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在颅内脉络动脉远段动脉瘤(Ach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神经导航技术,辅助设计最佳手术入路。术中在导航指导下,避开重要的脑功能区,精确定位病变,显微手术切除AchA3例。结果导航机器显示系统误差为1.2~2.7mm(即导航系统显示病灶位置与病灶实际位置的距离),平均1.83mm。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术中采用显微及微侵袭技术,成功暴露并夹闭动脉瘤。术后经脑血管造影证实,3例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术后无手术相关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复查无病灶残留。随访3个月以上,3例患者均能够生活自理,1例患者左侧上、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术前Ⅲ级),另外2例患者四肢肌力均为Ⅴ级(同术前)。结论采用神经导航技术可精确定位脑深部的AchA,避免术后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是微侵袭处理AchA的有效辅助手段。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神经导航 显微外科手术 脉络膜前动脉远段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络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AchA)供血区梗死患者梗死灶大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连续急性AchA供血区梗死患者。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基线严重程度,通过弥散加权成像确定梗死灶侧别、部位、大小和形态。将患者分为小梗死灶组(<20 mm)和大梗死灶组(≥20 mm)。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梗死灶大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00例急性AchA供血区梗死患者,小梗死组86例(86.0%),大梗死组14例(14.0%)。基于NIHSS评分,轻度卒中89例,中度卒中9例,重度卒中2例。根据弥散加权成像,前后索条状梗死灶69例(69.0%),其他形态梗死灶31例(31.0%)。大梗死组基线NIHSS评分[7.0(2.0~10.5)分对3.0(2.0~4.0)分;Z=2.353,P=0.019]以及重度卒中的患者比例(14.3%对0%;P=0.018),侧脑室旁后部(85.7%对57.0%;χ2=4.180,P=0.041)和苍白球内侧(21.4%对4.7%;χ2=5.206,P=0.023)梗死以及索条状梗死(92.9%对65.1%;χ2=4.332,P=0.037)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小梗死组;白细胞计数[(7.7±1.7)×109/L对(6.6±1.8)×109/L; t=2.214,P=0.036]和血小板计数[(234.5±39.5)×109/L对(198.0±49.4)×109/L;t=2.618,P=0.010]显著高于小梗死组;存在感觉障碍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小梗死组(50.0%对24.4%;χ2=3.908,P=0.048)。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优势比1.018,95%可信区间1.000~1.621;P=0.044)和卒中严重程度(优势比18.245,95%可信区间1.534~217.052;P=0.022)与梗死灶大小呈显著独立正相关。结论AchA供血区梗死患者梗死灶大小与感觉障碍、基线NIHSS评分、卒中严重程度、梗死灶形态和部位以及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有关,其中血小板计数和卒中严重程度与梗死灶大小的独立正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梗死 脉络膜 弥散磁共振成像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血小板计数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脉络厚度和特发性黄斑(idiopathicmacularepiretinalmembrane,IMEM)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6-12期间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48例48眼,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的右眼进行对照,比较IMEM组患眼、健眼及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脉络厚度(subfovealchoroidalthickness,SFCT)水平,随访观察术后IMEM患者患眼及健眼SFCT水平变化,并分析术后脉络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术前IMEM组患眼SFCT(362.22~40.75m)明显较对侧健眼(410.56~38.45m)及对照组右眼(420.73~39.63m)低,且对侧健眼较对照组右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MEM组患者术后1wk患眼和健眼SFC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