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3 个结果
  • 简介:缺氧缺血(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尤为重要。我院自2000年一2002年联合用纳洛酮、硫酸镁治疗HIE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治疗 合用 纳洛酮 硫酸镁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HIE)患儿血浆ET水平变化与实质CT值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RIA法对41例HIE患儿与13例对照组新生儿血浆ET水平进行动态测定,同时采用西门子Smatom-CR氓型全身CT扫描机行头颅平扫。在CT诊断分度同时测定实质CT值。结果轻、中、重度HIE患儿急性期血浆ET水平较恢复期均明显增高(P<0.01)并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1),3组患儿尤以重度组增高显著,恢复期重度IgE组血浆ET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1),而轻、中度HIE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轻、中、重度HIE患儿实质CT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发现急性期患儿血浆ET水平与实质CT值呈显著相关(r=-0.829,P<0.01),而恢复期患儿血浆ET水平与实质CT值无相关关系。结论血浆ET和实质CT值可作为HIE诊断及评价脑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血浆ET值 脑实质CT值 HIE 内皮素 CT扫描
  • 简介:目的评价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HIE)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7~2004年)、EMBASE(1989~2004年)、Cochrane图书馆(2004年第4期)、CBM(1978~2004年)和CNKI(1994~2005年)等文献数据库,收集FDP治疗HIE的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进行质量评价,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随机对照研究,全部为中文.5项研究的JADAD评分为2分,4项研究为1分.各研究均未描述具体的随机方法,未进行分配方案的隐藏.所有研究均未使用盲法.7项研究报道了治疗过程中的死亡例数,5项研究进行了随访.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比较,FDP组死亡的OR(95%CI)为0.50(0.21,1.16),脑瘫的OR(95%CI)0.36(0.19,0.89),癫痫的OR(95%CI)为0.74(0.29,1.88),智力低下的OR(95%CI)为0.21(0.06,0.70).由于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上述Meta分析中未进行敏感性分析.未检索到评价FDP用于HIE安全性的评价研究.结论目前FDP用于HIE的临床研究普遍质量较低.由于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FDP用于治疗HIE的有效性缺乏证据.

  • 标签: 1 6-二磷酸果糖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观察丽珠赛乐及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将72例足月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吸氧,镇静止痉,降颅压,维持灌注,纠酸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丽珠赛乐及高压氧治疗,生后14d内每隔3-4d进行NBNA评分,结果:治疗组36例中34例NBNA评分≥35分,总有效率94.4%,对照组36例中24例NBNA评分≥35分,总有效率66.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儿NBNA评分达到正常的时间比较,治疗组短于对照组,结论:丽珠赛乐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近期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疗效显著。

  • 标签: 疗效观察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丽珠赛乐 高压氧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压氧序贯治疗并配合系统干预训练对新生儿缺氧缺血(HIE)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治疗组56例采用高压氧联合系统干预训练。将家长不同意高压氧治疗,不接受系统干预训练的患儿共24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随访至生后18月,于出生后12~18月复查头颅CT,采用DDST,Gesell量表进行智能发育随访,并观察后遗症。结果治疗组头颅CT恢复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2.96,P<0.006),发育商(DQ)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康复率高,预后不良发生率低(X^2=9.41,P<0.005)。结论对皿患儿早期给予高压氧序贯治疗并配合系统干预训练,能有效的促进运动、智力发育,是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高压氧联合系统 干预训练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后遗症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的诊治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3月至2002年5月22例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结肠缺血通过结肠镜或B超48小时内确诊(1例行血管造影确诊),另5例小肠缺血中3例在48小时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而确诊,2例通过B超、胃肠X线及内镜在10天内拟诊.18例使用罂粟碱及丹参治疗后缓解,4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或缓解.结论缺血的症状无特异性,腹部B超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应早期进行扩血管治疗.

