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7月前收治的33例患者为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2016年7月及以后收治的33例患者为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多种措施促进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疾病发展情况。结果两组治疗7d后均存在不同情况的睡眠质量问题,PSQI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每单项评分及总评分差异均不明显(P>0.05)。治疗并随访1个月,观察组心绞痛复发、新增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例数均明显低于常规组,病情稳定率87.9%明显高于常规组的51.5%(P<0.05)。结论改善并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可以促进疾病的良性发展,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及进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睡眠质量 病情发展 转归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131碘(131I)治疗后早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临床。方法对34例131I治疗甲亢后1年内出现早发性甲减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甲亢131I治疗后出现早发性甲减的患者通过信件、门诊、外院复查等方式进行长达4~19年的随访,平均随访14年,以了解早发性甲减的。结果(1)早发性甲减恢复组3例,占9%,2例在1年内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远期随访显示,2例甲状腺功能正常者在4年及8年后出现甲减,1例甲减患者在6年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2)早发性甲减未恢复组31例,占91%,其中79%(26例)在131I治疗后3~6个月出现甲减,5例在7~12月出现甲减,这些在4~19年一直处于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中。结论早发性甲减中91%为永久性甲低,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早发性甲减都会转变成为永久性甲减。

  • 标签: 131碘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减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强化护理对ICU高龄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研究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ICU高龄术后谵妄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甲组、乙组,每组30例。均给予甲乙两组患者常规护理,甲组加用强化护理,评价甲乙两组患者的谵妄情况以及APACHEII评分情况。结果甲组患者谵妄的率(96.67%)高于乙组患者(76.67%),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P=0.023)。甲组患者的APACHEII评分(11.75±2.31)分少于乙组患者(16.33±2.72)分,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t=7.030,P=0.000)。结论在ICU高龄患者术后谵妄中,强化护理的应用效果确

  • 标签: ICU 高龄患者 谵妄症 强化护理 转归
  • 简介:目的探讨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住院、及随访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2月1日,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治疗的129例ELBWI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其临床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并对其孕母的一般临床资料、新生儿期常见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院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学比较出生胎龄〈28周与出生胎龄为≥28~32周存活出院的ELBWI呼吸治疗情况。结果(1)本组129例ELBWI的孕母中,前3位妊娠期并发症依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69.0%,89/129),胎膜早破(37.2%,48/129)及妊娠期糖尿病(16.3%,21/129)。(2)本组129例ELBWI中,新生儿期前5位常见临床症状依次为呼吸困难(96.7%,126/129),黄疸(85.3%,110/129),反应差(77.5%,100/129),腹胀(75.2%,97/129),以及全身青紫(52.7%,68/129)。(3)本组129例ELBWI中,前6位新生儿期并发症依次为高胆红素血症(85.3%,110/129),早产儿贫血(82.9%,107/129),院内感染(81.4%,105/129),呼吸窘迫综合征(RDS)(64.3%,83/129),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50.4%,65/129),以及喂养不耐受(50.4%,65/129)。(4)存活出院的ELBWI中,出生胎龄〈28周ELBWI呼吸机辅助通气使用率及使用时间、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率,均较出生胎龄为≥28~32周ELBWI显著增高或延长,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733,Z=-4.963,χ~2=11.309;P〈0.001),但CPAP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50,P=0.121)。(5)本组129例ELBWI中,98例治愈出院,1例因早产儿视网膜病(ROP)转至外院接受激光治疗,30例治疗无效死亡或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对99例存活出院ELBWI进行随访的结果显示,11例失访,失访率为11.1%(11/99),88例完成随访;53.5%(53/99)听性脑干反应测听未通过,42.4%(42/99)合并ROP。完成随访的88例ELBWI中,运动�

  • 标签: 住院 结局 回顾性研究 婴儿 超低出生体重
  • 简介:目的分析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预后预测的价值,以及影响意识障碍程度的相关因素和。方法数据来自中国卒中医疗质量评估研究数据库,对633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按照GCS评分分为无意识障碍组5745例(GCS〉8分)和意识障碍组591例(GCS≤8分)。使用ROC曲线下面积分析GCS预测价值。多因素回归分析人口与社会学因素,以及院前急救特点、脑卒中危险因素、脑卒中亚型与意识障碍程度的关系。结果意识障碍组低教育程度(60.9%vs46.7%,P=0.000)、利用救护车到院(62.1%vs18.5%,P=0.000)、心房颤动(10.0%vs4.8%,P=0.000)、出血性脑卒中(60.9%vs20.8%,P=0.000)比例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组,有规律饮酒(19.3%vs27.7%,P=0.000)、缺血性脑卒中(36.9%vs78.3%,P=0.000)比例明显低于无意识障碍组。GCS预测患者1年内死亡和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95%CI:0.804-0.858,P〈0.01)和0.768(95%CI:0.748-0.787,P〈0.01)。与无意识障碍组有关的因素有高水平教育、院前延误〉6h、有规律饮酒、出血性脑卒中、到院交通方式(救护车)、心房颤动(P〈0.01)。结论GCS可以提供急性脑卒中预后预测的信息。

  • 标签: 卒中 意识障碍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心房颤动 教育程度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中医证候学特征与,为进一步中西医结合治疗IPFI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详细采集的104例IPFI患者中医四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判断其确诊时的中医证候,并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IPFI多发于75岁以上的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长期反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2)中医症状表现为咳嗽,痰色白,痰液黏稠或呈拉丝状,咯痰不易,喘息,胸闷,咽干,口渴,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纳呆,寐差,便秘,小便短赤等。舌象以舌红,舌苔黄腻、少苔或无苔为主。脉象以弦、滑、细、数为主。(3)IPFI的证候分布以痰热壅肺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证候分布与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相关性。(4)IPFI的与证候分布具有相关性,热陷心包证的预后最差。结论IPFI具有其独特的证候学特征,其与确诊时的中医证型相关;在病原学证据尚不足阶段通过详辨其证候特征,综合施治IPFI,有望提高疗效。