mo患眼和健眼SFCT均显著升高,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SFCT值趋于稳定,而术后1mo患眼和健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不同SFCT值患者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FCT值>380m组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明显较<320m组和320~380m组高,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分析,IMEM患者术后脉络厚度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存在正相关性(r=0.629,P<0.05)。结论:脉络变薄可能是IMEM的重要诱因,且术前脉络厚度对术后视力恢复也有一定影响。

  • 标签: 特发性黄斑前膜 脉络膜厚度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脉络动脉(AChA)起始端动脉瘤与AChA的位置关系,提出新的分型方法,针对不同分型采用个体化的介入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34例AChA起始端动脉瘤患者资料。新分型将不涉及AChA的动脉瘤归为Ⅰ型(无关型),涉及AChA归为Ⅱ型(有关型),再将后者细分为Ⅱa(瘤颈型)、Ⅱb(瘤体型)和Ⅱc(直接型)。除4例无症状微小动脉瘤予随访外,30例患者行介入动脉瘤栓塞。术后即刻以及在DSA随访中,利用Raymond分级评定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3 d内常规行MRI或CT检查;术前、术后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状态。采用χ²检验比较3组间的差异。结果AChA起始端动脉瘤Ⅰ型9例,Ⅱa型15例,Ⅱb型10例,无Ⅱc型。4例(Ⅰ型2例,Ⅱa和Ⅱb型各1例)无症状、微小动脉瘤予随访,30例(Ⅰ型7例,Ⅱa型14例,Ⅱb型9例)接受个体化介入治疗。12例(Ⅰ型4例,Ⅱa型5例,Ⅱb型3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5例(Ⅰ型3例,Ⅱa型7例,Ⅱb型5例)行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Ⅱa型2例,Ⅱb型1例)单纯置入支架(其中密网支架2例)。6例(6/7)Ⅰ型动脉瘤术后即刻达到Raymond-Ⅰ级栓塞(致密栓塞),Ⅱ型均为Raymond-Ⅱ~Ⅲ级(部分栓塞),3组间栓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43,P<0.001)。6例患者术中出现AChA显影不佳(Ⅱa型1例,Ⅱb型5例),Ⅱb型动脉瘤患者术中出现AChA损伤风险最高(χ2=10.308,P=0.006)。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与术前相比,mRS评分2例改善,1例下降,其余无变化;DSA随访15例,动脉瘤稳定10例,加重3例,好转2例。结论AChA起始端动脉瘤新分型有助于指导选择个体化的介入策略,Ⅰ型动脉瘤应尽量致密栓塞,Ⅱ型动脉瘤应在保留AChA基础上部分栓塞,Ⅱb型术中AChA损伤风险最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放射学,介入性 脉络膜前动脉 分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评价烟雾综合征(MMS)患者脉络动脉(AChA)和后交通动脉(PComA)扩张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并行颅脑CTA与DSA检查的MM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共入组71例MMS患者,根据DSA结果将患者分成单侧MMS组(20例,20侧半球)和双侧MMS组(51例,102侧半球)。单侧MMS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45±9)岁;双侧MMS组51例,男24例、女27例,年龄(44±12)岁。以一侧大脑半球为单位,在CTA及DSA图像上分别对患侧AChA和PComA进行评估,分为扩张组与未扩张组。采用Kappa分析评价2种检查方法判断AChA扩张的一致性。在CTA图像上测量PComA、大脑后动脉P1段和P2段的管腔直径,计算PComA/P1和PComA/P2的比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对CTA测量结果进行可重复性评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PComA扩张组与未扩张组的CTA测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绘制ROC曲线,计算诊断PComA扩张的最佳阈值,并分别计算CTA诊断AChA和PComA扩张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CTA诊断单侧MMS的AChA扩张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00%。CTA诊断双侧MMS的AChA扩张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90.00%、93.90%、93.14%、78.26%、97.47%。与DSA比较,CTA诊断单、双侧MMS的AChA扩张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种检查方法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1.00和0.79,P均<0.01)。