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裂孔前后径(LHap)变化对盆底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疑似因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症状就诊的247例女性患者,均行盆底触诊牛津评分(MOS评分),按评分0、1、2、3和4、5分为盆底收缩力低下(LPFMC)组和盆底收缩力正常(NPFMC)组,然后分别在静息、缩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测量LHap,并计算其缩时的缩短百分比(PDC%)与最大Valsalva动作时被拉长百分比(PIV%),分析两组之间PDC%及PIV%的差异,并运用ROC曲线评价PDC%和PIV%对LPFMC的诊断价值。结果与NPFMC组相比,LPFMC组PIV%显著增高[(6.07±4.20)%对(11.29±10.49)%,P<0.001],PDC%显著降低[(31.36±3.34)%对(17.66±10.82)%,P<0.001]。将PIV%>5.19%作为截断值诊断LPFMC,敏感性为71.43%,特异性为57.89%,ROC曲线下面积为0.69;将PDC%<25.37%作为截断值诊断LPFMC,敏感性为66.39%,特异性为97.37%,ROC曲线下面积为0.84。联合运用上述两项指标诊断LPFMC,敏感性为84.55%,特异性为55.00%,ROC曲线下面积为0.70。结论超声监测LHap变化可辅助诊断盆底收缩力低下及评价疗效。

  • 标签: 超声检查 盆底肌功能障碍 肛提肌裂孔前后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测量裂孔面积对子宫脱垂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平顶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2例子宫脱垂患者作为研究组,另抽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85例女性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下测量其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等参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裂孔面积对子宫脱垂的诊断效能。结果静息状态下和Valsalva状态下,研究组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和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子宫Ⅰ度脱垂32例,Ⅱ度脱垂33例,Ⅲ度脱垂27例。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下,三种不同子宫脱垂程度患者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和面积比较,Ⅲ度脱垂>Ⅱ度脱垂>Ⅰ度脱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状态下,裂孔面积最佳截断值为21.40 cm2,曲线下面积为0.890,对子宫脱垂诊断敏感性为95.29%,特异性为69.57%,准确性为81.36%。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测量裂孔面积诊断子宫脱垂的灵敏度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子宫脱垂 经会阴三维超声 肛提肌裂孔 面积 诊断 静息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栈式自动盆底超声(FSPFU)软件获取并测量盆底最小裂孔(LH)平面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盆底超声检查的119例产后6个月内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膀胱膨出0~Ⅰ度17例、Ⅱ度68例、Ⅲ度34例。经会阴采集患者在静息状态下以盆底正中矢状切面为初始切面的三维容积图并储存在机器中。由4名医生手动调节三维容积数据图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其中2名低年资医生为D1组、2名高年资医生为D2组),另由1名低年资医生用FSPFU软件一键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D3组),测量参数包括:最小LH的面积、周长、前后径、左右径、左侧尿道间隙和右侧尿道间隙。记录每组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所用的时间及测量的结果,并离线计算三组间最小LH轮廓的重合率。另由2名高年资医生A、B对所获取的LH图像进行独立线下评分。结果在不同膀胱膨出程度下,D3组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的时间明显短于D1组和D2组,D2组明显短于D1组(平均时间:D1为82.97 s,D2为62.51 s,D3为2.71 s,均P<0.05)。三组测量的最小LH平面面积的组间一致性、相关性较好(均ICC>0.85,rs>0.70,P<0.001)。三组描绘的最小LH轮廓高度重合(重合率均>92%),且三组的LH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SPFU软件能快速准确地自动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帮助超声医师提高盆底超声检查的效率,可成为临床上辅助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有效工具,推动盆底超声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 标签: 自动盆底超声 肛提肌裂孔 盆腔器官脱垂 膀胱膨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裂孔大小与盆腔器官脱垂量化(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分期及脱垂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研究分中心单位就诊的996例女性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问诊、POP-Q分期及盆底超声检查,采集静息状态、最大收缩状态及最大Valsalva状态的盆底超声容积数据。分析裂孔大小与POP-Q分期及脱垂症状的相关性,并分析最大Valsalva状态裂孔面积诊断临床显著性盆腔器官脱垂(POP-Q分期≥2)及脱垂症状的效能。结果不同POP-Q分期女性患者三种状态下裂孔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裂孔面积与腹部坠胀感症状的相关性最高(r=0.277,P<0.001)。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裂孔面积诊断临床显著性盆腔器官脱垂(POP-Q分期≥2)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脱垂症状(0.77对0.69,P<0.001)。结论盆底超声测量裂孔面积的大小与POP-Q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裂孔面积与POP-Q的相关性较脱垂症状更高。

