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神经膀胱(NB)指由于中枢或外周神经控制机制紊乱而导致的下尿路功能障碍,疾病可能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泌尿道感染、上尿路功能损害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文通过查阅近期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NB的诊断治疗进行综述和讨论,为该病的规范化管理和并发症预防提供参考。

  • 标签: 膀胱,神经原性 药物疗法 导尿管插入术 电刺激疗法
  • 简介:摘要:神经膀胱是因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导致膀胱的贮尿、排尿等功能被破坏。一般患者会出现各种泌尿系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肾衰竭,使其生存质量受限,增加患者的远期死亡率。现代关于此病治疗有较多研究,可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故寻找一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极其重要。因此,本文就探讨神经膀胱的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 作者: 汲凤平 张艳平 马源 窦启锋 张会清 文建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年第13期
  • 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尿动力中心 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国际联合实验室 450052,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南 新乡 45310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尿动力中心 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国际联合实验室 450052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南 新乡 453100
  • 简介:摘要儿童神经膀胱(PNB)多为腰骶部脊髓和神经发育不良所致,至今仍无理想的治愈方法。PNB常发生纤维化,如何预防和治疗PNB的纤维化也是世界难题。PNB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发生膀胱纤维化,表现为膀胱壁增厚、膀胱顺应减小和膀胱出口梗阻等。研究提示膀胱纤维化不仅与膀胱平滑肌细胞有关,膀胱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也参与其中,但纤维化的机制仍不清楚。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膀胱高压及与之相关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信号通路的变化与之有关,动物模型中已有针对各种因子的抗纤维化治疗方法,但临床仍缺乏验证。对残余尿增多的PNB患者尽早进行清洁间歇导尿是否可预防纤维化有待进一步探讨。现就PNB纤维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纤维化 信号通路 治疗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电针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膀胱是否有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实验对象选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来治疗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膀胱疾病的人,共筛选出了44人,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是参考组有22人,采用常规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另一组是是实验组有22人,采用的是电针治疗的方法。在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比较尿动力学相关指标的数值变化情况。结果 采用针刺进行治疗的参考组的疾病治疗效果很明显低于实验组使用的电针组,且差异明显(P<0.05);在对尿动力学相关指数进行确认时发现两组的数值差异较大(P<0.05)。结论 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膀胱疾病时加入电针的治疗方法病患的病情得到了很大的缓解,还能明显改善病患的排尿能力,尽可能的改善了病患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电针 脊髓损伤后 神经源性膀胱 疗效
  • 简介:摘要:提出现阶段神经膀胱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探索更适合我国神经膀胱病人从医院、社区、个人、移动电子产品4个方面对神经膀胱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综述提供借鉴.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健康教育 医院 社区 个人 电子产品 教育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庭支持模式对脑卒中后神经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苏州市市立医院北区治疗的脑卒中后神经膀胱患者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由护理人员指导照顾者在院外进行家庭康复锻炼,包括疾病知识宣教、康复训练培训、心理疏导、家庭康复环境改造等,并进行追踪调查及康复指导。出院前及出院后家庭支持干预6 w后分别进行评测,使用排尿日记的频率-尿量图表记录患者日排尿频次及单次排尿量;使用WHOQOL-BREF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失禁指标均获得明显改善;研究组患者的日间排尿频次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单次最大尿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明显改善;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研究组患者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等各项评分及总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家庭支持模式能减轻脑卒中后神经膀胱患者的泌尿系排尿功能障碍,减少日间排尿频次,增大单次最大排尿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神经源性膀胱 家庭支持模式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神经调控(SNM)治疗神经膀胱(NB)患者的疗效,并对疗效的预测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1例接受SNM体验治疗的NB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3例,女48例,中位年龄36.5(28.0,52.5)岁。所有患者体验治疗前均记录排尿日记,监测残余尿量,评估肠道功能,并进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及盆底电生理检查。91例中60例有储尿期症状(尿急-尿频和/或尿失禁),24 h排尿次数中位值13(11,18)次,次均排尿量(123.0±45.9)ml,尿急程度评分(3.5±1.0)分,24h漏尿量100.0(50.0,231.5)ml;78例有排尿期症状(慢性尿潴留),残余尿量200.0(132.3,300.0)ml。91例神经肠道功能障碍评分(NBDS)为11.00(6.25, 13.00)分。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显示膀胱最大测压容量(MCC)250(117,369)ml,充盈期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33(17,72)cmH2O(lcmH2O=0.098kPa),膀胱顺应8.275(4.540,20.307)ml/cmH2O。盆底电生理检查示,39例体感诱发电位(SEP)正常,19例异常,33例未检测到;39例球海绵体反射(BCR)正常,23例异常,29例未检测到。体验期末重新评估,以下至少一项获得>50%的改善,定义为体验治疗有效:24 h排尿次数、次均排尿量、尿急程度、24 h漏尿量、残余尿量。体验治疗有效者,行脉冲发生器永久植入术。对于体验治疗后上述评估指标改善未>50%的患者,但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达到患者预期,也进行了永久植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SNM体验期治疗是否有效的预测因素。结果本组91例体验期治疗(18.7±6.7)d。体验期末43例(43/60,71.7%)储尿期症状至少一项指标获得>50%的改善;21例(21/78,26.9%)排尿期症状获得>50%的改善;NBDS评分下降至3(0,8)分(P<0.05)。19例复查影像尿动力学,MCC从术前173.0(98.0,326.0)ml增加至300.0(201.0,386.0)ml(P<0.05),Pdetmax从术前40.0(27.0,84.0)cmH2O下降至22.0(15.0,60.0)cmH2O(P<0.05),膀胱顺应从术前6.84(3.75,11.79)ml/cmH2O增加至19.23(4.95,32.00)ml/cmH2O(P<0.05)。体验期末,91例中50例(54.9%)治疗有效,其中45例选择永久脉冲发生器植入;另有9例评估指标改善未超过50%,也进行了永久植入术。永久植入术后中位随访25.5(11.5,60.5)个月。4例疗效丧失,2例出现输尿管2级反流,1例行膀胱扩大成形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尿潴留症状是患者体验期治疗无效的预测因素(P<0.05)。结论SNM不仅能改善NB患者的下尿路症状,也能改善尿动力学指标和肠道功能。体验治疗前仅有慢性尿潴留症状的患者体验治疗有效率低。

