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成形的护理。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58例进行分析讨论,均给予急诊冠状动脉形成,为此组患者最好充分的术前准工作包括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术后的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采取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干预。结果此组患者有效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措施,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有2例,治疗和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急诊冠状动脉成形采取有效的围手术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动脉成形(PBPV)中异常心电图及配合临床预警恶性心律失常提供依据。方法对84例行PBPV的患儿行心电图监测,观察中心电图变化。结果95%为快速型心律失常,不需特殊处理;另见4.76%恶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常提示临床危重变化,持续30"以上需处理;其他ST段抬高、Q-T间期延长提示心肌缺血,易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需警示。结论为降低PBPV手术风险,防止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中严密监测心电图变化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手段。

  • 标签: PBPV 心电图监测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发生室颤的抢救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了5例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室颤的患者的抢救及护理措施,手术前准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手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心电监护显示心电图及冠脉压力的变化。患者一旦出现室速、室颤,立即给予有效的电击除颤、心外按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高流量氧气吸入,维持有效的循环、呼吸及水电解质平衡。结果5例室颤患者中有4例用200-360J心脏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患者电除颤后没有恢复窦性心律,发生心脏、呼吸骤停,植入临时起搏器、上人工呼吸机及药物治疗后,心率、呼吸和血压趋平稳,继续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转CCU进一步监护和治疗。结论术前做好抢救药品、器械的准备,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提高室颤发生的预见性可迅速电除颤,尽快恢复窦性心律,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室颤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解放军264医院2006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锁骨下动脉狭窄8例,行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结果血管内支架成形后8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较术前显著减轻(P〈0.01),患肢麻木、冰凉、无脉症状完全消失。围期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术后无缺血性脑卒中发作。随访6~10个月无复发。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操作简单,临床效果好,且没有增加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

  • 标签: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总结63例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护理方法。结果本组患者穿刺成功60例,穿刺成功率95.2%。失败3例。术后3例出现穿刺点渗血,重新加压按压包扎后,患者病情平稳,穿刺点未见渗血及血肿发生。结论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术 桡动脉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中,术后的护理,减少并发症,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方法对100例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其中行冠状动脉造影68例,冠状动脉成形32例,共植入支架36枚。结果10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手部肿胀,麻木,疼痛,无1例发生手部缺血性坏死或其他并发症,于手术后3-5天出院。结论在术前,中,术后对患者有针对性的观察和预防性护理,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 标签: 桡动脉穿刺 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高龄老人占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这类人群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又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PCI是冠心病治疗的里程碑,行PCI的高龄老年人,其临床特点、疗效、安全性如何,值得探讨.国外已经开展相应的研究[1-3].本研究回顾分析本中心PCI的高龄老年人的临床资料,以便对PCI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高龄老年人 临床分析 病理生理特点 高危人群 老龄化社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腕部护理的方法。方法所有患者术前3d均口服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150mg1次/d,术前做碘过敏试验。TRCA术前行Allen’s试验,观察由手部桡、尺动脉形成的掌潜弓和掌深弓是否通畅,以判断术后有无发生缺血性损伤或坏死的危险性。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234例,右上肢血管畸形穿刺成功后引导丝无法送入8例,改穿左上肢,术后12例出现穿刺局部及右上臂皮下血肿。结论我院于2009年开始对234例患者采用的TRA-PPCI方法,取得一定的效果,术后无手腕部严重并发症出现,现将其护理报告如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rizedtomography,CT)指导下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应用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近期预后情况。方法将40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64排螺旋CT指导组。CT指导组在斑块CT值大于200HU时的钙化病变行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常规治疗组根据临床经验选择药物支架植入或补救性旋磨.观察两组患者12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VS.9.2%,P=0.739;1.5%vs0,P=0.249;3.9%VS.2.0%,P=0.382;7.3%vs5.6%,P=0.547)。两组支架血栓总的发生率及早、晚期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月造影随访提示支架及血管段再狭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支架最小直径及血管段最小直径常规治疗组均较CT指导组有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0.56)mmvs.(2.67±0.62)mm,P=0.032;(2.49±0.50)mmvs(2.57±0.57)mm,P=0.021)];而支架晚期丢失及血管段管晚期丢失cT指导组均比常规治疗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9±0.07)mmvs.(0.22±0.06)mm,P〈0.001;(0.22±0.09)mmvs(0.25±0.07)mm,P=0.003)]。结论通过无创64排螺旋CT了解钙化病变性质,提前合理分类,中有效结合旋磨及药物支架植入,将有效提高即时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出现,是处理重度钙化病变的较佳办法。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旋磨术 药物支架 冠状动脉斑块
  • 简介: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治疗Kummell病的适应证,评价单侧入路经椎体成形在Kummell病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2009年3月~2011年3月56例Kummell病患者,其中男17例,女39例,平均62.8岁。术前CT测量“真空样”改变的体积、位置;椎体椎弓根轴线与椎弓根骨性穿刺点与椎体“真空样”改变处连线的夹角,确定穿刺方向。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情况,应用X线片评价骨水泥以及骨折椎体情况。结果:随访15—37个月,平均25.4个月,骨水泥位置良好,病变椎体无再骨折,骨水泥与椎体界面无透亮区。VAS评分术前7.6±0.8、术后3d2.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2±0.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侧椎体成形技术治疗Kummell病快速、安全、可靠。确定责任椎体以利于适应证的选择,准确的影像学测量有利于穿刺的准确性。

