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原发性第四脑室脑膜瘤(FVMs)是极为罕见的第四脑室内肿瘤。脑膜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3%~20%,其中0.5%~3.0%位于脑室内,而只有5%的脑膜瘤发生于第四脑室。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关于FVMs的病例报道较少,临床工作者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术中发现以及预后等方面还缺乏全面的了解。本文围绕近年来国内外关于FVMs的病例报道及研究进展,对FVM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FVMs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第四脑室 脑膜瘤 影像学特征 手术入路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儿童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17例儿童第四脑室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女=11/6。中位诊断年龄为5(1~16)岁,其中>3岁者11例(≤5岁9例),≤3岁者6例。>3岁者术后根据个体情况予以相应的放化疗。所有患儿均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17例患儿,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6例。术后病理学显示世界卫生组织(WHO )病理学分级Ⅱ级者8例,Ⅲ级(间变性)者9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6(1~96)个月,至末次随访,死亡10例;存活7例,其中复发3例。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17例患儿的1年总生存率为58.8%,2年为43.4%,中位生存时间为18.0个月。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切除程度、肿瘤WHO分级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i-67指数<20%者的生存概率高于≥20%者(P=0.030)。结论儿童第四脑室室管膜瘤术后预后较差,Ki-67指数可能是影响患儿生存的重要因素,其他因素有待增加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室管膜瘤 第四脑室 儿童 神经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T2WI纹理分析在鉴别第四脑室不典型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经病理证实36例第四脑室肿瘤(其中19例髓母细胞瘤、17例室管膜瘤)患者术前MRI资料,运用纹理分析软件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OI),获取直方图参数,包括均值、中位数、标准差、偏度、峰度、最大值、最小值,异质性、熵、第5百分位数(T2WI5th)、第10百分位数(T2WI10th)、第25百分位数(T2WI25th)、第50百分位数(T2WI50th)、第75百分位数(T2WI75th)、第95百分位数(T2WI95th)。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间各参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有意义参数行多参数联合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鉴别两者的阈值和诊断效能。结果参数中髓母细胞瘤组均值、中位数、T2WI5th、T2WI10th、T2WI25th、T2WI50th、T2WI75th百分位数小于室管膜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2WI5th诊断效能最佳,当临界值为1 343时诊断特异度为75.0%,敏感度为92.9%。应用Logistic回归预测概率参数联合分析T2WI5th+ T2WI10th诊断效能最佳,AUC为0.928,当临界值为0.75时诊断特异度为75.0%,敏感度为100.0%。结论MRI-T2WI纹理分析能为不典型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术前诊断提供量化信息,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具有较明显临床价值。

  • 标签: 髓母细胞瘤 室管膜瘤 磁共振成像 T2WI纹理分析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年来,我国学者无论是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对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发现,还是对治疗理念的更新以及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探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于2006、2009年和2014年制定了第一、二、三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6年来,国内外在该治疗领域又有了一些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指导临床实践,本文对6年前制定的第三版治疗指南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更新。

  • 标签: 帕金森病 治疗学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整体护理用于顺产产妇第四产程产后出现的相关效果。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18.5月~2019.5月,该时间段中在我院进行顺产的产妇总例数为200例,从中选择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其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的方案,对比两组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在第四产程产后出血量的对比上,观察组出血量较少;在护理质量对比上,观察组的质量相对较高;产妇在对护理结果满意度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满意度相对较高(P<0.05)。结论:采用整体护理对顺产产妇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第四产程产后的出血量,并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顺产产妇 第四产程 产后出血 整体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颅脑超声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早产儿病房收治的24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5例,女105例,胎龄范围28~37周,胎龄(32.4±2.4)周,出生体质量范围1 045~3 012 g,体质量(2 039.0±521.0)g。在其出生1周内进行床旁颅脑超声检测,观察声像图特点,测量PIVH患儿大脑前动脉(ACA)收缩期峰速(Vs)、舒张末期速度(Vd)、阻力指数(RI)指标变化,并对PIVH患儿进行定期随访。结果经颅脑超声共检出PIVH 84例,阳性率为35.00%,其中轻度48例(占57.14%),重度36例(占42.86%)。胎龄<32周患儿重度PIVH发生率55.00%(22/40),胎龄32~37周患儿重度PIVH发生率31.82%(1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患儿重度PIVH发生率63.16%(24/38),体质量>1 500 g的患儿重度PIVH发生率26.09%(1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VH早产儿大脑前动脉(ACA)收缩期峰速(Vs)、舒张末期速度(Vd)与未检出PIVH早产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RI指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中,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发生重度PIVH的概率越高。颅脑超声可早期发现PIVH、评估出血程度及判断预后,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早产儿 颅脑超声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脑室内出血采取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术后引流管的临床护理。方法 选择98例采用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的脑室内出血患者,均来源于本院2019年4月-2020年2月期间收入,按护理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引流管组和常规组,组内分别有49例。引流管组给予引流管护理干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程度。结果 引流管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4.29%(P<0.05);引流管组护理总满意率为100.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9.80%(P<0.05)。 结论 脑室内出血采取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术后实施引流管护理干预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

