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动物模型中探讨吗啡耐受过程中,Hedgehog信号通路在脊髓水平表达的时空变化规律的影响。方法建立吗啡耐受的动物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组A生理盐水+吗啡组,组B生理盐水对照组,组C空白对照组,组Dcyclopamine+吗啡组,组Evismodegib+吗啡组,组FRobotnikinin+吗啡组,组GShh-IgG+吗啡组。在不同时间点检测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吗啡耐受组注射结束后1~5d脊髓SHH、Ptch1和Smo表达上调,而Gli1在吗啡注射结束后7d时表达上调;在不同位点抑制Hh信号通路后,TWT均较吗啡耐受组延长;激活Hh信号通路后,TWT均较吗啡耐受组缩短。结论Hedgehog信号通路与吗啡耐受密切相关,抑制Hh信号通路后,能够抑制或延迟吗啡耐受。

  • 标签: Hedgehog信号通路 吗啡 耐受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分析接受颈椎减压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早期脊髓MRIT2加权像高信号改善情况与术后临床疗效的关系,探讨其对术后临床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将纳入研究的患者按照颈椎减压术后1年T2加权像高信号改善情况分为恢复组与未恢复组。收集数据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手术入路、减压节段、C2~7前凸角、术前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mJOA)评分、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后mJOA改善率、术后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T2加权像高信号恢复组纳入50例,未恢复组纳入92例。恢复组mJOA术后1年(14.6±1.2)分,术后2年(14.6±1.2)分,术后3年(14.4±1.2)分,术后4年(14.5±1.2)分,未恢复组mJOA术后1年(11.5±2.6)分,术后2年(11.5±2.5)分,术后3年(11.5±2.6)分,术后4年(11.4±2.6)分,各随访时间两组术后mJOA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恢复组mJOA改善率术后1年(52.5±21.9)分,术后2年(51.9±21.8)分,术后3年(48.1±22.2)分,术后4年(49.8±22.4)分,未恢复组mJOA改善率术后1年(33.8±17.4)分,术后2年(33.7±17.8)分,术后3年(33.7±17.8)分,术后4年(32.5±17.6)分,各随访时间两组术后mJOA改善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恢复组上肢VAS评分术后1年(24.8±11.1)分,术后2年(24.7±8.1)分,术后3年(24.8±8.1)分,术后4年(24.6±10.5)分,未恢复组VAS评分术后1年(42.6±14.9)分,术后2年(42.9±13.9)分,术后3年(41.8±13.1)分,术后4年(41.6±12.6)分,各随访时间两组术后上肢VAS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减压术治疗后1年,脊髓T2HSC改善情况可能在预测患者术后4年的临床疗效中有重要作用。术后1年脊髓T2HSC明显恢复的患者术后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未恢�

  • 标签: 颈椎病 磁共振成像 减压术 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脊髓Rac1信号通路在大鼠骨癌痛维持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64只,8~10周龄,体重180~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n=8)、骨癌痛组(BCP组,n=40)、骨癌痛+生理盐水组(BCP+Veh组,n=8)和骨癌痛+NSC23766组(BCP+NSC组,n=8)。BCP组、BCP+Veh组和BCP+NSC组右侧胫骨骨髓腔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5 μl(1×105个/μl),S组注射5 μl灭活肿瘤细胞;于骨癌痛造模后9、10和11 d,BCP+NSC组鞘内注射Rac1特异性抑制剂NSC23766(5 μg/5 μl,1次/d),BCP+Veh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5 μl,1次/d);于乳腺癌细胞注射前1 d(T0)和注射后3、5、7、14和21 d(T1-5)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BCP组于造模后各时点MWT测定后、S组、BCP+Veh组和BCP+NSC组于最后1次MWT测定后随机处死8只大鼠,取L4-6脊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Rac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Rac1、GTP-Rac1、PAK1和p-PAK1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BCP组、BCP+Veh组和BCP+NSC组T3-5时MWT降低,BCP组T3-5时脊髓GTP-Rac1和p-PAK1表达上调(P<0.05);与BCP+Veh组比较,BCP+NSC组T4,5时MWT升高,脊髓GTP-Rac1和p-PAK1表达下调(P<0.05)。结论脊髓Rac1信号通路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维持。

