治疗及血液净化等标准治疗。从2016年5月10日开始收治的32例患者纳入强化治疗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水化疗法",即以0.9% NaCl和(或)5%葡萄糖注射液全天不间断匀速持续静脉补液,保证患者入ICU后48~72 h每日补液总量达到200 mL/kg,同时应用呋塞米强化利尿,保证出入量及水、电解质平衡,治疗过程中出现心力衰竭或急性肺间质水肿者立即终止"水化疗法"。治疗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可正常活动、无不适主诉及无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者视为治愈,评价"水化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服毒量、服毒至入ICU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强化治疗组32例患者在持续补液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心力衰竭。随访6个月时,强化治疗组总体治愈率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59.4%(19/32)比19.2%(5/26),P<0.05〕。在随访6个月治愈患者中,两组年龄和服毒至入ICU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强化治疗组服毒量明显大于标准治疗组(mL:54.06±26.03比23.00±4.47,P<0.05)。两组随访6个月治愈患者的胸部CT均显示,肺纤维化病灶随时间延长逐渐缩小,并非完全呈渐进性和不可逆性。结论以强化利尿为主的"水化疗法"可明显提高重度APP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 标签: 百草枯 中毒 强化利尿 水化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鲁西南地区儿童急性百草(paraquat)中毒的流行学特征,以及引起肺间质纤维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鲁西南地区12家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百草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中毒14 d后胸部CT的表现,将患儿分为肺间质纤维化组和无肺间质纤维化组。对百草中毒患儿进行流行学特征及肺间质纤维化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研究期间12家医院共收治中毒患儿307例,其中急性百草中毒61例,占19.87%(61/307),对其中临床资料完整的49例进行分析。男/女为26/23,年龄分布为8个月~14岁,百草中毒月份以7~9月为主,中毒途径均为口服,急性百草中毒病死率为8.2%(4/49),45例存活患儿中,肺间质纤维化发生率为44.4%(20/ 45)。肺间质纤维化组和无肺间质纤维化组的血液净化次数、接触毒物至血液净化时间、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比例、尿液百草浓度、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接触毒物至洗胃时间、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肌酐、动脉血乳酸、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应用血液净化治疗的比例、血液净化治疗的模式、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氮、肌酸激酶同工酶以及肌钙蛋白T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接触毒物至洗胃时间(OR=0.683,95%CI 0.210~2.222)、接触毒物至血液净化时间(OR=0.0133,95%CI 0.004~0.042)、血液净化次数(OR=2.862,95%CI 1.450~5.648)、尿液百草浓度(OR=1.435,95%CI 1.085~1.898)以及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OR=0.190,95%CI 0.048~0.757)与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相关(P<0.05)。结论对于急性百草中毒患儿,早洗胃、早做血液净化、适当增加血液净化次数及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均可降低百草中毒患儿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

  • 标签: 百草枯中毒 儿童 血液净化 肺间质纤维化 糖皮质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百草中毒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6月,选择河北省某省级医院急诊科2017年急性百草中毒经救治存活患者作为病例组,共36例;选取健康个体3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听觉词语学习测验、数字广度测验、连线测验、波士顿命名测验和《老年抑郁量表》对受试者认知功能及抑郁情绪状态进行评估。结果《简易精神状态量表》结果显示,病例组总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觉词语学习测验结果显示,病例组延迟回忆、线索回忆和辨正能力等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即刻记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数字广度测验得分较低、连线测验时间较长、波士顿命名测验得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百草中毒可对患者认知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 标签: 百草枯 急性中毒 认知功能 神经心理学测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救治急性百草中毒患者时采用急救护理流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5-2020.7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急性百草中毒患者,总计58例。患者入院后采取了不同的护理方案,现以护理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对比救治效果。结果:研究组洗胃、漂白土注入、激素静脉滴注及血液灌流时间显著缩短,救治成功率更高,相对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百草患者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可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缩短救治时间,建议临床应用。

