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骶管囊肿多发生于神经根周围,是后方脊神经根与背根神经节连接处神经内膜与束之间脑脊液的聚集,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腰背部疼痛、下肢放射痛、直肠或膀胱功能障碍等。骶管囊肿行后正中入路囊肿切除术后继发急性血肿伴脑疝并发症较少见。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1例中年女性骶管囊肿患者,术后突发右侧额顶颞枕部急性血肿,脑疝形成,紧急予以全身麻醉血肿清除术及骨瓣还纳术治疗,术后予以康复功能锻炼,恢复良好出院。随访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 标签: 骶管囊肿 蛛网膜囊肿 硬膜下血肿 脊柱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创手术治疗血肿患者围手术期接受风险护理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血肿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改进组与参照组,并采取不同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改进组接受风险护理管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改进组术后恢复效果优于参照组,(P<0.05);改进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血肿围手术期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同时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得到提升,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微创手术 硬膜下血肿 围手术期 风险护理
  • 简介:摘要:穿破硬膜外阻滞是椎管内麻醉在实践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技术,其作为蛛网膜腔-硬膜外联合阻滞的改进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国外对该技术的关注日益剧增,而国内知晓率却不高。本综述从穿破硬膜外阻滞技术的诞生,操作方法,影响因素,与传统椎管内麻醉的比较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 标签: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 硬膜外腔阻滞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 椎管内麻醉。
  • 简介: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综合护理对急性血肿并发脑水肿患者进行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我们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集了50例神经外科患者,并将其随机地分成两组: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我们将对常规组和实验组患者人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其中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则利用综合护理方法,以评估FMA与BI评价、CQOLI-47评价及患者家属满意率。结果:经过综合护理的实验组在术后运动功能评测表上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提升幅度较大;在各种情况,出现的不良并发症数量显然少于常规护理组,并且患者满意度也有所提高。此外,有效的沟通也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当今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术后患者的社会功能,推动护患关系的构建,护理效果显著,因而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急性硬膜下血肿 脑水肿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性别对成人脊髓囊下端位置的影响,为成人骶管麻醉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腰椎核磁(MRI)检查资料171例,对骶椎每一椎骨平分为四个节段,椎体平分为上中下三个节段,骶椎间隙为一节段,于仰卧位脊髓MRI正中矢状位T2W2上见到脊髓囊最远点做一垂直于骶骨纵轴的垂直线,对应的位置即为脊髓囊位置。观察并记录腰椎MRI检查所示脊髓囊末端位置,分析不同性别成人分布特点。结果:男性脊髓囊末端高于女性(P

  • 标签: 骶管麻醉 脊髓硬膜囊末端 男性 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ERAS理念在小儿鞘积液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鞘积液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ERAS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ERAS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ERAS理念。观察并记录2组患儿的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结果:2组术前疼痛评分比较(P>0.05),术后2h、6h、12h ERAS组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ERAS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35.00%(P<0.05);ERAS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小儿鞘积液的围术期采用基于ERAS理念的护理,可减轻患儿的术后疼痛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了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ERAS理念 小儿鞘膜积液 围手术期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外伤性急性血肿护理中,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观察其效果情况。方法:本组研究中,观察时间起于2022年5月,结束于2023年4月,将82例患者分为两组,普通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早期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时间情况。结果:普通组和早期组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时间对照中,普通组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时间均高于早期组,(p

  • 标签: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 早期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聚乙烯醇颗粒栓塞脑膜中动脉治疗慢性血肿的疗效、安全性及手术经验。方法选择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51例慢性血肿患者(初次治疗25例、阿托伐他汀治疗无效19例、钻孔引流术后复发7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3D TOF) MRA评估脑膜中动脉特征,无手术禁忌后于局麻下行单侧或双侧聚乙烯醇颗粒栓塞脑膜中动脉治疗。以术后血肿复发率及术后2个月血肿最大厚度减少>50%的患者比例为主要指标评估疗效,并观察并发症及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回顾性总结手术经验。结果51例患者术前3D TOF MRA所示的脑膜中动脉特征均与术中造影所示一致,其中16例单侧血肿患者术前3D TOF MRA示双侧脑膜中动脉增粗,经术中造影证实为双侧供血后行双侧脑膜中动脉栓塞。5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单侧栓塞19例、双侧栓塞32例,总栓塞脑膜中动脉83侧。48例患者治疗后血肿吸收、症状改善,3例(5.9%)患者术后血肿复发,治疗成功率为94.1%。除复发患者外,共有39例患者完成术后2个月的随访,其中血肿最大厚度减少>50%的患者比例达100%。本组无死亡病例,患者无并发症及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聚乙烯醇颗粒栓塞脑膜中动脉治疗慢性血肿安全有效。若单侧血肿患者术前MRA发现双侧脑膜中动脉供血可能,术中需考虑行双侧脑膜中动脉造影并行双侧栓塞。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脑膜中动脉 聚乙烯醇颗粒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慢性血肿患者中应用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的影响。方法:确定研究时间,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时段,入我院慢性血肿患者中抽取60例,以上的患者接受双盲法均分,各30例。对比组(钻孔引流术),分析组(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B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分析组和对比组ADL-BI评分接近(p>0.05),治疗后,分析组ADL-B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都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目前在慢性血肿疾病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方案很多,其中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十分必要,从长期看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患者提升预后,应在该领域广泛应用。

  • 标签: 钻孔引流术 阿托伐他汀钙片 慢性硬膜下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通道穿刺引流术联合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慢性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6年4月-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100例CSDH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微创通道穿刺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与对照组(微创通道穿刺引流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硬通道穿刺引流术 阿托伐他汀钙 慢性硬膜下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和分析慢性血肿患者应用不同体位护理干预措施对其并发症和复发率产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慢性血肿患者,并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平卧位护理)和对照组(头低脚高卧位护理)。比较2组的并发症发生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28例患者中四个月内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3.57%,对照组有6例复发,复发率为21.43%,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平卧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慢性血肿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体位护理干预 慢性硬膜下血肿 并发症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风险性护理管理模式在慢性血肿微创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血肿微创手术围手术期患者,利用最新统计学软件生成随机序列后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实施风险性护理管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6.25%低于对照组18.36%(P<0.05)。结论:通过风险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干预和管理患者的术后风险,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从而降低慢性血肿微创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减轻痛苦和促进康复,可以临床推广。

  • 标签: 风险性护理管理 慢性硬膜下血肿 微创手术围手术期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