  • 标签: GTP磷酸水解酶类 脊髓 骨肿瘤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小鼠MAPK/ERK1/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只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督脉针刺组和督脉电针组。将脊髓损伤组、督脉针刺组及督脉电针组小鼠制成SCI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及脊髓损伤组小鼠制模后均未给予特殊处理,督脉针刺组小鼠于制模后次日给予单纯针刺治疗(取穴大椎、命门),督脉电针组小鼠于制模后次日给予电针治疗,取穴方法同督脉针刺组,电刺激设置疏密波(2/100 Hz),电刺激强度0.2 mA。于制模后3 d、7 d、14 d及28 d时分别采用免疫荧光、蛋白印迹法测定各组小鼠受损脊髓p-ERK1/2、p-Akt及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情况。结果与脊髓损伤组同期比较,督脉电针组在制模后3 d、14 d及28 d时,督脉针刺组在制模后28 d时其受损脊髓p-ERK1/2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强(P<0.05);与督脉针刺组比较,督脉电针组在制模后3 d、14 d时其受损脊髓p-ERK1/2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督脉电针组在制模后14 d、28 d时,督脉针刺组在制模后28 d时其受损脊髓p-Akt蛋白表达均较脊髓损伤组显著增强(P<0.05),督脉针刺组在制模后3 d时其受损脊髓p-Akt蛋白表达较脊髓损伤组明显减弱(P<0.05)。督脉电针组在制模后3 d、7 d、14 d时,督脉针刺组在制模后3 d、7 d时其受损脊髓MBP蛋白表达均较脊髓损伤组明显增强(P<0.05)。结论督脉电针可促进SCI小鼠p-ERK1/2、p-Akt及MBP蛋白表达。

  • 标签: 脊髓损伤 髓鞘碱性蛋白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B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绞股蓝皂苷防治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SPF 级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GPs低剂量(25 mg/kg)组,GPs中剂量(50 mg/kg)组,GPs高剂量(100 mg/kg)组,每组10 只。采用BBB评分评估GPs对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及GPs的剂量效应;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变;Elisa检测血清中SOD、MDA活性;用Western Blot检测wnt/B-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B-catenin和wnt的表达,结果:GPs低剂量组、GPs中剂量组、GPs高剂量组治疗后大鼠BBB评分均有所提升,GPs高剂量组的评分最高(P<0.05);GPs高剂量组比各治疗组正常神经细胞数量多,细胞核破裂少,中性粒细胞浸润轻;各治疗组SOD、MDA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有所降低,其中GPs高剂量组SOD、MDA的表达量减少更明显(P<0.05);各治疗组β-catenin和Wnt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均有所增加,其中GPs高剂量组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绞股蓝皂苷能够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达到保护脊髓神经元免受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

