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颈椎平衡(cervical sagittal balance)是用于对站立位颈椎位置的一种描述,通过相应的参数评估颈椎的位置。颈椎常用的参数包括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颈椎轴向距离(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 cSVA)和T1倾斜角(T1 Slope, T1S)等。颈椎平衡与脊柱整体的平衡息息相关,其参数失衡与颈椎疾病进展、手术方式选择和术后疗效有密切的关系。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颈椎整体平衡性,尤其是颈椎手术后参数变化,能够预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长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但由于颈椎手术方式多种多样、颈椎平衡参数种类繁多,已有的研究只能从某一方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缺少总体、全面的描述。通过系统地检索文献,筛选相关的研究,对颈椎平衡参数与颈椎手术的关系进行综述。综述结果显示不同手术方式,术后颈椎的参数有不同的转归倾向。颈前路手术能够保持或改善颈椎的平衡,其中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具有更好的效果;颈后路手术后颈椎参数倾向于出现失衡或代偿,术前存在失衡、高龄、合并复杂后纵韧带骨化更容易出现术后失衡或失衡加重。因此,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注意术前评估,合理设计手术方案,预防患者术后发生颈椎失衡情况。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脊柱截骨矫形作为重建脊柱力线的有效方式,广泛应用于脊柱序列重建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避免截骨角度不佳引起的术后躯干二次失平衡,术前制定合适的手术计划,精确评估截骨角度尤为重要。目前,学者们通过对患者脊柱-骨盆参数及其代偿机制的全面分析,针对不同患病人群和疾病特点提出相应的脊柱重建目标,并根据不同重建目标、截骨部位和截骨方式提出多种截骨角度的预测方法,为制定最佳手术策略提供帮助。

  • 标签: 脊柱 截骨术 矢状面 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单节段及双节段固定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参数的影响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4例(Ⅰ度32例,Ⅱ度12例)经TLIF治疗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手术固定节段分为单节段组(29例)和双节段组(15例)。分析比较术前、术后全脊柱侧位X线片的参数脊柱骶骨角(SSA)、T_1骨盆角(TPA)、腰椎前凸(LL)、骨盆投射(PI)、骨盆倾斜(PT)及骶骨倾斜(SS),以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个月。全组患者术后SSA、TPA、LL、SS均较术前增大,PT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JOA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组手术前后LL差值、ODI差值与双节段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手术前后LL差值与ODI差值均相关。SSA差值在双节段组与VAS评分差值相关,在单节段组二者无相关性。结论Ⅰ度或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通过TLIF治疗可改善脊柱参数,且单节段固定更有利于术后脊柱参数的改善。

  • 标签: 腰椎 脊椎滑脱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肌肉骨骼平衡
  • 简介:摘要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广泛,髋臼假体的放置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自髋臼假体放置的"安全区"的概念提出以来,"安全区"一直是关节外科医生遵循的原则,而近年受到了挑战。临床中发现即使是髋臼假体放置在"安全区",亦可能会发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髋臼假体脱位。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40篇文献,并查阅了相关专著。新近的研究表明,脊柱的平衡以及脊柱-骨盆活动度可以影响髋臼假体的空间位置。脊柱退变、长节段腰椎融合和脊柱强直等因素可导致脊柱不平衡和/或影响脊柱骨盆活动度,从而影响骨盆的后倾。合适的骨盆后倾是一种代偿方式,有利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的稳定。因而,有必要重新认识"安全区",在行髋关节置换术前,有必要理解脊柱的平衡以及脊柱骨盆的活动度,以期进一步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风险。本文以近年来国外文献中常见的脊柱-骨盆活动相关参数、髋臼假体空间朝向定义为切入口,介绍了脊柱平衡的定义、代偿机制,以此为基础并根据不同体位来讨论脊柱平衡和脊柱活动度在脊柱-骨盆活动下的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腰椎滑脱患者术后复位程度对脊柱形态的影响及疗效。方法抽选我院5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对照组部分复位观察组完全复位。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ODI与VAS评分相比较,差距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ODI与VAS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实施对比,差距明显P<0.05)。结论腰椎滑脱症术后完全复位患者的形态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整体治疗效果优于部分复位。

