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持续硬膜外镇痛抗凝患者导管拔除规范进行调查。方法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86名护士进行调查。收集的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根据循证指南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有助于规范护理实践,提高护士的知识及能力,促进护理安全。

  • 标签: 硬膜外镇痛拔管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两种材质的硬膜外导管置入长度对导管置入血管及导致患者感觉异常的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腰椎-硬膜外联合阻滞的剖宫产手术的产妇240例,年龄23~36岁,体重55~75kg,ASA分级Ⅰ或Ⅱ级。足月妊娠且无妊娠期并发症,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60例,普通聚氯乙烯硬膜外导管组(A)、进口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组(Arrow公司,美国)(B组),其中A组又分为A1组(硬膜外导管置入长度3cm),A2组(硬膜外导管置入长度10cm);B组又分为B1组(硬膜外导管置入长度3cm),B2组(硬膜外导管置入长度10cm)。于侧卧位下行L2-3间隙硬膜外腔穿刺术,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后连接注射器回抽,各组产妇如回抽血液通畅说明发生导管置入血管的并发症,置管过程中如产妇自诉有腰腿部、背部等触电般发麻疼痛等刺激症状视为感觉异常。结果与A1组比较A2组置入血管及置管时感觉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1组、A2组比较B1、B2组置入血管及置管时感觉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与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硬膜外麻醉中,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及引起感觉异常的不良并发症方面,导管置入长度不是主要原因,但进口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在减少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及引起感觉异常方面优于普通硬膜外导管

  • 标签: 两种硬膜外导管 剖宫产 腰硬联合麻醉 置入血管 感觉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和自控硬膜外麻醉镇痛在分娩中的镇痛效果。方法84例顺产产妇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第一产程中对照组给予常规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自控硬膜外麻醉。结果两组产妇均顺利分娩和出院。观察组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但VAS评分和第一产程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自控硬膜外麻醉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对于降低分娩时间,提高产妇舒适度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考虑。

  • 标签: 硬膜外阻滞麻醉 无痛分娩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此次的临床试验,探究和对比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择期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临床主要选取2013年度足月单胎妊娠在我院进行剖宫手术分娩的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60例产妇分成A组和B组,各个组别为30例,A组产妇采用硬膜外麻醉,B组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两组产妇术中和术后的各个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经过此次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硬膜外麻醉的A组的显效时间明显长于使用腰硬联合麻醉的B组,且A组的阻滞效果没有B组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在血压变化上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孕产妇进行血压控制和孕产妇本身无特殊条件的情况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在择期剖宫产术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剖宫产术 应用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硬膜外注药治疗腰腿痛的效果分析。方法采用硬膜外阻滞治疗,穿刺点多在病变的上一间隙,选12号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穿刺成功后分别注入曲安奈德注射液,2%利多卡因,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结果100例腰腿痛患者经硬膜外阻滞治疗结果如下16~39岁年龄段患者显效、有效率之和为98.3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0%;40~59岁年龄段患者显效、有效率之和为95.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0%;60~85岁年龄段患者显效、有效率之和为92.8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0%,以年轻、病程短、腰椎间盘突出者治疗效果最佳。结论硬膜外阻滞治疗腰腿痛是目前比较确切和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 标签: 腰腿痛 硬膜外阻滞 曲安奈德
  • 简介:摘要QCC(英语QualityControlCircle,中文译成“质量控制圈”或“品管圈”)是同一工作单元或工作性质相关联的人员自动自发组织起来,通过科学运用各种工具手法,持续地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业务的小组。在中国大陆,像这样由若干员工组成的质量改进或自我改进的小组被称为质量管理小组或QC小组。

  • 标签: 主题,活动计划,对策,目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治疗。方法对26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完全恢复24例,不全偏瘫生活能自理1例,死亡1例。结论急性硬膜外血肿原则上确诊后应尽快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尽量在脑疝形成前手术清除血肿并充分减压,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的关键。

  • 标签: 急性硬膜外血肿 临床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使用镇痛泵及科学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2例剖宫产术后患者使用硬膜外镇痛泵给予镇痛药物及科学护理,观察和分析临床效果.结果PCEA技术的应用对术后产妇的恢复有肯定的效果。结论PCEA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但通过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缓解术后疼痛,并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 标签: 剖宫产 镇痛泵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血肿围术期正确护理措施,为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配合;研究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率等,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两组硬膜外血肿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且经治疗后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59%,两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及时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正确围术期护理是保障硬膜外血肿患者预后及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有效降低其致残率及致死率