共46例患者(69侧大脑半球)纳入PComA评价研究。扩张组的PComA/P1(1.09±0.41)和PComA/P2(0.86±0.13)明显大于未扩张组的PComA/P1(0.71±0.21)和PComA/P2(0.75±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9、-2.50,P均<0.05)。CTA诊断PComA扩张的最佳阈值分别为0.87(PComA/P1)和0.76(PComA/P2),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2%、83.33%、84.06%、86.84%、80.65%和79.49%、60.00%、71.01%、72.09%、69.23%。与DSA相比,CTA诊断PComA扩张的Kappa值分别为0.68(PComA/P1)和0.40(PComA/P2)。结论CTA评价MMS的AChA扩张与DSA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当CTA上PComA/P1比值大于0.87时,可以作为PComA扩张的诊断依据。

  • 标签: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脉络厚度(SFCT)变化已经成为研究眼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在一些眼科疾病中,SFCT的改变呈多样性,表现出脉络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极其复杂的改变,而且在血管性相关性疾病,或因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的全身性疾病中,SFCT的变化也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笔者现对非脉络疾病中SFCT的变化进行综述。

  • 标签: 脉络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中心凹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流量
  • 简介:摘要脉络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对视网膜功能正常发挥起重要作用。息肉状脉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类以异常分支状血管网和血管网末端息肉状膨大为特征的视网膜脉络疾病。其属于肥厚型脉络疾病谱,谱系疾病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并且存在特征性脉络改变:局灶性或弥漫性脉络增厚、脉络大血管层厚度所占比值增加、脉络血管通透性增高、继发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障碍或新生血管形成。目前研究表明,脉络改变表现不同的PCV,在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脉络的角度重新认识PCV,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98-102)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肥厚性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造影分析脉络转移癌的血流灌注特点以及与脉络血管瘤的血流灌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脉络转移癌患者21例(21只眼)作为脉络转移癌组,纳入同时期确诊的脉络血管瘤患者46例(46只眼)作为脉络血管瘤组。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获得肿瘤及其相邻正常眶内组织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峰值强度(maximum of intensity,IMAX)、上升时间(rise time,R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比较脉络转移癌与其相邻眶内正常组织定量参数的差异以及脉络转移癌与脉络血管瘤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定量参数鉴别脉络转移癌和脉络血管瘤的效能。结果脉络转移癌的IMAX大于眶内正常组织,RT、TTP、mTT小于眶内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脉络转移癌组IMAX小于脉络血管瘤组,RT、TTP、mTT小于脉络血管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IMAX、RT、TTP及mTT鉴别两种肿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95%CI=0.666~0.884)、0.970(95%CI=0.896~0.996)、0.729(95%CI=0.607~0.831)、0.992(95%CI=0.931~1.000),敏感性分别为71.7%、95.7%、76.1%、95.7%,特异性分别为85.7%、90.5%、66.7%、95.2%。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显示脉络转移癌与脉络血管瘤的血流灌注差异,超声造影定量参数RT及mTT在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 脉络膜转移癌 脉络膜血管瘤
  • 简介:患者,男,44岁,住院号242392.患者2001年9月中旬觉右眼视力开始下降,迅速加重,伴有眼痛、头痛,遂来我院,门诊查见右眼上方视网膜脱离,做B超(2001-12516):"右眼鼻上方眼底探及8.3×13.48mm的高回声,内部挖空及脉络凹陷,鼻下、颞上、鼻上方视网膜脱离光带2~5mm.

