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椎旁脓肿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0例胸椎结核合并椎旁脓肿青藏高原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结果10例青藏高原患者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正规抗痨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和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是保证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 标签: 胸椎结核 椎旁脓肿 后路病灶清除 植骨内固定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应用于开胸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诊治选择择期开胸术患者78例,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患者予单纯全麻,研究组39例患者予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MAP、HR指标变化及综合性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MAP、HR指标在T1、T2时间段与T0、T3时间段组内比较差异明显(P<0.05),且研究组患者在T1、T2时间段与T0、T3时间段的MAP、HR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麻醉药剂使用量少于对照组,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在开胸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 单纯全麻 开胸手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胸椎管减压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入组2012年2月-2015年8月采用后路胸椎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32例,其中使用普通磨钻行手术19例52节段,使用超声骨刀手术13例33节段。术前检查评估患者神经损伤程度,行影像学检查明确受压节段及范围;手术记录胸椎减压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术中有无神经损伤、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漏;术后再次评估患者神经症状恢复情况,行CT复查受压节段减压情况及内固定位置,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32例患者的减压手术时间为312.8min,出血量为984.4ml其中磨钻组手术时间为322.5min,出血量为986.8ml;超声骨刀组手术时间为298.5min,出血量为980.8ml。磨钻组术前JOA指数5.1,术后7.4;超声骨刀组术前JOA指数6,术后8.1。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脑脊液漏,行手术修补,所有患者均无术后神经损伤。结论在椎管减压环节中使用超声刀可以相对更安全的打开椎板。

  • 标签: 椎管加压 胸椎 手术 超声骨刀 O臂机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上胸椎骨折合并脊髓不完全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中上胸椎骨折合并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的临床手术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其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进行比较,对患者的神经损伤情况和胸椎Cobb角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共随访患者18例,随访时间在一年到三年时间,患者手术切口均在一期愈合,愈合时间2周左右,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有1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治疗后均痊愈;在伤椎Cobb角比较上术前术后存在明显差异,在神经损伤评价上,18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从B级改善为C级,2例患者改善为D级;C级当中有6例改善为D级,3例患者改善为E级;D级中有4例患者改善为E级,没有出现病情加重患者。结论中上胸椎骨折并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Cobb角,恢复患者的神经损伤,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 标签: 中上胸椎骨折 脊髓损伤 手术治疗
  • 简介:脊柱的嗜酸性肉芽肿(EG),是以朗格汉斯细胞增生为特征的多系统侵犯的反应性增生性疾病,它属于3种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LCH)中的一种,多见于小儿和青少年,成人较少见,老年人罕见。症状性的胸椎EG常引起背部疼痛,多伴有神经功能障碍,造成脊柱失稳,甚至造成瘫痪和二便功能障碍,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一旦发生神经功能症状或脊柱不稳,需要及时通过外科手术来干预,以达到挽救濒临恶化的神经功能。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肿瘤科于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胸椎EG患者28例,均采用一期后路肿瘤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重建脊柱稳定性,解决患者的神经压迫症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椎 嗜酸细胞肉芽肿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椎脊柱结核侧前方或肾切口术后反复发作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胸椎脊柱结核侧前方或肾切口入路手术后复治患者31例,有后路内固定者12例,其中半年内复发、加重、结核中毒症状持续者13例,切口窦道形成,长期不愈12例,其中有内固定的6例,经局部抗痨8周后,10例中有6例行内固定取出同时行瘘道入路侧前方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术。6例经3次手术5例治愈,1例瘘道形成,经多种治疗方法10年未愈,仍有瘘道形成。所有病例经2次或3次手术后依药敏试验结果均进行个体化的化疗1-2年。结果30例患者经第2次或第3次手术后均全部康复,1例经10年3次手术治疗仍未康复,瘘道形成,未愈合。17例术后出现肋间神经疼痛或麻木。随访10个月—10年,平均6年3个月,17例出现肋间神经疼痛患者15例缓解。31例中,手术前后的变化为Frankel分级B级6例—B级1例,C级15例—C级1例,D级10例—D级0例。结论对于胸椎结核反复发作者,尤其有瘘道形成者,局部用药后彻底病灶清除+植骨可取得良好的结果。

  • 标签: 脊柱结核 复发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成人下胸椎结核(T4-10)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探讨经胸腔入路和胸膜外入路治疗胸椎结核术式选择的适应症。方法2010.3-2015.12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成人胸椎结核患者88例,术后平均随访21月(18-24月)。A组68例,经胸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20例,经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1.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手术时间A组2.5hB组3.5小时,出血量A组600ml,B组1000ml。2.随访88例患者自体髂骨或肋骨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成人下胸椎结核的术式选择应根据患者一般状况,病变部位及范围而定,经胸腔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如无胸腔粘连,肺部疾病导致肺功能差,难以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可以优先选择经胸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 标签: 胸椎结核 外科治疗 手术方式 病灶清除术 植骨融合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对脊椎矫正复位术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到2016年8月收治的150例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75例,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电针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脊椎矫正复位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在两种不同治疗方法下取得的临床成效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经过两种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法后,两组患者也分别取得了不同的临床疗效,参照组患者取得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0.67%,研究组患者取得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67%,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研究组患者取得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采取脊椎矫正复位术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大力推广。