  • 标签: 硬膜外血肿 围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氯胺酮基础麻醉下低位硬膜外麻醉有无效果的征象。方法基础麻醉下对235例患儿行硬膜外腔麻醉,给予局麻药实验量2-3ML,5分钟后男性患儿测其跖反射和提睾肌反射,女性患儿仅测跖反射,如反射存在则将局麻由初量分2-3次注入椎管内,术中据情佐用氯胺酮、安定。结果根据资料记录完整的114例统计分析,麻醉效果满意者102例,失败者12例。结论基础麻醉时低位硬膜外麻醉,跖反射和提睾肌反射消失的患儿,硬膜外效果满意。

  • 标签: 基础麻醉 低位硬膜外 麻醉征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硬膜外镇痛泵对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止痛效果以及对患者恢复的影响,副作用的发生率。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00例。观察组术毕接硬膜外镇痛泵,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30小时后拔管,对照组B组术毕直接拔管,术后产妇麻药消退后,给予止痛栓止痛。观察两组术后的止痛效果,副作用的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产后出血,产后泌乳情况,尿潴留情况。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产后出血情况,产妇泌乳情况无明显差别。尿潴留情况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皮肤骚痒情况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结论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好,安全性高。

  • 标签: 剖宫产 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MRI表现,提高认识。方法对我院的5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MRI特点。结果5例患者均无明显的外伤史,血肿呈梭形、椭圆形,位于脊髓的侧后方及后方的硬膜外腔,血肿发生于颈段1例,胸段2例,胸腰段1例,腰段1例。病灶与脊髓之间有一低信号线状影相隔,以T2WI显示最佳。5例血肿在T1WI图像均为等信号,T2WI图像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未见明确强化。结论MR是诊断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最佳检查方法,可清楚地显示血肿的部位及范围,还可清楚地显示脊髓受损的情况。

  • 标签: 硬膜外血肿 脊髓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评价婴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收治1岁以内婴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63例,行介入手术治疗,患儿年龄(5.1±3.6)个月,体质量(6.3±2.7)kg。患儿均有睡时多汗症状。结果对所有患儿均封堵成功,随访6个月以上均无残余分流,无血尿、血栓等并发症,1例发生股动静脉瘘,压迫数小时后消失。二尖瓣反流随访过程中不同程度减轻。结论婴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婴儿 介入治疗 封堵器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童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09年10月到2013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患儿6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在急诊全麻下行开颅骨瓣成形术+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总结其临床表现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及经验。结果经过积极的手术治疗,有1例患儿由于手术结束后第二天并发急性肺水肿,经抢救无效发生死亡,其余67例患儿均治愈,治愈率为98.53%。手术结束后第二天有6例患儿出现低钠血症,3例患儿出现癫痫症状,经过及时的对症治疗后均得到好转,并发症发生率为13.24%。结论对于儿童急性硬膜外血肿应在伤后立即进行CT三维成像检查进行确诊,并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策略,这对于提高患儿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康复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儿童 急性硬膜外血肿 外科手术 开颅骨瓣成形术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血肿手术后的临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100例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患者行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引流管护理、监测护理、饮食护理、呼吸道护理等综合护理。结果78例治愈、19例好转、3例死亡。结论熟练掌握硬膜外血肿相关护理知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患者进行精心全面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创伤性 硬膜外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硬膜外复合全麻对全麻术后躁动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的ASAI-II级手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分别给予硬膜外复合全麻和单纯静脉全麻,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躁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躁动的严重程度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麻可明显降低全麻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和程度,硬膜外阻滞的镇痛及阻滞交感神经作用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 标签: 术后躁动 硬膜外复合全麻 静脉全麻 疼痛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我科2006年6月~20012年6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56例硬膜外血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痊愈53例,痊愈率为94.64%;死亡3例,死亡率为5.36%。结论利用头颅CT能正确估计血肿量,结合临床表现,可采取最佳手术治疗方案。血肿量大于30ml并有意识障碍者,则需行开瓣血肿清除术。

  • 标签: 硬膜外血肿 外伤 头颅CT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颌下腺导管结石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近4年住院及门诊治疗的49例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口服催涎剂和颌下腺区域按摩等术后处理方法不同分成A、B、C、D四组,分析各组特点并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四组患者3年后恢复良好率分别为:A组33.3%、B组77.7%、C组83%、D组90%。结论采取口服催涎剂和颌下腺区域按摩与颌下腺导管结石取出术后的愈合相关,两者联合运用可提高颌下腺导管结石取出术后的恢复良好率。

  • 标签: 颌下腺疾病结石 手术 口腔 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