  • 标签: 骶神经调控 神经源性膀胱 疗效 预测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回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膀胱的可行、安全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神经膀胱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1例,女1例。平均年龄38(12~67)岁。12例术前均有尿失禁、排尿障碍以及膀胱安全容量减小、膀胱内压力增高导致输尿管反流等症状,病因包括脊髓损伤8例,脊髓发育不良4例。12例术前均行间歇导尿。术前血肌酐(129.58±44.60)μmol/L,总肾小球滤过率(61.63±18.04)ml/(min·m2)。术前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安全容量(95.67±39.10)ml,充盈期末膀胱内压力(63.30±6.02)cmH2O(1 cmH2O=0.098 kPa),膀胱顺应(10.24±1.14)ml/cmH2O,残余尿量(152.58±80.89)ml,尿流率(3.88±3.63)ml/s。术前膀胱造影检查可见膀胱挛缩明显。超声检查示均有不同程度肾盂积水和输尿管扩张,输尿管反流分级Ⅰ度2例,Ⅱ度4例,Ⅲ度4例,Ⅳ度2例。12例均行机器人辅助回肠膀胱扩大术,采用5点穿刺法。横向切开膀胱前壁全层。在距回盲部20~25 cm处截取回肠约30 cm。纵行剖开回肠并将其中点缝合固定于膀胱后壁中点,以固定点为起点依次将肠管向膀胱两侧缝合,最后双侧输尿管分别置入1根单J管。记录术中出血情况、截取肠管时有无损伤邻近脏器、输尿管开口有无损伤、吻合口密闭、吻合肠管是否通畅,以及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肠梗阻、腹腔出血)、尿动力学检查参数和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术后6个月内应用托特罗定2 mg/d。结果本组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20.80±12.00)min。术中出血量(84.00±23.20)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30±1.30)d。术后住院时间(12.10±3.10)d。术后盆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80±1.20)d。术后2周拔除导尿管和单J管。术后平均随访19.40(3~24)个月。术后3、12、24个月复查膀胱安全容量分别为(435.83±33.56)、(450.90±31.09)、(462.00±33.72) ml,充盈期末膀胱内压力分别为(18.60±0.92)、(15.70±1.42)、(12.96±1.34)cmH2O,血肌酐分别为(81.43±21.10)、(74.34±15.70)、(72.90±15.90)μmol/L,膀胱顺应分别为(37.94±4.22)、(40.40±3.98)、(43.42±4.20)ml/cmH2O,总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91.52±9.49)、(102.18±5.65)、(112.41±6.50)ml/(min·m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1例术后经24个月膀胱排尿训练后可基本自行排尿;3例术后以导尿管间歇导尿为主,辅以自主排尿;余8例完全依赖导尿管间歇导尿。12例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瘘、肠梗阻和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机器人辅助回肠膀胱扩大术能有效扩大膀胱容量、降低膀胱内压、改善膀胱顺应、预防输尿管反流、保护肾功能,是治疗神经膀胱微创、精准、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可选择方法。

