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讨强回声灶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肝脏进行常规检查,了解强回声灶大小、分布和声像图表现特征。结果:实质非特异性强回声灶86例;胆管壁强回声灶11例;血管壁强回声灶3例;血管瘤强回声灶1例;囊肿壁强回声灶4例;肿瘤强回声灶1例;内胆管结石6例;肝脏术后强回声灶1例。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强回声灶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肝内强回声灶 超声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91例接受肠营养的老年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肠营养开始时间分为入院48 h内行肠营养治疗组(观察组)和48~72 h内行肠营养治疗组(对照组)。结果显示,肠营养治疗后3 d,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P、ALT、AST、GGT和炎症指标CPR、降钙素原、IL-6、TNF-α及肠黏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乳酸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老年SAP患者48 h予肠营养支持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肝功能,减少炎症递质释放,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内营养 肝功能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CT以及MRI诊断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起始时间:2021.11;终止时间:2022.11。收集该阶段我院经肝胆组织探查手术确诊的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为对象,共计例数70人,均接受CT、MRI、以及二者联合诊断,通过检出率判断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CT联合MRI检出率高于单项检测率,P

  • 标签: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原发性肝癌术后伴随复发患者中,探究治疗时传统手术、射频消融术流程、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需要,从同一时间阶段收治患者中筛选62例,分为2组,即:对照组、实验组,指导依据为:电脑随机法,统计发现,2组调查对象具体构成为:原发性肝癌术后伴随复发患者,入院时间起于2020年1月,止于2022年12月;其中,传统手术在对照组中开展,射频消融术在实验组中开展,各组收纳样本数为31,比对疗效。结果:(1)对实验组展开评测,临床指标即:手术用时、住院用时、术中出血量相较对照组,实验组居更低水平,P<0.05;(2)并发症发生率中,不同手术方案测定值差别明显,且实验组(6.45%,2/31)VS对照组(25.81%,8/31),较低,P<0.05。结论:临床上,在手术用时、住院用时缩短,减少术中出血量,预防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患者并发症,降低发生率方面,和传统手术相比,射频消融术更具优势,可推行。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术后肝内复发 并发症发生率 射频消融术 传统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控制营养状况(CONUT)评分对布-加综合征患者行经颈静脉内门腔支架分流术(TIPSS)后发生显性性脑病(OHE)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21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8例行TIPSS治疗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6例,女22例;年龄为(46±13)岁。观察指标:(1)手术和随访情况。(2)TIPSS后发生OHE的影响因素分析。(3)TIPSS后发生OHE的预测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前进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进行效能评价,曲线下面积间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1)手术和随访情况。48例患者顺利完成TIPSS,手术时间为(131±29)min。所有患者植入8 mm支架。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6(25,71)个月,其中14例患者术后发生OHE,34例患者未发生OHE。14例发生OHE患者中,West-Haven分级2级12例,3级2例。(2)TIPSS后发生OHE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性脑病史、CONUT评分是布-加综合征患者行TIPSS后发生OHE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8.36,1.74,95%可信区间为1.02~68.75,1.12~2.69,P<0.05)。(3)TIPSS后发生OHE的预测情况。ROC结果显示:CONUT评分、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整合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预测TIPSS后发生OH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95%可信区间为0.64~0.91,P<0.05)、0.71(95%可信区间为0.56~0.87,P<0.05)、0.71(95%可信区间为0.53~0.88,P<0.05)。CONUT评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整合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84,0.59,P>0.05)。CONUT评分预测TIPSS后发生OHE的最佳临界值为7分,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61.8%,约登指数为0.40。结论CONUT评分可用于预测布-加综合征患者行TIPSS后OHE的发生情况,其区分度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及整合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相当。