  • 标签: Kummell病 椎体成形术 CT 骨水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36例,男11例,女25例。年龄62~85岁,平均71岁。5例患者有轻微外伤史,其余31例均无明显诱因。术前CT或MRI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T10骨折3例,T11骨折5例,T12骨折3例,L1骨折6例,L2骨折4例,L3骨折2例,T11和L1骨折2例,T12和L2骨折1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病程2d至32个月,平均11个月。结果本组患者中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射量3~8mL,平均5mL。4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1例渗漏至椎管内,3例渗漏至椎旁组织,至随访结束4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损伤症状。3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12个月,平均4个月。术后所有患者的疼痛均明显减轻,患者术前VAS评分(8.52±0.35)分,术后第3天(1.90±0.55)分;术前Cobb’s角(24.50±3.0)°,术后第3天(12.00±2.5)°。结论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见效快、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胸腰椎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冠状动脉介入的发展,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逐渐被认同,一次性使用桡动脉止血压迫器是我科近期开始应用的一种桡动脉止血压迫器材,其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成功率高于传统方法,相比血管并发症明显减少,安全性高,实践研究可广泛应用于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PCI)术后压迫止血。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止血器 动脉压迫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入路经椎体成形(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或椎体后凸成形(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rbralcompressioufractures,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2012年4月,采用椎弓根入路行PVP或PK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椎体性压缩骨折对19例,其中,PVP组12例(14个椎体),PKP组7例(7个椎体)治疗。观察术前和术后VAS评分,中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PVP手术患者12例,14个椎体,均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注入骨水泥,平均量4.5ml,术前VAS评分8.40,术后VAS评分2.72,术后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平均1.2mm,椎体前缘渗漏2例,椎间盘渗漏1例。PKP手术患者7例,7个椎体,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注入骨水泥,平均量5.2ml,术前VAS评分8.12,术后VAS评分2.57,术后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平均2.8mm,椎体前缘渗漏1例,无椎间盘渗漏。所有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没有出现椎管内渗漏及神经压迫症状。结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好发于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骨折最常见于胸腰段椎体(T11、T12及L1),PVP及PKP手术在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疗效。椎弓根入路手术风险较低,术后并发症少。在恢复椎体高度方面,PKP明显优于PVP。

  • 标签: 椎弓根入路 PVP PKP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体成形(PVP)在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08至1010年以来,29例资料完整的接受椎体成形的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资料。患者均有明显胸背部疼痛。对29例患者的36个椎体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下椎体穿刺并注入骨水泥成形。PMMA注入量为3~7ml,平均4.7ml。术后进行CT检查,严密观察并发症并指导患者的康复训练。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为术后1~6天,平均3.2天,持续观察可以发现止痛效果是持久有效的。有5个椎体骨水泥溢入椎间盘,2个椎体骨水泥溢入椎旁软组织,29例病人均未发生感染、脊髓压迫、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椎体成形作为一种介入放射学中有效、安全的微创临床治疗手段,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有较好的疗效和较少的并发症。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