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直突入阴囊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9年2月涪阳中心卫生院收治的125例次腹股沟直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25例次腹股沟直病人,突入阴囊7例(突入阴囊组),发生率为5.6%。与未突入组相比,突入组病程更长,环口更大,多有慢性咳嗽等致长期腹内增加的因素。结论腹股沟直可突入阴囊,其发病与高龄、病程长,巨大以及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致长期腹内压增加有关。

  • 标签: 直疝 疝囊 阴囊 腹股沟管 直疝三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非脏器型膈中液的影像特征。[方法]收集已证实的膈254例,观察非脏器型膈中液的形态特征、与腹水关系,并与脏器型膈比较,统计学数据采用χ2检验。[结果]254例膈中非脏器型73例、脏器型181例;73例非脏器型膈中16例(21.92%)伴液(食管裂孔7例、腔静脉裂孔5例、胸肋三角3例、腰肋三角1例),其中14例伴腹腔积液;多方位成像影像以类圆形、水滴状和半月形为主,腔静脉裂孔脂肪环绕积液外周,其他则相反。脏器型膈181例中7例(3.87%)伴液(与非脏器型比较,χ^2=26.52,P〈0.01),7例液均无规则形状且均有腹腔积液。[结论]非脏器型膈中液具一定规则形状,负压吸引腹水易进难出或口卡压内毛细血管漏出是主要形成机制。

  • 标签: 裂孔 横膈 MSCT MR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小儿腹股沟患者时使用不同传统高位结扎与腹腔镜下高位结扎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小儿腹股沟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高位结扎,观察组接受腹腔镜下高位结扎治疗,将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切口长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就术中出血量而言,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小儿腹股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腹腔镜下高位结扎能够显著降低术中的出血量及,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腹股沟疝 传统疝囊高位结扎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小儿腹股沟是常见的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发病率较高。腹股沟的手术治疗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高位结扎术是最传统的术式。近20年来,随着国内外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内环口环缩术及横切口腹腔外置术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2002年11月至2011年8月,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开展小儿腹股沟斜腹腔外置术889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疝囊高位结扎术 小儿腹股沟疝 腹股沟斜疝 手术治疗 腹腔镜 外置术
  • 简介:腹股沟斜嵌顿为临床常见急诊,易诊断需急诊手术。但是阑尾脓肿之炎性渗液流入误诊嵌顿性而急诊手术治疗的临床报告不多。现将我院1988~1998年收治的1例病例分析如下:

  • 标签: 疝囊积脓 误诊 嵌顿性斜疝 临床资料 手术治疗
  • 简介:腹股沟是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由于腹壁区域性幔度减弱和腹内压力增加,导致腹腔内器官组织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部位向外突出的腹外。腹股沟斜发病率占腹外的90%,占腹股沟的95%,腹股沟的发生男性占多数,男女比例约为15:1,右侧多发。

  • 标签: 腹股沟斜疝 远端疝囊积液 术后并发 腹股沟疝 腹股沟区 器官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征象评估先天性膈胎儿存在与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经产后手术证实的57例先天性膈胎儿的MRI图像,孕周为20~40(28±5)周,产后术中判定有18例(有组)、无39例(无组)。分析7个MRI征象,包括外周包膜感、肺-交界面光滑、肺被压缩呈新月形、患侧可见残余肺组织、心脏移位、肺-交界面上方积液和肺-交界面下方积液。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有与无组间各MRI征象的差异并计算各个征象的诊断效能。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征象纳入预测积分模型,每出现1条征象记1分,计算每例胎儿的影像学积分,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影像学积分诊断存在与否的效能。结果有与无组间有5个MRI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外周包膜感(χ²=25.74,P<0.001)、肺-交界面光滑(χ²=48.20,P<0.001)、肺被压缩呈新月形(χ²=57.00,P<0.001)、患侧可见残余肺组织(χ²=12.14,P<0.001)及肺-交界面上方积液(χ²=4.31,P=0.022)。其中肺被压缩呈新月形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为100%。将有组与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5条MRI征象纳入预测积分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99,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4.9%,最佳阈值为2分。结论胎儿MRI征象及预测积分模型可以有效识别先天性膈患儿存在与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胎儿 先天畸形 疝,横膈 磁共振成像 疝囊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采用外环口小切口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应用外环口小切口高位结扎58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89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min,平均时间4min,术中出血量〈1ml或几乎无出血。均在手术当天出院(术后4~6h)。术后随访2~15个月,阴囊血肿3例,阴囊轻度血清肿及水肿19例,均未做特殊处理,15d自行消退,无切口感染,目前无复发患者。结论小儿腹股沟采用外环口小切口高位结扎,是一种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瘢痕小、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 标签: 腹股沟 儿童 外环口 小切口 疝囊高位结扎
  • 简介:小儿腹股沟斜系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闭所致,在腹压增高的情况下,小肠等内脏入而形成。小儿只要作单纯的高位结扎即可达到根治的目的。自2006年以来,我院采用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65例,均获成功,现将手术配合和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疝囊高位结扎术 腹股沟斜疝 手术配合 小儿疝 腹压增高 结扎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小儿高位结扎术与小儿高位结扎术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9例腹股沟斜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别两组,对照组41例行传统小儿高位结扎术,研究组48例行腹腔镜小儿高位结扎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之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之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小儿腹股沟斜行腹腔镜小儿高位结扎术治疗具创口小、术时短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安全性高,具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小儿 疝囊高位结扎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小儿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小儿高位结扎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儿应用传统小儿高位结扎术治疗,观察组患儿应用腹腔镜小儿高位结扎术治疗,对比两种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小儿高位结扎术,应用腹腔镜小儿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 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 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开腹高位结扎术、腹腔镜下高位结扎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治疗腹股沟的患儿中随机选择50例参与研究,选择数字表达法分成两组,各2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开腹高位结扎术治疗,另外观察组接受腹腔镜下高位结扎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92%比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0%更高,两组腹股沟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小儿腹股沟利用腹腔镜下高位结扎术的效果明显优于开腹高位结扎术,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减少并发症产生,保障患儿生活质量,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 标签: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 开腹疝囊高位结扎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腹股沟斜高位结扎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探究方法选取了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腹股沟斜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共有患者92例,并且对其进行了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6例,对其实施了常规修补术,研究组患者46例,对该组患者实施了高位结扎无张力修补术。结果VAS评分、下床活动、住院时间方面,研究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优;对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复发率方面,研究组比对照组低。结论对于腹股沟斜疾病,通过高位结扎无张力修补术的治疗,不仅术后疼痛减少,而且能够短时间内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恢复,复发率也比较低。

  • 标签: 疝囊高位结扎 腹股沟斜疝 无张力疝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腹股沟斜腹腔镜TAPP术患者采用横断和剥离手术治疗,研究横断和剥离的疗效优势。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22年4月至2023年9月间本院收治的86例腹股沟斜腹腔镜TAPP术患者,以随机抽签方法加以分组,其中对照组纳入43例患者,施行剥离治疗;研究组同样纳入43例患者,行横断治疗。随机并对比组间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手术相关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第1d时VAS评分及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横断在腹股沟斜腹腔镜TAPP术中的疗效更显著,术后疼痛更轻,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横断疝囊 剥离疝囊 腹股沟斜疝腹腔镜TAPP术 术后疼痛 并发症