  • 标签: 缺血性结肠炎 肠系膜血管病
  • 简介:目的探讨前臂缺血肌挛缩早、晚期手术疗效,提出早期行肌肉神经松解减压术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随访、分析1988年1月~1997年12月收治的42倒前臂缺血肌挛缩早、晚期手术远期效果、观察手内在肌挛缩程度、手部感觉功能恢复与手术距受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获随访26例,随访时间半年~10年。早期(6个月内)手术19倒,优良率84.2%。晚期(6个月以上)手术7倒.优良率28.6%。结论肌肉神经松解减压术宜早期施行。手术时间在损伤后3个月内最佳。晚期手术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神经长时间卡压致手内在肌挛缩、感觉丧失。

  • 标签: 挛缩 缺血性 前臂 晚期 手术 早期
  • 简介:目的 观察家兔急性肠缺血时的血清酶及生化变化。方法 采用肠系膜动、静脉血管结扎法复制家兔急性缺血的模型,根据肠组织缺血的四个不同程度的缺血期,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CPK、CKMB、LDH、LA、CRP和CO2CP的活性及其相应的变化规律。结果 CPK、CKMB、LDH、LA、CRP活性随肠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而CO2CP则不断下降,与对照组相比,P<0-01。结论 上述指标可作为急性肠缺血疾病早期诊断的新方法,对判断腹腔内肠缺血状态是有效的和敏感的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肠病 早期诊断 血清酶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心肌(ICM)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缺血心肌(60例)不同心功能水平血尿酸浓度;比较ICM心衰改善前后的尿酸浓度;比较左室内径≥65mm(34例)和<65mm(26例)患者的尿酸浓度;比较左室射血分数(EF)≤0.25(20例)、0.25BUN>7.5mmol/L(24例)和BUN≤7.5mmol/L(17例)者血尿酸浓度;比较未应用利尿剂和正在应用利尿剂者尿酸浓度.结果缺血心肌心功能Ⅱ、Ⅲ、Ⅳ级血尿酸浓度分别为(312±42)、(471±105)和(607±186)mmol/L,3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力衰竭改善前后血尿酸浓度分别为(612±198)和(420±152)mmol/L,2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左室内径≥65mm和<65mm者血尿酸浓度分别为(580±186)和(418±107)mmol/L,2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室射血分数(EF)≤0.25、0.250.05);服用与未服用利尿剂者血尿酸浓度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患者的血尿酸浓度与心衰程度密切相关,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而与服用利尿剂和肾功能不全无直接关系.

  • 标签: 缺血性心肌病 心力衰竭 血尿酸 ICM 临床资料
  • 简介:目的了解目前葛根素治疗缺血脑卒中临床研究的现状及能否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通过机检和手检全面收集全世界范围内发表的有关葛根素治疗缺血脑卒中的研究文章,并按临床流行学标准对纳入的文章进行分析.结果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CT)35篇,有对照未随机分组的试验22篇,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17篇.有全国性诊断标准占74.3%,纳入标准占9.5%,仅4篇为半随机分配,余未描述随机方案.1篇双盲,2篇单盲,随访期均不超过30天.结论葛根素治疗缺血脑卒中的临床研究的质量低,还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

  • 标签: 葛根素 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脑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生活能力状态分级,予以统计分析。结果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组较对照组的疗效显著,两者有显著差别(P〈0.05),治疗组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显著(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对老年缺血脑血管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缺血性脑脑血管病 舒血宁 疗效
  • 简介: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介入治疗是技术先进、治愈率高、病人痛苦小的最新方法。1997年~1998年4月,我科对44例ANFH病人行介入治疗后,经系统的康复护理指导,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44例中,男38例,女6例;年龄16~65岁;均经X线、CT证实为ANFH。其中致病因素为使用糖皮质激素18例,酒癖14例,外伤7例,原因不明5例。护理方法:(1)介入治疗后行制动体位,即穿刺侧肢体绝对直腿平卧24h,穿刺部位砂袋压迫。卧床期间,易导致病人肢体劳累不适,护士应加强巡视病房,并协助其完成日常生活需要。(2)行介入治疗后出血、栓塞等是主要并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介入治疗 康复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分期,早期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的60个股骨头经临床证实为早期缺血坏死的X线,CT及MRI影像学改变,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40例60个股骨头缺血坏死中,双侧22例,单侧16例,依据FICAT分期,1期42例,Ⅱ期18例,X片检查均为阴性,CT检查部分阳性.结论在临床上凡是有髋部疼痛,功能障碍,长期饮酒及大量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都应进行MRI检查,力求早期诊断.

