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阻断艾滋母婴传播措施的效果,控制新生儿艾滋的发生率。方法选择北海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实验室检查HIV阳性的16例孕产妇,对其采取阻断艾滋母婴传播措施,所有新生儿均进行6—18个月的随访,观察新生儿结局,新生儿HIV阳性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对阻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6例新生儿出生后仅1例于随访18个月检查HIV阳性,发生率为6.25%。16例新生儿均无出生缺陷、无胎膜早破等并发症。发生胎儿窘迫2例,发生率为12.5%;新生儿窒息1例,发生率为6.2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75%;无1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结论孕早期抗病毒药物结合产科干预与人工喂养可降低新生儿HIV阳性发生率,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患者都能耐受。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母婴传播 阻断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提高艾滋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治疗依从性。方法对灵山县人民医院感染科艾滋关爱门诊1083例艾滋患者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如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关系、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加强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建立随访制度等。结果患者能够重视治疗过程中的定期监测和随诊,能按时复诊,遵医嘱用药,1083例患者病毒复制被控制,成功实现免疫功能重建。结论优质的护理指导能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取得最佳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艾滋病毒治疗护理的方法。方法对儿童艾滋病毒治疗时采取健康宣教、饮食护理、消毒隔离等护理措施。结果21例艾滋儿童,20例儿童好转出院,一例拒绝治疗。结论监护人及患儿的依从性教育是儿童抗病毒治疗是否成功的关键,密切的病情观察,严格的消毒隔离,可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

  • 标签: 儿童 艾滋病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艾滋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妇女是艾滋感染的主要受害群体之一,其中85%为生育年龄妇女,然而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艾滋病毒感染的最主要途径,本文将从艾滋的概念、流行概况、艾滋传播途径、临床分期、艾滋母婴传播的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艾滋病 母婴传播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艾滋病毒方案的肝脏毒性作用及处置策略。方法以我院2011年4月-2013年9月74例应用抗病毒治疗的艾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抗病毒方案分为AZT(齐多夫定)组29例和TDF(替诺福韦)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肝脏毒性反应的例数、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结果AZT组共发生肝损伤12例,占34.29%,显著高于TDF组(P<0.05);AZT组患者肝损伤发生时间为第8.62±4.15天,显著早于TDF组(P<0.01),且ALT水平亦显著高于TDF组(P<0.05),但持续时间和T-BiL水平与AZT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ZT组合较TDF组合更容易发生肝损伤,且肝损伤的程度较重。

  • 标签: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肝损伤
  • 简介:目的该院于2012年11月参加该市冬季征兵体检,在用ELISA法作艾滋抗体筛查时发现1例强阳性,随即进行ELISA和胶体金法复查,结果仍为强阳性。方法送襄阳市疾病控制中心抗HIV抗体确证实验室做抗HIV抗体确证实验,结果出现gp160条带,报告不确定。结果经两次随访检查,结果仍然不确定,现仍在跟踪随访中。结论上述情况表明,对艾滋抗体筛查阳性免疫印迹实验不确定的结果不可盲目出具阴性或者阳性结果,必须结合其他检测方法和流行学调查结果综合考虑。

  • 标签: 抗HIV抗体 联免疫法 胶体金法 免疫印迹法 不确定
  • 简介:摘要艾滋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一种传染病。通过性接触或血液、血制品及母婴传播传染。本文就艾滋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描述并简要介绍全球、国内及湖北荆州市艾滋的发病状况与预防知识,以利艾滋患者早日恢复健康,重返生产、学习、工作岗位!

  • 标签: 艾滋病 流行情况 综合预防
  • 简介:美国医疗研究小组宣布,经治疗一名出生时就因母婴传播而携带艾滋病毒的两岁半女童已基本痊愈,停药近一年来未见感染。该病例报告的主笔、约翰斯·霍普金斯儿童中心专家珀萨乌德说,如果能够将治愈经验推及其他婴儿患者,对全球艾滋控制将产生巨大影响。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治愈 成功 病例报告 儿童中心 霍普金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钦南区艾滋感染孕产妇不服用抗艾滋病毒药物的原因,找出制约因素,用于指导预防艾滋母婴传播工作。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表格,访问艾滋感染孕产妇、咨询师和疾控部门,查阅预防艾滋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结果2人在孕前确证为HIV感染(其中1人超生),孕期未产检,临产才到医院待产,其中1人在乡镇卫生院分娩,不到母婴阻断点;2人因有高危性行为,害怕查出HIV感染遭人歧视,孕期不同意检测;1例在婚检时已知道自己感染艾滋,不接受转介到母婴阻断点,产时到另外一家医疗机构分娩,隐瞒病史;1人孕期HIV抗体检测阴性。她们在产时快速检测结果是阳性,都不同意服药。结论艾滋给孕产妇带来来自个人、家庭、社会的巨大心理压力,以致他们不能配合服用抗艾滋病毒药物等措施预防艾滋母婴传播;孕妇初次HIV抗体检测阴性,需要不同时期多次复查,才能发现感染艾滋的实情。

