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由于亚临床甲减患者缺乏明显临床表现,一般仅在血清学检查中发现,但亚临床甲减可导致动脉硬化等不良后果。防治亚临床甲减是我国内分泌学界医生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探讨亚临床甲减与动脉硬化的关系,讨论是否有必要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规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 标签: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理学/并发症 颈动脉/病理学 血管内膜/病理学 颈动脉疾病/病因学 人类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关系以及瘦索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门诊体检正常者56例,分别测定其血清瘦索、空腹血糖、血脂含量,血压及体重指数(BMI)、腰围.同时使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IMT。结果:颈动脉IMT与血清瘦索浓度星显著正相关(男r=0.41,P〈0.005,女r=0.44,P〈0.001),与BMI、腰围、年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男性收缩压(SBP)及女性舒张压(DBP)呈正相关(r=0.33-0.51,P〈0.05或〈0.001),剔除BMI后IMT后仍与瘦素呈正相关(r=0.43,P〈0.001)。结论:血清瘦素浓度与颈动脉IMT独立相关,提示瘦索可能有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

  • 标签: 瘦素 动脉硬化 颈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2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120例为对照组;(1)分析两组的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血尿酸(UA)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2)分析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结果(1)经比较,研究组的WHR、BMI、UA、C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2)UA与CIMT呈正相关(r=0.407),高尿酸患者的CIMT增加,即高尿酸血症是CIMT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密切相关,高尿酸可影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从而增加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因素。方法检测17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IM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尿微量白蛋白(UAER)、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UAlb/Cr)值,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nHOMA-IR),并将IMT与其他因素作相关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IMT与2hPG、TG、TC、LDL-C、FINS、InHOMA-IR、UAER、UAlb/Cr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与FBG、HbA1c不相关(P〉0.05)。进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变量为2hPG、LDL-C、BMI、InHOMA-IR、UAER、UAlb/Cr、HDL-C。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2hPG、TG、TC、LDL-C、FINS、InHOMA-IR、UAER、UAlb/Cr影响IMT,应针对这些相关因素进行干预,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 标签: 2型糖尿病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颈总动脉IMT的相关性.方法对83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7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下肢动脉动脉、腘动脉)及颈总动脉IMT采用彩色超声测量,分析下肢动脉IMT与颈总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IMT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r=0.586,P〈0.01),胭动脉IMT也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r=0.239,P〈0.05).胭动脉IMT[(0.92±0.59)mm]高于颈总动脉IMT[(0.76±0.18)mm](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IMT也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且腘动脉IMT较颈总动脉IMT能更早反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更有助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

  • 标签: 糖尿病 2型 下肢动脉 颈总动脉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研究依据。 方法 将 259例慢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128例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和药物,观察组 131例加用中医辨证治疗,治疗 30 d后评定临床疗效,多普勒彩超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脑血流图。结果 综合 259例患者的治疗情况,从辨证分型来看,风阳上扰证和肝火上炎证治疗前后比较,颈动脉内膜异常改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证型均有显著性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加用辨证论治的中药治疗所有的中医证型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程度显著性减轻,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0.01),并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辨证论治是对慢性脑缺血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最好方法。  

  • 标签:    [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慢性脑缺血 中医辨证论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将259例慢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8例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和药物,观察组131例加用中医辨证治疗,治疗30d后评定临床疗效,多普勒彩超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脑血流图。结果综合259例患者的治疗情况,从辨证分型来看,风阳上扰证和肝火上炎证治疗前后比较,颈动脉内膜异常改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证型均有显著性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加用辨证论治的中药治疗所有的中医证型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程度显著性减轻,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并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辨证论治是对慢性脑缺血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最好方法。

  • 标签: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慢性脑缺血 中医辨证论治
  • 简介:目的分析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高血压病患者246例,通过两种分组方法,1.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mill),分为IMTI(IMT≤0.8),IMT2(0.8〈IMT〈1.2).IMT3(IMT≥1.2)三组,2.根据糖尿病状况分为三组,高血压无糖尿病组(组1)、高血乐伴糖耐量减低组(组2)、高血压伴糖尿病组(组3),分析IMT与年龄、收缩乐、脉压、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血脂、尿酸、平均心率、空腹血糖的相关性,结果1.IMT1,IMT2及IMT3i组间的体重指数、即测血乐、高血乐病程、总胆同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及血尿酸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2.IMT与年龄、收缩乐、脉斥相关(P〈0.001);3.高血压无糖尿病组患者空腹血糖与IMT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病患者IMT与年龄、脉乐密切正相关:无糖尿病的高血晤患者空腹血糖可能与IMT正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内膜中层厚度 颈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不同血脂水平血清骨钙素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FIMT)及下肢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内分泌二科就诊的304例新诊断男性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2.0±6.0)岁。将研究对象分为血脂异常组(156例)和血脂正常组(148例),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骨钙素,计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应用彩色超声测量FIMT及下肢动脉斑块,分析骨钙素与FIMT及下肢动脉斑块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²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脂正常组的骨钙素水平明显高于血脂异常组[(17.84±6.71)比 (16.36±6.25)ng/ml,t=1.993,P=0.047];相关分析显示骨钙素与年龄、FPG、HbA1c、HOMA-IR、TC、TG、LDL-C及hs-CRP均呈负相关(r=-0.172~-0.137,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血脂异常组中,骨钙素与FIMT呈负相关(β=-0.184,P<0.05)。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其他因素后,整体人群中低水平骨钙素是下肢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946,95%可信区间:0.908~0.985,P<0.01),血脂异常组低水平的骨钙素仍与下肢动脉斑块独立相关(比值比:0.935,95%可信区间:0.880~0.993,P=0.028),而在血脂正常组低水平的骨钙素与下肢动脉斑块无关(比值比:0.956,95%可信区间:0.901~1.015,P>0.05)。结论在新诊断中年男性T2DM血脂异常者中,骨钙素与FIMT呈负相关,且低水平骨钙素是下肢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2型 骨钙素 下肢 动脉斑块 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改变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高频彩超观察不同剂量立普妥对老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00例患者,采用临床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试验一组口服立普妥10mg/d(n=51),试验二组口服立普妥20mg/d(n=49),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药物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颈总动脉和双侧颈动脉分叉处IMT有明显改善(P<0.05),颈内动脉IMT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组间比较IMT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严重肝肾功受损及肌酶升高。结论从卫生经济学出发,每日10mg立普妥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是安全、有效的;彩超可以准确、方便地评价不同剂量的立普妥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 标签: 立普妥 颈动脉 内膜-中层厚度 老年人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研究依据。 方法 将 259例慢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128例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和药物,观察组 131例加用中医辨证治疗,治疗 30 d后评定临床疗效,多普勒彩超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脑血流图。结果 综合 259例患者的治疗情况,从辨证分型来看,风阳上扰证和肝火上炎证治疗前后比较,颈动脉内膜异常改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证型均有显著性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加用辨证论治的中药治疗所有的中医证型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程度显著性减轻,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0.01),并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辨证论治是对慢性脑缺血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最好方法。  