  • 标签: 脑室内出血 侧脑室外引流术 引流管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肿瘤心脏病学》(JACC: CardioOncology)第四期如期发表。该期论文重点阐述了肿瘤治疗中心脏损伤的监测及干预、特殊检查对肿瘤相关心脏损伤的诊断意义等内容,也带来了新冠疫情下肿瘤患者及肿瘤相关心脏病患者管理的最新观点。

  • 标签: 美国心脏病学会 肿瘤心脏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脑室内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引流管的护理对策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 98 例脑室内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 49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采取引流管临床护理。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效果以及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 对脑室内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患者采取引流管临床护理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室内出血 引流管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快速反应小组(RRT)救治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结局,探讨大型综合医院院内急救能力及策略。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9年4月1日至6月30日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RRT连续救治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呼叫反应时间、疾病类型、启动RRT的直接原因、是否发生心搏骤停、是否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帕累托图分析RRT启动直接原因。结果3个月内RRT共救治患者145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60例,男女比例为1.42∶1;年龄(72.83±14.84)岁;呼叫反应时间(3.27±1.42)min;心搏骤停发生率为23.4%(34/145),ICU入住率为29.7%(43/145),住院病死率为40.0%(58/145),抢救成功率为60.0%(87/145)。相关分析显示,心搏骤停发生率与住院病死率呈显著正相关(r=0.545,P<0.01)。患者疾病类型分布显示,以呼吸系统疾病居多(44例,占30.3%),其次为循环系统疾病(43例,占29.7%)、神经系统疾病(25例,占17.2%)、消化系统疾病(19例,占13.1%)、创伤(5例,占3.4%)、内分泌系统疾病(3例,占2.1%)、泌尿系统疾病(2例,占1.4%),其他类型疾病4例(占2.8%);进一步分析显示,85~94岁年龄段患者好发呼吸系统疾病,约占该年龄段人群的48.5%(16/33);55岁以上年龄段患者以循环系统疾病居多,约占该年龄段人群的31.0%(40/129)。启动RRT直接病因帕累托图分析显示,将启动RRT直接原因所占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列,其中肺炎(30例,占20.7%)、急性心肌梗死(26例,占17.9%)、脑卒中(20例,占13.8%)、感染性休克(14例,占9.7%)、心力衰竭(10例,占6.9%)、呼吸心搏骤停(9例,占6.2%)、消化道出血(7例,占4.8%)的累计百分比达80%,是启动RRT的主要病因。结论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RRT救治患者以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为主。患者一旦发生心搏骤停,住院病死率明显上升。RRT能更早、更快地为患者提供有效干预,建立完善的RRT应急策略,有助于提高大型综合医院的院内急救能力。

  • 标签: 快速反应小组 院内急救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内镜辅助下经侧脑室额角入路手术治疗重型脑室型丘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接受内镜辅助下经侧脑室额角入路手术治疗的重型脑室型丘脑出血患者共40例,观察40例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情况。结果 血肿清除率为85%,无颅内感染病例,1例患者为交通性脑积水,对40例患者随访3-6个月,3例患者死亡。结论 对脑室型丘脑出血患者,行内镜辅助经侧脑室额角入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可以保证血肿清除的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室型丘脑出血 神经内镜 经侧脑室额角入路 围术期指标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妊娠分娩3例。病例1曾因发现"脑部病变"后出现脑积水症状,病例2因"脑部炎症性疾病后遗症导致脑积水",病例3因"先天性脑积水",分别于15、30和23年前行固定压力分流管型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分别于2017、2018、2018年妊娠。病例1在晚孕期,病例2、3在阴道试产过程中出现因腹压增加导致的引流管分流不畅,因而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通过剖宫产终止妊娠(新生儿均存活),患者的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消失,均治愈出院。当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晚孕期女性出现急性脑积水的一系列症状时,需要神经外科与产科积极配合,母儿结局好。

  • 标签: 脑积水 脑室腹膜分流术 妊娠并发症 分娩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