  • 标签: 脊椎矫正复位术 胸椎小关节紊乱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胸椎小关节紊乱手法复位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患者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位置不同采用5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520例,1次治愈264例,2~6次治愈112例,显效98例,好转46例,无效0例,治愈率72.3%,总有效率100%。结论通过上述手法对本组520例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其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胸椎小关节紊乱 手法 技巧
  • 简介:胸椎管狭窄症是胸椎及其软组织的退行性改变致胸椎管有效容积减少,产生的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状的一系列症候群,本病发病率较低,保守治疗效果差,常需手术治疗。该疾病病史较长,呈缓慢发展,常累及双下肢致感觉运动障碍,较少发生在单侧。我科经手术治疗证实2例胸椎管狭窄致急性单下肢瘫患者,术后患者恢复效果良好,将其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椎管狭窄症 单下肢 感觉运动障碍 神经根压迫 黄韧带骨化 理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牵引冲压复位法配合基本按摩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疗效。方法对28例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均采用牵引冲压复位法配合基本按摩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28例患者中,痊愈24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

  • 标签: 牵引冲压复位法 胸椎小关节紊乱 基本按摩手法 疗效明显
  • 简介:目的探讨经前方胸骨柄开窗入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3年6月,我科采用经前方胸骨柄开窗入路治疗25例上胸椎结核,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1-60岁,平均46岁。病变累及C7~T1椎体1例,T(1-2)椎体5例,T(2-3)椎体8例,T(3-4)椎体9例,T(4-5)椎体2例。根据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2例,C级5例,D级10例和E级8例。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s角、血沉(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Frankel分级情况;评估植骨融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8.6±21.6)min,出血量(573.6±149.2)ml。2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5±10.5)个月。术前上胸椎Cobb’s角平均(19.1±6.5)°,术后3个月矫正至(14.1±3.6)°,末次随访为(14.2±3.7)°,术后3个月上胸椎Cobb’s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SR平均(56.4±16.0)mm/h,术后3个月下降至(18.4±8.2)mm/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全部恢复至(9.6±3.4)mm/h,与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的17例,末次随访中都有明显恢复,B级2例恢复至D级1例、E级1例,C级5例恢复至D级1例、E级4例,D级10例全部恢复至E级。术后6~9个月复查示椎体间植骨融合良好,无结核复发。术后出现声音嘶哑2例,胸骨柄骨折未愈合伴有右上肢用力出现胸锁关节疼痛1例。结论经前路胸骨柄开窗入路可以显露上胸椎病灶,完成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结核 脊柱 胸椎 外科手术 胸骨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对胸部创伤急性疼痛的临床效果,为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对胸部创伤急性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35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超声引导下进行胸椎旁间隙置管,使用药物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对患者进行止痛,口服塞来昔布进行治疗,分析患者阻滞前后不同时间段的心压和心率变化情况,分析患者不同时间段静息和咳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情况。结果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等情况在阻滞前与阻阻滞后5min、阻滞后10min、阻滞后15min、阻滞后30min和阻滞后60min的变化情况差异不明显,阻滞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静息状况下,阻滞后的疼痛病况明显要好于阻滞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状态下,阻滞后的疼痛病况明显要好于阻滞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当天与出院1月和3月之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对胸部创伤急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显著,置管安全性高,药物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复合治疗镇痛效果极佳,有效的控制了患者的疼痛,临床上值得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胸椎旁阻滞 胸部创伤急性疼痛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中医正骨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致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胸椎小关节紊乱引发的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78例,分别采用倍他乐可和中医正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76例,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25例,总有效率为5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正骨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引发的心律失常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消除心律失常,促进心电图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胸椎小关节紊乱 心律失常 中医正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对胸椎椎小关节退行性变诊断的优越性。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64例胸椎椎小关节退行性的CT表现。结果胸椎椎小关节退行变可发生于胸椎任何节段,表现为椎小关节突骨质增生、硬化,椎间孔变窄,变形。椎小关节间隙狭窄,小关节腔内“真空症”,关节软骨下囊变,黄韧带钙化等表现。结论螺旋CT诊断胸椎椎小关节退行性变检查方便,快速,准确,对诊断胸椎椎小关节退行性变诊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标签: 胸椎 椎小关节退行性变 螺旋CT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epiduralspinalcordcompression,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生存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解放军307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胸椎MESCC患者72例。收集每例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cooperativeoncologygroup,ECOG)评分、Tokuhashi评分(包括原发肿瘤特点、术前卡氏评分、内脏转移、脊柱外骨转移、脊柱转移瘤数目和Frankel分级)、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的间隔期、运动障碍出现的时间、受累椎体分布、连续性、病理性骨折、术后行走状态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等数据。运用单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各暴露因素组的生存状况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胸椎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结果随访结束时,72例中62例死亡,10例仍存活,中位生存期7.45(0.3~91.9)个月。5例(7%)术后1个月内死亡,47例(65%)术后1年内死亡,55例(76%)术后2年内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术前ECOG评分〈2分、Tokuhashi评分〉8分、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的间隔期〈24个月、术后可行走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的MESCC患者生存期均明显延长(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Tokuhashi评分、年龄、和术后行走能力是影响MESCC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Tokuhashi评分能很好地反映MESCC患者的生存预后情况,同时年龄、术后行走能力也是影响胸椎转移瘤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骨肿瘤 胸椎 脊髓压迫症 减压术 外科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