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痉挛的针灸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面痉挛患者30例针灸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疗效比较,痊愈9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针灸治疗面痉挛,一般可缓解症状,针灸治疗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舒筋活络、缓急解痉。

  • 标签: 面肌痉挛 针炙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转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患者痉挛的影响。方法纳入42脊髓损伤后患者,研究时间自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21例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21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旋转训练。观察两组的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ADL评分大于对照组,其痉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旋转训练有利于改善脊髓损伤后患者的痉挛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在临床可积极推广。

  • 标签: 脊髓损伤 旋转训练 肌痉挛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痉挛的围术期采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面痉挛患者78例,全部患者均进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在围术期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围术期进行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痉挛的围术期通过护理干预,取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围术期 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痉挛手术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面痉挛患者100例作为分析对象,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口服卡马西平的保守治疗方式,实验组的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2.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对面痉挛患者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卡马西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跖屈痉挛的效果,探讨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跖屈痉挛患者8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运动治疗方案,观察组则加用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和综合痉挛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就生活质量和综合痉挛评分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较治疗前评分更佳,但是治疗后两组组间进行比较P<0.05。结论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跖屈痉挛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缓解患者的痉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和预后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行。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 运动疗法 跖屈肌痉挛 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面痉挛(hemifacialspasm,HFS)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后面瘫的转归、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128例面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后出现面瘫30例,统计分析可能影响面瘫恢复的因素。结果所有病人随访5-18个月,House-BrackmannⅢ(H-BⅢ)级及以上病人共7例。面痉挛不同病程间术后面瘫的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不同面瘫的起始级别、发生时间之间面瘫的持续时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面痉挛病程与面瘫的发生相关(OR=0.404,95%CI:0.175-0.934,P=0.034);面瘫发生时间对面瘫持续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20),面瘫起始级别对面瘫持续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70)。结论面痉挛MVD术后面瘫的发生率较高,但预后良好;面痉挛病程越长,手术后并发面瘫的可能性越大,术后面瘫发生时间越早,面瘫持续的时间越长。

  • 标签: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神经麻痹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为功能影像学评估方法综述,包括X线、CT、MRI等技术在功能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为呼吸衰竭等需要机械通气患者的撤机拔管时机选择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膈肌功能 机械通气 影像学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监测增厚率对机械通气撤机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通过回顾分析60例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重症患者,比较撤机成功组与困难组的增厚度及其他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差异,并通过ROC评价增厚率对机械通气撤机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入组重症患者60例,其中撤机困难或发生再次插管18例,顺利撤机42例,发生撤机困难或再次插管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28天死亡率等指标明显高于顺利撤机组(P<0.05)。成功撤机组的增厚率1.23±0.22,撤机困难组的增厚率1.13±0.17,其于成功撤机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SBT1小时为标准,ROC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712,以此为节点预测重症患者撤机成功率的特异度为85.7%,敏感度为72.9%。结论超声监测增厚率对机械通气撤机结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膈肌增厚率 机械通气 超声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痉挛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进行原发性痉挛治疗的患者72例,并按照随机平均原则,将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6例患者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实验组36例患者行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减压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痉挛具有显著疗效,可防止对责任血管出现遗漏情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肌痉挛 神经内镜 显微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偏瘫患者痉挛康复护理干预方案以及干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偏瘫患者8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康复护理组,对比两组偏瘫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痉挛(参考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变化以及护理总有效率。结果护理前,组间Ashworth评分对比,P>0.05。护理后,组间Ashworth评分再次对比,P<0.05康复护理组优于常规护理组。另外,康复护理组Ashworth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利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痉挛改善,具有实施价值。

