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及重组技术在肠系膜静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1例经临床及手术确诊的肠系膜静脉患者进行研究,对其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7例患者行增强扫描,并应用重组技术进行处理。结果21例患者行CT平扫,可见18例肠系膜静脉增粗,11例主肝腔内呈现高密度影,14例有腹腔积液,14例肠系膜周围脂肪密度增高,6例可见肠管扩张和积液积气,20例肠壁可见增厚及水肿;17例行增强扫描的患者中,14例肠系膜静脉内可见充盈缺损,11例肠管管壁强化,3例未强化,3例CT未能直接显示出血栓,但扫描可见有肠壁强化程度减小、肠壁增厚、肠管扩张等可反映肠缺血的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及重组技术应用于肠系膜静脉中的诊断中可直接显示血栓的位置及范围,有效性高且无创,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肠系膜静脉血栓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组技术
  • 简介:摘要深静脉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及时治疗,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溶栓
  • 简介:摘要 : 下肢静脉形成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后多数患者活动受限,治疗护理工作较为复杂,是血管外科临床诊疗及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下肢静脉的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入手,阐述静脉形成在临床中的护理和预防应用现状,为临床诊疗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护理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深静脉形成的适宜技术。方法 通过将 2016 年 1 月至 2016年 12 月选定的 80 例高危住院孕产妇 分成俩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干预孕产妇 LEDVT形成,对照组通过调取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干预措施与应用传统预防措施预防孕产妇 LEDVT形成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 40 例,无临床症状,经彩超确认下肢深静脉形成 1例;对照组 40 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经彩超检查确认下肢深静脉形成 8 例。所有血栓形成患者均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 应用科学评估方法,筛选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干预 LEDVT形成,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降低了高危孕产妇 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  预防  LEDVT   深静脉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下肢,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孕产妇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高龄化日趋明显,孕产妇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之一些社会因素的参与,致使下肢深静脉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与医疗安全。我院应用科学评估方法对住院孕产妇进行评估,及时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交替使用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深静脉形成,观察干预效果,从而寻求一种操作简便、经济适用、适合基层医院应用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通过将 2016 年 1 月至 2016年 12 月选定的 80 例高危住院孕产妇 分成俩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执行护理常规基础,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进行干预;对照组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预防措施。 本文 80 例孕产妇均按照我院下肢深静脉危险度评分表进行评分筛选,产前均无下肢深静脉形成。其中实验组 40 例,年龄 20-51 岁,合并妊娠高血压 2 例,合并心脏病 3例,合并智障 2例,剖宫产 28 例。对照组 40 例,年龄 20-48 岁,合并妊娠高血压 5例,合并心脏病 2例,合并智障 1例,剖宫产 30 例。两组孕产妇年龄、例数、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诊疗方法  一旦确定为高危孕产妇,即纳入实验组进行干预,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2次 /日,每次 30min; TDP照射 2次 /日,每次 30min。按照 7: 00、 11: 00、 15: 00、 19: 00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照射、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照射顺序,分时段交替干预至出院前一天。每日评估下肢肿胀、疼痛情况,有症状者即刻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血栓形成者即退出试验;无症状者于住院第五天、第九天…出院前一天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形成情况。一旦下肢深静脉形成,立即停止试验,并按照血栓形成进行治疗及护理。    1.3  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判定  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查血 D-二聚体进行辅助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 3  讨论 深静脉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在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多发生于下肢,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妊娠期体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抗凝血酶Ⅲ和蛋白 S水平降低,孕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胎盘产生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明显抑制了纤溶系统,进一步加重了高凝状态;分娩或剖宫产时容易引起血管损伤,引起继发性凝血功能增强,同时也损伤了血管内皮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增大的子宫压迫引起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同时硬膜外麻醉可引起血管扩张,下肢血流速度减慢,术后卧床及惧痛减少活动,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加重血流缓慢。采取何种干预措施减少下肢深静脉形成,已成为目前医生较为关注的课题。    3.1   LEDVT诊断标准   传统的 LEDVT诊断标准是下肢静脉造影,费用昂贵,属于有创性的检查,且注射造影剂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不能用于早期诊断。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 D-二聚体升高是血栓形成后继发纤溶的结果,能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变化,是筛选 LEDVT的首选指标。通过测定 D-二聚体含量,可以判断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和纤溶亢进,对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能够反映疾病的发展变化、严重程度,帮助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对于监测血栓形成过程或抗凝、溶栓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 LEDVT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具有临床意义,本研究将其作为下肢深静脉形成的确诊手段。   目前 一旦确定为高危患者,即刻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进行干预,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明显降低了高危孕产妇 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无需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操作简便易行,无创伤,经济适用,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1〕林素琴,林剑芳,洪  飞 .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形成的护理〔 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 15): 136-137.   〔 2〕邓月香,曾玉娥,卢小燕 .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中旬刊, 2012, 5,( 06): 14-15.   〔 3〕余  鑫,余昌俊,余康敏,许  克 .CD62P、 CD63、 D-二聚体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关系〔 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 2): 379-381.    〔 4 〕梁丽霞,李映桃,王  艳,黄燕芳,王天红 .妊娠期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护理〔 J〕 .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 2016第 13卷第 6期: 70-72.

