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患者行时间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ASCT患者,“双盲法”分基础组(常规护理)、研究组(时间护理)各30例,两组疗效比较。结果:护理前,比较两组生存质量无差异,P>0.05;护理后较基础组;研究组EORTC-C30值更高;健康知识掌握率更高,P<0.05。结论:时间护理可提高ASCT患者的生存质量、健康知识掌握度,值得推崇。

  • 标签: 时间护理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生存质量 健康知识掌握度
  • 简介:性胸水是晚期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目前尚无权威的临床数据,有报道称约为4%~10%,右侧多见,双侧次之,左侧少见。发生机制为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横膈裂孔及淋巴回流障碍等。多为漏出液,也可为渗出性,血性,或乳糜性。治疗方法一般为限水钠,护,利尿,白蛋白输入及胸腔穿刺放液。较新的治疗药物有生长抑素等。其他方法还有化学性胸膜固定术及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仅TIPS(经颈内静脉内门脉支架分流术)疗效较确切,但术后易发生性脑病。而肝移植术则是最终的解决途径。

  • 标签: 自体静脉血 胸腔注射 肝性胸水
  • 简介:目的评估乳腺癌患者术后转移再次接受转移癌切除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9年7月于台山市人民医院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357人,其中术后出现肝脏转移者59人,分为两组:接受切除患者为11人(A组);出现转移但仅行保守治疗患者48例(B组);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1名乳腺癌复发患者接受再次切除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3.4月,平均生存时间长于未接受切除组(14.5月),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切除术能够延长肝脏复发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特别是对单纯肝脏复发的患者,切除术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式。

  • 标签: 乳腺癌 肝转移 肝切除 生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后下腔静脉重建方式在离体切除和自体肝移植(ELRA)术治疗泡型包虫病(AE)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是2010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LRA治疗的88例终末期AE受者。根据术中后下腔静脉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A组(自体血管重建组,50例);B组(后下腔静脉替换组,31例);C组(后下腔静脉切除不重建组,7例),分析比较各组受者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总手术时间、无期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资料。结果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6.32±3.20 h、15.99±3.32 h和16.86±4.18 h(P>0.05),无期时间分别是(398.48±104.12)min、(389.41±135.25)min和(337.43±108.65)min(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受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分别是(30.64±18.54)d、(25.94±16.37)d和(51.29±29.43)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受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A、C组。A、B两组中术后下腔静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 %和9.7 %。9例受者术后出现下腔静脉狭窄,4例形成血栓,B组受者中均未见下腔静脉狭窄情况。结论ELRA中后下腔静脉的重建方式应根据切除病灶后血管壁的缺损程度而适当选择。

  • 标签: 离体肝切除 自体肝移植 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 肝后下腔静脉 血管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人工治疗衰竭患者运用整体护理干预,分析其对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0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衰竭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运用整体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生存质量与SDS、SA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P

  • 标签: 人工肝治疗 整体护理 生存质量
  • 简介:自体血回输技术目前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因其及时、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存活率,同时也减少或避免了异体输血反应及有关并发症并节约了血源,因此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严重的外伤常常合并腹腔内大量出血,手术中必须输入大量的库血,有时因配血时间或血源关系而影响抢救时机,因此可采用腹腔自体血回输办法进行救治。我院1999年8月-2004年2月对严重外伤破裂患者57例采用腹腔自体血回输,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腹腔自体血回输 肝外伤术 自体血回输技术 护理 抢救成功率 输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血回输在抢救脾破裂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55例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在手术中应用回收式自体血回输,观察其应用效果。结果本组55例患者,行回收式自体血回输,均手术成功,并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7.8±3.1)d,平均回输自体血量(1356.3±32.4)mL,术后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未出现1例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抢救脾破裂手术中的应用回收式自体血回输,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回收式自体血回输 肝脾破裂手术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转移患者接受不同方式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11例接受不同方式治疗的直肠癌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生存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211例直肠癌转移患者的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9个月(1~115个月),1、3、5年OS率分别为66%、22%、10%。直肠癌异时性转移患者的OS优于直肠癌同时性转移患者(χ2=17.225, P<0.01)。原发灶切除患者的OS优于原发灶未切除患者(χ2=69.54,P<0.01)。原发灶切除患者中转移灶未处理者OS差于转移灶干预治疗者(χ2=7.311,P=0.007)。原发灶未切除患者中单纯化疗者OS优于未治疗者(χ2=4.123,P=0.042)。原发灶切除+转移灶未处理、原发灶切除+转移灶干预治疗患者的OS均优于单纯化疗患者(均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分化程度、转移情况、诊断时糖类抗原199水平是直肠癌转移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对于确诊直肠癌患者,即使术前已存在转移,积极手术切除原发灶及对转移灶进行局部治疗仍可改善生存