  • 标签: 脊髓损伤 绞股蓝皂苷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是一种病理机制复杂、并发症多、临床预后差的疾病。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是继微小RNA后研究的热点基因,在许多疾病中发挥中重要作用。随着对长链非编码RNA持续研究,其参与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也随之被解析,并发现其可作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脊髓损伤后炎性反应、胶质瘢痕形成、血管功能障碍等病理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信号通路表达,长链非编码RNA调控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在脊髓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综述长链非编码RNA调控相关信号通路对脊髓损伤的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脊髓损伤 长链非编码RNA 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研究roTOR和PTEN蛋白在实验性脊髓损伤中的表达及其在脊髓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法,检测脊髓组织内mTOR和PTEN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免疫组化法和RT-PCR两种方法结果均显示,脊髓损伤后mTOR表达明显下降,而PTEN的表达明显增加;两者呈负相关(r=-0.862,P〈0.01)。结论:P13K/PTEN/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中重要的调节位点和节点PTEN在实验性脊髓损伤中的表达明显增高,而mTOR的表达明显降低。提示该信号转导通路在介导实验性脊髓损伤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实验性脊髓损伤 信号传导 mTRO PTEN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背根神经节受压(CCD)对大鼠脊髓背角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和CCD组,其中假手术组9只,CCD组33只。按照术后时间点不同,将CCD组细分为术后1 d组(6只)、术后3 d组(6只)、术后7 d组(9只)、术后14 d组(6只)、术后28 d组(6只)。术前及术后1 d、3 d、5 d、7 d、14 d、21 d、28 d,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术后1 d、3 d、7 d、14 d、28 d,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中活化的β-连环蛋白(active β-cateni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术后7 d,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大鼠脊髓背角中active β-catenin的核转位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结果术后1 d、3 d、5 d、7 d、14 d、21 d、28 d,CCD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Western blot显示CCD术后各时间点脊髓背角中active β-catenin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CCD术后7 d,大鼠脊髓背角中GFAP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CD术后脊髓背角中active β-catenin表达增多且发生核转位,星形胶质细胞发生明显的活化。结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CCD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中显著激活,提示其可能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Wnt信号通路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节 脊髓背角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姜黄素(CMM)通过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脊髓损伤(SCI)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Allen’s击打法制备SCI小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小鼠分为CMM组和生理盐水处理组(Veh组)。术后3 d,小鼠麻醉处死,干湿称重法检测脊髓含水量,氟替啶(HEt)染色检测活性氧(ROS)的积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BMS评分评价小鼠的运动功能,原味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试剂盒检测损伤部位附近区域的细胞凋亡数量,并通过检测Frizzled,β-catenin以及GSK-3β的蛋白表达探究其作用机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CMM组小鼠脊髓含水量[(79.01±1.12)%]低于Veh组[(81.32±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6,t=4.316,P<0.05)。(2)CMM组的荧光强度(1 329.83±149.82)明显低于Veh组(1 855.67±13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6,t=7.200,P<0.05)。(3)CMM组致炎因子IL-1β的表达量(736.17±59.37)低于Veh组(1 117.17±50.14),TNF-α的表达量(795.83±49.07)低于Veh组(1 079.67±5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6,t=5.340、6.981,P<0.05)。(4)SCI后第7、14、21、28天,CMM组BMS评分(2.50±0.31、3.75±0.45、4.00±0.50、4.50±0.21)高于Veh组(1.00±0.29、2.00±0.26、2.50±0.20、2.75±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6,F=6.743,P<0.05)。(5)CMM组细胞凋亡数量[(76.25±10.32)个]明显低于Veh组[(90.32±11.2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6,t=6.901,P<0.05)。(6)对比Veh组,CMM组的Frizzled(1.24±0.46比1.01±0.02,n=6,t=5.329,P<0.05),β-catenin的蛋白表达量均上调(1.57±0.32比0.99±0.11,n=6,t=4.892,P<0.05),GSK-3β的蛋白表达量下调(0.72±0.31比0.98±0.06,n=6,t=6.210,P<0.05)。结论CMM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SCI小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姜黄素 脊髓损伤 神经保护
  •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脊髓MRIT2加权像(MRIT2WI)高信号改变与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本院共收治确诊CSM患者91例,按照脊髓MRIT2WI有无高信号改变对患者进行分组,有高信号改变为研究组(47例),无高信号改变为对照组(44例)。对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维生素B12水平与MRIT2WI高信号、性别、年龄、脊髓受压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有高信号改变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明显降低,与无高信号改变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信号改变和维生素B12水平下降具有相关性。结论脊髓MRIT2WI高信号改变和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存在相关性,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可能与CSM的发生相关。

  • 标签: 颈椎 颈椎病 磁共振成像 维生素B12
  • 简介:摘要脊髓梗死是一类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疾病,既往研究主要基于少量临床病例报道和回顾性分析。其病因多样,主要包括血管源性、系统疾病及医源性等。脊髓梗死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部位及梗死面积,并结合MRI等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目前脊髓梗死尚无统一治疗方案,且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本文对脊髓梗死的临床特点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 标签: 脊髓 梗死 脊髓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脊髓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明确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脊髓MRI图像。结果25例明确诊断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0例,男女发病比例为15,25例患者脊髓受累部位均在颈段、胸段脊髓,部分累及脑干,脊髓受累长度均超过3个脊髓节段、病变部位多累及脊髓中央。结论视神经脊髓炎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以中青年患者多见,脊髓受累节段长、病灶多位于脊髓中央,以颈胸段脊髓最常见,脑干可受累,腰段脊髓几乎不受累。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与kindlin-1/Wnt3a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实验Ⅰ 7日龄SD大鼠,体重15~20 g,雌雄不拘,断头处死后取脊髓背角,提取并培养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加入LPS 1 μg/ml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活化24 h。采用PCR免疫共沉淀法筛选与kindlin-1结合的lncRNA,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中lncRNA FOXF1-AS1的定位,采用生物素标记磁珠法检测lncRNA FOXF1-AS1与kindlin-1的结合情况。实验Ⅱ 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280 g,10~12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6):假手术对照组(C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lncRNA FOXF1-AS1过表达组(F组)、lncRNA FOXF1-AS1过表达+kindlin-1 shRNA组(FK组)和lncRNA FOXF1-AS1过表达+Wnt抑制剂组(FW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F组于术前28 d时鞘内注射lncRNA FOXF1-AS1过表达慢病毒10 μl,其余各组鞘内注射空载病毒10 μl;FK组于术前21 d时鞘内注射kindlin-1 shRNA干扰腺病毒10 μl,其余各组鞘内注射空载病毒10 μl;FW组于术后1~3 d时鞘内注射Wnt抑制剂IWP-2 10 μl,其余各组于相同时点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10 μl。分别于术前1 d、术后4和7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于术后7 d时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kindlin-1、Wnt3a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和IL-1β含量。结果实验Ⅰ 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胞浆内的lncRNA FOXF1-AS1与kindlin-1具有结合作用。实验Ⅱ 与C组比较,NP组术后4和7 d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kindlin-1、Wnt3a和GFAP表达上调,TNF-α和IL-1β含量升高(P<0.05);与NP组比较,F组术后4和7 d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kindlin-1、Wnt3a和GFAP表达上调,TNF-α和IL-1β含量升高,FK组和FW组术后4和7 d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TNF-α和IL-1β含量降低,FK组脊髓kindlin-1、Wnt3a和GFAP表达下调,FW组脊髓kindlin-1上调,Wnt3a和GFAP表达下调(P<0.05);与F组比较,FK组和FW组术后4和7 d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TNF-α和IL-1β含量降低,FK组脊髓kindlin-1、Wnt3a和GFAP表达下调,FW组脊髓Wnt3a和GFAP表达下调(P<0.05)。结论lncRNA FOXF1-AS1可通过上调kindlin-1表达,激活Wnt3a信号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进而调控炎症反应,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过程。

