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采用剑突下切口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术治疗9例胸腺肿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4~83岁,平均(54.8±15.2)岁。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胸部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了解胸腺肿物与周围组织、血管关系,术前均未行肿物穿刺活检。全组手术过程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输血、加用肋间切口和中转开胸。术后无迟发出血、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胸腔或纵隔积气、重症肌无力等并发症。全组随访1~12个月,期间无肿瘤复发及特殊不适,疗效满意。经剑突下切口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术治疗胸腺肿瘤安全有效,创伤小,痛苦少,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对剑突下入路在复杂胸腺手术中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整合概述,并结合本中心剑突下双拉钩扩大胸腺切除术进行病例分享,探索剑突下双拉钩入路在Masaoka Ⅲ期胸腺肿瘤患者的应用前景。

  • 标签:
  • 简介:摘要胸腺肿瘤是前纵隔中最常见的肿瘤,以往认为发病率较低,同时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缺乏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获得的高级别循证证据指导临床。目前不同区域内对胸腺肿瘤诊治经验并不均衡,胸腺肿瘤诊疗过程中仍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探讨。本文拟通过综合纵隔占位手术指征、胸腺肿瘤手术切除范围、手术路径、术中淋巴结清扫及术后管理策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规范胸腺肿瘤外科治疗体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借鉴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方式对胸腺肿瘤MRI表现进行分类诊断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纳入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MRI检查发现85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腺肿瘤,结合MRI信号和形态学特征,借鉴乳腺BI-RADS分级模式,对病灶进行Ⅰ~Ⅴ类的分类诊断,并与WHO的组织细胞分类和Masaoka-Koga分期进行匹配对照。结果MRI分期与WHO分类和Masaoka-Koga分期可以形成较好的对应关系。根据病灶的信号和形态特征,85例胸腺肿瘤中,15/16例胸腺囊性病变被划分为Ⅱ类,对应良性病变;2/3例良性胸腺增生、4例A型、15/17例AB型、14/17例B1胸腺瘤被划分为Ⅲ类,对应低危病变;5/6例B2型和6例B3型胸腺瘤被划分为Ⅳ类,对应高危病变;9/11例胸腺癌被划分为Ⅴ类,对应侵袭性恶性病变。Spearmen相关系数为0.808,t=12.499,P<0.01。结论利用多模态MRI信息将胸腺肿瘤划分为Ⅰ~Ⅴ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WHO的组织学分型和Masaoka-Koga分期特征,有利于胸腺瘤的诊断治疗计划。