  • 标签: 术后复位程度 腰椎滑脱患者 脊柱矢状面形态 影响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早发性脊柱侧凸(EOS)患者在生长棒治疗期间颈椎参数分析,探讨生长棒手术对颈椎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至2018年在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生长棒手术治疗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4例EO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7例,使用Surgimap软件对生长棒置入术前及术后、生长棒调节术前及术后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包括中立位颈椎侧位片)进行测量,其中颈椎位参数包括颈椎前凸C2-7Cobb角、T1倾斜角、C2-7颈椎位平衡(C2-7SVA);对脊柱全长影像学参数胸弯/胸腰弯Cobb角、T5-12 Cobb角即胸椎后凸角(TK)、最大后凸Cobb角、C7-S1脊柱位平衡(SVA)及近端交界区角度(PJA)等进行测量;对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记录患者手术情况,包括上端固定椎(UIV)、有无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PJK)、单侧/双侧生长棒,分别进行组间对比分析;使用Logistic二元多因素回归分析颈椎失平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4例EOS患者,所有患者均经1次以上撑开手术,随访时间(35±14)个月。患者术前C2-7Cobb角为17°±11°,T1倾斜角为28°±13°,C2-7SVA为(17±11)mm,术后分别为18°±9°、28°±11°、(16±10) mm,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5、0.14、0.55,均P>0.05)。末次调棒随访时C2-7Cobb角、T1倾斜角、C2-7SVA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0、-4.08、-2.46,均P<0.05)。PJK组△C2-7Cobb角、△T1倾斜角均较非PJK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3.25,均P<0.05);而UIV选择和生长棒数量对于△C2-7Cobb角、△T1倾斜角无显著影响(t=-1.02、-1.61、-0.67、0.31,均P>0.05)。Logistic二元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PJK的出现为发生颈椎位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7,95%CI:1.49~91.54,P<0.05)。结论生长棒手术在矫正脊柱侧凸的同时,生长棒手术会增加EOS患者的颈椎前凸及T1倾斜角,对于出现PJK的患者应更加关注其颈椎位序列和颈椎位平衡。

  • 标签: 早发性脊柱侧凸 生长棒技术 颈椎矢状位 近端交界性后凸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26例上窦损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对我科自2004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2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26例病人中,治愈20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结论对于上窦损伤的手术治疗,术前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正确的手术方案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及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 标签: 上矢状窦损伤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Roussouly Ⅱ型脊柱腰椎融合手术中位参数调整对脊柱位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需要进行Roussouly Ⅱ型脊柱腰椎融合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30例。A组患者术中腰椎融合时维持原有腰椎前凸角(LL),B组患者术中腰椎融合时LL增大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腰腿痛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影像学参数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腰部和腿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8.15±1.42比7.98±1.39,t=3.276、1.839,P>0.05)、JOA评分(7.20±1.30比7.36±1.25,t=1.689,P>0.05)和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腰部和腿部VAS评分(3.25±0.51比2.06±0.29,t=7.276,6.158,P<0.05)、胸腰段后凸角(TLK)(14.42±1.25比10.14±0.98,t=0.025,P<0.05)、骨盆倾斜角(PT)(18.56±2.82比12.23±1.63,t=0.037,P<0.05)、冠状位Cobb角(12.25±1.52比7.14±1.67,t=0.024,P<0.05)、位垂直轴(SVA)(43.26±13.24比35.50±11.15,t=0.009,P<0.05)、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PI-LL)(15.52±2.96比8.59±2.22,t=0.030,P<0.05)水平低于较术前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2.49±0.46比1.85±0.30,t=7.158,P<0.05)、LL(26.63±2.43比38.64±3.76,t=0.017,P<0.05)、SS(27.61±4.52比33.91±5.94,t=0.023,P<0.05)水平较术前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Roussouly Ⅱ型脊柱腰椎融合手术中增大LL能够缓解术后腰腿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促进术后脊柱位平衡。

  • 标签: Roussouly Ⅱ型 脊柱腰椎融合手术 矢状位平衡
  • 简介:脑静脉窦血栓为临床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其中以上窦血栓形成(superiorsagittalsinusthrombosis,SSST)最为常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则可危及生命。笔者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0月诊断明确的22例上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矢状窦血栓形成 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两种手术入路治疗Topliss分型闭合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105年6月期间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的Topliss分型闭合Pilon骨折的患者73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采用前外侧入路的患者40例为观察组,采用后内侧入路的33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踝关节功能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两种手术入路都可以有效的治疗Topliss分型闭合Pilon骨折,但是前外侧入路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率。