  • 标签: 神经痛 长链非编码RNA 整合素结合蛋白 Wnt蛋白质类 脊髓
  • 简介:摘要2例长节段脊髓磁共振成像信号改变的Leigh病患儿分别为3岁男性和8岁女性。分别于2018和2020年就诊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诉分别为“左下肢乏力半年余,右下肢乏力2个月”和“双下肢乏力5个月余伴排尿困难1周”。2例患儿分别存在MT-ND4基因m.11470A>C变异和MT-ND5基因m.13514A>G变异。经线粒体鸡尾酒疗法治疗后,2例患儿病情改善。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切口痛模型大鼠脊髓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ERK)表达的变化及鞘内注射ERK上游激酶MEK的抑制剂U0126对其机械性痛觉阈值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DMSO组、U0126组,每组8只,前2组大鼠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μL;后2组大鼠分别鞘内注射DMSO、U012610μL后用生理盐水10μL冲管.注药10min后除假手术组外,后3组大鼠均制备右后足趾部切口痛模型.分别于制作模型前、模型后2、24、48h应用YLS-3E电子压痛仪测定各组大鼠右足的机械性痛觉阈值.另取SD大鼠24只.分组方法和处理同上,每组6只.每组分别在模型后2h、24h选择3只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结果模型组、DMSO组大鼠模型后2、24、48h及U0126组大鼠模型后2、24h有足机械性痛觉阈值均低于模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SO组和模型组之间比较大鼠机械性痛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一时间点DMSO组和模型组比较,U0126组大鼠模型后2、24、48h右足机械性痛觉阈值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DMSO组模型后2、24h患侧脊髓背角P-ERK免疫阳性细胞增多;与模型组和DMSO组同一时间比较,U0126组患侧脊髓背角p-ERK阳性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鞘内注射U0126可缓解大鼠切口痛痛觉过敏,减少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P-ERK阳性细胞的表达,说明脊髓背角ERK通路参与大鼠切口痛痛觉过敏的形成.

  • 标签: 丝裂原活化激酶 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痛觉过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脊髓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Gli1信号通路在小鼠慢性吗啡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昆明小鼠,8~10周龄,体重23~25 g。实验Ⅰ 取小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生理盐水组(S组,n=10)和吗啡组(M组,n=40)。M组和S组分别皮下注射吗啡和生理盐水10 mg/kg,2次/d,连续7 d。于给药前1 d和每天最后1次给药后30 min测定热痛阈,计算最大镇痛效应百分比(MPE)。M组于给药后1、3、5和7 d热痛阈测定结束后、S组于最后1次热痛阈测定结束后随机处死10只小鼠,取脊髓组织。实验Ⅱ 取小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KU-0063794+吗啡组(KU+M组)、二甲基亚砜(DMSO)+吗啡组(DM+M组)、吗啡+KU-0063794组(M+KU组)和吗啡+二甲基亚砜组(M+DM组)。4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2次/d,连续7 d。于第1~3天每天吗啡注射前30 min时,KU+M组腹腔注射mTOR特异性抑制剂KU-0063794 200 μl(1 μg/μl),DM+M组腹腔注射10%DMSO 200 μl,2次/d;于第5~7天每天吗啡注射前30 min时,M+KU组腹腔注射KU-0063794 200 μl (1 μg/μl),M+DM组腹腔注射10%DMSO 200 μl,2次/d。于吗啡注射前1 d和每天最后1次给药后30 min测定热痛阈,计算MPE。最后1次热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mTOR、p-mTOR、S6K1、p-S6K1和Gli1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Ⅰ 与S组比较,M组给药后各时点MPE升高,给药后第3、5和7天时脊髓p-mTOR、p-S6K1和Gli1表达下调(P<0.05),mTOR和S6K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Ⅱ 与DM+M组比较,KU+M组注射吗啡后第3~7天时MPE降低,脊髓p-mTOR、p-S6K1和Gli1表达下调(P<0.05),mTOR和S6K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DM组比较,M+KU组注射吗啡后第6和7天时MPE升高,脊髓p-mTOR、p-S6K1和Gli1表达下调(P<0.05),mTOR和S6K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mTOR/S6K1/Gli1信号通路参与了小鼠慢性吗啡耐受的形成和维持。