  • 标签: 胸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分类 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在重症肌无力(MG)伴胸腺瘤患者胸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0例MG伴胸腺瘤患者(MG组)、20例无MG的胸腺瘤患者(NMG组)的瘤旁组织及10例心脏手术患者(对照组)萎缩胸腺组织中的Tfh细胞比例及其蛋白分子CXCR-5、ICOS、PD-1和Bcl-6的表达水平。结果与NMG组和对照组相比,MG组胸腺组织中Tfh细胞比例及其CXCR-5、ICOS、PD-1和Bcl-6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G组胸腺组织中Tfh细胞比例及其CXCR-5、ICOS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G组与对照组胸腺组织中Tfh细胞PD-1和Bcl-6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伴胸腺瘤患者瘤旁胸腺组织中的Tfh可能通过提高自身免疫活性参与MG的发生和进展,抑制Tfh信号通路可能为MG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胸腺瘤 滤泡辅助性T细胞
  • 简介:摘要胸腺上皮性肿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前纵隔原发性肿瘤,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最早普遍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切除肿瘤,但此术式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近年来微创手术的研究进展较快,由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到被迅速推广的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虽然各种手术方式之间的优劣及适应范围尚存争议,但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微创手术具有更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胸腺肿瘤 胸腔镜 机器人 胸骨正中切口
  • 简介:摘要患者男,67岁。3年前体检发现前上纵隔肿物。随访肿物逐渐增大,行肿物切除。大体检查:肿瘤包膜完整,囊实性,大小4.0 cm×3.5 cm×3.0 cm。镜下观察:实性区由上皮样短梭形肿瘤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组成,局部肿瘤细胞有轻-中度不典型性,核分裂象达5/10HPF,伴粉刺样坏死;囊性区囊壁内见多个上皮样微结节,细胞形态温和,结节间充满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实性区和囊性区肿瘤细胞均表达细胞角蛋白19、p63,囊性区间质内丰富的淋巴细胞表达CD20和CD3,局部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病理诊断为混合性不典型A型胸腺瘤合并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情况良好。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手术切除是胸腺瘤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术后辅助放疗的作用一直存在不同争议。二维放疗时代多数获益不明显,精准放疗技术已使肿瘤放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胸腺瘤术后放疗价值也可能在改变。目前,放疗在手术切缘阳性或无法行手术切除者的作用是肯定的;在完整手术切除者中,Masaoka-Koga分期Ⅰ期患者无需术后辅助放疗,Ⅱ期患者术后辅助放疗作用争议较大,如果放疗宜考虑Ⅱb期、大体积、B2/B3型等因素;Ⅲ期术后辅助放疗也存在争议,但是多数结果倾向行术后放疗。术后辅助放疗宜采用精准放疗技术,照射范围建议瘤床三维外扩0.5 cm,肿瘤累及的纵隔胸膜及沿纵隔胸膜前后、头脚方向0.5~1.0 cm,肺侧纵隔胸膜为0.5 cm以内,以及肿瘤周血管壁和部分血管间隙,避免包括过多的正常组织。剂量在完全切除时为45~50Gy,非完全切除为54~60Gy或稍高,可能会使放疗获益增加和风险下降。质子、重离子等新型放疗技术的应用可获得剂量学方面的优势,是否能转化为临床获益还需进一步探究。

  • 标签: 胸腺瘤/放射疗法 放射疗法,术后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良恶性胸腺疾病的CT影像特点与鉴别,提高儿童胸腺疾病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行CT检查的胸腺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共入组50例患儿,男32例,女18例,年龄5 d~14.2岁,平均(6±4)岁。根据临床诊断和/或病理结果,将所有患儿分为良性组(22例)与恶性组(28例)。总结并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患儿的临床表现与CT征象(胸腺体积、形态、边界、密度、内部特征、与周围结构关系及强化方式、程度)。结果良性组和恶性组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多以发热就诊,无明显特异性。22例良性组中8例患儿表现为胸腺缺如,均为原发免疫缺陷病,且临床表现均有反复、持续呼吸道感染病史。28例恶性组中20例出现周围及远处侵犯,分别为淋巴结7例、胸膜6例、肺部6例、心包2例、肝2例、脾2例、肾2例、骨1例,其中6例胸膜受累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2组患儿CT表现比较,胸腺体积缺如及增大、边界、病灶内部坏死、推挤包绕血管、周围或远处侵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形态、密度、内部钙化或囊变、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良性病变CT多表现为胸腺缺如或体积正常、边界清、无坏死、无推挤血管、无周围或远处侵犯;恶性病变CT多为体积增大、边界清晰或模糊、内部可有坏死、推挤包绕血管、周围或远处侵犯。胸腺良、恶性疾病CT表现各有特征,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 标签: 胸腺 儿童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视盘旁萎缩(peripapillary atrophy,PPA)是视盘旁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萎缩。根据眼底形态不同PPA可分为α区及β区,使用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可将传统β区PPA进一步分为β区PPA和γ区PPA。PPA的发生与高龄、眼压升高、眼轴延长及葡萄膜炎相关。传统β区PPA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近视性黄斑病变及葡萄膜炎、Stargardt病预后较差的危险因素;SD-OCT分区的β区PPA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危险因素,与近视的相关性较弱;γ区PPA的发生与眼轴延长相关,可能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保护因素。(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63-169)

  • 标签: 视盘旁萎缩 青光眼,开角型 近视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63岁女性患者,发热3天入院。胸部CT检查示前纵隔占位,主动脉CTA检查示前上纵隔富血供占位,乳内动脉沿病变前上方绕行,病变与左侧头臂静脉紧密相连。在胸腔镜下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检查示胸腺淋巴血管瘤。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