  • 标签: 超声检查,盆底 肛提肌裂孔 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三维超声测量裂孔面积及形态对产后子宫脱垂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郑州中心医院接受诊断的71例产后子宫脱垂的患者为子宫脱垂组,另随机抽取同期收治的71例产后无子宫脱垂者为对照组。两组均于产后42 d后进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静息、Valsalva动作状态下裂孔面积、裂孔前后径、横径以及左右支夹角;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测其对产后子宫脱垂的诊断效能。结果子宫脱垂组患者在静息下和Valsalva动作下的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子宫脱垂组患者裂孔前后径、横径以及左右支夹角改变情况均大于对照组(P<0.05)。ROC分析可见,静息下裂孔面积诊断产后子宫脱垂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68,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45.07%、73.24%、15.891;Valsalva动作下裂孔面积诊断产后子宫脱垂的AUC为0.787,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77.46%、71.83%、22.269。ROC分析可见,静息下裂孔前后径诊断产后子宫脱垂的AUC为0.679,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39.44%、69.01%、5.875;Valsalva动作下裂孔前后径诊断产后子宫脱垂的AUC为0.808,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19.72%、83.10%、6.704。静息下裂孔横径诊断产后子宫脱垂的AUC为0.950,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32.39%、77.46%、4.866;Valsalva动作下裂孔横径诊断产后子宫脱垂的AUC为0.964,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18.31%、85.92%、5.508。静息下左右支夹角诊断产后子宫脱垂的AUC为0.812,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43.67%、57.75%、69.568;Valsalva动作下左右支夹角诊断产后子宫脱垂的AUC为0.935,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16.90%、87.32%、78.002。结论盆底三维超声可清晰显示盆底器官的具体位置和形态改变,测量裂孔面积,对诊断产后子宫脱垂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子宫脱垂 产后 盆底三维超声 肛提肌裂孔面积 形态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膀胱截石位及分腿抱膝位下,最大Valsalva动作所获得的膀胱颈移动度及裂孔面积是否一致。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于产后6~8周在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行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检查的受检者44例,分别测量受检者在膀胱截石位和分腿抱膝位下最大Valsalva动作膀胱颈移动度及裂孔面积,比较是否有差异。结果分腿抱膝位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较膀胱截石位增大[(41.06±8.25)mm对(39.96±8.10)mm;t=-2.965,P=0.005],裂孔面积也较膀胱截石位增大[(27.55±4.90)cm2对(26.32±4.76)cm2;t=-3.820,P<0.001]。结论分腿抱膝位下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及裂孔面积均比膀胱截石位下最大Valsalva动作时增大。

  • 标签: 超声检查,盆底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膀胱截石位 分腿抱膝位
  • 简介:损伤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妇产科超声成像及诊断技术不断进步。本文主要对二维超声、常规三维超声、超声断层成像技术在结构与功能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肛提肌 超声检查 结构 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锻炼对直肠手术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50例直肠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效果。结果研究组在实施锻炼后直肠手术患者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锻炼能够显著提高直肠手术患者排便功能,有助于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肛提肌锻炼 直肠手术 排便功能 肛管静息压 肛管收缩压
  • 简介:摘要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术后出现尿失禁,训练时间介入的护理配合方法进行研究。方法仔细回顾我科2015-2016年10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病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这种微创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护理资料。分为三组检验,第一组病人在术前3天开始训练,第二组病人在术后第二天即进入训练,第三组病人未进行任何关于训练的健康指导。三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在30~90min之间,平均为60min;病人的住院时间在5~12d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8.5d;术后病人在拔除尿管后排尿顺畅办理出院。术后出现尿失禁患者有三例,及时指导训练后,均取得满意效果,对病人在出院后随访1~6个月,其中有7例病人(0.051%)发生一过性尿失禁,在经过的训练后,尿失禁现象逐渐消失。总结对病人手术前要做好充足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术前戒烟禁酒、禁食辛辣刺激食物,预防感冒保持大便通畅,多吃果蔬类食物。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确保尿管引流畅通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病人成功的关键因素。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尿失禁 肛提肌训练
  • 简介:摘要:混合痔是指内痔和外痔同时存在的一种病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混合痔术后患者往往会出现排便困难、排便不畅、便秘等问题。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训练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方法,但是其有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提高混合痔术后患者训练的有效率,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指导。

