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30年代初,冯友兰与胡适等人针对老子其人其书与孔子的先后问题,曾经展开过多次交锋。双方各自从所擅长的思想系统分析和考证方法辨伪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意见迭出。近半个世纪后,最终在出土文物的佐证下,胡适生前的推断被证明为真。他所力倡的“展缓判断”学术原则及对争议问题的处理态度对当下的学术研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冯友兰 胡适 展缓判断 学术争论 考证学
  • 简介:清代的科举可分三级:第一级“小试”.又称“童子试”,俗称“考秀才”;第二级“乡试”,俗称“考举人”;第三级“会试”和“殿试”.俗称“考进士”。清代沿明制,府、州、县均设学校,学生称为“生员”即“秀才”,是最低一级的功名,要取得秀才的资格.必须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

  • 标签: 准考证 清代 院试 秀才 俗称 科举
  • 简介:1948年的最后一天,在南京,对着滚滚东逝的长江,胡适和傅斯年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背诵着陶渊明的《拟古》诗第九首: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两人都不禁潸然泪下,相对凄然.伤心人别有怀抱.胡适如此动情,是因为此诗足以传达他末世的哀伤.这种哀伤不仅仅指的是国民党政权的败亡所带来的对个人前途的迷惘,还有他们热切向往的渐进变革之路的中断,以及他所追求的自由主义的幻灭.

  • 标签: 胡适彷徨
  • 简介:胡适档案名号——原名嗣糜,学名洪驿,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祖籍——安徽绩溪人出生日——1891年12月17日逝世日——1962年2月24日职业——现代著名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 标签: 胡适 历史学家 文学家 哲学家
  • 简介:1922年5月17日,刚在皇宫安装了电话的废帝溥仪,心血来潮,翻着电话本,到处给人打电话玩。他想起了他的洋老师庄士敦跟他提起的白话文运动的领袖胡适,想听听这个人“用什么调儿说话”,便拔通了胡适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正是胡适本人,溥仪《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了当时他们通话的情景:

  • 标签: 胡适 溥仪 会面 白话文运动 打电话 庄士敦
  • 简介:本文通过“一个原则、四个层级、多个维度”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花鼓滩簧在历史传播、剧目与唱词、唱腔结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共性特征,尤其是各剧种基本调【簧调】的基本腔式、句末落音、腔词关系、字位安排、伴奏乐器、过门等方面均有着较强的一致性,显示出密切的亲缘关系,其作为滩簧声腔支系是可以成立的。

  • 标签: 滩簧 花鼓滩簧 亲缘关系 声腔支系
  • 简介:采访中听同学们说过两个段子,一个是:“高二晚自习不要找我,我不足在考证,就是在准备考证的路上。”另一个是:“我的师兄在双选会上摆出了六七个职业资格证书,就像打扑克一样。”老师也介绍说有些学生对自己要求很严苛,不考到四五个证就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出色,整个学习阶段都在为考证奔波。

  • 标签: 学生负担 考证 职业资格证书 学习阶段 晚自习 双选会
  • 简介:三关石刻发现于贺兰山腹地三关口石壁上,故命名为三关石刻.三关石刻的发现,不仅对研究该区域明长城颇有价值,而且进一步说明有明一代明朝与蒙古关系密切,双方既有交战冲突,也有交往融合.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三关石刻加以考证研究.

  • 标签: 石刻 考证 贺兰山 明长城 石壁 明朝
  • 简介:人们往往容易将“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保存国粹”和“整理国故”混为一谈,其实,此二者是大有分别的。胡适是“整理国故”的提倡者,他认为“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有三种态度。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在这三项中,“积极的只有一个主张,——就是‘整理国故’”,他所说的“积极”,乃是“立”的意思,也就是说,前二者着重在“破”,后者着重在"立"。

  • 标签: 整理国故 胡适 “新文化运动” 鲁迅 学术思想 提倡者
  • 简介: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茶作为饮料的物质形态的起源地在哪里,历来观点颇多,主要有五种说法,但其中一些立论细细推敲便不可靠,根据典籍和史料综合分析,葭萌应该是其发源处。

  • 标签: 葭萌 巴蜀 苴族 鄂西 贡茶 秦人取蜀
  • 简介:近年来,常常新闻有报道大学生选择到职业院校“深造”,在拥有学位证、毕业证的同时考取职业资格证以助就业。而在职业学校,学生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在3到5年的学习时间里,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各种各样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

  • 标签: 职业准入 职业资格证书 军团 考证 学生选择 职业院校
  • 简介:胡适坚信"教育救国"理念,坚持教育独立原则,在大学层次设置、学术研究、教师聘任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至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不乏借鉴意义。