  • 标签:
  • 简介:静脉是住院患者常见并发症,由于深静脉起病隐匿,不易察觉,往往在发病后才被发现,易对患者造成较大危害.笔者对深静脉的发生病因、国内外流行病学、预防措施及护理管理方法进行总结,望能对深静脉的预防及护理提供参考.

  • 标签: 深静脉栓塞 预防 护理管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对PICC置管静脉原因的分析与探讨。方法从我院所收治的由于采用PICC置管治疗而患有静脉的患者100例,分析所选患者资料,进行总结与归纳。结果在所选患者中,在成静脉的相关因素中,年龄因素占35%,体位因素占9%,置管部位因素占13%,血管状况占11%,导管因素占17%,基础疾病因素占15%。结论采用PICC置管治疗法致使患者出现静脉的原因较为复杂,需要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才能降低患者患病几率。

  • 标签: PICC置管 静脉血栓 原因分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肿瘤患者静脉护理方案,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4月到2017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例肿瘤并发静脉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患者血栓状况后,积极配合抗凝治疗给予护理干预,监测患者并发症及抗凝指标的变化,观察拔管成功率。结果本研究纳入12例肿瘤患者中,12例患者全部拔管成功,未出现断管、出血或者血栓脱落等情况的发生。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静脉后,接受抗凝治疗期间,应该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下,密切观察凝血情况、血小板及D-二聚体变化,并实施相应的安全护理,确保拔管成功。

  • 标签: PICC 肿瘤 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每四个死亡病人中有一个是因为血栓导致的1,血栓发生在静脉系统通常导致深静脉(DVT)和肺栓塞(PE),每年每1000个人中大约有1-2个人患静脉2。在美国,静脉每年影响900000人,导致数以万计的患者住院甚至死亡3,已知深静脉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肥胖,癌症,遗传性血液高凝状态4。制动导致血流扭曲,例如手术后卧床不起的位置,长时间的飞行,和下肢麻痹组成了自发性DVT的主要刺激因素。此外静脉不同于动脉血栓,它保持着内皮细胞的完整性5。

