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张家港口岸2009年度2546名各年龄段重点人群乙肝表面抗原血清检测。结果显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29例,检出率为5.07%,30周岁以下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6例,检出率为315%,30周岁以上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93例,检出率为6.67%,建议加强乙肝预防工作。注意生活规律,提高人群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血清学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3种梅毒血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方法25例梅毒患者、50例非梅毒患者的血清,冰冻保存,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等3种方法进行检测,分析其灵敏度、特异性等性能。结果TPPA诊断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和100%,明显高于RPR(80%和88%)、TRUST(76%和80%)(P小于0.05)。结论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敏感性及敏感性均明显优于非特异性抗体,适合用于梅毒筛查。

  • 标签: 梅毒 梅毒螺旋体抗体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明胶凝集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梅毒血不同检验方法检测的结果。方法此次研究中,随机选取100例梅毒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均为我所性病门诊自2015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所接诊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就TRUST、ELISA相比,TPPA在阳性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展开探讨。结果与TRUST、ELISA相比,TPPA在阳性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均具有显著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TPPA检验方法在梅毒检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梅毒血清学检验 不同方法 鉴定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血清梅毒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对ELISA方法筛查出的185例阳性标本通过TRUST、RPR及TPPA联合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TRUST与ELISA符合率75.14%,RPR与ELISA符合率67.03%(124/185),TPPA与ELISA符合率97.84%。结论ELISA和TPPA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是较理想的血清梅毒螺旋体的诊断方法。

  • 标签: 梅毒 梅毒抗体
  • 简介:梅毒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感染后随着疾病的发展,可造成人体多器官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产生多种症状与体征,后果十分严重。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由于梅毒螺旋体的活性与人体抵抗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为临床症状和潜伏状态交替出现,病程可持续很长。目前检测感染者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是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主要手段。采用快速、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对本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梅毒 血清学 检测方法 临床应用 性病
  •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标志物常见检出模式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定量检测血清HBV-DNA,与乙肝病毒标志物常见检出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HBeAg阳性、HBeAb阴性模式中,HBV-DNA阳性率为96.63%,其中HBV-DNA拷贝数〉5.0×107/ml占67.34%.在HBeAg阴性、HBeAb阳性模式中,HBV-DNA阳性率为45.23%,其中HBV-DNA拷贝数〉5.0×107/ml占8.45%.在HBeAg及HBeAb均阴性模式中,HBV-DNA阳性率为62.79%,其中HBV-DNA拷贝数〉5.0×107/ml占15.12%.结论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尚不能完全反映病毒复制情况,不管何种检出模式,建议最好结合血清HBV-DNA检测作临床分析和判断.

  • 标签: 乙肝病毒 HBV-DNA 荧光定量 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多指标检测、梅毒诊断及筛查的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总抗体(TPAb),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ELISA法梅毒IgM型抗体(TPIgM),观察分析其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梅毒血三指标中TPAb检出率最高(87.3%),高滴度TPAb及TPAb加上另外一项或两项多指标阳性,在显性及潜伏梅毒中表达比例较高(83.6%),单一TPAb或TPIgM低滴度反应与TRUST单项阳性病例,难以支持临床对梅毒的疾病诊断。结论:多指标联合检测有利于临床筛查及诊断梅毒。

  • 标签: 梅毒 TPAb TRUST IGM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孕妇梅毒的感染情况,进而阻断和降低梅毒的母婴传播。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妇产科2852例孕妇进行梅毒的血清RPR和TPPA检测分析。结果2852例孕妇中,发现妊娠梅毒患者26例,感染率为0.91%;感染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占88.46%。结论对孕妇进行梅毒血RPR和TPPA检测并规范治疗是控制母婴传播,防止先天梅毒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 标签: 孕妇 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筛查苍白密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的新模式及对梅毒进行筛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临床需做梅毒筛查试验的标本1360份,对这个1360份标本分别使用化学发光法(CLIA)和苍白密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其中任一方法阳性标本再使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进行滴度检测。结果CLIA阳性48份标本,阳性率为3.6%,TPPA阳性为47份标本,阳性率为3.5%,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意义,符合率达99.9%(Kappa=0.995),48份阳性标本中,TRUST检出阳性为29份,阳性检出率为60.4%,低于CLIA的100.0%及TPPA的97.9%,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使用CLIA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做确证试验,阳性再做TRUST及滴度检测的新模式是可行的,提高了敏感性,降低了假阳性,优于目前使用的传统梅毒筛查模式。

