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腹内的发病率较低,以机械性肠梗阻为主要临床特征,疾病所引发的急性肠梗阻易导致肠壁缺血坏死,病情进展快,致死率高,是临床面临的严峻问题,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方法。本文选取本院成功救治的腹内患者1例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探讨该病的诊断与急救措施。

  • 标签: 腹内疝 临床治疗 诊断
  • 简介:摘要患者男,36岁,因"反复腹痛12年,腹痛、腹胀伴呕吐4 d"就诊。既往有克罗恩病病史,长期内科药物治疗。入院后体格检查示中下腹压痛,可触及下腹部包块。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大肠克罗恩病(活动期)、小肠梗阻、乙状结肠狭窄、重度营养不良。予留置经鼻肠梗阻导管,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择期行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回盲部切除+肠粘连松解+小肠排列术+回肠造口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后随访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克罗恩病合并腹内继发急性肠梗阻临床罕见,本文通过介绍此例患者的发病、诊断和治疗情况,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提高临床医师对克罗恩病合并腹内的认识。

  • 标签: Crohn病 腹内疝 肠梗阻 肠排列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阑尾炎手术后出现的继发性腹内而导致急性肠梗阻来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一年内收治的手术患者46例,根据资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23例,观察组患者为其他手术后继发性腹内致急性肠梗阻,对照组患者为阑尾手术后继发性腹内致急性肠梗阻。对比两组手术后分别出现的不同肠粘连腹内的发生率与肠梗阻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阑尾手术后腹内与肠梗阻的发生率占比高于对照组的其他术后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阑尾708E手术常见易发生肠粘连,术中操作引起的炎症导致小肠互相粘连,而后引起不同程度的肠梗阻比起其他手术发生情况更高。

  • 标签: 阑尾炎手术 继发性腹内疝 急性肠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就诊的150例腹股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7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中筛选2019年1月-2022年5月期间在我医院接受治疗的腹股沟患者30例,将入选的患者通过电脑随机选取方式划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详细对比两组最终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各指标结果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最终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腹股沟疝 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传统疝修补术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内压监测技术在指导危重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重症监护病房75例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实验组采用腹内压监测+常规肠内营养护理策略,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胃潴留、腹胀、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腹内压 危重患者 早期肠内营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腹股沟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无张力修补术的疗效。方法:抽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腹股沟患者70例进行分组研究,分组时采取盲分法,接受传统修补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参照组(n=35),接受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n=35),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疼痛程度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疼痛时间均比参照组患者耗时短,术中出血量比参照组患者少,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比参照组患者低(P<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者(5.71%vs28.57%)(P<0.05)。结论:无张力修补术用于治疗腹股沟具有手术快、术中出血量低、术后疼痛时间短且疼痛程度低、安全性高等优点,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腹股沟患者7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观察组实施腹腔镜无张力修补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围术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效果对比未见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下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围术期指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的效果及疾病复发情况。方法:2021年1月-2022年4月,选腹股沟患者64人,研究组(32人),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对照组(32人),常规无张力修补术,比较治疗效果,复发率、手术、首次下床活动、住院时间以及出血量、治疗费用。结果:对比对照组,研究治疗效果显著(P

  • 标签: 疝环充填式 无张力修补术 腹股沟疝 疾病复发情况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征象评估先天性膈胎儿囊存在与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经产后手术证实的57例先天性膈胎儿的MRI图像,孕周为20~40(28±5)周,产后术中判定有囊18例(有囊组)、无囊39例(无囊组)。分析7个MRI征象,包括外周包膜感、肺-交界面光滑、肺被压缩呈新月形、患侧可见残余肺组织、心脏移位、肺-交界面上方积液和肺-交界面下方积液。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有囊与无囊组间各MRI征象的差异并计算各个征象的诊断效能。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征象纳入预测积分模型,每出现1条征象记1分,计算每例胎儿的影像学积分,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影像学积分诊断囊存在与否的效能。结果有囊与无囊组间有5个MRI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外周包膜感(χ²=25.74,P<0.001)、肺-交界面光滑(χ²=48.20,P<0.001)、肺被压缩呈新月形(χ²=57.00,P<0.001)、患侧可见残余肺组织(χ²=12.14,P<0.001)及肺-交界面上方积液(χ²=4.31,P=0.022)。其中肺被压缩呈新月形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为100%。将有囊组与无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5条MRI征象纳入预测积分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99,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4.9%,最佳阈值为2分。结论胎儿MRI征象及预测积分模型可以有效识别先天性膈患儿囊存在与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胎儿 先天畸形 疝,横膈 磁共振成像 疝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老年腹股沟患者中选取60例,将患者的入院时间选定于2012年6月到2020年6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实施分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修补术治疗,试验组接受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起床活动时间、生活自理时间、住院时间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起床活动时间、生活自理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术后复发率明显降低。相比较于对照组,P

  • 标签: 无张力疝修补术 传统疝修补术 老年腹股沟疝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修补技术对腹股沟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对2020.01-2022.03时间段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腹股沟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修补技术分组,3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的是开放式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术,另外35例观察组患者实施的是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修补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P

  • 标签: 腹股沟疝 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 开放式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60例老年腹股沟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修补术,观察组患者则实施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耗时、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采用无张力修补术之后,其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腹股沟患者实施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手术治疗和恢复时间短。

  • 标签: []无张力疝修补术 老年腹股沟疝 传统疝修补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在重症监护室(ICU)重症患者肠内营养(EN)管理中采取腹内压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本院选取98例ICU重症进行EN患者,资料选自2020年1月~12月,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参照组采取常规EN管理,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腹内压监测,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对比参照组,实验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低,达到目标喂养量时间较短(P<0.05)。结论 在ICU重症进行EN患者管理中使用腹内压监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显著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患者达到目标喂养时间,促进其预后恢复,值得借鉴。

  • 标签: 腹内压监测 重症监护室 肠内营养 喂养不耐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腹股沟患者采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腹股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而研究组运用无张力修补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时间、住院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发生率;结果:通过数据比较分析,研究组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尿潴留、阴囊水肿、切口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70%,前者明显小于后者(P<0.05)。结论:给予腹股沟患者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其效果显著,不仅康复速度加快且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 标签: 腹股沟疝 张力疝修补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对解剖的不断认识及手术理念的不断发展,腹股沟手术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起初的腹股沟管前壁重建修补手术,再到后壁重建张力修补手术,之后基于对腹横筋膜的认识,出现了以Shouldice为代表的低张力修补术以及以Lichtenstein为代表的无张力修补术。随着手术器械的发展和微创手术的理念的发展,随之出现了经腹腹膜前补和全腹膜外修补术两种以腹腔镜为代表的修补手术。现代腹股沟外科从19世纪末开始,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虽然出现了许多手术方式,但医学界至今尚无标准手术方式。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就腹股沟手术选择及其进展进行相关评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成人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修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