  • 标签: 右眼脉络膜转移癌 眼肿瘤 病例报告 诊断 眼底荧光造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cCSC)脉络血管改变,并分析其与中央黄斑厚度(CM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3月到2019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单眼cCSC患者38例76眼,并纳入30名年龄、性别、等效球镜度(SE)匹配的正常对照者30人30眼。采用海德堡增强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拍摄所有受检者的脉络图像,测量CMT、中心凹下脉络厚度(SFCT)、脉络血管指数(CVI)、脉络总面积(TCA)、脉络基质面积(SA)和脉络血管腔面积(LA)。比较cCSC患眼、cCSC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眼间SFCT、LA、SA、TCA、CMT和CVI的差异,并分析SFCT与CVI、SFCT与CMT、CVI与CM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CSC患眼、cCSC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眼间CVI分别为(71.67±5.60)%、(68.33±3.85)%和(64.70±1.88)%,SFCT分别为483.82(409.01,550.87)、444.66(351.25,505.15)和373.46(327.98,405.48)μm。cCSC患眼CMT、SFCT、TCA、LA、CVI显著高于cCSC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眼,cCSC对侧眼SFCT、TCA、LA、CVI高于正常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间SA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CSC患眼SFCT与CVI呈显著正相关(rs=0.703,P<0.001),CMT与SFCT、CVI均无明显相关性(rs=0.181,P=0.278;r=0.231,P=0.164)。结论cCSC患眼及对侧眼SFCT和CVI均较正常人高,cCSC患眼SFCT和CVI稍高于对侧眼,cCSC患者脉络血管存在显著扩张。cCSC患眼CMT与SFCT、CVI均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脉络膜 脉络膜血管指数 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中央黄斑厚度
  • 作者: 张新媛 邱冰洁 王艳红 李志清 曾依云 陈晓思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 100005,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人脉络厚度的分布情况并界定肥厚型脉络的诊断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招募的肥厚型脉络谱系疾病(PCD)以及正常人研究队列中正常者230人446眼进行脉络厚度分布分析,并选取其中屈光度、年龄及性别与PCD组匹配者199人382眼进行似然比分析。纳入PCD患者274例314眼作为PCD组,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病变患者133例149眼、息肉样脉络血管病变患者81例95眼、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60例70眼进行肥厚型脉络的诊断界值研究。所有受试者接受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扩瞳眼底检查和彩色眼底照相;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采集黄斑区9 mm×9 mm范围B扫描图像,用仪器自带TABS软件获取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预研究分区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厚度(SFCT)值;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SFCT与年龄和屈光度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SFCT的影响因素;采用似然比检验界定校正年龄及屈光度后肥厚型脉络的诊断值。结果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正常眼SFCT与年龄呈负相关(r=-0.34,P<0.001),男性及女性正常人SFCT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43,P<0.001;r=-0.38,P<0.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近视度数与SFCT呈弱正相关(rs=0.19,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屈光度是正常人SFCT的影响因素(均P<0.001)。20~39岁组、40~59岁组、60~79岁组、≥80岁组正常人肥厚型脉络的临界诊断值分别为320~330、330~340、250~275、200~225 μm。正常人20~39岁、40~59岁和≥60岁组中肥厚型脉络的占比分别为14.71%(10/68)、24.48%(47/192)和28.89%(55/18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0,P=0.046;LR=6.579,P=0.037),其中≥60岁组占比明显高于20~3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2,P=0.014;LR=6.479,P=0.011)。结论正常人不同年龄中肥厚型脉络的分布特点不同,年龄和屈光度是SFCT变化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厚度 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似然比检验 正常人 诊断界线值
  • 简介:摘要1例57岁男性癫痫患者因服用丙戊酸钠疗效不佳,加用托吡酯25 mg口服、1次/晚。7 d后,患者出现视力下降伴眼部疼痛肿胀,眼部超声检查示双眼脉络脱离。考虑与托吡酯有关,停用该药并给予醋酸泼尼松60 mg口服、1次/d治疗。8 d后,患者眼部疼痛、肿胀明显好转,眼部超声检查示脉络脱离表现消失。停药15 d后患者眼部症状消失。

  • 标签: 托吡酯 脉络膜积液 癫痫
  • 简介:摘要息肉状脉络病变(PCV)目前被归类为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nAMD)的一个亚型,但PCV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预后与nAMD有显著差异。鉴于PCV在亚洲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眼底专家推行了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用于研究针对PCV的有效和经济适用的治疗方案,并为PCV患者的诊治提供1级循证医学证据。本文从PCV治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进行探讨,希望对未来治疗该疾病的方向引发一些思考。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兰尼单抗 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光化学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