  • 标签: 混合痔 提肛肌训练 效率提升
  • 简介:资料患者,女性,55岁,因劳累后发现阴道内有块状物脱出,平卧位休息后肿块能回纳入阴道内,伴排尿困难,便秘等症状。经会阴部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嘱患者做Valsalva动作后,可见膀胱后壁向阴道内脱出,同时右侧外侧间隙内探及一呈类圆形团块,大小约2.3cm×2.0cm×1.5cm,内部为均匀低回声,向外突出(图1)。三维超声检查显示,在不同层面病灶大部分位于内(图2)。

  • 标签: 胃肠道外间质瘤 肛提肌 超声诊断 盆底 VALSALVA动作 三维超声检查
  • 简介:临床上按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将肛瘘分为4类[1]:(1)括约肌间肛瘘(2)经括约肌肛瘘(3)括约肌上肛瘘(4)括约肌外痿.据此提示,瘘管一般位于间脂肪层内,并可穿过向上延伸.但本研究通过MRI检查发现,肛瘘瘘管除在间或旁脂肪间隙走行外,还有在肌肉内沿肌纤维束走行者.

  • 标签: 肛提肌 肛瘘 瘘管 走行 磁共振 肛门括约肌
  • 简介:摘要目的求证功能锻炼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手术(以下简称PKVP)治疗前列腺增生术后尿失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208例前列腺增生症PKVP患者术前和术后有无进行功能锻炼对术后拔除导尿管后能否建立良好排尿习惯的对比分析。首先将20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104例。对照组不给予术前术后进行功能锻炼的宣教,实验组术前术后均给予功能锻炼的宣教并督促完成。然后再将对照组中出现尿失禁的46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23例。对照组不予干预,实验组教会并鼓励功能锻炼。结果在第一组实验中对照组104例中术后拔除导尿管后一天尿失禁有46例,实验组104例术后拔除导尿管后一天尿失禁有28例。第二组实验中对照组72小时后恢复正常排尿功能的有11例;实验组72小时后恢复正常排尿功能的有21例结论功能锻炼对PKVP患者术后尿失禁起到了很好的预防和缓解作用。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手术(PKVP) 提肛肌功能锻炼
  • 简介:摘要以上脓肿是肛肠科少见且疑难的疾病,发病急且病情重,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式,主要采用切开挂线术。因这类脓肿位置深、腔隙大,术后仍然会不同程度损伤周肌肉,破坏肛门功能和外形,遗留后遗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李华山教授根据30余年的丰富临床经验,结合微创外科理念,创造性地提出直肠内挂线术这一新颖术式,不仅提高了该类脓肿根治率,还极大程度保护了肛门功能及周形态的完整性。本文详细总结了直肠内挂线术治疗以上脓肿的临床经验,以期在临床推广这种术式。

  • 标签: 脓肿 直肠内挂线术 肛提肌以上脓肿 经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训练联合心理护理对老年尿失禁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在我院接收的老年尿失禁患者中,择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入院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盲选法将其划分为2组,并且予以不同的护理服务。实施常规护理服务的55例,命名为对照组;实施训练联合心理护理的55例,命名为观察组。以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来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评估,且采取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来对其自我效能进行评估。结果:在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自我效能评分无差异(P>0.05),在干预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老年尿失禁患者予以训练联合心理护理,可改善个体的负性情绪,优化其自我效能,值得重视和推广。

  • 标签: 提肛肌训练 心理护理 老年尿失禁 自我效能 负性情绪
  • 简介:摘要:是女性盆底肌肉最重要的结构,在女性盆底支持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产后损伤(LAMI)是由妊娠和分娩导致的损伤,被认为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FPFD ) 的主要病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国家三胎政策的开放,产后损伤诊断逐渐得到重视,同时经会阴三维超声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早诊断产后女性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对预防FPFD的发生至关重要。本文经会阴三维超声技术评估产后女性LAMI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肛提肌损伤 超声检查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低位直肠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1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命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纳入55例患者,试验组使用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切除术治疗,研究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进食时间、住院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骶前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85.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骶前引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骶前引流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值得临床研究。

  • 标签: 肛提肌外腹会阴 切除术 低位直肠癌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