  • 标签: 孕产妇 未服抗艾滋病药物
  • 简介:目的观察艾滋患者应用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失败后更换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一线治疗组54例和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失败治疗的艾滋患者56例(二线治疗组),二线治疗组采用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拉米夫定(3TC)+替诺夫韦(TDF)+克力之(LPV/r)。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结果二线治疗组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中位数为97个/μl,治疗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中位数为244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治疗组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中位数为96个/μl,治疗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中位数为89个/μ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线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患者病毒载量都得到了抑制(病毒载量〈400拷贝/ml),病毒学抑制率为100%;一线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患者病毒载量没有得到抑制(病毒载量3600拷贝/ml)。结论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发挥了很好的疗效,取得良好病毒学及免疫学的应答。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抗病毒药 拉米夫定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艾滋病人死亡原因。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12年8月入组治疗的7例死亡病人回顾性分析。结果CD4计数在4—89个/ul,CD4<50个/ul4例(57.1%)。有5例自行停药,有2例未按时服药。并发肠炎、肺结核、口腔真菌感染、肝损伤1例,肝损伤1例,肺炎、脾脓肿、口腔真菌感染1例,口腔真菌感染2例,肺炎、肝损伤1例,伤寒1例。结论服药依从性差,并发多种机会性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是艾滋主要死亡原因,家庭歧视也是死亡危险因素。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医护人员艾滋病毒职业暴露的预防分析与管理方法,减少医护人员感染艾滋的几率。方法对我院中可能导致发生HIV感染的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及管理,并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结果对医护人员进行艾滋防护知识的培训,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相关操作流程,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减少感染事件的发生。结论在医院中,对相关危险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要求医护人员遵循相关的操作流程,有效地预防医护人员发生HIV感染。

  • 标签: 职业暴露 艾滋病 医护人员 预防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艾滋孕妇的心理特征,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保证其顺利度过孕期,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门诊和住院的艾滋孕妇进行观察并分析影响其心理的相关因素,实行相应的心理护理。结果不同的文化程度、病情和心理状况,艾滋患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对心理护理的接受程度不同。结论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用科学的心理护理方法,进行预见性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接受后续治疗。

  • 标签: 艾滋病 孕产妇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咨询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对艾滋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心理护理干预介入方法、主要措施和应用效果,进行简要的概述,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结合我院开展类似工作的经验,对艾滋咨询者心理护理进行总结,为今后开展类似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艾滋病 咨询者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艾滋(AIDS),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称作“二十世纪大瘟疫”。发挥中医药优势,诊疗艾滋,既能有效缓解艾滋的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又能清除抗病毒西药的毒副作用,二者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

  • 标签: 中医药 诊疗 艾滋病 优势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艾滋病人机会性感染情况。方法对17例住院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进行分析。结果合并两种以上机会性感染5例,合并口腔真菌感染9例,肺炎4例,伤寒1例,肺结核4例,肠炎2例,气管炎1例,幽门螺杆菌感染1例。死亡7例,占41.2%。结论CD4计数小于200个/ul,易并发多种机会性感染,需积极诊治,以降低死亡率。

  • 标签: 艾滋病 机会性感染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与程序化工作对防止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人失访的效果比较。方法30例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人,其中艾滋病毒感染者16例、艾滋人14例。结果心理干预与程序化工作对防止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人失访的效果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对防止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人失访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工作方法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人 失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艾滋合并结核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75例艾滋合并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主要有发热、咳嗽、盗汗、体质量下降、呼吸困难和胸痛等临床表现。主要临床类型有播散型肺结核、单部位淋巴结核、结核型胸膜炎、单纯肺结核与其他部位结核。主要影像表现有淋巴结肿大、胸膜炎、肺中下叶渗出病变及弥散性粟粒或结节影。CD4+为0.003~0.164×109/L,平均(0.048±0.044)×109/L。其中32例未同时采用抗病毒和抗结核治疗的患者,1年后因结核死亡17例;35例同时采用抗病毒和抗结核治疗,1年后因结核死亡6例。结论艾滋合并结核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应充分利用多种检查或检测手段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同时给予抗结核和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艾滋病 结核病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