  • 标签: 膀胱,神经原性 机器人手术 回肠 膀胱扩大术 尿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脊髓损伤神经膀胱患者的治疗中应用A型肉毒毒素膀胱壁注射的有效。方法:选入样本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神经膀胱的康复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就诊治疗的50例神经膀胱患者为实验组研究对象,患者就诊时间为2018.8-2021.8期间,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实施效果。结果:记录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实验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采取早期康复护理的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00%高于对照组患者72.00%护理满意度,P<0.05。结论:神经膀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帮助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护理应用效果更好。

  • 标签: 康复护理 神经源性膀胱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膀胱过度活动症(NOAB)患者膀胱储尿期大脑中枢控尿区域及其相关的功能连接。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选取北京博爱医院就诊的NOAB患者。纳入标准:①存在明确的神经系统原发病(除外脑部疾病和脊髓发育异常),选择脊髓损伤(Asia评级C级)、能够随意排尿的患者,主诉为尿急、尿频、急迫尿失禁等OAB症状;②记录3 d排尿日记,24 h排尿次数≥8次,残余尿量≤100 ml;③尿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过度活动。排除标准:①有泌尿系肿瘤、结石、感染等疾病者;②不能进行MRI检查者;③存在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者;④留置导尿、膀胱造瘘者;⑤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扫描时,头部活动超过1.5 mm和1.5°。在受试者膀胱空虚时和强烈尿意时分别进行脑部rs-fMRI扫描,第1次扫描后饮水500~1 000 ml,两次扫描间隔时间为20~40 min。采用MATLAB、SPM8、DPABI等数据处理、图像分析软件,分析两种状态下患者大脑血液灌注差异。rs-fMRI扫描的主要观察数据包括:①大脑兴奋区域和抑制区域;②激活区域峰值点坐标X、Y、Z值;③激活区域体积;④区域的关系连接情况。采用局部一致(REHO)方法分析rs-fMRI扫描中有明显激活的功能区域,做为感兴趣区域(ROI)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FC)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NOAB患者20例,年龄(30.2±4.3)岁,均为右利手。第1次扫描前检查所有受试者的残余尿量均<10 ml,排尿感评分为0分。第2次扫描前测量膀胱容量为(203.7±41.8)m1,排尿感评分为(7.1±0.5)分。NOAB患者储尿期,大脑兴奋激活区域为左侧眶部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抑制激活区域为右侧中央前回。将此4个激活区域的峰值点做为ROI种子点进行全脑FC分析,发现控尿区域与额叶、顶叶、扣带回、颞叶、豆状核、岛叶、角回、海马旁回、中央前后回均存在相关。结论NOAB患者的脑激活区域主要在右侧额叶,抑制区域在右侧中央前回。NOAB患者额叶、中央回的兴奋及抑制连接均有增加,岛叶的兴奋及抑制连接明显减少,海马旁回兴奋及抑制连接有所减少。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大脑控制 膀胱过度活动症 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储尿期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脊髓横断面损伤致神经膀胱失禁的护理方式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月至2021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52例脊髓横断面损伤致神经膀胱失禁病例,双盲法划入综合组与普通组(n=26)。普通组实施常规护理,综合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后综合组病例的膀胱容量、残留尿量显著改善,与普通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普通组病例的症状改善率分别是96.15%、76.92%,综合组症状改善率相对较高(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脊髓横断面损伤致神经膀胱失禁中应用效果较好,建议推广。