  • 标签: 受体作用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类 核糖体蛋白质S6激酶类 锌指蛋白GLT1 脊髓 吗啡 药物耐受性
  • 简介:摘要目前,脊髓磁共振成像存在诸多局限性,近年来随着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应用,改善了脊髓成像质量,使定量测量成为可能,并逐渐应用于各种脊髓疾病诊断。作者对脊髓DTI成像技术及在健康脊髓、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脊髓压迫症、脊髓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和肿瘤等多种脊髓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脊髓DTI成像除能定量描述健康脊髓的扩散特点,还能早期诊断各种脊髓疾病并明确病变范围,监测病情进展及评估术后恢复情况。

  • 标签: 脊髓疾病 扩散张量成像 肌萎缩侧索硬化 脊髓压迫症 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 脊髓损伤 脊髓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脊髓kindlin-1/Wnt3a信号通路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10~12周龄,体重25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H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kindlin-1 shRNA组(K组)和Wnt3a抑制组(W组)。采用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法建立小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术前21 d时K组鞘内注射kindlin-1 shRNA腺病毒载体10 μl,SH组、NP组和W组鞘内注射病毒空载体10 μl。于术后1~3 d时W组鞘内注射Wnt抑制剂IWP-2 10 μl,SH组、NP组和K组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10 μl。分别于术前1 d、术后4和7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术后7 d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L4-6脊髓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TNF-α和IL-1β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kindlin-1和Wnt3a表达。结果与SH组比较,NP组、K和W组术后4和7 d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TNF-α和IL-1β含量升高,NP组和W组脊髓kindlin-1和Wnt3a表达上调,K组脊髓Wnt3a表达上调(P<0.05);与NP组比较,K组和W组术后4和7 d时MWT升高,TWL延长,K组脊髓TNF-α和IL-1β含量降低,kindlin-1和Wnt3a表达下调,W组脊髓TNF-α和IL-1β含量降低,Wnt3a表达下调(P<0.05),kindlin-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kindlin-1通过上调Wnt3a的表达,进而调控炎症反应,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维持。

  • 标签: 神经痛 连接蛋白类 Wnt蛋白质类 炎症 脊髓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的预后非常差,病人多伴有终身残疾或瘫痪,干细胞移植被一致认为是治疗 SCI 极具潜力的选择。神经干细胞有助于脊髓损伤后的修复,直接输入神经干细胞虽最为理想,然而在临床上 实施却困难重重、效果有限 。利用内源性修复机制刺激组织再生达到按组织自身结构与功能要求去修复 脊髓意义重大;然而, 探索 ENSCs 增殖和分化的关键靶点和网络通路 一直是 医学界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 Gli2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转录因子, 关于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过程中 NSCs 分化的 分子机制仍未阐明, Gli2 的潜在分子机制和关键下游靶点目前仍尚未完全了解。本文就 Gli2 信号分子在调控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过程中 NSCs 分化的研究 机制 进展综述如下 。

  • 标签: Gli2 信号通路 神经干细胞 脊髓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髓MRIT2加权像高信号范围分级能否预测术后患者疗效。方法计算机及手工检索中英文杂志,收集所有关于脊髓型颈椎病MRIT2加权像高信号与临床预后关系的文献,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综合的定量分析,软件为RevMan5.0.18。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4篇。均分为3组病例且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组间JOA评分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无高信号组与单节段高信号组比较,P=0.82;单节段高信号组与多节段高信号组比较,P=0.03;无高信号组与多节段高信号组比较,P=0.0008。表明术前MRIT2加权像多节段高信号组较单节段高信号组和无高信号组预后差,单节段高信号组和无高信号组术后疗效没有差异。结论颈髓MRIT2加权高信号范围分级对脊髓型颈椎病(CSM)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磁共振 高信号 预后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