  • 标签: 急性百草枯中毒 急救护理流程 洗胃 血液灌流 急救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 护理流程在综合救治百草中毒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综合救治的 百草中毒患者 82 例(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6 月),随机分为护理流程的观察组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观察患者救治情况及抢救成功率。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首次治疗时间少,抢救成功率高, P < 0.05 。 结论: 在综合救治百草中毒中应用护理流程,能为患者赢得关键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效果较好,值得借鉴。

  • 标签: 护理流程 综合救治 百草枯中毒中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 护理流程在综合救治百草中毒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综合救治的 百草中毒患者 82 例(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6 月),随机分为护理流程的观察组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观察患者救治情况及抢救成功率。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首次治疗时间少,抢救成功率高, P < 0.05 。 结论: 在综合救治百草中毒中应用护理流程,能为患者赢得关键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效果较好,值得借鉴。

  • 标签: 护理流程 综合救治 百草枯中毒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百草中毒肺损伤的CT影像表现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为百草中毒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3年1月~2016年4月徐州市肿瘤医院中毒职业科收治的146例百草中毒患者按照尿中百草浓度结合口服剂量及实验室检查分为轻型组、中重型组、暴发型组,各组患者分别有12、99、35例。对其临床资料及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并进行三维立体重建,使用容积测量软件进行肺损伤范围测定,计算肺损伤的累计损伤范围占全肺的百分比(%)。根据肺损伤的累计损伤范围占全肺比将患者分为<25%、25%~50%、51%~75%、>75% 4组。两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个率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危险因素分析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百草肺损伤CT影像上存在多种表现,且其表现可交叉同时存在。早期表现病变较轻的病例,后期CT表现病变可完全吸收或残留少许纤维化,预后好;早期表现为肺实变、胸腔积液的病例,后期CT表现一般为吸收后胸膜增厚及支气管扩张为主,预后也相对较好;早期表现为大片状磨玻璃影的病例,转归则以肺间质纤维化多见。与轻型组比较,中重型组、暴发型组患者累计损伤范围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重型组比较,暴发型组患者累计损伤范围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Q中毒肺损伤各组累计损伤范围的病死率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磨玻璃影(OR=2.013)、肺间质纤维化(OR=3.779)、纵膈气肿(OR=33.118)是百草中毒肺损伤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同分型的百草中毒肺部表现及转归不同。累计损伤范围可作为评价预后的参考。

  • 标签: 百草枯 肺损伤 CT影像 预后
  • 简介:摘要2016年3月至2019年4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13例口服百草(paraquat,PQ)致食管黏膜表层剥脱(esophagitis dissecans superficialis,EDS)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EDS一般发生于服毒后的第3~9天,且脱出的食管黏膜大小、颜色、性状不同;13病例经治疗,存活3例、死亡10例,10例死亡患者中有1例咽部疼痛症状于EDS发生后第19天基本消失,但于服毒后第27天死亡,其余9例死亡患者存活时间于服毒后5~19 d,总体治愈率偏低;3例存活患者咽部疼痛症状分别于EDS的第15、16、17天基本消失,进食后均无不适,并逐渐治愈出院。

  • 标签: 百草枯 中毒 食管黏膜表层剥脱症 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影响急性百草中毒患者的不同预后院前急救因素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7 月 ~ 2019 年 7 月收治的 66 例急性百草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预后表现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将两组患者的院前急救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比较, 死亡组 22 例因家庭矛盾服毒, 27 例为误服。存活组 8 例因家庭矛盾服毒, 9 例为误服。两组在服毒原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死亡组与存活组在百革摄入量、血浆百草浓度、首次呕吐时 间 、呕吐次数、配合救治及是 否 催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急性百草枯 中毒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离子隙(strong ion gap,SIG)对急性百草中毒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急性百草中毒患者,按预后分为生存组(18例)和死亡组(54例),并比较中毒早期SIG、阴离子隙(anion gap,AG)、pH、HCO3-、乳酸等酸碱指标水平,并建立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百草中毒患者死亡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间SIG、AG、HCO3-、乳酸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检测指标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比较,SIG(0.956)>AG(0.917)>乳酸(0.778)>HCO3-(0.635)>pH(0.437);SIG的Youden指数最高(0.60),大于AG(0.321)、乳酸(0.113)) 。结论与其他酸碱失衡指标相比SIG对急性百草中毒患者有较好的预后价值。