  • 标签: 直肠肿瘤 肝转移 生存分析 手术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护理选择上对衰竭患者使用整体护理对患者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从我院衰竭患者中选择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100例,选择时间段划定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将所有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平均划分为两个组别,实施常规护理的命名为对照组,实施整体护理的命名为观察组。从负性情绪、生存质量、相关时间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护理前心理状态无明显变化,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大于对照组;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睡眠时间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衰竭患者选择整体护理能提升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患者心理负担,让患者心理状态逐步转好。另外,使用整体护理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可有效缩短,睡眠时间提升,能侧面印证患者生存质量的升级,帮助患者维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 标签: 整体护理 肝衰竭 心理状态 生存质量 护理干预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门静脉血冲洗供在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5对行原位肝移植供者和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35例供者,男31例,女4例;年龄为(48±9)岁;35例受者,男25例,女10例;年龄为(47±9)岁。35例受者中,16例采用自体门静脉血冲洗供,设为门静脉组;19例采用白蛋白冲洗供,设为白蛋白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手术情况。门静脉组和白蛋白组受者无期时间、开放后5 min内动脉血Ca2+浓度分别为(52±12)min、(0.99±0.10)mmol/L和(64±12)min、(1.05±0.07)mmol/L,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2.22,P<0.05);开放后5 min内平均动脉压、开放后5 min内动脉血K+浓度、开放后5 min内动脉血pH值分别为(70±24)mmHg(1 mmHg=0.133 kPa)、(4.7±1.3)mmol/L、7.27±0.06和(71±28)mmHg、(4.6±1.1)mmol/L、7.30±0.07,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4,0.30,1.22,P>0.05)。(2)术后情况。门静脉组和白蛋白组受者发生再灌注后综合征、严重再灌注后综合征(心脏停搏)、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分别为6、0、2例和8、1、1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总胆红素分别为(90±52)μmol/L和(166±112)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5);术后第7天国际标准化比值、术后7 d内丙氨酸转氨酶最高值、术后7 d内天冬氨酸转氨酶最高值分别为2.1±2.0、(1 952±2 813)IU/L、(3 944±6 673)IU/L和1.8±0.6、(1 023±1 014)IU/L、(2 005±2 910)IU/L,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6,1.23,1.08,P>0.05)。门静脉组和白蛋白组受者发生动脉并发症、胆道并发症分别为1、2例和0、4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组和白蛋白组受者围手术期分别死亡3例和2例。(3)随访情况。35例受者中,30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34(28~776)d。随访期间,门静脉组受者中,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死亡,1例经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白蛋白组受者中,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死亡,4例经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截至随访日期,门静脉组11例受者和白蛋白组16例受者均恢复良好。结论肝移植术中应用自体门静脉血冲洗供可以缩短无期时间,不增加再灌注后综合征、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肝移植 供肝冲洗 再灌注后综合征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性胆道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体免疫T细胞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纤维化的疗效。方法治疗组98例采用自体免疫T细胞治疗,对照组98例采用复方鳖甲软片治疗。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纤维化指标等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免疫T细胞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纤维化的疗效较好。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 自体免疫T细胞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脾破裂急诊手术患者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方法:以行自体血回输的64例脾破裂急诊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单纯输注异体血的相同或类似类型急诊手术患者62例。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24h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氧含量(CaO_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_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静脉血氧含量(CvO_2)、氧摄取率(ERO_2)、血乳酸浓度(aLac、vLac)的变化以及术后红细胞变形指数(RCDI)、全血及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含量。结果:①术后观察组PaO_2、CaO_2、PvO_2、SvO_2、Cv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术后24h观察组ERO_2以及aLac、vLa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术后观察组RCDI为0.143±0.1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168±0.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及红细胞2,3-BPG含量分别为(2.51±0.20)μmol/ml和(4.39±0.41)μmol/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5±0.17)μmol/ml和(3.27±0.34)μmol/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能即刻为患者提供完全相容的血液,迅速补充血容量,明显提高血氧含量及血氧饱和度和改善组织细胞的缺氧状况,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自体血回输 肝脾破裂 组织 氧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剖性切除术与非解剖性切除术治疗老年内胆管细胞肝癌(IHCC)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4月—2018年4月手术治疗的老年IHCC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解剖切除组和非解剖切除组。分析比较两种切除方式中对IHCC生存结局影响的因素,以及肝硬化率、TNM分期、腹水率、淋巴结转移率、血管侵犯率等对生存的影响。结果共18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解剖切除组87例,男54例,女33例,年龄(71.4±5.2)岁;非解剖切除组94例,男49例,女45例,年龄(70.8±4.8)岁。解剖切除组的3年生存率为41.4%(36/87),高于非解剖切除组的25.5%(2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非解剖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TNM分期为Ⅲ期[OR(95%CI):2.168(1.245~3.776)]、发生淋巴结转移[1.664(1.087~2.545)]、发生血管侵犯[1.883(1.167~3.038)]是患者术后3年死亡的相对危险因素(P<0.05),患者采用解剖性切除手术方式是患者3年随访生存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老年IHCC患者术后生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采取解剖性切除术治疗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标签: 肝切除术 解剖性肝切除术 非解剖性肝切除术 老年 肝内胆管癌 生存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胆管癌(ICC)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个体化预测患者总生存期(OS)。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63例行ICC根治性切除术患者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列线图,个体化预测ICC根治术后患者生存情况。绘制前白蛋白密度图,研究ICC患者中前白蛋白与临床特征之间的潜在相关性。结果263例患者中位随访30(1~118)个月,OS为11(0.5~118)个月,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5.0%、40.2%及27.5%。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前白蛋白(P=0.002)、CA19-9(P<0.001)、肿瘤个数(P=0.006)、血管侵犯(P=0.042)、肿瘤细胞分化程度(P=0.004)是影响IC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以较好、较准确地预测ICC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一致性指数为0.730。前白蛋白与肿瘤的T、N、M分期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包含前白蛋白指标的列线图可以较准确地预测ICC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生存