  • 标签: 梅毒血清学 化学发光 苍白密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的课题主要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与DNA检测的相关研究。方法限定到我院检验科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的乙型肝炎病患为研究主体,从中抽取168例。对其病毒标志物(HBV-M)予以酶联免疫法进行相关检测工作,病毒DNA(HBV-DNA)则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进行相关工作。分析总结病患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与病毒DNA(HBV-DNA)检测的结果。结果对168例乙型肝炎检测后得到,属于HBeAg阳性标本病患以及HBeAg阴性标本的病患分别为106例与62例,就病患标本HBV-DNA阳性率而言,106例HBeAg阳性标本病患检测的阳性病例为106例,阳性率100%,62例HBeAg阴性标本的病患检测的阳性病例为16例,阳性率25.81%(16/62),二者对比差异性较大,得到P<0.05。结论对乙型肝炎进行检测发现,病患HBV-DNA阳性率与血清标志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HBV-DNA阳性率越高,属于HBeAg阳性标本的概率越大。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与DNA检测的相关研究。可有效的增加乙型肝炎病患检测的概率,对于疾病的治疗防止人员传递感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HBeAg阳性标本 HBV-DNA阳性率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式及其年龄分布,分析HBV感染者与非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异常情况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和速率法,对5046例标本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检测和血清转氨酶(ALT、AST)。结果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血清(感染者)3070例,其中20岁以下452例,20-50(含20、50)岁2098例,50岁以上者520例。乙肝血清标志物感染模式有18种,其中HBsAb(+)占43.97%,HBsAg、HbeAb、HBcAb(+)占21.63%,HBsAg、HBeAg、HBcAb(+)占9.84%,为三种常见模式,而且这些模式在三个不同年龄组中构成比不同,用卡方检验比较,p值均<0.05,说明这几种模式分布存在年龄差异。3070例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异常率为51.21%,其中ALT↑16.94%、AST↑7.43%、ALT↑AST↑26.84%;1976例非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异常率为27.83%,其中ALT↑11.74%、AST↑4.15%、ALT↑AST↑11.94%,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中各对应项比率间差异,p值均<0.05,说明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血清转氨酶异常情况存在差异。结论HBV感染模式多种多样,各模式在不同年龄段分布存在差异,常见主要模式差异更明显;HBV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转氨酶异常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感染组异常比例高于非感染组。

  • 标签: 肝炎病毒 乙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血清学标志 转氨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该病可累及全身各脏器.产生纷繁复杂的症状和体征,也可以多年无症状而呈潜伏状态。梅毒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可通过直接接触如性交等传染,染病的母亲也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目前检测梅毒的方法主要有病原血清检测,其中血清检测又有多种不同的方法。近年来我们采用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A)、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nti-TP)两种血清试验对510份手术和输血前筛查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血清学检测方法 梅毒螺旋体感染 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梅毒螺旋体抗体 血清学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指标(NBVM)与其病毒(HBV-DNA)检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就诊的22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FQ-PCR检测其HBV-DNA水平,使用ELISA测定其HBVM,而后根据其HBVM检测结果将其分为A、B、C、D、E五组,其中A组为HBsAg+、HBeAg+(46例),B组为HBsAg+、HBeAg+、HBcAb+(34例),C组为HBsAg+、HBcAb+(49例),D组为HBsAg+、HBeAb+、HBcAb+(46例),E组为全阴性或HBsAb+(45例);结果(1)HBV-DNA检测阳性率为A组>B组>C组>D组>E组,除A、B两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外,其余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E组HBV-DNA检测阳性率为0;(2)HBV-DNA检测阳性患者为123例,其中HBsAg阳性率高于HBV-DNA检测阴性(97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且HBV-DNA与HBeAg存在正相关联系(P<0.05);结论HBV-DNA检测与HBVM存在一定关联,两种方式在检测乙肝方面均有优劣,可通过联合检测的方式来增加检出率。

  • 标签: HBV-DNA HBV M 比较分析
  • 简介:摘要近些年,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由地方流行继续向非本土栖息地传播,逐渐变成全球大范围流行。中国等非流行地区也逐渐成为CHIKV流行的潜在地,CHIKV的血清检测是诊断以及控制流行的关键。本文主要综述了E蛋白在CHIKV血清检测的进展,为CHIKV的血清检测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基孔肯雅病毒 血清学检测 E蛋白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