  • 标签: 股骨头 缺血性坏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烯醇化酶(enolase)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一种关键酶,催化2-磷酸甘油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化酶及其同工酶均为胞质二聚体,由α、β、γ三种亚基组成,包括五种同工酶,即αα、ββ、γγ、αβ、αγ。组织内有αα、αγ、γγ三种同工酶存在,其中γγ型特异地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胞质中,故名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本文综述缺血缺氧损害患者中NSE的变化。更多还原

  • 标签: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缺血缺氧性脑损害 生物血指标 脑缺血
  • 简介:目的通过对股骨头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导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对171例(228髋)ANFH及正常对照10例(10髋)作了股骨头供血动脉超选择性血管造影.ARCO分期:Ⅰ期,12髋;Ⅱ期,101髋;Ⅲ期,108髋;Ⅳ期,7髋.经患髋对侧股动脉穿刺插入4~5FCobra导管,越过髂总动脉分叉,插至患侧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条件为碘必乐(300mgI/ml)每秒1.5ml,3幅/s,总量8~10ml.结果228髋中有223髋有异常血管造影表现,占98%.ANFH的血管造影表现:Ⅰ型,动脉端闭塞,118髋(52%),其中Ⅰa型,动脉主干闭塞,68髋(30%),Ⅰb型,动脉分支闭塞,50髋(22%);Ⅱ型,毛细血管闭塞,21髋(9%);Ⅲ型,静脉端闭塞,19髋(8%);Ⅳ型,混合型,65髋(29%).结论ANFH股骨头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复杂的,其发病机制不可能用单一原因,如股骨头供血障碍,微循环的淤滞或静脉流出道阻塞加以解释,可能是多种因素,多阶段发生的疾病.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分型
  • 简介:介入治疗是近两年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新型疗法.通过超选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把药物直接注入血管内,对患者微创、无痛苦、疼痛迅速缓解、治疗周期短、关节功能逐渐恢复、使患者不同程度恢复劳动能力、费用低.对Ⅰ~Ⅱ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人能够达到完全治愈,对Ⅲ~Ⅳ期股骨头坏死病人能够缓解症状,延缓病程的进度,推迟人工关节置换的年龄,是介于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一种有效的疗法.2000年12月至2003年5月我科行介入治疗62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  基于医院和小规模社区的流行学调查显示,缺血脑血管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社会卫生政策的制定和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施有赖于我们对缺血脑血管的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的确切了解.近年来超声技术作为一项快速发展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应用于缺血脑血管的筛查与检测,其诊断的准确率和应用越来越多地得到临床工作者的认可和重视.……

  • 标签: 临床病变 检测临床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蚓激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脑梗死的疗效。方法10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同时应用胞二磷胆碱0.5g、维生素C5.0、丹参20ml加5%葡萄糖350ml溶液,治疗组加蚓激酶胶囊2粒日3次口服,疗程10~21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对照组43%,两组疗效比较Ridit分析,有显著差异。结论蚓激酶加丹参治疗组疗效优于丹参对照组,蚓激酶对急性缺血脑梗死有治疗价值。

  • 标签: 脑梗死 蚓激酶 胶囊 丹参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48例缺血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分为有斑块组80例和无斑块组68例。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血糖、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先进行单因素比较,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斑块组年龄、颈动脉IMT、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糖尿比例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OR=3.546,P=0.035)、纤维蛋白原(OR=1.074,P=-0.01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最危险因素。结论在缺血脑卒中,颈动脉IMT增厚可反应颈动脉硬化程度;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