  • 标签: 胡适 高等教育 教育管理
  • 简介:名人身后是非多。胡适亦然,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头顶的帽子就又多又重。其中一个叫“新尊孔复古派”。之所以冠上“新”,一来,有别于五四前的老尊孔复古派;二则因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但后向右转,坠入尊孔复古泥淖,带些嘲笑味。

  • 标签: 复古派 尊孔 胡适 新文化运动 七十年代 领军人物
  • 简介:2014年6月7日上午8时许,一位考生在乘坐出租车前往考场时将装有准考证的背包落在出租车上。情急之下,考生拨打110报警,交警立即与天津广播电台联系发布通知全城查找准考证。考生所乘出租车司机王师傅发现书包后,一边向考场疾驰,一边拨打110报警。为让王师傅以最快速度赶到考场,警方开通绿色通道,要求所有车辆看到王师傅的出租车都帮忙让行,让“准考证”尽快赶到考场。8点55分,王师傅的出租车顺利抵达考场,此时距开考只剩不到5分钟。

  • 标签: 准考证 天津 出租车司机 110报警 合力 绿色通道
  • 简介: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的重要警种之一,是维护审判秩序,保障司法公正、权威的重要武装力量。然而,这样一支司法行政执法力量,其诞生和发展并不是与我国古老而悠久的司法体制与审判制度应运而生的。我国司法警察的发端起源与中国司法制度和审判制度的变迁以及中国警察制度的建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司法警察制度的建立发展又带有深刻的西方警政思想的烙印。

  • 标签: 司法警察 端源 考证
  • 简介:胡适在1928年春任中国公学校长实际上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权宜选择,并无久居的打算。得益于胡适的个人声望及其开明的治校风格,中国公学在其任内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作为一所私立大学,中国公学面临的基本困境并未因胡适掌校而消除。随着时势演变,国民党对上海教育界的控制日益加强,加上北平的政治环境日渐宽松,胡适最终选择北返。胡适辞职后,中国公学的问题集中爆发,在胡适任内未实现的党化渗透,并未因其离职而避免。胡适离职不到半年,学校即发生大的风潮,导致中国公学由兴盛急剧转向衰败。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实际上是内外各种因素作用下的偶然结果,故而其在中国公学创造的成就只能是昙花一现。

  • 标签: 胡适 中国公学 党化教育 大学自治
  • 简介:1957年秋,主持"中央研究院"达18年之久的朱家骅执意请辞。1957年11月4日,蒋介石以"总统"身份发布命令,任命胡适为"中央研究院院长"。1958年4月10日胡适正式接受了"中央研究院院长"职务。只是,胡适参加完"院长"就职典礼后,又返回美国处理私人事务,直到11月5口才回台北正式定居,住进"中研院"为他特别修建的"院长"住宅。

  • 标签: 就职典礼 私人事务 朱家骅 发布命令 中研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 简介:汉集灵宫为武帝求仙所建,汉华阴县为高祖八年更名设立,二者均位于华山北麓。《水经注·渭水》对其地望记载明确,本无争议,但近人研究却逐渐将其位置相互混淆。汉华阴故城年代稍早于集灵宫,二者性质、年代和功能均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秦汉离宫别馆考古队调查华阴市境内,在此发现并详细调查了杨家城、瓦渣梁等10处秦汉时期遗址,采集到大量可供断代的遗物标本,为解决华阴境内秦汉时期遗址的性质提供了科学、详实的资料。其中杨家城遗址通常被认为是汉“华阴故城遗址”,但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该遗址年代较晚,与文献记载的汉华阴县城不符,反而与汉集灵宫在年代和地望上非常吻合,应当是汉集灵宫遗址所在。考古队在杨家城遗址以东还发现了另外两个重要遗址—瓦渣梁与黄埔峪遗址,通过研究,发现这两个遗址当分别为汉华阴故城和华山祠所在。

  • 标签: 汉代 集灵宫 华阴故城 京师仓 华山祠
  • 简介:胡适的英文文章“APhilosopherofChineseReactionism”(《中国保守主义的哲学家》)发表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这是一篇佚文,与《胡适日记》提到的文章“GoodnowandChineseReactionism”有亲缘关系。它的价值在于反映了袁世凯称帝前胡适对新知识分子的认识水平,是理解胡适的知识分子观以及他处理与国家、政府关系的钥匙,还可从中发现他参与新文化运动的动机。

  • 标签: 胡适 佚文 古德诺 新知识阶层
  • 简介:凡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或相通转)的字称为同源字.“言”、“告”、“舌”这三个字从音、形、义三个角度进行考证,可得出同源的结论:它们均来源于古代的“铎”形.

  • 标签: 同源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