  • 标签: 肝疾病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内支架分流术 肝性脑病 控制营养状况评分 预测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常规二维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方式结合应用于肝硬化背景结节分类中产生的价值。方法:在本院肝硬化病例系统中选择2022年2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收治患者67例,本次参与调研患者都接受二维超声与超声造影联合检查方式进行检查,与最终病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此类联合检查方式的结节分类情况和检出情况。结果:在肝硬化背景结节分类中,常规二维超声对Ⅳ类结节检出率较高,超声造影快速增强CT检测中 HCC结节检出率最优,在Ⅰ-Ⅳ类超声检测中应用常规二维超声与超声造影结合进行检测,其中Ⅲ类、Ⅳ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Ⅰ类、Ⅱ类结节检出率(P<0.05)。结论:在肝硬化背景结节检测分类中应用常规二维超声与超声造影结合进行检测,其临床效果非常显著,可以患者所患结节进行准确分类,对于肝硬化患者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 标签: 二维超声 超声造影 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3例及腹腔淋巴结泡型棘球蚴感染的临床表现,分析其在及淋巴结生长、增殖及其治疗方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2020年青海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及腹腔淋巴结泡型棘球蚴感染的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收集3例及腹腔淋巴结泡型棘球蚴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病例一7岁女性,藏族,久居青海省久治县,学生。泡型棘球蚴灶共4处,分别位于 S2、S4、S5、S8段,病灶最大直径均小于3cm,门部增大淋巴结1枚,直径约2.0cm,所有病灶及门部增大淋巴结增强CT影像均表现低密度,伴中心细颗粒钙化影。术后泡球蚴标本经去除周围组织后,发现其在末梢血管内生长。术后病灶及门部增大淋巴结病理切片均证实为泡性棘球蚴感染,且经DNA测序进一步明确。病例二 48岁,女性,藏族,久居青海省甘德县,牧民。泡型棘球蚴灶共3处,占据肝脏 S2、S3、S5、S6、S7、S8段,病灶最小直径大于5cm,腹腔增大淋巴结3枚,分别位于门区、胰头及胃小弯侧,淋巴结直径1~4.0cm不等,所有病灶及腹腔增大淋巴结增强CT影像均表现低密度,伴中心细颗粒钙化影,术后病灶及腹腔增大淋巴结病理活检切片均证实为泡性棘球蚴感染。病例三  47岁,女性,回族,久居青海省湟源县,农民,来自非棘球蚴流行区,10年前于当地长期从事屠宰场皮毛加工工作。泡型棘球蚴灶共2处,占据肝脏 S1、S6、S7段,病灶直径分别为3cm,7cm。腹主动脉旁增大淋巴结1枚,最大直径4.2cm,所有病灶增强CT影像均表现低密度,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增大淋巴结伴伴有 “砂粒样”钙化,术后病灶及增大淋巴结病理切片均证实为泡性棘球蚴感染。

  • 标签: 肝泡型棘球蚴病 腹腔淋巴结泡型棘球蚴感染 生长方式 治疗
  • 简介:摘要肝脏是具有极强再生潜能的器官,当受到创伤、感染、手术等影响后,会启动一系列调控进行有序再生,以迅速恢复肝功能和体积,维持正常生理机能。本文概述了肝癌切除术后再生的发生过程,并总结了再生的评估方法和影响再生的因素,为临床开展精准外科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肝肿瘤 肝切除术 肝再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乙肝衰竭患者在进行人工治疗过程中开展综合性临床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 按照对比护理观察的形式开展探究,选入2020年2月至2023年4月在本院进行人工治疗的乙肝衰竭患者100例为对象,按照数表随机排序并分组的方式均分对照组(50例)治疗过程中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接受综合性护理支持。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干预前两组无差异,干预后观察组肝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治疗期间患者心理状态,观察组负面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在进行人工治疗过程中接受综合性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肝功能,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有助于患者恢复。

  • 标签: 人工肝治疗 乙肝肝衰竭 综合性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亢性损伤的发病特点。方法:分析本院甲亢性损伤病人的相关医学数据,研究57例甲亢性损害患者(实验组,肝功能异常组)的临床特点,并与62例甲亢患者(常规组,肝功能正常组)相对照,比较二组患者身体状况、的状况和甲状腺的状况。结果:甲亢性损害患者主要表现为体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碱性磷酸酶(ALP)的升高;实验组患者血清中的ALT、AST、ALP、TT3、TT4、FT3、FT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数据存在的误差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结论:甲亢性损伤多出现在年事较高、甲亢病情更严重的病人上。甲亢性损害的患病率与患甲亢的时间长短有关,时间越长,患甲亢性损害的概率就越大,而且临床症状比较明显。

  • 标签: 甲亢 肝损害 临床特点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