  • 标签:    [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慢性脑缺血 中医辨证论治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胱抑素C(CysC)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选择101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同期5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CysC水平,超声测定CIMT,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CysC与CI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92±0.21)mg/L比(0.85±0.20)mg/L、(0.91±0.16)mm比(0.65±0.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元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在总的人群还是在高血压组或对照组,CysC均与CIMT呈正相关(r=0.412,0.443,0.315,P<0.01).结论血清CysC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程度相关,提示CysC有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 标签: 高血压 胱抑素C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入院的171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MT厚度分为IMT1、2、3组,对比三组患心血管危险因素等情况;再根据患者血压分级,依次分为I、Ⅱ、Ⅲ级组,对比三组患者IMT情况。结果IMT2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最高收缩压、脉压均显著性大于IMT1组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2组患者LDL明显性高于IMT1组患者,存在明显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3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最高收缩压、即测收缩压、脉压及总胆固醇均显著性高于IMT1组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3组患者的最高收缩压、脉压均显著性高于IMT2组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3组患者的总胆固醇、LDL均明显性高于IMT2组患者,存在明显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超过半数的高I级患者IMT〈0.9,有超过半数的高血压Ⅱ级患者0.9≤IMT≤1.2,有超过半数的高血压Ⅲ级患者IMT〉1.2。结论平均年龄、最高收缩压、脉压及低密度脂蛋白(LDL)越高,患者IMT厚度越厚;同时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IMT厚度≥0.9者数目显著性增高;对于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者,也会出现IMT增厚的现象。高血压患者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对IMT有一定影响,积极减少危险因素是治疗高血压、减少靶器官损害和改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措施。

  • 标签: 高血压 心血管危险因素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69例,以CIMT0.9mm为界,分为A组(CIMT<0.9mm,n=90例)、B组(CIMT≥0.9mm,n=79例),比较两组间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BG)、24h平均血糖(MBG)、超敏C反应蛋白(H-CRP)等指标。结果(1)B组MAGE、LAGE、h-CRP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LAGE、MAGE、H-CRP与CIMT均具有相关性(P<0.05),其r值分别为0.277、0.411、0.163。结论血糖波动、炎症因子可加重T2DM大血管病变发展,控制血糖平稳及机体炎性状态可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进展。

  • 标签: 2型糖尿病 血糖波动 颈内膜中层厚度 H-CRP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超声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诊断准确性。 材料和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血管造影患者200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血管造影结果阳性和胸痛的患者被认为是病例,而没有的则被认为是阴性。 使用7MHz传感器检查双侧颈动脉超声获得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 。 内膜中膜厚度为0.6mm,定义为无斑块。 结果:血管造影结果分别为单支血管病、双支血管病和三支血管病,分别 占18%、11.5%和20.5%,而对照组则无。 其中14.5%有斑块形成,12%有钙 化。 B超的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75%,阳性预测值为75.72%,阴性预测 值为77.31%。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病,内膜中层厚度,B 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压晨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对212例入选病例监测24h动态血压和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arteryintima-mediathickness.IMT),记录各血压值,计算血压晨峰值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arterialstiffnessindex,AASI)。观察血压晨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结果IMT增厚组中AASI及血压晨峰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5);血压晨峰组中AASI、IMT均显著高于非血压晨峰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压晨峰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较其他因素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密切。结论血压晨峰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有更佳预测价值。

  • 标签: 血压晨峰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动脉内-中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顺应性。方法:择取本院于2017年7月到2018年10月间接收的高血压患者32例,将其纳入研究组中,同时纳入同时间段接收的体检人员32名,作为对照组。比对两组的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高血压各阶段颈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高于对照组,其中两组、舒末期流速、脉动指数、阻力指数、CCSF1、CCSF2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超声 高血压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血管顺应性
  • 简介:目的评价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心病的可能关系。方法共纳入72例患者,38例为冠心病、34例无冠心病,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B超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与无冠心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左室肥厚患者相比,左室肥厚组颈动脉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T增厚预示心血管疾病的存在。

  • 标签: 肥大 左心室 动脉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