  • 标签: 百草枯 强离子隙 酸碱指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血液检测指标变化值对急性百草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百草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24 h内血液检测指标变化值,包括白细胞计数(Δ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ΔNE)、淋巴细胞绝对值(ΔLY)、单核细胞绝对值(ΔMO)、动脉血氧分压(Δ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ΔPaCO2)、动脉血pH值(ΔpH)、HCO3-(ΔHCO3-)、剩余碱(ΔBE)、血乳酸(ΔLac)、总蛋白(ΔTP)、白蛋白(ΔALB)、丙氨酸转氨酶(ΔALT)、天冬氨酸转氨酶(ΔAST)、总胆红素(ΔTBil)、直接胆红素(ΔDBil)、血尿素氮(ΔBUN)、血清肌酐(ΔSCr)、血清钙离子(ΔCa2+)、血清钾离子(ΔK+);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百草中毒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对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对百草中毒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51例急性百草中毒患者,死亡99例,病死率为39.4%。死亡组入院24 h内ΔWBC、ΔLac、ΔALT、ΔAST、ΔTBil、ΔDBil、ΔBUN、ΔSCr及ΔK+升高幅度均显著大于存活组,而ΔPaCO2、ΔHCO3-、ΔBE、ΔTP及ΔALB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存活组。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ΔLac、ΔSCr及ΔK+是影响急性百草中毒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662(0.997~2.772)、1.045(1.010~1.083)和4.555(1.190~17.429),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ΔLac、ΔSCr及ΔK+预测急性百草中毒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9(95%CI为0.505~0773)、0.811(95%CI为0.704~0.917)和0.649(95%CI为0.519~0.779)。当ΔLac最佳临界值为1.85 mmol/L时,敏感度为87.9%,特异度为47.7%,诊断准确率为70.2%;当ΔSCr最佳临界值为37.75 μmol/L时,敏感度为84.4%,特异度为77.9%,诊断准确率为80.5%;当ΔK+最佳临界值为0.42 mmol/L时,敏感度为36.6%,特异度为90.7%,诊断准确率为68.3%。将ΔLac、ΔSCr、ΔK+三者联合预测急性百草中毒患者死亡的效能大于单一指标,AUC为0.911,95%CI为0.834~0.989。结论入院24 h内ΔLac、ΔK+、ΔSCr均是急性百草中毒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患者入院24 h内ΔSCr>37.75 μmol/L时,提示患者预后不佳;联合分析ΔLac、ΔSCr和ΔK+比单一指标能更准确预测百草中毒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中毒 百草枯 血清肌酐 钾离子 乳酸 预后
  • 简介:摘要:痔钉疗法是中医治痔传统疗法,历史悠久,据古今医典记载 ,治疗内痔疗效尤为显著。但时至今日痔钉在临床上的应用已出现断层与难觅状态。目前,依旧传承该传统疗法,并且可以治愈各种类型痔疮的疗法仅有凤书痔科。本文主要阐述凤书痔科的药钉对痔疮的药理作用和功效。为不引起混淆,凤书痔科的药钉制剂称为剥痔钉,以有别于痔钉。

  • 标签: 剥痔钉,枯痔钉,中医治痔,凤书痔科
  • 作者: 柒春芳 陈祖姣 王文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广州 510080;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广州 510006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广州 510080;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80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广州 510080;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广州 510006;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糖尿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病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是迫切需要关注的慢性流行。早期DKD损伤机制和治疗靶点的研究已由以肾小球损伤为中心转移到"糖尿肾小管(diabetic tubulopathy,DT)"研究。本文就DT的概念及其在DKD启动、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和治疗靶点进行归纳,以期为早期DK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肾小管 糖尿病肾小管病 糖尿病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