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例胸腰椎骨折采用过复位固定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及回顾分析。结果所有压缩的椎体复位后均有明显的改善,椎体前缘高度平均增加了24.81%。结论过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满意,患者痛苦小,未见明显并发症。

  • 标签: 过伸位复位固定 胸腰椎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及复位在简单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临床治疗2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中均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复位.结果24例患者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切口无感染,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所有患者伤椎椎体高度均无丢失,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简单胸腰椎骨折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椎旁肌间隙入路 过伸复位 胸腰椎骨折
  • 简介:如何让脊柱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可根据以下步骤锻炼.1.盘坐,两手自然按于两膝,正身端坐,呼吸均匀,全身放松;2.两掌内转,肩胛骨打开,臂肘撑圆,身体端正,头顶与尾骨相互对拔拉伸;3.头颈向左侧水平转动,带动脊柱做旋转、拔的运动,动作到最大幅度时,略停。

  • 标签: 脊柱 振奋阳气 拔伸 肩胛骨 锻炼
  • 简介: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后路短节段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采用术前体位复位结合后路短节段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43例。外伤至手术时间1~10天,平均3天。骨折分型(AO分型):A型24例,Bt型10例.B2型6侧,C型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22~67岁,平均38岁。比较术前体位复位前、体位复位后及术后Cobb角、伤椎前、中缘高度丢失率及椎管占位情况,并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手术前后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43例患者中未出现切口感染,无医源性脊髓损伤及大血管损伤.未出现术后神经损伤加重,无内固定失败,平均随访时间12.3个月。结果显示体位复位后伤椎前、中缘高度较复位前明显恢复,Cobb角度明显减小,椎管占位情况明显缓解。而术后较体位复位前及复位后伤椎前、中缘高度明显增加,Cobb角明显减小,椎管占位百分比情况减小。结论过复位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改善椎体畸形程度,结合后路短节段伤椎置钉治疗可显著提高伤椎前中柱高度,纠正后凸畸形角度。具有损伤小、疗效好的优点。

  • 标签: 过伸复位 胸腰椎骨折 伤椎
  • 简介: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5例41椎,其中男10例,女25例;年龄60~92岁,平均(75.7±7.3)岁。体位复位后行PVP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情况、椎体高度及Cobb角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5例41椎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0~85min,平均(35.0±14.1)min。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1.8~9mL,平均为(4.6±1.6)mL。患者PVP术后VAS疼痛评分、椎体高度及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体位复位结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安全可行,实用性强。

  • 标签: 过伸体位复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体位复位与非复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重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单节段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68~82岁[(75.7±5.7)岁]。两组患者均行PKP治疗。19例术前未采取性体位复位(常规组),23例术前采取性体位复位(复位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及伤椎矢状面Cobb角。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4个月[(13.2±1.3)个月]。复位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显著缩短[(31.7±2.2)min ∶(43.5±2.4)min](P<0.01)。常规组出现骨水泥椎前渗漏2例(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肺栓塞及过敏性休克等并发症。常规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VAS分别为(8.3±1.1)分、(2.7±0.8)分、(2.0±0.5)分;复位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VAS分别为(8.2±1.1)分、(2.6±0.8)分、(1.8±0.5)分。两组术后VA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分别为(69.9±3.4)%、(60.7±3.8)%、(62.9±3.6)%;复位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分别为(71.8±3.1)%、(51.7±3.3)%、(53.6±3.3)%。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两个时相点组间比较,复位组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19.2±1.9)°、(14.9±1.7)°、(15.4±1.7)°;复位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4.4±1.9)°、(11.3±1.5)°、(12.4±1.6)°。两组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术后两个时相点组间比较,复位组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改善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单节段Kümmell病患者,性体位复位较非复位PKP治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骨水泥渗漏率、提高椎体的高度恢复率及Cobb角改善率。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Kümmell病
  • 简介:目的探讨复位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对2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共43个椎体),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复位结合经皮经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入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术前、术后1d和术后6个月的椎体高度、Cobb′s角和疼痛评分等进行评估。结果术后23例胸背部疼痛消失,2例疼痛明显减轻,未出现神经系统损伤及肺栓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2个月,所有患者腰背痛症状均无复发,X线片示24例椎体高度未丢失,1例有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椎体高度、Cobb′s角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过复位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微创、安全、临床疗效良好的优点,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理想方法之一。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严格掌握适应证、适当扩张球囊、灌注骨水泥等技术要点,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过伸复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症
  • 简介:摘要脑瘫发病率及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影响脑瘫儿童生存质量的因素越来越受关注。其中,膝关节严重影响到了患儿行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故正确评定及治疗脑瘫患儿的膝已经成为脑瘫康复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的研究学习,对脑瘫患儿膝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进行总结,为提高膝疗效提供思路。