  • 标签: 前外侧入路 后内侧入路 Pilon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窦血栓形成(superiorsagittalsinusthrombosis,SS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101管疾病,多因误诊漏诊而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介入学发展以及新型抗栓药物的应用.其早期发现率和诊断率大大提高,预后明显改善,现对其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上矢状窦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骨盆位参数与关节突化对L4~S1融合术后近端邻近节段(L3,4)关节突关节退变(facet joint degeneration,FJD)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L4~S1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患者共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龄(54.59±5.48)岁(范围45~60岁)。应用X线、CT、MRI及Weishuapt分级评估近端邻近节段L3,4关节突有无退变并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位参数,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随访时间、术前诊断、下腰椎前凸角(lower lumbar lordosis,LLL)、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椎间隙高度(height of disk,HD)及近端关节突关节角。比较术前及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功能评分及改善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33.44±6.85)个月(范围24~36个月),关节突退变组17例,关节突非退变组3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BMD、随访时间、术前诊断、术后LLL、LL、S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关节突退变组PI为56.28°±6.03°、PT为17.90°±7.06°,大于关节突非退变组的47.87°±8.30°、14.41°±5.5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突退变组近端关节突关节角为58.48°±2.00°,关节突非退变组为54.69°±3.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突退变组HD为(7.50±3.60) mm,关节突非退变组为(9.30±2.79)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P=0.031)。按下腰椎前凸分布指数是否异常进行分层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增大(OR=1.22,P=0.005)及近端关节突关节角增大(OR=2.04,P=0.008)是术后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末次随访时关节突退变组ODI改善率为58.14%±13.41%及JOA评分改善率为44.72%±9.53%,小于关节突非退变组的70.18%±8.03%、68.86%±8.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后PI增大及关节突化(即近端关节突关节角增加)是术后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FJD患者下腰椎前凸分布异常及PT恢复不良更为明显,可能与PI增大有关;邻近节段FJD患者关节突方向趋向化。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关节突关节 危险因素
  • 简介:患者,女性,26岁。因发热、口渴6天,头昏头痛、恶心,右侧偏瘫12小时入院。于入院前10天因G2P0孕39周,宫内单活胎、胎膜早破、头盆不称住产科待产。术前1天查Hb98g/L,RBC304×10^9/L,WBC正常,N0.84;小便查见脓细胞(++++),可见少量的WBC,RBC,PRO(++),BLD(+++)。入院后缩宫素试产30小时,考虑到经阴道分娩有一定危险性,

  • 标签: 产后感染 上矢状窦 血栓 误诊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窦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1~2001年间收治的20例窦脑膜瘤,按窦腔堵塞程度分为三组:未堵塞组(A)、部分堵塞组(B)、完全堵塞组(C).在三组中邻近硬脑膜被肿瘤侵犯分别为4例、3例、2例.结果B组与C组中各有1例恶性脑膜瘤.A组均获得SimpsonⅡ级切除.B组中SimpsonⅡ级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C组中SimpsonⅠ级、SimpsonⅡ级及次全切除各1例.A组、B组、C组中复发病例分别为2(15%)、3(75%)、2(67%).结论肿瘤与窦侧壁粘连、肿瘤侵犯窦腔、肿瘤与邻近硬脑膜粘连以及肿瘤的病理特性是影响窦脑膜瘤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

  • 标签: 矢状窦脑膜瘤 复发 手术疗法 脑膜瘤 病理 硬脑膜粘连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为保证手术疗效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接受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32例患者中根据Simpson脑膜瘤手术切除分级达到Ⅰ级切除患者有16例(50.00%)Ⅱ级切除患者有10例(31.25%),Ⅲ级切除患者有6例(18.75%);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纤维型最多,占比为37.50%;本次研究无死亡病例,对32例患者展开为期一年的术后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术后患者症状均已缓解消失,有3例癫痫患者在停药后无复发,另外1例癫痫患者经口服药物后症状得到控制;术后患者均没有出现新发并发症。结论 对失窦旁脑膜瘤患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时,要求应结合科学、有效的手术策略,具备良好的手术操作技能,有助于提升肿瘤切除效果,且能够保护患者回流静脉和脑组织,预后效果较好。

  • 标签: []矢状窦旁 脑膜瘤 显微手术 手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