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日渐严重,为有力打击相关犯罪,《刑法修正案(九)》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这一罪名,最近发布施行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进一步对该罪名的具体适用作了全面规定。本文通过对北大法宝收录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案件特点和实务难题,并就此提出对策建议界定公民个人信息类型,慎重认定信息数量及其真实性。

  • 标签: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特征 问题 建议
  • 简介:证立法益的正当性方向应是将法益与宪法基本权利相关联。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应是个人信息自决权,以刑法规范保护个人信息具有正当性。但是直接以最严厉的刑罚手段保护个人信息自决权并不符合比例原则的必要性与均衡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法益应是超个人法益,即个人信息安全的社会信赖。对侵犯个人信息的超个人法益的合理性,可以从刑法理论、刑法条文与司法解释、修法背景与司法实践等几个方面证立。在缺失有关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的基础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刑法解释应保持谦抑与理性。

  • 标签: 个人信息自决权 超个人法益 信息风险社会 信赖 大数据
  • 简介:摘要:信息时代,个人信息的财富属性和资源属性日益凸显,但也出现个人信息获取和利用不当、个人信息频遭侵犯等问题。立法对个人信息以权益的方式而非授权的方式进行保护,这扩大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范围,但也带来了个人信息内涵的模糊以及与其他权利的交叉问题。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以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前提,但由于个人信息范围极广,调整个人信息的法律众多,这就造成该前置性条款模糊,违反刑法的罪刑法定和谦抑性原则。刑法中个人信息的范围界定,应当符合刑法的规范目的,遵从谦抑性原则,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对个人信息的范围适当限缩,重点保护与公民人身相关的个人信息权益。

  • 标签: 个人信息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谦抑性  
  • 简介:当前,因个人信息被侵犯而引起的频繁的骚扰电话、短信干扰着公民的正常生活;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实施的绑架、盗窃、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财产权利,影响着社会治安秩序。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规定:“在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 标签: 公民合法权益 个人信息 非法获取 非法提供 违法犯罪行为 刑法修正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们只有肯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实质是挪用人个人的使用,二、关于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行为的进一步说明 ,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

  • 标签: 个人使用 挪用公款罪 罪个人
  • 简介:<正>近两年来,我市受理的贪污案件有较大幅度上升,而且在犯贪污的人员中,出现了非国家工作人员超过国家工作人员的状况。据近几年的司法统计:1982年贪污的被告人身份为工人、农民的,比国家工作人员多33.3%;1983年多71.4%;1984年多162.5%;

  • 标签: 贪污罪主体 非国家工作人员 受委托 从事公务 承包合同 承包人
  • 简介:摘要: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呈现出数据化、虚拟化特征,不再完全依附于具体的物体之上,但随之而来引发了许多问题,个人信息一旦被收集,就容易脱离权利主体而处于他人控制之下。个人信息也逐渐沦为财产犯罪和人身犯罪的源头,导致诈骗、绑架等犯罪行为频发,因此,明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法益对判定行为性质具有重要作用,承认个人信息带有社会属性,但是不能就此否定其体现着个人法益。肯定个人信息的个人法益性质,结合场景化理论的观点,将公共属性融入法益主体之中,以保护个体的权益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 标签: 个人信息 个人法益 超个人法益 入罪标准
  • 简介:对于挪用公款中的“归个人使用”,我国的司法实践、刑法理论乃至立法机关传统上把其中的“个人”解释为公款利用人,把“使用”解释为三种类型的公款利用行为。同时,为了满足司法实践扩大该处罚范围的现实需要,先后出台的司法解释、立法解释不断扩张“归个人使用”的适用范围:将公款利用人扩张到企业、单位等非“个人”主体,将“挪而未用”、“挪而不用”等行为也作为犯罪来处理。但是,按照传统的解释逻辑,这样的做法始终有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嫌疑。如果把“归个人使用”中的“个人”解释为公款挪用人(即作为“个人”的国家工作人员),把“使用”解释为不按公款的规定用途而改变公款支配关系的行为(即公款“挪用”行为),就可以一方面满足扩大处罚范围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排除相关司法解释、立法解释规定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嫌疑。

  • 标签: 挪用公款罪 归个人使用 罪刑法定原则
  • 简介:大数据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冲击,被巨大风险裹挟的个人信息也亟待法律的保护。然而,由于前置性法律的缺失以及信息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刑法被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廉价工具,刑法的功能定位也被模糊化。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明确刑法的边界,严格把控刑事制裁标准,慎用刑罚。同时要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措施,构建一体化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模式。

  • 标签: 大数据时代 个人信息 刑法边界
  • 简介:但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将特定情况下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行为解释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这正是刑法规定挪用公款必须是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行为之缘由所在,对于挪用公款也就不应当区分归个人使用还是归单位使用

  • 标签: 不应成为 个人使用 使用不应
  • 简介:《骆驼祥子》具有“反成长”小说的典型特征,祥子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妥协、溃败,最后的毀灭恰是小说开头英雄形象的投射与反讽。小说因此可以被解释为“恶”不可逆转地战胜“善”的故事。作者对基督教“”的观念的认信决定小说内在的黑暗性。的根源在于人的自由意志,祥子因自由意志而成为强大的个体,也因滥用自由意志而犯罪,并必须为自己的决断与行动负全部责任,这才是“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的深层意旨。因此,老舍语境中的个人主义乃是一个以神学/哲学的自由意志论为核心的多层结构的概念,承载老舍对人的复杂性、人本身的力量与局限的形而上思考。

  • 标签: 《骆驼祥子》 小说叙事 虎妞 英雄形象 成长小说 多层结构
  • 简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网络的高速流通,公民个人信息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价值。两高的司法解释列明了一些涉公民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财产状态等。但是实践中,其他信息如IP地址、设备ID等信息是否可以认定为涉案信息,以及属于哪类信息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就从实际案例出发,对出售车辆违章信息是否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进行浅析。

  • 标签: 车辆违章信息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刑事责任
  • 简介:摘要我国有关“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规定中并没有对“个人信息”进行清晰的概括,在如今这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案件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让我们不得不对此的对象所包涵的范围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

  • 标签: 大数据 个人信息 对象 界定
  • 简介:我国《刑法》第253条之一中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具有构成要件意义。肯定司法解释将违反部门规章的行为纳入“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范围的观点不具有合理的解释逻辑;《刑法》对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扩大趋势并不必然等同于“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范围的扩大。对于“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解释,可以从我国《刑法》第96条的规范意义和体系解释的角度出发。司法解释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界定有突破罪刑法定原则之嫌,在实践中应当限缩适用。

  • 标签: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违反国家规定
  • 简介:随着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入刑化,这类拥有海量证据的刑事案件如何进行查证一直困扰着司法实务人员。一方面,公诉机关囿于人力物力所限,无法对其中个人信息一一查证属实;另一方面,如果不对信息真实性进行调查,就相当于变相解除了公诉机关的证明责任,这会严重侵蚀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如何对两者进行调和,成为摆在司法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将糅合了统计学、法学于一身的推论规则运用在这类案件中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 标签: 海量证据 查证 推论规则 个人信息
  • 简介:摘要:《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二:“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其增设体现了立法机关对维护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的高度重视,而高空抛物在司法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尚亟待厘清,本文将浅析高空抛物犯罪的既遂标准。

  • 标签:
  • 简介:包括绑架行为实施后在勒索财物之前杀害被绑架人、因勒索财物不成杀害被绑架人、以及在勒索到财物之后又出于灭口而杀害被绑架人等几种情形,将被害人杀害后勒索财物的行为,《刑法》第239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

  • 标签: 一罪数罪 数罪案例 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