  • 标签: 康复护理 偏瘫 肌痉挛 肢体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3D-FIESTA联合3D-TOFMRA序列与3D-Slicer软件评估面痉挛神经血管关系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D-FIESTA和3D-TOFMRA序列检查,并应用3D-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评估神经血管关系,并预测责任血管,然后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评估神经血管关系时,3D-FIESTA联合3D-TOFMRA序列与术中所见一致性的K值为0.263,三维重建与术中所见一致性的K值为0.633,二者无统计学差异(χ2=9.363,P=0.053);预测责任血管时,3D-FIESTA联合3D-TOFMRA序列与术中所见一致性的K值为0.643,三维重建与术中所见一致性的K值为0.921,二者有统计学差异(χ2=188.408,P=0.000)。3D-FIESTA联合3D-TOFMRA序列评估神经血管关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和100%,而三维重建均为100%。结论使用3D-Slicer软件术前评估面痉挛病人神经血管关系及预测责任血管,比3D-FIESTA联合3D-TOFMRA序列更准确,与术中所见更接近,对术前制定手术计划更有帮助。

  • 标签: 面部单侧痉挛 神经血管关系 3D-Slicer软件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呼吸训练方式对脑卒中患者疲劳程度和功能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针对本次研究工作,样本的选取为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98例脑卒中患者,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第一组患者人数为31例,其在临床恢复中开展常规康复训练护理,为A组;第二组患者人数为32例,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胸式呼吸训练,为B组;第三组人数为35例,患者在常规恢复训练基础山开展腹式呼吸训练护理,为C组。在三组患者临床治疗完成之后,对三组患者的疲劳严重度和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三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对于B组和C组患者,其在临床护理完成之后,患者的疲劳程度要明显低于A组,且B组合C组两组患者的各项测试数据也要优于A组,P<0.05。而对于B组合C组,C组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要优于B组患者,且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其开展呼吸训练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更好的缓解脑卒中后疲劳情况,同时呼吸训练还能够对患者的进行良好的锻炼,帮助患者增强恢复效果。

  • 标签: 呼吸训练方式 脑卒中后疲劳 膈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面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中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本次参考不同护理方案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本院参与诊治的60例面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参照组行常规护理(n=30例),实验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n=30例),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数据显示,参照组面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高于实验组数据,护理满意度计算值低于实验组数据,P<0.05,统计学研究分析意义存在。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面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中的护理作用显著,可促使患者尽早恢复。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筛选时段2017年1月-2018年7月,抽取我院接收的挛型脑瘫患儿4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作为分组依据,将4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此,应用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临床观察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临床治疗中,应用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既可改善临床观察指标,又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 痉挛型脑瘫 尖足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踝跖屈痉挛的优质护理体会,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52例脑损伤患者踝跖屈痉挛的临床资料,均采用A型肉毒素对痉挛肌肉进行多点注射治疗,并应用优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结果52例患者中,43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82.69%。结论优质的护理及健康宣教对提高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肌肉痉挛患者的疗效、减少并发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肌肉痉挛 A型肉毒毒素 并发症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外起搏(EDP)治疗对尘肺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20例尘肺病合并COPD稳定期患者(GOLD肺功能分级1~2级患者),随机分为EDP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EDP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EDP治疗,每日30分钟,连续治疗16周。每组患者都在治疗前记录症状、肺功能(FEV1%、FVC%、FEV1/FVC)及mMRC指数、CAT评分,并在治疗中每周记录症状,治疗4周、8周及16周记录mMRC指数、CAT评分、肺功能(FEV1%、FVC%、FEV1/FVC)。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症状、肺功能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示显著差异(P<0.05),经过16治疗周后EDP组症状、肺功能有进一步提高(P<0.05),对照组疗效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EDP治疗可以改善尘肺病合并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

  • 标签: 膈肌起搏尘肺病合并COPD肺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体外起搏联合祛痰药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排痰困难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42例排痰困难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祛痰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体外起搏物理治疗联合祛痰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咯痰困难患者症状的改善率90.48%,患者舒适度改善率85.71%,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1.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起搏联合祛痰药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排痰困难的患者中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及患者的舒适度。

  • 标签: 体外膈肌起搏 祛痰药物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