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B群脑膜球菌疫苗的研发包括外膜囊泡(OMV)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两条技术路线,本文拟就B群脑膜球菌OMV疫苗的研发、生产和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B群脑膜球菌OMV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 标签: 脑膜炎球菌 疫苗 B群 外膜囊泡
  • 简介:疫苗的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近年以来随着生物技术迅猛发展,B群脑膜球菌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应用反向疫苗学技术开发的新型B群脑膜球菌疫苗已陆续被欧洲医药管理局和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尽管目前国内尚未批准相关产品上市,但一些企业和研究院所已在加紧研发。为了进一步了解B群脑膜球菌疫苗,推动国内B群脑膜球菌疫苗的研发,综述不同类型B群脑膜球菌疫苗的研究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 标签: 脑脊髓膜炎 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 外膜囊泡疫苗 反向疫苗学 重组疫苗
  • 简介:摘要隐球菌脑膜是由隐球菌侵犯脑膜和(或)脑实质所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严重的颅内压增高、脑实质损害为特征,起病隐匿。这种机会性感染常见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受者或其他免疫抑制情况,也见于少部分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在全球HIV感染逐年减少的背景下,隐球菌脑膜仍然有较高的发病率,且病死率居高不下。文中重点对隐球菌脑膜的易患人群、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进行介绍。

  • 标签: 隐球菌 脑膜炎 HIV 抗真菌药 颅内压
  • 简介:摘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一种由脑膜球菌引发的严重呼吸道传染病。随着脑膜球菌多糖疫苗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应用,大部分于人群中广泛流行的致病性脑膜球菌(血清A、C、W135、Y群)已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这也导致B群脑膜球菌引发的流脑占比增多。此文综述了目前已发现的B群脑膜球菌疫苗候选抗原,以及基于这些抗原已经获批和正在研发的B群脑膜球菌疫苗,以期帮助研究人员进行新型B群脑膜球菌疫苗的研发。

  • 标签: 奈瑟球菌,脑膜炎,血清B群 脑膜炎双球菌菌苗 候选抗原
  • 简介:目的分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发生原因,指导今后免疫规划工作.方法病例个案来自北京市石景山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个案调查表,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历资料收集,综合分析患者的发病与接种的关系.结果2例病例所接种疫苗的来源正规,接种单位和人员均具有资质,接种实施符合正常程序,冷链管理规范.结论2例病例所患疾病与接种A群C群脑膜球菌多糖疫苗(MenAC)存在时间上的关联,不除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 标签: 预防接种 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紫癜
  • 简介:报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的隐球菌脑膜1例。患者女性,49岁,间歇性头痛、低热,伴视力、听力进行性下降3个月余,诊断为结核性脑膜,行抗结核治疗1个月余。3d前患者体温骤升至39.4℃,伴剧烈头痛,呕吐。脑脊液真菌培养为隐球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滴度1∶80。诊断:隐球菌脑膜。经抗真菌治疗半年后,患者一般情况好转,脑脊液病原学结果阴性。

  • 标签: 隐球菌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隐球菌脑膜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患者头痛,伴有低热、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表现。腰椎穿刺检查提示有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呈现明显的“三高一低”,病原学检查发现隐球菌和相关抗体。影像学发现有脑膜增强反应和脑实质内的局限性炎性病灶。具备上述条件即可诊断。对于疑似病例,强调病原学的多次反复检验,以提高病菌检出率,减少误诊。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诊断
  • 简介:摘要新生隐球菌(〇3抑ococcwneo/ormanSjCN)是具有英膜的人类重要病原真菌,主要引起隐球菌脑膜(Cryptococcusmeningitis,CM),症状凶险,病死率高,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是易感人群。新生隐球菌存在于鹤粪、上壤等自然环境中,主要的入侵途径是呼吸道。新生隐球菌也可见于人体正常微生物群中,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发生感染,如易发于艾滋病、糖尿病和白血病等患者。近年来,由于AIDS病的增多、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化疗药物的使用,导致新生隐球菌感染发病率大大升高,在欧美已成为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病例100万,死亡70万,而抗真菌药物有限,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也给有效治疗造成很大困难。隐球茜脑膜是最为严重的隐球菌病。

  • 标签: 新生隐球菌 隐球菌脑膜炎 A549细胞 CD44
  • 简介:摘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一种病死率高且后遗症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脑膜球菌疫苗是预防控制流脑的有效措施。目前,包括中国在内,B群流脑已成为全球主要流行的血清群。脑膜球菌ACYW等疫苗主要成分为荚膜多糖,而B群脑膜球菌疫苗主要成分为蛋白,有外膜囊泡(OMV)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两种。B群脑膜球菌疫苗免疫原性的评价方法包括人补体血清杀菌试验(hSBA)及脑膜球菌抗原分型系统(MATS)、脑膜球菌表面抗原表达试验(MEASURE)、脑膜球菌抗原分型系统(gMATS)和Bexsero 疫苗抗原序列分型(BAST)等替代方法。疫苗免疫原性评价技术是疫苗研发和临床试验研究的基础,而我国目前尚无B群脑膜球菌疫苗。因此,本文就B群脑膜球菌疫苗免疫原性评价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B群脑膜球菌疫苗研发和后期免疫原性评价及临床试验研究提供技术指导。