  • 标签: 静脉血栓 血管内皮损伤 血液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实验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疑似患有下肢深静脉患者10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100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深静脉造影检查,并比较两次检查结果。结果100例患者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有下肢深静脉患者85例,深静脉造影检查患有下肢深静脉患者84例,经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方式一致性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敏感度为95.8%,特异度为80.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结合深静脉造影检查,是下肢深静脉临床检查首选方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下肢深静脉 临床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形成介入术后的护理。方法通过对我科421例深静脉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结果1例并发脑出血后康复出院,余420例均取得显著疗效,水肿完全消退。未发生致死性肺栓塞。结论介入治疗和护理对下肢深静脉的患者康复和痊愈有极大的疗效。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护理 讨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妇科盆腔术后并发深静脉护理的措施,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3月份至2017年4月份收治的30例妇科盆腔术后并发深静脉的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我院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干预方法,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我院护理人员提供了基础护理、心理疏导、用药指导、病情观察护理,所有患者的患肢均消肿,进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的结果显示,8例患者的深静脉再通,22例患者部分再通,伴随周围的侧支循环。对患者进行半年随访,发现29例均表现出深静脉再通或者部分再通,1例仍伴随轻微的患肢肿胀与轻度静脉曲张,预后效果十分良好。结论针对妇科盆腔术后并发深静脉的患者,在积极对症治疗的同时,采取包括基础护理、心理疏导、用药指导、病情观察护理在内的全面性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体征,促进深静脉的再通,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妇科盆腔术 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深静脉的危险因素,为临床DVT的预防实践、护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三所医院神经外科确诊为DVT的患者为病例组,配对选取性别一致、神经外科疾病诊断一致。采用SPSS18.0软件,分别将各变量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再将筛选出的多个变量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神经外科深静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神经外科DVT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昏迷、偏瘫与制动、感染、创伤与骨折、下肢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外科大手术、手术时间、输血脱水药、血管刺激药、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因素logistic回归研究显示昏迷、偏瘫与制动、感染、下肢中心静脉置管是神经外科DVT的危险因素。临床上要重视这类高危患者,早期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深静脉的发生风险,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神经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防对骨科手术后深静脉形成的作用。方法选取76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对其进行预防性护理,另外选取7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常规护理,观察者是在对照组基础对其进行抗凝药物、观察和活动等预防护理,对两组患者状况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下肢肿胀及疼痛、肺栓塞等状况进行对比,观察组的发生率为7.9%,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9.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骨科手术后对其进行预防性护理可以降低深静脉形成的概率。

  • 标签: 骨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装置在急性下肢深静脉(DV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7-03我科收治的29例进行机械血栓清除术(PMT)的DVT患者,在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首先行PMT治疗,依据血管造影评价血栓清除率,对残存血管狭窄病变者予以成形治疗。出院后服用华法林或利伐沙班抗凝至少6个月,第1、3、6、12月返院复查下肢静脉彩超。结果:所有患者均行PMT治疗,术中DSA造影评估22例静脉完全再通,达到清除率Ⅲ级,7例静脉部分再通,达到清除率Ⅱ级。其中23例行狭窄髂静脉球囊扩张,21例行支架植入;所有患者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1例患肢肿胀复发,行闭塞髂静脉支架植入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无病变血管管腔血栓复发。结论: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装置可迅速减轻血栓负荷,提高管腔完全再通率,在急性下肢深静脉治疗中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性 机械血栓清除 AngioJe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形成的护理。方法选择骨科手术后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组的护理模式基础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深静脉的形成发生率。结果通过不同的护理服务之后,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93.02%)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76.74%),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深静脉发生率(0%)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的深静脉发生率(9.30%),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形成的护理用效果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深静脉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骨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超声在下肢静脉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于我院的下肢静脉患者106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就诊于我院非下肢静脉患者10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进行检查,观察并分析两组下肢各静脉内径及血流信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静脉内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流速度均较观察组明显减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可以通过观察静脉内径的改变及局部血流速度的改变情况对其进行诊断,诊断效果显著,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血管超声 下肢静脉血栓 诊断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DVT)的原因、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76例髋部骨折住院患者;合理功能锻炼;给患者机械预防,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护血管,等预见性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的发生。结果76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预见性护理,可明显减少静脉形成。

  • 标签: 髋部骨折 深静脉血栓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于 PICC 置管后静脉形成产生的影响。方法: 2016 年 4 月 -2017 年 1 月间在我院行 PICC 置管后出现静脉的病患中抽出 100 例,将其分成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各 50 例,常规护理组病患行普通病房护理,而护理干预组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比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病患的护理满意率。结果:护理干预组病患的护理满意率是 100% ,而常规护理组病患的护理满意率是 78% ,两组比较存在差异。结论:对 PICC 置管后出现静脉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标签: PICC 置管 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在下肢静脉临床诊断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47例下肢静脉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观察组超声检查结果;并对比两组下肢静脉管径测量结果。结果47例患者经超声诊断均为下肢静脉,检出率为100.00%,其中下肢静脉分布部位分别为股总静脉(25.53%)、股浅静脉(21.28%)、腘静脉(23.40%)、胫后静脉(19.15%)、腓肠肌静脉丛(10.64%);观察组下肢静脉管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检测有利于提高下肢静脉检出率,并可通过声像学表现对病情进行有效评估。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超声检查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