  • 标签: 胆管肿瘤 肝切除术 预后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前瞻性等方法进行对照分析,分析采用人工治疗对重型肝病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6家医院的重型肝炎患者共计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人工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其肝病进展情况进行记录,并分析其生存期。结果采用了人工治疗的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生存期的中位数为6.2±0.7天,而采用了传统内科治疗的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生存期中位值为4.0±0.1天,两组患者的生存期中位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进行2次及以上人工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其生存期中位值可以达到40.1±3.8天,较之于传统内科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生存期中位值27.1±4.0天存在显著的差异,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人工治疗重型肝病患者,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期较之于传统内科治疗方法更长,且生存期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多次采用人工治疗的方法也能够同样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因此采用人工治疗重型肝病的方法可以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人工肝治疗 重型肝病 生存期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衰竭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内科护、退黄(促肝细胞生长素、复方甘草酸苷、思美泰等)等综合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标准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BMSCs移植治疗,5d为1个疗程.测定并观察2组血清中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LT、TBIL、PT、APTT、TNF-α及IL-1β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移植治疗对于衰竭患者的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衰竭 生存预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前瞻性等方法进行对照分析,分析采用人工治疗对重型肝病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 6家医院的重型肝炎患者共计 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人工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其肝病进展情况进行记录,并分析其生存期。结果:采用了人工治疗的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生存期的中位数为 6.2±0.7天,而采用了传统内科治疗的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生存期中位值为 4.0±0.1天,两组患者的生存期中位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进行 2次及以上人工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其生存期中位值可以达到 40.1±3.8天,较之于传统内科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生存期中位值 27.1±4.0天存在显著的差异,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人工治疗重型肝病患者,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期较之于传统内科治疗方法更长,且生存期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多次采用人工治疗的方法也能够同样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因此采用人工治疗重型肝病的方法可以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人工肝治疗 重型肝病 生存期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转移患者中miR-181b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收治的164例胃癌患者、146例胃癌转移患者和160例健康志愿者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胃癌组男94例,女70例;平均年龄(49±10)岁。胃癌转移组男83例,女63例;年龄(50±9)岁。健康组男103例,女57例;年龄(49±10)岁。采用qRT-PCR检测血清和胃癌组织中miR-181b的相对表达量,分析miR-181b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价值。3组miR-181b相对表达量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胃癌转移组患者血清miR-181b相对表达量为2.3±0.9,明显高于胃癌组的1.8±0.1和健康组的1.2±0.1(LSD-t=3.94,82.33;P<0.05)。胃癌转移组患者胃癌组织中miR-181b相对表达量为2.6±0.2,明显高于胃癌组的2.0±0.2(t=31.87,P<0.05)。胃癌转移组患者胃癌组织中miR-181b表达与转移肿瘤直径、肿瘤分化、胃内浸润深度相关(t=-6.79,8.99,-10.82;P<0.05)。生存分析显示,miR-181b高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miR-181b低表达组(χ2=48.49,P<0.05)。结论miR-181b在胃癌转移患者血清和癌组织中明显升高,miR-181b与胃癌转移和生存预后相关,可能成为诊断和预测预后的新指标。

  • 标签: 胃肿瘤 肿瘤转移 微RNAs miR-181b 预后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