  • 标签: 奈瑟球菌,脑膜炎,血清B群 疫苗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评价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抗体滴度和杀菌抗体检测(SBA)评价重组H因子结合蛋白(factor H binding protein,fHBP)的免疫原性。方法选择并合成fHBP序列,连接至pET43.1a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两个亚家族的重组fHBP蛋白,fHBPA和fHBPB,经过纯化后免疫家兔和小鼠,通过ELISA和SBA试验检测免疫抗血清效价和B群脑膜球菌流行菌株的杀菌滴度。结果fHBP免疫兔血清效价均大于2.0×106,免疫小鼠血清效价高于1.0×106。69株流行株SBA试验中fHBP免疫兔血清对41株A亚家族和20株B亚家族均有大于1∶128杀菌滴度,亚家族靶菌之间没有交叉保护作用。fHBPA小鼠血清对A亚家族流行株Nm210902、Nm211009、Nm450522平均滴度为1∶1 024、1∶608、1∶861,对Nm510703、Nm311304、Nm431002流行株的滴度为1∶234、1∶861、1∶430;fHBPB小鼠血清对B亚家族流行株Nm311302、Nm311113和Nm321114的杀菌滴度分别是1∶2 896、1∶1 878和1∶430。而fHBPA和fHBPB混合蛋白质免疫鼠血清Nm210902、Nm510703和Nm311302平均滴度分别1∶876、1∶274、1∶1858,对3株靶菌均存在有效杀菌。结论fHBP免疫抗血清效价均在1.0×106水平以上,对61株B群流行株的杀菌滴度大于1∶128,对69株B群脑膜球菌流行株有94.2%的保护效果。

  • 标签: 重组fHBP蛋白 SBA 抗血清 脑膜炎球菌流行株 杀菌滴度
  • 简介:1病历摘要

  • 标签:
  • 简介:例1,女,69岁,因"反复发热3月余"于淮安当地医院入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以午后发热为主,体温一般在38℃左右,最高可达39.4℃,发热前伴有畏寒,时有头痛。临床曾以"肺炎"抗感染治疗,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反复发热 抗感染治疗 午后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隐球菌脑膜(隐脑)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018年收治的56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56例隐脑患者,有基础疾病者39例(69.6%),有鸽子等流行病学接触史者2例(3.6%);误诊率为66.1%(37/56),最常误诊为结核性脑膜(46.4%,26/56)。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89.3%,50/56),颅内压>330 mmH2O者占25%(14/56),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39例(69.6%),脑脊液培养阳性患者31例(55.4%)。17例患者接受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其中12例(12/17)阳性。治疗方案分8种,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方案最优。56例患者治愈12例,好转28例,死亡16例。结论隐脑误诊率和死亡率高,脑脊液墨汁染色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是隐脑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是治疗隐脑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膜炎,隐球菌性 药物疗法,联合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报道1例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患者为老年女性,流行病学史不典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颈痛,结合血培养、脑脊液二代测序结果诊断为猪链球菌感染的化脓性脑膜。经第三代头孢菌素抗感染、脱水等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患者发病1周左右出现口唇疱疹,发病2周左右出现听力减退,被分别予以抗病毒和激素治疗后好转出院。

  • 标签: 链球菌,猪 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 听力障碍 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隐球菌脑膜(隐脑)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018年收治的56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56例隐脑患者,有基础疾病者39例(69.6%),有鸽子等流行病学接触史者2例(3.6%);误诊率为66.1%(37/56),最常误诊为结核性脑膜(46.4%,26/56)。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89.3%,50/56),颅内压>330 mmH2O者占25%(14/56),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39例(69.6%),脑脊液培养阳性患者31例(55.4%)。17例患者接受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其中12例(12/17)阳性。治疗方案分8种,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方案最优。56例患者治愈12例,好转28例,死亡16例。结论隐脑误诊率和死亡率高,脑脊液墨汁染色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是隐脑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是治疗隐脑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膜炎,隐球菌性 药物疗法,联合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隐球菌脑膜(CNM)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对8例CN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脑脊液检查均异常,7例常规墨汁染色找到新型隐球菌,8例脑脊液细胞学(CSFC)呈混合细胞增多反应并查见隐球菌而确诊为CNM。2例CSF培养出隐球菌。结论CNM以发热、间歇性头痛为主、可有恶心、食欲不振、神倦、乏力等。CNM的诊断应用CSFC、墨汁染色及细菌培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以提高其早期确诊率。两性霉素B或脂质体两性霉素联合5-氟胞嘧啶疗效较好。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并讨论儿童隐球菌脑膜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在1993年3月至2008年6月间16例经病原学确诊的隐球菌脑膜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平均年龄7.25岁(2~15岁),男女比例2.2:1,主要症状包括头痛(87.5%)、发热(81.25%)、恶心呕吐(75%)等,10例颅内压升高。确诊依据脑脊液真菌涂片、培养或隐球菌抗原检查。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和(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滴,5一氟胞嘧啶口服,辅以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治疗。16例患儿痊愈9例,病情明显好转5例,死亡2例。结论儿童隐球菌脑膜起病缓慢,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对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应及早行脑脊液检查,并反复多次检查、联合检查以确定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和及时、系统、足量、长程的抗真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患儿生存质量的关键。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儿童 临床特征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