  • 标签: 肺部感染 真菌 中医 证候 转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昌吉州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情况,进一步提高涂阳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和治愈率。方法根据昌吉州2015年结核病患者登记情况,分析涂阳结核病患者的发现和治疗情况。结果共发现结核病患者843例,四季结核病发病率均无较大差异,P>0.05。将患者分为七个年龄段,其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结核病发病率在55-64岁、≥65岁年龄段明显较高,均P<0.05;男性、女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复治涂阳患者非结核死亡率和治疗失败率明显高于初治涂阳患者,且初治涂阳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复治涂阳患者,均P<0.05。结论昌吉州2015年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较高,无明显季节性和性别趋向变化,治愈率较高,但复治涂阳患者的治愈率仍然偏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结核病的治疗管理,提高复治涂阳治愈率,控制结核病疫情。

  • 标签: 结核病 治疗 转归 分析
  • 简介:摘要当前医学模逐渐发生改变,护理工作从原来的疾病护理转变为患者护理,将患者作为护理的中心。要做好心理护理,就需要医护人员有较高的医德修养。患者进入医院,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态度等对于患者的心理、情绪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心理护理过程中,应科学的处理医患关系,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和水平。依据肝病患者的心理需要以及形态,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强化医护人员的护理道德,实现良好的护理效果。本文就护理道德与心理护理对肝病患者临床的影响进行阐述分析。

  • 标签: 护理道德 心理护理 肝病患者 临床转归 影响
  • 简介:目的了解修订版亚特兰大分类标准下急性胰腺炎(AP)局部并发症的,探讨CT检查预测局部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间163例急性胰周液体积聚(APFC)及84例急性坏死性积聚(ANC)患者的病历资料。28例APFC和41例ANC分别进展为胰腺假性囊肿(PP)和包裹性坏死(WON);19例患者合并局部感染。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比较PP组与APFC吸收组、WON组与ANC吸收组、局部并发症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组间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其预测准确性。结果PP组与APFC吸收组间积液分布范围、计算机断层扫描下胰周炎症(EPIC)评分有统计学差异;WON组与ANC吸收组间有差异的指标包括胰腺炎症部位、坏死累及胰腺、坏死面积、EPIC评分、计算机断层扫描严重指数(CTSI);感染组与未感染组间的肾前筋膜增厚、胰腺或胰周坏死、EPIC评分、CTSI有明显差异。积液分布范围预测APFC不吸收的准确性最高,EPIC评分预测ANC不吸收及局部并发症感染的准确性最高。结论大多数APFC自行吸收,约半数ANC自行吸收,局部并发症感染率较低。多个CT指标可用于预测局部并发症的。应重视EPIC评分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局部并发症 修订版亚特兰大分类标准 计算机断层扫描下胰周炎症 计算机断层扫描严重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肌酸激酶(CK)升高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分析,为临床上CHB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对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CHB治疗中出现CK升高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不同抗病毒方案CK升高的比例;分析3/4级CK升高(≥7×ULN)患者的临床情况;使用甘草酸制剂类药物对患者CK水平影响。结果CK升高CHB患者364例,分析发现CK升高主要见于治疗方案中含有替比夫定的患者,另外,使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中CK也升高。本次研究中共有30例患者出现CK3/4级升高,这些患者主要以替比夫定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对这30例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发现有23例(76.7%)患者良好,1例患者经肌活检被确诊为肌病。患者使用甘草酸制剂CK水平没有明显升高。结论CHB出现CK升高多见于使用替比夫定的患者,CK升高的患者预后效果较好,使用甘草酸制剂等对患者CK水平升高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替比夫定 肌酸激酶 慢性乙型肝炎
  • 简介:目的观察妊娠特异性皮肤病(SDP)患者围生期的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4月在我院皮肤科及妇产科就诊的SD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DP组男婴52例,女婴38例.新生儿平均体质量(3.22±0.06)kg,孕妇剖宫产率52.63%,妊娠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1.58%,新生儿总的不良围生发生率为22.11%,与非SDP围生孕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海地区SDP患者胎儿平均体质量高,妊娠并发症多,不良的围生结局发生较多,需要进一步增加SDP中少见的临床亚型样本含量进行观察.

  • 标签: 皮肤病 特异性 妊娠 妊娠并发症 围生期转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患者通过牙周基础治疗的方法对患牙的影响,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到2017年4月我院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患者资料6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将60例患者依照咬合时间测定值大小分层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全口SRP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咬合创伤牙位咬合调整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28天之后记录其全口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咬合创伤牙位咬合时间、咬合受力比,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28天之后和0天比较,出血指数显著下降,牙周袋深度显著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28天之后和0天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咬合时间与0天比较明显降低,其中观察组效果更加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患者进行单独咬合调整治疗无法显著改善牙周炎,通过SRP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咬合创伤牙位咬合时间,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 牙周基础治疗 患牙转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在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牙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发分为两组,对照组(n=30)仅接受牙位咬合调整治疗,观察组(n=30)在牙位咬合调整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牙周基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后牙周指标和咬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6.67%,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咬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可有效提高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咬合创伤 牙周基础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患者出血体积、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40例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均于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并入组,在入院时1、2、3、7、14d各留取血液标本1次,检测CRP水平;另40例健康对照组来自本院体检中心。将两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血清CRP水平与脑出体积、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论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在发病后明显升高,并在发病后第2天升高至峰值,其程度与患者脑出血体积、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呈正相关,CRP水平的测定对急性自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脑出血 C-反应蛋白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