  • 标签: 脊髓横断面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失禁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SCI)是非常严重的疾病,给社会和家庭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而神经膀胱是SCI后最常见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在SCI早期、恢复期及康复期分别对神经膀胱进行阶梯式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尿路感染,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阶梯式管理
  • 简介:摘要神经膀胱及其可能导致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合适的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临床护理措施的制订和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神经膀胱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的重要和7种特异性评估工具进行综述,阐述各评估工具的测评内容、评分方式、信效度、应用现状及优缺点等,旨在为神经膀胱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和临床评估工具的选择及研制提供参考。

  • 标签: 综述 生活质量 神经源性膀胱 评估工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神经膀胱膀胱患者影响。方法:以我院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脑卒中后神经膀胱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就诊先后顺序分组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集束化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膀胱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膀胱功能情况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集束化康复护理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膀胱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降低并发症发生,改善膀胱功能。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脑卒中 神经源性膀胱 集束化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延续护理在神经膀胱清洁间歇导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到2020年8月在我院接受膀胱清洁间歇导尿的神经膀胱50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成两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方式,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延续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三个月内清洁间歇导尿的依从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另外其生活质量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神经膀胱清洁间歇导尿的患者进行延续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出院后的依从,不良反应降低明显,生活质量有着明显提升,值得在临床之中进行应用。

  • 标签: 延续护理 神经源性膀胱 清洁间歇导尿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观察中医治疗结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病人神经膀胱的管理,对其生活质量、并发症的影响。结论:中医治疗结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神经膀胱效果较为理想,可促进其膀胱功能的恢复,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神经源性膀胱 中医治疗 膀胱功能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带状疱疹骶髓炎所致神经膀胱临床罕见,本院收治1例,男性,年龄86岁,以带状疱疹感染后排尿困难、排便功能异常6个月就诊,行骶神经调控手术。永久刺激器植入术后随诊3个月患者排尿困难症状及粪失禁症状消失,恢复控尿功能。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骶神经调控 骶髓炎 带状疱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因神经膀胱患者尿动力检查结果的特点。方法选取NB患者347例,其收集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将347例患者分为颅脑病损组(IL组)152例与脊髓损伤组(SCI组)195例,并分别按尿失禁和尿潴留进行亚分组,另按病程将其分早期(≤30 d)、中期(31 d~90 d)、后期(≥91 d)。采用国际尿控协会(ICS)指南对347例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评估,另采用Williams标准评估患者的括约肌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IL组和SCI组患者中,尿失禁患者的膀胱安全容量、Williams评分和逼尿肌活跃率与组内尿潴留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组患者早、中、后期的膀胱安全容量、早期的Williams评分以及早、中期的逼尿肌活跃率与SCI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组患者能够准确配合膀胱感觉功能检查有144例,其中膀胱感觉正常24例,消失49例,减退68例,敏感3例;SCI组患者能够准确配合膀胱感觉功能检查有190例,其中膀胱感觉正常8例,消失96例,减退70例,敏感16例。2组患者不同膀胱感觉的安全膀胱容量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因NB患者的下尿路功能状态差异明显,IL组患者神经膀胱功能障碍早期逼尿肌活跃明显,安全膀胱容量小,应加强早期关注;神经膀胱充盈期感觉功能障碍者不宜依据患者主观感受进行排尿时机选择,需根据尿动力检查等客观评估制定管理方案。

  • 标签: 颅脑病损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尿流动力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2019年9月至2020年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