  • 标签: 脑瘫 膝过伸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 脑瘫发病率及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1],影响脑瘫儿童生存质量的因素越来越受关注。其中,膝关节严重影响到了患儿行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故正确评定及治疗脑瘫患儿的膝已经成为脑瘫康复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的研究学习,对脑瘫患儿膝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进行总结,为提高膝疗效提供思路。

  • 标签: 脑瘫 膝过伸 康复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卒中之后患者由于下肌痉挛、肢肌无力以及本体感觉障碍等因素可能会导致膝,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当前并没有明确其具体的发病机制。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因为膝关节过度伸展而导致关节出现病理性改变以及功能性活动受限,情况较为严重的膝可能会使得步行受限,进而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的降低脑卒中后发生膝的概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本论文主要对脑卒中后膝康复治疗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临床防治膝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脑卒中 膝过伸 康复治疗 应用进展
  • 简介:背景:国内有研究报道复位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胸腰椎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目的:分析采用过复位法配合单侧穿刺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老年Kümmell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2例老年Kümmell病患者,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59-84岁,涉及T(11)椎体2个,T(12)椎体8个,L1椎体7个,L2椎体4个,L3椎体2个,L4椎体2个,L5椎体1个,均在过复位下进行单侧穿刺骨水泥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检测治疗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椎体前缘、中缘与后缘高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4h内疼痛缓解或消失,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骨水泥渗漏1例,未引起明显临床症状;随访期间2例发生非相邻椎体骨折;(2)患者治疗后1d、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3)患者治疗后1d、末次随访的伤椎椎体前缘、中缘及后缘高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伤椎后凸Cobb角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4)结果表明,复位配合单侧穿刺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老年Kümmell病,可有效改善腰背痛,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减小后凸畸形,改善功能障碍。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椎体成形 骨水泥注射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不愈合 Kümmell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结合体位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对67例76个椎体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术前及术中手法复位,使压缩椎体形态改善后在过体位下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形态的变化和疼痛缓解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椎体内骨水泥注射量3.5~6.0mL,术前骨折椎体前平均高度为原椎体高度的(60.2±14.3)%,术后明显改善恢复至(81.23±13.5)%,骨折脊柱后凸也得到了明显的矫正;术后一周的治疗有效率100%,椎体成形术镇痛和稳定脊柱的有效率,症状缓解与成形术前后椎体形态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依存关系。

  • 标签: 老年人 压缩性骨折 手法复位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性颈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其损伤结构的隐匿性,容易漏诊或误诊,错失挽救脊髓神经功能的最佳时机,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存在争议性,缺少相关规范。为及时反映性颈脊髓损伤的治疗及康复新理念、规范其治疗,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本着科学与实用性,制订了《性颈脊髓损伤诊疗临床循证指南》。本指南针对过性颈脊髓损伤治疗中最为重要的影像学诊断及分型、药物治疗、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康复7个问题提出基于循证医学的建议。

  • 标签: 颈椎 脊髓损伤 指南 过伸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颈椎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0例手术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安全管理。术后重视生命体征的观察,预防并发症,指导功能锻炼。结果20例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针对过性颈椎损伤的特点及术后常见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并发症,促进功能康复。

  • 标签: 颈椎 过伸性损伤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因治疗的方法,并观察其对脑卒中患者出现膝症状的效果及影响程度。方法将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8名因脑卒中而出现膝的患者分为两个组,分别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个小组34名患者。对照组只是进行一般的康复训练,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了胫骨前移训练、腘绳肌肌力训练和臀大肌肌力训练。两个组患者的治疗时间都为4个星期,然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纠正率进行比较。结果在两组患者同时进行4个星期的治疗后,对照组脑卒中膝患者纠正了19例,另外的15例无效;而治疗组脑卒中膝患者纠正了30例,其中4例无效。两个小组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0.01。结论根据两个小组的数据我们可以确定对脑卒中膝患者的对因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一般常规的康复训练。

  • 标签: 观察 对因治疗 膝过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接受膝关节控制训练康复治疗的效果及对膝关节的影响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6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组。参照组(43例)方案:实施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43例)方案: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治疗。分析治疗10周后膝关节发生率、起立-行走时间值、最大步行速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治疗10周后,治疗组的膝关节发生率2.33%,同参照组的20.93%比较更低(P

  • 标签: 脑卒中 膝关节过伸 膝关节控制训练 临床病情控制优良率 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